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便是內丹術!不識太極,不足以成智者

按道家功理,上品金丹是身為鉛,心為汞,身心合一就結丹,形神合一便是上品金丹。有人以為靜功高級,動功低級,實際練功達於高層次不存在動靜之分,舉止動作,精神專一,心如止水才是高級境界。故《拳經》言:“身雖動,心貴靜,氣宜斂,神宜舒。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意念指導動作,它符合古氣功的練功要求,也符合上乘功法,人的生命活動無非身與心,也即形與神,形神合一,氣也就在其中了。張全亮師兄說:“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練意就是練氣,就是這個道理。

道家功和內家拳煉的是心意,是“性靈光”之煉養,“心靈能”之孕育。凡物皆有能,皆有光,光和能可相互轉換,由能生力,由力生電,由電生光,由光生能。(少林寺武術易筋經洗髓,道教形意拳樁功站樁)心有心能,性有性光,兩者實為整個“生命能”與“生命光”之根源。由“人體光學”之科學證明,人頭腦放射光最大最遠,且成圓形,故無論中外古今,凡神像頭部均有圓形光圈,即所謂神光者,實非虛構或迷信。盡人皆有不少欠缺,修之則得,合者失之。神光大者瀰漫天地,而充乎宇宙,故神能無所不在,物質不滅,能量不滅,精神不滅,靈魂不滅,故道家追求長命久視其理即在靈光不滅之道法,則可修成神通之境界,謂“神功”。

太極便是內丹術!不識太極,不足以成智者

有人極力誇大“心靈能”的能量,則走向偽科學;有人又否定“心靈能”的存在,則是愚昧無知,更是對中華文明的褻瀆。

開的起始、運行、終止、變換釋義:

開的起始:

起始不是身形手勢的起始,是意氣萌動之初,拳經雲:“心為令”,“神為統帥”首先是意動,其次是氣動,再次是形動,意氣的作用是催姿勢。

開的運行;

不要單—做形體動作,身形手勢始終依賴心意的引領和內氣的催動而運行,內氣在意的指導下由丹田向力點運行,如力點在手則氣向指梢運行。(少林寺武術易筋經洗髓,道教形意拳樁功站樁)把“凡此皆是意不是形”的至理名言在練拳中落到實處。內氣的運行是無體內體外的,是纏著胳膊螺旋行進的。在骨髓中也是螺旋行進的。形體的運行和內氣的運行有時同步有時不同步,即內開合和外開合有時同步有時不同步,內開即內氣向指梢運行時手也向外展開,此時是同步;反之則是不同步。

開的終止:

身形手勢的開合是有限度的,而意氣能量的運行是無限度的。姿勢的開出或合入,身形手勢都要體現直中有曲,曲中有直,動轉自然的妙趣。然形到終點時,意並不到終點而是更加用意,意氣凝神集中於力點並遠放;如陳氏太極拳的懶扎衣式,最後定式整體歸圓時,右手沉腕亮掌神意氣集中於右手,神意遠放時內氣氣束由勞宮穴通出而追神。又如吳氏太極拳的單鞭式,在左腳邁出成馬步的過程中,左手手心向裡,手指向上由胸前向左運行,意念從食指到中指再到無名指。在手心向外旋轉的過程中,意念又從無名指到中指再到食指,這時完成定式整體歸圓時,神意遠放,手追神,腳追手。

開的變換:

這一勢的終止即下一勢的起始,神氣開到頭即變為合,此時心一靜,神一收,體一鬆,丹田一吸,外放之氣迴歸丹田。開合的變換之處是陰陽相互轉換之機,是神意氣自現奧妙的發生地。

慢開謂滋,快開謂爆炸。發力原理:心意一點火,丹田氣爆炸,氣由丹田同時貫到全身及手腳。氣貫到腳後,腳借地的反作用力,由腳及腿及腰而形於手:即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或到肩、肘等接觸點,把人擊倒。發完力後,渾身放鬆,氣從四肢迴歸丹田。當然內氣一定要和形體外力合一,丹田為力源,在外腰為力源,腳為力根。(少林寺武術易筋經洗髓,道教形意拳樁功站樁)拳經言:“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心靜則合成一氣,一氣是太極體。心動則分成陰陽二氣,陰陽是太極用。心一靜,神一收,體一鬆,竅一吸,氣從五梢迴歸丹田合成一氣,體外氣場縮小,這時叫合;心一動,神一放,體一緊,竅一呼,氣從丹田貫向五梢分成陰陽二氣(丹田往上為清氣為陽,丹田往下為濁氣為陰),體外氣場擴大,這時叫開;開時雖然分成陰陽二氣但仍為一氣。用吹嘬蔥葉比喻,一吹蔥葉鼓起,即丹氣貫向四肢為鼓,為膨,為伸,為分,為開,為爭,為長(zhang),為放,為發,為氣場擴大;一嘬蔥葉癟了,即氣從四肢迴歸丹田為松,為回,為蓄,為縮,為合,為卷,為收,為氣場縮小。開時胳膊和腿都變粗,合時胳膊和腿都變細。

