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巴勒斯坦武裝轟炸以色列?以色列會如何應對?

戰略忽悠局小助手

這件事的直接導火索,是5月14日美國正式把駐以色列使館從特拉維夫遷移到耶路撒冷。

根據1848年聯合國巴以分治協定(聯大第181號決議),以色列的首都是特拉維夫,當時整個耶路撒冷都在約旦控制下;當年爆發的第一次中東戰爭期間以色列佔領西耶路撒冷,東耶路撒冷仍在約旦控制下;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期間,以色列佔領包括東耶路撒冷在內的整個約旦河西岸,並在東耶路撒冷建立統一的“耶路撒冷市政廳”,1980年宣佈耶路撒冷是以色列“完整的、不可分割的首都”。而約旦自1967年後放棄約旦河西岸主權,將這裡“移交”給“巴勒斯坦國”,1967年和1973年聯合國安理會242和338號決議均不承認以色列對東耶路撒冷的主權,要求以色列從東耶路撒冷撤出。1993年《奧斯陸協定》規定巴勒斯坦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部分地區“自治”,首府暫時定於拉姆阿拉,耶路撒冷問題“雙方協商”,對此巴方認為這意味著未來“巴勒斯坦國”首都將設在東耶路撒冷,而以方則認為這等於“承認以色列控制整個耶路撒冷的現狀”。

美國國內存在龐大的親以色列和親猶太人集團,早在1995年,美國國會就通過“耶路撒冷大使館法”(Jerusalem Embassy Act),要求美國政府“早日”將美國駐以色列使館遷移到耶路撒冷,並在法令中毫不含糊地稱“自1950年以來耶路撒冷市就是以色列的首都”,這項法令是正式法律,具有約束力,因此美國事實上從法理層面早就承認了耶路撒冷就是以色列的首都(這也是以色列以外唯一從法理上“無保留”承認這一點的聯合國成員國)。

但“無保留”原本是“有保留”的:鑑於美國在聯合國幾個相關決議中表示了支持態度,“耶路撒冷大使館法”開了一個小“口子”,允許美國總統以“國家安全利益需要”為由推遲搬遷使館半年,自時任總統克林頓起,小布什、奧巴馬均以此為由半年一次、不厭其煩地推遲搬遷,特朗普雖然在競選時揚言“當選就搬”,但剛上任時頭緒太多,還是先照例推遲了半年。

隨著特朗普逐漸站穩腳跟,自2017年訪問沙特以來,他開始在中東致力於打造美-以-沙特“鐵三角”,並圍繞“鐵三角”展開在該地區整個戰略佈局,滿足以色列強硬派政治家、執掌政權的內塔尼亞胡在“首都問題”上的要求,打破美國長期以來在駐以色列使館問題上的慣例,既可鞏固“鐵三角”,又能兌現競選時的承諾,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但正如許多中東問題專家所指出的,耶路撒冷問題是中東天字第一號馬蜂窩,如果說,巴勒斯坦也好,整個阿拉伯或伊斯蘭陣營也罷,在許多問題上都矛盾重重,甚至相互爭鬥,但在巴以問題上卻始終維持著至少表面的“大一統”,即承認並要求巴勒斯坦獨立建國,要求巴以間先解決耶路撒冷地位問題,然後再討論各自首都和使館所在地問題(這也符合聯合國安理會相關決議要求),美國的決定和以色列的態度,令巴勒斯坦、阿拉伯和整個伊斯蘭世界則將陷入不滿、憤怒和彷徨中。

不僅如此,在這個問題上美國在全球範圍內只有極個別的追隨者,連英、法、德等都清一色反對,正因如此在安理會相關表決中美國才弄了個1比14.

