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扩大开放:防风险,强监管,担责任

作为中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头戏,金融领域如何跟进,备受关注。近期,相关措施接连出台并加速落地,银行、保险、证券等领域更是大幅放宽市场准入。捕捉到扩大开放信号的外资金融机构(其中不少来自欧洲)迅速反应,跑步进入中国市场,希望分享由此带来的巨大红利。

包括金融业在内的这一轮扩大开放,是中国的主动行为,其正面意义十分明显。这既是中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需要,也是中国金融行业历经发展之后的升级之举。

本世纪初,外资金融机构赴华潮起之时,市场曾惊呼“狼来了”。这一次,市场的反应稍显平静,也更趋理性,显示中国金融行业已具备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条件。近年来,从放开境外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到“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的“通车”,再到“沪伦通”接近实施、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原油期货上市等,中国金融开放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影响力明显提升。当前中国金融市场的规模、层次,以及多样性,为新一轮开放提供了空间。

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一度为中国金融业带来了产品演变、市场建设、业务模式、管理经验等一系列变化,也倒逼中国金融政策不断革新、前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转变,金融业也需要寻找服务经济转型和未来经济结构的新路径。如何进一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适应企业、资本“走出去”需要,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仍然是一个有效途径。

过去数十年,世界经济发展起起伏伏,金融市场波谲云诡,中国这厢却相对平稳,受危机波及较小。在总结原因时,一个普遍的理由是,中国金融市场的相对独立和金融改革的渐进,为抵御风险设置了一道屏障。如今,中国金融业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是不是意味着抗风险的堤坝就不起作用了?

这实际是一个平衡开放和风险的问题。任何一个国家的金融开放都不是一放了之,中国也不例外,把防范金融风险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且定下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如何使金融监管能力与开放程度相匹配,这将是考验中国金融改革智慧的关键。

从目前中国相关金融机构的表态来看,主要会从如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做好政策配套,健全法律法规。金融开放的速度及金融衍生品的不断推出,会产生一些原本政策、法律顾及不到的地方,需要及时应对。

二是加强对国际重大金融、经济风险的预判,加大监管合作力度。这一轮开放与之前“请进来”、“走出去”不同,而是将进一步缩小国内、国际市场的差异,也意味着内外部风险的同频、同步将更明显,需要有国际视角。

三是新技术给金融行业带来了冲击,使得一些金融活动很容易突破地域限制,创新监管技术,加强科技监管成为重中之重。

四是微观金融的风险防控将更加突出。随着金融开放的扩大,微观金融在中国的发展与普及程度也将大幅提升,民间参与金融的行为将更加普遍,诸如投机、违约、诈骗等问题会大幅增加,需要构建更加良性的金融生态,更加完整的金融行业链条。

五是过去中国的金融调控更注重数量导向,比如货币政策中更多采用货币供给与需求的调节,而欧美等发达市场更侧重价格导向,通过利率及其传导来进行调控。金融开放进一步扩大之后,如何确保金融市场的弹性与稳健,确保各类金融资产不形成价格泡沫,将是高难度命题。

六是金融进一步开放后,特别是人民币国际化再度提升后,中国作为全球金融体系重要担保人应尽的全球责任将大幅提升,甚至在特定时刻会处在风口浪尖,无论是即时的应对手段,还是背后的防范风险体系,其专业能力匹配都还需提高。

过去40年,金融对外开放全面提升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如今,新一轮的金融开放已经起跑,相信同样能带给中国金融业新的提升。但金融市场作为复杂体系的存在,其对风险的防控,对市场的监管,与也会随着开放同步提升,无论是中国的参与者,还是国际参与者,对此都应有清醒的认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