太極便是內丹術!不識太極,不足以成智者

注意體一緊不是肌肉僵力,是意氣膨力,是內中伸勁,內中開勁,內中爭勁,內中長勁。內家拳是以大地為母親,是手摸著地打拳。丹氣沉到腳底的感覺我無法形容,能感知從腳底上返的內勁如氣柱上升直達雙手;開時真氣入地與地氣交融後向四周擴散,同時由足下化生的氣柱似湧泉催促身形手勢動轉。(少林寺武術易筋經洗髓,道教形意拳樁功站樁)兩胳膊好像骨頭往前伸,肌肉往後縮的感覺,十指指肚脹得發麻:心法一變,又好像沒有胳膊的感覺。渾身有騰虛之感,心情舒暢,渾身愉快,美不勝收,無法用什麼詞語來描繪,等你練到此地步自有感受。拳經言:“懂得開合,便知陰陽,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籌,漸至從心所欲,罔不如意矣。”懂了開合,即懂了虛實,即懂了陰陽,——我們說八法歸一法,萬法歸一法,就是歸於此。

“太極一氣”通於經絡,充於肌膚,充於腠理,斂入骨髓;世人只知太極是陰陽而不知太極是“一氣”,不知太極是物質、能量、信息的統一體,不知陰陽只有在“一氣”這個統一體中才能變化;無“一氣”之本,陰陽變化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流。世之習形意、八卦、太極拳術者,未得混元一氣之意,雖能演示其拳式,演示十三勢之形,卻不知拳術精微之理,不知松中求順,順中求逆,逆中求丹之奧,不知一伸一縮,一開一合,一虛一實,一陰一陽之妙用。

《易》日“一陰一陽之謂道”。能悟徹陰陽,則武道雖玄思過半矣。先賢雲:固靈根而心靜謂之修道,養靈根而心動謂之武藝。

心靜為“道”之體,心動為“道”之用。動靜一源,有體無用弊在無變化,有用無體弊在無根本,故體用兼修。以形意拳、八卦掌、太極十三勢操練,練體日久,遍體虛靈,圓活無滯,將神氣收斂于丹田內,混而為一是太極體,此時後天之精白化,先天之氣自然生矣;將神氣散佈於外,化而為兩儀是太極之用,兩儀再化而為十三勢是太極全體大用也。一法通,百法通,萬法歸一,歸於太極也;一門精,門門精,一氣貫通矣。

十三勢是八卦和五行。八卦即八法,太極拳為擁、捋、擠、按、採、捌、肘、靠;八卦掌為推、託、帶、領、搬、攔、截、扣;形意拳為斬、截、裹、胯、挑、頂、雲、領。(少林寺武術易筋經洗髓,道教形意拳樁功站樁)五行為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正如前輩孫祿堂所言:“以操手練用功純,能以手足靈活,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神氣散佈而為十三,到此時,血氣之力自消,神妙之道自至矣。所以人之動靜變化誠偽虛實,機關未動,而我可預知,無論他人如何暗發心機,總不能逃我之妙用。”

太極之道,無形無象,無聲無臭,無在無乎不在,擬之則非,議之則失,不可畫圖,只可神會。宇宙一太極,天地一太極,人人一太極;故通神入化之功,人人本自具有,練之即得,取之不盡。太極本一氣,動而分陰陽,靜而合一氣。練太極功即練內丹不傳之秘,在“取坎添離”,“抽添採取”,用後天而返先天,不依後天而又不捨後天,也就是用有為無為各種方法實現陰陽合,陰陽合就是人身太極。

不識太極,不足以成智者;不用太極,不足以馳騁武林。

如果真喜歡武術的話,建議大家站樁,練練樁功。這是現在很多人都驗證過的,比較認可的較好的健身、上功方法。用無極樁修正身法,混元樁進行換勁,然後三體式或者太極拳套路練勁,經過進一步練勁用勁,效果非常顯著。

太極便是內丹術!不識太極,不足以成智者

太極便是內丹術!不識太極,不足以成智者

太極便是內丹術!不識太極,不足以成智者

太極便是內丹術!不識太極,不足以成智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