這件事最大的問題,則是把原本就難弄的巴以問題死結弄得更死了。

當年奧巴馬的中東和平路線圖之所以走不下去,是因為在他和以色列而言,一方面反對巴建國,無法約束內塔尼亞胡搞被佔領土定居點,另一方面卻又要巴方“無條件參加”不保證任何結果的談判,結果直接把進退兩難的巴勒斯坦權力機構、法塔赫和阿巴斯逼到牆角,先是被哈馬斯架空,繼而不得不撇開美國去進軍教科文組織和謀求聯合國觀察員國身份。

原本出於自身需要,自2017年5月1日起,實際控制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強硬派組織哈馬斯(HAMAS)已修改1988年通過的《哈馬斯運動章程》,不再堅持巴以邊界迴歸1948年線(意味著整個耶路撒冷歸屬巴方),而同意以1967年線作為談判基礎,流血事件最頻發的以色列-加沙邊界趨於平靜,哈馬斯也開始和巴勒斯坦主流派組織法塔赫、和巴勒斯坦自治機構及其領導人阿巴斯(Mahmoud Abbas)嘗試和解,和比自己更激進的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組織(PIJ)進行和談接觸,巴以矛盾這個中東老熱點局勢有所緩和,但特朗普“捅馬蜂窩”讓局勢急轉直下,2017年底,哈馬斯揚言“恢復起義”,2018年3月,開始號召“迴歸大遊行”,以紀念“家園淪喪70週年”——美國遷館和以色列建國的“喜日”,正是巴勒斯坦所稱的“難日”(Nakba),新一輪流血事件自這一日開始,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個“迴歸大遊行”自5月14日起趨於激化,在隨後幾天裡巴以之間爆發了大規模的激烈衝突,成千上萬巴勒斯坦人集結到以色列-加沙邊界,試圖穿越隔離帶,並在與以色列軍警的衝突中導致59名巴勒斯坦人死亡,逾3000人受傷造成自2014年以來巴以間最嚴重的流血事件。

對此以色列方面試圖進行危機公關,一方面強調本方的“剋制”,另一方面不斷表示,被打死的巴勒斯坦人是“恐怖分子”、“絕大多數是哈馬斯成員”。應該承認,許多示威者和死傷者的確如此(哈馬斯自己也承認“示威是我們組織的”),但這並不能抵消老弱婦孺被以色列大兵打死打死引來的巨大沖擊——雖然據稱許多老弱婦孺也是被自己父兄故意帶到示威現場的,但不容置疑的是,民族與民族間的仇恨之芽,又延續到了下一代。

“鐵三角”的本意,是藉此制約三家共同的地緣政治頭號敵人——伊朗,並鞏固自身團結,但正如許多地緣政治專家所預言的,至少這一目的徹底失敗:5月6日,黎巴嫩立法選舉投票,儘管“鐵三角”百般威脅,親伊朗並與哈馬斯關係密切的黎巴嫩真主黨仍然取得了歷史性的勝利,獨家獲得足以否決任何重大立法的1/3以上議席,和盟友相加更實現議席過半;5月12日,伊拉克立法選舉投票,反美色彩強烈的什葉派名人薩德爾所率的“邁向改革聯盟”贏得最多議席,儘管這位什葉派大阿亞圖拉的後人並不十分討伊朗喜歡,但他顯然更令“鐵三角”頭疼。

遷館問題也如出一轍:由於在整個中東阿拉伯暨伊斯蘭世界,甚至在絕大多數聯合國成員國中,聯合國相關決議宗旨是“政治正確”,在巴以就耶路撒冷地位達成共識前單邊改變現狀是“政治不正確”,遷館釀成的風波讓原本依靠“兩聖地守護者”和“海合會”老大謀求“江湖地位”的沙特陷入空前尷尬:如果和美以公然唱反調則前功盡棄,反之,倘不按照“阿拉伯的政治正確”行事,承認或默認美國-以色列的操作,則勢必在中東乃至整個阿拉伯世界名譽掃地,更會被一直高調呼喊反以口號的死敵伊朗搶走這個至關重要問題的話語權,從而在地緣政治博弈中陷入突如其來的被動。事實上,早在遷館前、“迴歸大遊行”開始後,許多激動的巴勒斯坦人已開始在遊行中當眾焚燒沙特國王父子畫像,這在很大程度上迫使沙特“低調”。

