小时玩得足够多,长大自然成才,这是谁的回忆?

机缘巧合,陪闺蜜参加了一个她们学校妈妈的小范围下午茶。因为跟其他人都不认识,所以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倾听机会。

这几个妈妈风格完全不同,我边听边感慨,你不得不承认,即便是两个完全一样的孩子,放之不同家庭养大,也势必会是绝不相同的样子,更别说每个孩子都生来不同。

开车载闺蜜回家路上,听出她话里话外有些焦虑。我这闺蜜是个极为单纯的人,结婚生子又特别曲折,所以对她8岁的儿子,简直是用世界顶级精密仪器标准来养育的,即便我经常给她发宽心丸,她也总是惴惴地唯恐一点偏差耽误了孩子。

我仔细回忆了一下,聊天里并没有什么时不我待的紧迫信息,所以问她到底纠结在哪里,她说咱们现在每天让孩子放学就回家写作业,不由着他们疯,会不会天性都杀死掉了呀?

我立刻知道症结在哪里了。

小时玩得足够多,长大自然成才,这是谁的回忆?

席间有个妈妈讲她的育儿经历,她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在美国的大学学音乐,二儿子在英国读私立高中,小儿子刚升初中,颜值、音乐、体育都属中上,据她的原话说:都不用操心,孩子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这段叙述完全没问题,但让闺蜜纠结的,是大家对这种人生赢家状态无比羡慕时,她分享的养育“诀窍”:要想孩子好,在孩子该玩的年纪,别管他们,等他们玩够,以后自然就能专心做事不玩了。

她说这话时,我有点分心在看手机,正是这个观点让我有点好奇,于是转而专心听她继续讲。

她说,三个儿子小学低年级时候,每天几乎都不着家,放学就去同学和朋友家玩,或者直接sleepover。周末带他们踢球游泳混公园,对学习没要求。结果三个孩子基本都是到三四年级就收了心,叫出门都不怎么去,又爱读书又好运动,乐器也都出色,特别省心。

在大家都沉浸在这种“别人家孩子”的气氛中时,我不动声色地追问了一句:那他们三个乐器都学得这么好,哥哥还以此为专业,也是三四年级才开始的吗?

那位妈妈想也没想地回我说:乐器肯定得练啊,三四年级开始可就太晚了。弟弟差一点,每天也就练半小时,两个哥哥从小就是每天雷打不动地至少1-2小时练琴呢,特别省心。

旁边一位妈妈又问:那你家哥哥是从小就显露出音乐天赋吗?

这位三宝牛妈很谦虚地说:没有没有。哥哥小时候差到老师都很委婉地提醒我们,当个爱好会弹就行了,别多想。结果忽然有一天,他一下就弹得特别好了,特别让我们惊喜,所以孩子还是得放他们去玩。

小时玩得足够多,长大自然成才,这是谁的回忆?

我跟闺蜜说,你仔细回想一下,这些经验的逻辑链条是通的吗?里面的自相矛盾你听到了吗?

闺蜜想了想说,当时听得特别热血,恨不得今晚回家就送孩子sleepover去了。但跟你这么一回想,既然她家孩子每天放学都不着家,一两个小时的琴是怎么练的?还雷打不动。

是啊,我接着她的话说,而且乐器这个东西,是个日积月累的事情,你说有一天突然开窍,勤奋练习突飞猛进,我是信的。但你说每天玩,突然有一天就弹进专业院校了,不敢说没有吧,也实在是超小概率。

更何况真正每天陪孩子的人会清楚,小学低年级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多重要。她提到低年级为了让孩子好好玩,作业也经常不写。这样玩上三四年后,却能自动进入状态,只能感叹她摊上三个神通。

闺蜜很生气地说,这人怎么这样啊?成心误导人,真够有心机的,我差点就上当了。我看其他那几个妈跟我也差不多啊!

我对她说,其实我真心不觉得这个妈妈是故意编故事来误导别人,从她叙述的流畅度和坚定程度,这应该就是她心中所想,也是她目前所认定的事实。

我猜大约是因为她的孩子都比较优秀,常被别人当作谈资向她咨询,但因为时间久了很多事情淡忘了,于是记忆自动启动了美化和简化功能。而这种日积月累的重复,久而久之就固化为她的认知,成为她理解的事实。

小时玩得足够多,长大自然成才,这是谁的回忆?

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据我观察,人在两种情况下,特别容易有意无意篡改回忆。

一种情况是,曾经特别不如意,而今想要抹去那段回忆。

比如曾经在朋友圈看到,一个上学时相貌平平,性格孤僻,不但男生不感冒,连女性朋友都几乎没有的同学,工作后经棒子国整容数次,又拼命减肥塑身后,摇身一变,美得不可方物。

她经常晒360度无死角照片,文字里也经常会提到小时候多么爱美,从小皮肤超好,上学特别受男生追捧之类的细节。

当然更多的是很多励志的文字。我们一干同学就这样默默看着,虽然不认同那段被篡改的回忆,但她那么努力地想要变美好,变积极的心,让每个人都被打动,于是没有一个人会主动去说破。

另一种情况是,曾经好与坏,难与易早已淡去,而今顺风顺水,所以回忆也变得有些信手拈来的随意。

就比如前面提到那位三宝妈,她如今生活优渥,孩子也都出色,她根本不需要通过刻意篡改回忆来美化自己,获得认可。

她的记忆中有当年每天一两个小时练琴的时光,也有孩子放学去别人家玩的片段。如今这些对她都不重要了,生活又如此称心,所以回想过去,都是原本如此。

然而殊不知,这些回忆,对别人却可能激起千层浪,甚至一个不小心,就走向反面。

小时玩得足够多,长大自然成才,这是谁的回忆?

经常有人问我,你儿子英文这么好,到底是怎么学的?

我的潜意识是,没怎么学啊,就小时候读读绘本,大了他自己就能读小说了。

这其实某种程度上,就是被美化和篡改过的回忆,并非刻意,而属本能。

当我静心回想过去,甚至肯踏下心来去翻翻我给儿子保留的那些,一路走来从字母都写不对到成篇写故事的本子,听听曾经为他录制的那些英文故事,盘点下与他一起读过的数不清的英文绘本,再重温下与历任英文老师的各种沟通聊天记录,想想为单词拼不对时态乱七八糟着过的急。。。

便会知道,每一点进步都曾经得来不易。

等一切步入正轨时,很多事情都成了理所当然,被忘却罢了。

所以我对闺蜜说,很久以前我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育儿这件事上,别人的经验,永远不值得你大惊小怪,或是作为制定你行为准则的唯一标准。它充其量,只是无数个可能中的冰山一角。

永远记得两件事:

第一,一切要从眼前你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纳别人的从容不焦虑是对的,但保持自己节奏按部就班也是对的。

第二,世事没有特例,指望不努力就突变成才,与不劳而获同理,概率极低。你想让孩子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唯有持之以恒地努力而别无他法。

可调整的只有时机与频率,绝不会是投入与不投入。

小时玩得足够多,长大自然成才,这是谁的回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