與之相反,雄心勃勃的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卻趁勢站到了美國和以色列的對面,土耳其宣佈召回駐以色列使領館人員,並於5月18日做東召開了伊斯蘭合作組織(OIC)57國緊急峰會,峰會通過了一致譴責美國遷館和以色列“濫施暴力”的決議,令人矚目的是,在會上伊朗總統魯哈尼表現活躍,斥責“某些伊斯蘭國家的裝聾作啞令猶太復國主義者有恃無恐”,這顯然是不點名影射沙特,而沙特與會的外交大臣朱拜爾則默默地投出了一張無可奈何、卻別無選擇的贊成票。


接下來會怎樣?

巴以問題在雙方接受對方生存權並達成耶路撒冷地位共識前,就註定只能是這種兩敗俱傷卻各自都會宣稱“我們贏了”的架勢,而捅了馬蜂窩的特朗普橫豎已經債多了不愁——他上任以來管殺不管埋的副本開得還少麼?


陶短房

這是近期巴以衝突升級的一個表現,從以色列一貫“以牙還牙”的作派來看,肯定會給予報復。在以色列和伊朗衝突加劇的情況下,給中東形勢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


巴勒斯坦武裝的攻擊是對以色列近期行動的報復,但不確定是否有伊朗的影子

新華社加沙5月30日電,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下屬武裝派別“卡桑旅”和伊斯蘭聖戰組織(傑哈德)下屬武裝派別“聖城旅”29日晚宣佈,當天早些時候向以色列南部發射了數十枚炮彈和火箭彈。“卡桑旅”和“聖城旅”發表聯合聲明說,這是對“以色列侵犯巴勒斯坦人民及抵抗力量”的回應。以色列國防軍29日早些時候說,靠近加沙地帶的埃什科爾地區當天遭到70枚炮彈和火箭彈襲擊,以軍的“鐵穹”防禦系統攔截了大部分炮彈。據《以色列時報》報道,當天至少有28枚迫擊炮彈射向以色列境內,致一人受輕傷。

在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遷往耶路撒冷前後的一段時間裡,巴以衝突不斷升級,並造成了3000多名巴勒斯坦人的傷亡。5月22日,以色列空襲了加沙地帶北部隸屬哈馬斯的地下設施,以及兩個海軍軍事目標,5月27日,以色列坦克炮擊加沙地帶南部拉法地區的一個哨所,導致3人死亡,5月28日,以色列國防軍炮擊了加沙地帶北部的一個哨所,造成1人死亡、1人受傷。此次哈馬斯發射火箭彈就是對以軍行動的報復,而以色列已經作出了軍事回應;當天空襲了加沙地帶7個軍事場所,包括彈藥庫、指揮部和海軍軍事目標等。此外還摧毀了屬於哈馬斯的一條地道。


哈馬斯的軍事行動對伊朗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是,緩解了伊朗在敘利亞等地的軍事壓力,並報了在敘利亞受襲的一箭之仇;不利的一面是,巴以衝突有升級的風險,將進一步消耗伊朗的國力,而且給了以色列和美國軍事打擊伊朗的藉口,畢竟美國提出的伊核心協議的12個條件之一就是停止對哈馬斯的支持。目前伊朗在和美國及以色列的博弈中處於守勢,儘量收縮自己的力量,從也門到敘利亞都表現出這一點,在巴勒斯坦問題上既給以色列以壓力,但也不希望局勢進一步升級,所以通過哈馬斯的攻擊試探一下也有可能,但會約束一下行動的烈度。


在巴以衝突中,哈馬斯能給予以色列的打擊還是有限,但在以色列咄咄逼人的態勢下,還是要亮劍的。對於這種“常規”襲擊,以色列也會“常規”反擊,但一旦出現大規模的人員傷亡,局勢就有可能失控,那是各方都不願意看到的。


  


大笨蛋6703

據環球網29日報道,巴勒斯坦哈馬斯武裝“聖城旅”和“卡桑旅”發射數十枚迫擊炮彈和火箭彈,這也是近4年來巴勒斯坦最大力度對以色列的還擊。這一次轟炸還擊理所應當,但是必然會引發中東局勢再一次升級!

理所應當。本月中旬巴勒斯坦搬遷以色列大使館,引起了加沙地區大規模巴勒斯坦難民的抗議,以色列動用戰機、狙擊手造成了巴勒斯坦3000餘名百姓傷亡。佔領了別人的地盤還不允許別人抗議,這一次巴勒斯坦哈馬斯的反擊理所應當,難道只能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這一次哈馬斯襲擊之後,以色列展開了針對哈馬斯軍隊進行了空襲,哈馬斯作為中東什葉派武裝,一直由伊朗提供武器等方面的支持,這一次的行動肯定是得到了伊朗方面的授意,結合美國退出伊核協定之後伊朗和以色列在5月初進行互相轟炸的事件。這一次襲擊行動很有可能是伊朗的報復行動,並且必然會引起伊朗和美國爪牙以色列的衝突加劇。


以色列如何應對是這一次襲擊事件何去何從的重要決定性因素。以色列在襲擊事件中攔截了來自哈馬斯的大部分炮彈,但是還是有部分炮彈漏網,這也說明了美國的反導體系在飽和攻擊下軟肋。其中在加沙地帶的以色列哨所遭到襲擊,有5人被炮彈擊中。

面對這樣的反擊,對於一向“只能我打別人不能別人打我的”以色列來說,以色列即可動用其戰機進行了反擊,其中就有最新的五代戰機F-35,被以色列擊中的有巴勒斯坦的七個軍事目標,其中還有一條軍用地道。


但是這種等價還擊向來不是以色列追求的。所以說未來以色列肯定還會有更大規模的行動,其中以色列高官再次強調伊朗在敘的武裝力量,伊朗和以色列在敘利亞的爭鬥還遠遠沒有結束!

虎賁軍huben

俗話說兔子急了還咬人,何況是久經戰火考驗的巴勒斯坦武裝!在美國搬遷大使館引發加沙暴力流血衝突後,以色列國防軍曾動用戰機、狙擊手造成巴勒斯坦3000餘名百姓傷亡。時隔半個月之後的5月29日,巴勒斯坦哈馬斯武裝“聖城旅”和“卡桑旅”終於向以色列發起了反擊。

根據“聖城旅”和“卡桑旅”發佈的消息,當天他們一共向以色列發射數十枚迫擊炮彈和火箭彈。

以色列國防軍方面也證實,以軍的“鐵穹”防禦系統當天至少攔截了28枚迫擊迫擊炮彈。

這是近4年來巴勒斯坦武裝對以色列方面發起的最大力度的還擊行動,5名以色列人在襲擊中受傷

應當說,巴勒斯坦哈馬斯武裝發起這次襲擊的源頭是美國5月14日執意“遷館”、執意在聖城耶路撒冷問題上選邊站,以及以軍出重兵鎮壓加沙民眾的“受難日大遊行”。

不過,巴方的行動也暴露三個問題:

其一,巴方武裝根本不可能對以色列造成太實質的威脅。

以軍的“鐵穹”防禦系統基本攔截了巴方的炮彈;以方的預警系統也最大限制地減少了人員傷亡。相反,當以色列方面發起攻擊時,巴方並不具備這兩種能力。

其二,巴方這種“反抗式反擊”行動只會招致以方加倍的報復。

其三,明知沒啥大用,巴方武裝也不會放棄反抗的行動,況且還可能有伊朗的身影。

細想一下,近來伊朗與以色列鬥得火熱,此時伊朗借哈馬斯之手給以色列“上眼藥”也不是不可能。然而,代價卻是巴勒斯坦人要蒙受以軍更加慘重的報復。

這不,19日巴方發完炮彈,以軍就隨即調集最新的五代戰機F-35對加沙地帶“聖城旅”和“卡桑旅”的7個軍事目標發起導彈襲擊,摧毀了哈馬斯的彈藥庫、指揮部以及一條軍用地道,造成兩名巴勒斯坦人死亡。

終一句,以巴之間的血債早已數不勝數,未來仍將繼續,而最悲劇之處就在於國際社會除於呼籲雙方冷靜之外,似乎也都無能為力。採訪中,以巴雙方和平人士每每談及這個問題,最終都會以“或許上帝才有答案”來作結,滿滿都是無奈。


陳一諾

巴勒斯坦哈馬斯對以色列的轟炸,只會招致以色列更強力反制,看看以軍定點清除的程序怎麼樣!

從5月中旬美國把駐以色列大使館搬遷至充滿爭議的耶路撒冷後,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人就升級了對以色列的抗議,而以色列國防軍對加沙人的鎮壓,也同步升級。

以色列29日指控加沙地帶的武裝分子在29日清晨朝以色列南部發射了25枚迫擊炮攻擊,但大部份都遭到防空系統攔截,但仍有幼稚園遭到擊中,所幸沒有人受傷。以色列也在稍後對加沙地帶3個哈馬斯基地空襲報復。

以色列與加沙地帶的氣氛近半年來一直緊繃。因為抗議美國搬遷大使館,加沙人付出了60多人死亡,數千人受傷的代價。

對於以色列如何報復,從避免更多傷亡的情況看,除了邊境地區的阻擊外,很重要一個手段是定點清除,設施和人。

作者詢問長期在特拉維夫大學任教並生活的張平教授,他說以色列對定點清除這件事看的非常慎重,要經過嚴格的審批手續。

以色列國防軍定點清除的程序:

1、情報機構確定目標。

2、指揮官與國際法律師審核信息。

3、如果通過審核,則提交總參謀長。

4、不涉及人員,則總參謀長同意即可,否則提交內閣批准。

5、內閣如批准,則軍隊隨時可以採取行動,除非,

6、發現行動中有可能傷及平民,則需再報國防部長與總理批准。

以色列總共800多萬人口,對於每一個國民的生命都盡力保護。

對於巴勒斯塔人,以色列也並不是想殺就殺,通過以上程序可以看出,定點清除程序的目的就是避免錯殺,防止誤傷,讓報復變得更加精準。(完)


蔣曉峰Terry

這個題目就存在嚴重的導向性。20枚迫擊炮彈,能夠稱得上“轟炸”?這可是以色列軍方報道的消息。

不知從何日起,哈馬斯在網民中也成了恐怖分子。分明是佔絕對優勢的以色列實施一輪又一輪的報復,卻成了巴勒斯坦人轟炸以色列。

如果你知道了巴勒斯坦人為什麼不接受川普版的“兩國方案”,你還會認為哈馬斯是恐怖組織嗎?

根據川普版的“兩國方案”,這個巴勒斯坦國的國土面積只有原來聯合國劃定面積的巴勒斯坦國的十分之一。

不僅如此,而且這個“巴勒斯坦國”還必須被以色列的國土團團圍起來,從陸地、海洋將其與外界的交往隔絕開來。

換句話說,這個“巴勒斯坦國”將是名副其實的國中之國,所有經貿、人員、外交等等交流必須經過以色列的核準與檢查。

這還是個主權國家嗎?如果你是巴勒斯坦人,你會答應嗎?巴勒斯坦人明明知道他們不會取得勝利,明明知道這是雞蛋碰石頭,難道他們就不應該表示反抗,坐以待斃?!

巴勒斯坦人得不到國際輿論以及大國如俄羅斯的青睞,唯一的原因就是那裡什麼資源都沒有,沒有石油,有沒有天然氣。更沒有天然良港停靠艦隻。

巴勒斯坦人的命,就不是命嗎?


閒看秋風999

據國際媒體29日報道,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武裝分子向以色列方向發射了70多枚密集炮擊後,以色列軍隊迅速開始報復還擊,以空軍轟炸了加沙南部的設施。聯合國官員呼籲巴勒斯坦各派和以色列避免局勢惡化。



有媒體報道說,以色列對加沙地帶30多個目標實施了空襲。以色列國防軍29日早些時候說,靠近加沙地帶的埃什科爾地區當天遭到20餘枚迫擊炮彈襲擊,以軍的“鐵穹”防禦系統攔截了大部分炮彈。


自從1947年聯合國承認我們以色列建國以來,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這衝突就沒有調和。但是巴勒斯坦對於以色列來說,始終是處於一個弱勢地位。並沒有自己的武裝組織。只有阿拉伯世界的黎巴嫩的哈馬斯鼎力支持巴勒斯坦人。而這次的襲擊事件多喂哈馬斯組織所為。

當然,巴勒斯坦和哈馬斯組織,發動了這次針對以色列的襲擊事件。同樣是針對以色列27日對巴勒斯坦人的襲擊當中造成了2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而且最為嚴重的是5月14號發生的巴以衝突造成了60多人死亡2800多人受傷。巴勒斯坦和哈馬斯的報復行動,相對於以色列的打擊行動還是小巫見大巫。


5月14日巴以衝突場面照片。

畢竟雙方之間的武器裝備差別實在太大。哈馬斯組織也只有發射火箭彈的能力,而以色列卻擁有完備的軍事體系。兩者之間根本不是同一級別的對手。以色列為了穩住自己在中東地區的勢力和所控制的領土,不斷的欺壓居住在這片領土上的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人在這片土地上只能承受著以色列的入侵。
以色列的梅卡瓦坦克


那麼自然這次巴勒斯坦和哈馬斯對以色列的襲擊,又會給以色列更多的藉口進行反擊。畢竟有美國在國際上幫以色列說話,這更讓以色列有恃無恐。自然下一步針對巴勒斯坦人和哈馬斯武裝打擊行動自然在以色列的計劃範圍之內。

中東地區著名的107火箭炮


淡然longjiangjiaoyou

這段時間巴以矛盾激化不斷,加沙地區天天衝突,

鋪天蓋地的新聞都是以色列轟炸巴勒斯坦,今天轟炸哈馬斯基地,明天轟炸巴勒斯坦船隻,什麼時候有過巴勒斯坦轟炸以色列了,巴勒斯坦都沒有軍隊用什麼轟炸。

歷次巴以衝突都是以色列佔據絕對的上風,兩者間實力差距就像武士和孩童一樣巨大。如果事件為真以色列會加強歷年的政策,以色列多年的隔離政策起到了顯著的效果,邊境設立多道隔離牆,周界搜索各種越境地道,就連海里都最新設置了多層防護網。通境人員嚴格排查檢驗,實行嚴格的株連政策,一人參恐全家驅逐,土地沒收房屋拆除,沒了土地就沒有了生存。

加沙口岸被以色列和埃及完全掌控,嚴格控制加沙地區的物資供應,就連弄個粗點的水管都難上加難,因為有可能會製作土火箭炮。加沙地區就是一個巨大的半牢籠,各個物品的進出都經過層層篩檢,可以說除了原始武器幾乎已沒有任何武器能威脅到以色列人的安全。兩者之間這種巨大的差異可想而知,加沙地區的武器可以說只有自己的鮮血和生命,通過不斷的衝突傷亡來博取世界的同情。

隨著加沙衝突的不斷延續,以色列也加大了對加沙地區潛在的軍事設施實施了多輪打擊,哈馬斯早已不復當年之勇,要武器沒武器要設施沒設施,已逐步由軍事武裝改成政治武裝了。關注留言,查看更多!


巴勒斯坦武裝與以色列之間的“襲擊—報復—再襲擊”,就像一個惡性循環,已經持續了幾十年。29日,哈馬斯下屬的卡桑旅和傑哈德下屬的聖城旅對於以色列南部地區的軍事目標發動襲擊,主要是為了報復27、28號以色列襲擊加沙地帶兩個哨所,造成四人死亡,一人受傷的事件。29號,哈馬斯和傑哈德報復以色列之後,以色列立即對加沙地帶7個軍事場所進行了打擊。

巴勒斯坦武裝對以色列的牽制作用不大

多年來,巴勒斯坦各武裝派別之間矛盾重重,始終沒有做到有效的整合,現在哈馬斯與傑哈德關係良好,但是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法塔赫與哈馬斯的合作卻並不順暢。巴勒斯坦的兩塊主要聚居地,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事實上由兩個分屬不同派別的政權,分別管轄。

巴勒斯坦人的實力本來就弱於以色列,現在內部又不團結,很難組織起針對以色列的大規模行動。前一段時間針對美國遷移駐以色列大使館發動的迴歸大遊行,幕後的支持者主要是哈馬斯,法塔赫雖然也在口頭上表示支持,但是行動上並不是特別感興趣,因此,後來巴勒斯坦人與以色列的流血衝突,也主要集中在哈馬斯管理的加沙地帶。

第二個重要的原因是,以色列對巴勒斯坦各武裝派別特別是堅決反對以色列的哈馬斯和傑哈德打擊和禁運力度持續加大。現在哈馬斯和傑哈德的武器主要靠伊朗通過海上走私,運進加沙地帶。因為武裝數量非常有限,武裝人員缺乏訓練,現在的哈馬斯已經難以發動對以色列的大規模軍事襲擊。這次哈馬斯和傑哈德向以色列目標發射70多枚迫擊炮彈和火箭彈,已經是近幾年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了。



巴勒斯坦的襲擊行動可能對伊朗有副作用

幾年來,隨著伊朗革命衛隊介入敘利亞內戰,無論是黎巴嫩的真主黨武裝還是巴勒斯坦的哈馬斯組織實力都有所增強。這也是美國和以色列為什麼強烈要求限制伊朗在中東地區活動的重要原因。

雖然這次巴勒斯坦人的襲擊行動對以色列造成的損傷並不大,但是象徵意味濃厚,以色列人首先就會聯想起伊朗對自己的威脅。再接下來,美國與伊朗關於伊核協議的談判過程中,美國人可能會把巴勒斯坦的襲擊行動作為所謂的鐵證,在談判中更加強硬。



本來伊朗還指望通過在也門問題上向美國妥協,換取繼續駐軍敘利亞,如果巴勒斯坦和黎巴嫩的局勢持續緊張,這種可能性會更加微乎其微,對於伊朗來說,並不是一個好消息。


衝擊時評

因美國遷移使館,帶來的巴以衝突正在從剛開始的劇烈震盪'換到逐漸平息。這些炮擊和所謂的轟炸只能算是小插曲,註定巴勒斯坦不會再掀起大的波瀾。

高聲大喊的土耳其哪裡去了?在伊斯蘭積極會議上發聲的阿拉伯兄弟哪裡去了?伊朗的憤怒又哪裡去了?

在早已人心渙散的阿拉伯世界裡,巴勒斯坦被拋棄和被忽視是早晚的事情。所以美國敢冒所謂“天下之大不韋”遷館,所以以色列敢於鎮壓加沙抗議示威,都是基於這種判斷,都是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時機。

巴勒斯坦已經無奈於自己的領土,被以色列一點點蠶食。他們到頭來,一定會為了大多數人的生計,而向以色列人低頭,以換取通關和貿易,並從以色列政府手裡,獲得關稅分成。

以色列也不會一直強硬下去,會看準時機給聽話的對手施以援助,讓一切既成事實,讓分歧留在記憶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