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南斯拉夫到底有多强大,它凭什么会被称作“巴尔干之虎”?

云石君

历史长河里,巴尔干半岛长期处于欧洲天主教、新教文明,俄罗斯东正教文明,以及西亚伊斯兰文明三大势力的逐鹿场。地处三大势力的夹缝中心,且巴尔干半岛本身的地缘实力不足,难以整合出一个强大的本土势力与其它三方劲敌对抗。在夹缝中的巴尔干半岛只有自身整合为一体,成为一支有实力的区域性势力,才能谋取最大的利益,在三大势力博弈中,有施展纵横之术的空间,左右逢源。

而这支区域性势力终于在20世纪出现了,它就是南斯拉夫。

一战后,奥匈帝国瓦解,1918年,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联合组成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定名南斯拉夫王国。虽然,巴尔干半岛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但是其内部山地纵横,区域分散,没有一个强大到可以压制四方的中心势力。而南斯拉夫本身就是由众多地区拼凑而成,文化、民族和宗教异常复杂,就如同一锅大杂烩。这样的国家,要维持稳定,是一件大难题,更何况还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在铁托的领导下,南斯拉夫成为了巴尔干半岛上的区域大国,有“巴尔干之虎”的美誉。

在外部虎狼环伺,内部四分五裂的局势下,南斯拉夫却实现了崛起,摆脱了长期受到外来凌虐、战乱不堪的宿命。

那么,为什么是南斯拉夫改写了巴尔干的命运呢?云石君将做具体分析。

首先,来看当时近东的地缘政治格局。

19世纪, 巴尔干半岛还在日趋衰落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下,不过,也仅仅是全力扑在伊斯坦布尔一隅,无力于巴尔干半岛其它部分的统治,这为巴尔干本土势力崛起提供了战略空间

与此同时,民族主义兴起、传播,1878年,巴尔干半岛中部占相对优势的塞尔维亚民族在俄国的协助下获得完全的独立,1882年成立王国。

此阶段,东正教系统的沙皇俄国,以及天主教系统的奥匈帝国,也处在混乱之中,实力不济。沙俄在两次工业革命中都被西欧国家甩在了身后,再加上,1853年,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惨败,国力损失很大。在崛起后的普鲁士压制,以及内部严重的民族矛盾之下,奥匈帝国也是摇摇欲坠。

三大势力都自顾不暇,塞尔维亚便趁机发展壮大。而西欧的英法,为了维持近东的均势制衡,遏制三大势力,有意扶持塞尔维亚。因英法与巴尔干半岛的地缘疏离关系,决定了他们不能直接占领巴尔干半岛,只能通过地中海战略通道,来加强对巴尔干的影响力 。有英法撑腰,塞尔维亚腰杆也直了,还有能力挖奥斯曼土耳其的墙角。

而一战后,作为协约国成员的塞尔维亚又抓住了千载难逢的良机,获得了不错的战争红利。一战后,奥匈帝国消失,奥斯曼帝国国力大衰,基本无力打巴尔干半岛的主意。而俄罗斯在战争中损失惨重,新生的苏俄红色政权更是受到西方细节的围追堵截,内忧外患,自顾不暇。

对于塞尔维亚来说,真是千载良机,乘胜追击下,巴尔干半岛上多个地区被塞尔维亚收入囊中,南斯拉夫王国顺势成立,地盘大了,看上去有一个看上去总算有了区域性大国的样子。

不过,这毕竟是华而不实的。

巴尔干半岛内部四分五裂的地缘结构,难以有效实现政治整合;同时巴尔干半岛地缘实力有限,本土文明并不强势,被伊斯兰、东正教、天主教三大主流文明同化成为了主调,民族众多,民众信仰不统一,语言多样,人文结构错综复杂。怎一个乱字了得。

虽然,塞尔维亚民族是主要的统治族群,但其并没有绝对压倒其它民族和势力的优势,不足以形成主体性。

南斯拉夫四分五裂的地缘结构和高度撕裂的人文结构,决定了南斯拉夫王国自诞生之日起,就和分裂相伴。

那如何才能避免分裂呢?显然,在政治和文明体系上,主体民族融合、同化边缘民族是上策。

不过,前文也提到,作为主体民族的东正教系的塞尔维亚,相较于其他民族和势力只有微弱的优势,没有个九牛二虎震慑之力,其他民族和势力又怎能甘愿臣服于塞尔维亚。况且,塞尔维亚有来自东正教系统俄国的支撑,其他的族群也会找到强势的外部势力做支撑,如果非要硬来,内乱就不可避免,那么南斯拉夫也就会打回未曾统一时的原形,仍然继续其沦为列强的逐鹿场的宿命。

既然同化行不通,那就只能靠鼓吹“南斯拉夫”族系的认同感,来增强各民族间的团结统一。

虽然,巴尔干半岛上的族群关系错综复杂,但是,从族群起源上,都可以追溯到南部斯拉夫人族系。通过族系认同,来弱化民族、宗教、语言、地缘的矛盾,看上去是一条不错的纽带,于是,有了南斯拉夫王国的成立。

不过,这个纽带看上去很美好,实际上一点也不结实。在现实激烈的民族、宗教、语言、地缘矛盾之下,谁还会有心思去想到那几千年前遥远时代的“祖宗们”,毕竟过去是用来追忆的,把握现在才最重要,从务实的角度来看,谁让他们日子好过,谁就是祖宗。

只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无论把“南斯拉夫”族系吹得像花儿一样,可是那也只是一朵看不见摸不着的花儿。在民族存亡,国家发展大计上,虚无缥缈的血脉联系太单薄,太无力。

虽然,一战后,南斯拉夫有了希望,不过,分裂因子就像是粉碎机一样,使得希望呈现出碎片化。

随着纳粹德国的崛起,巴尔干半岛又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还要强大的威胁。二战爆发后,南斯拉夫王国身陷内忧外患。1941年,纳粹德国横扫南斯拉夫,宣布塞尔维亚被占领土,在克罗地亚人和波斯尼亚人聚居区建立傀儡政权克罗地亚独立国,南斯拉夫其余领土为德国盟友瓜分。

在南斯拉夫共产党及其领袖铁托的领导下,抵抗组织利用巴尔干半岛多山的地貌,跟德军及伪政府大打游击战,逐渐发展壮大起来。1945年,在铁托领导下,战后重建南斯拉夫联邦,1946年,更名为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

虽然,南斯拉夫得以重生,但是,内部地缘结构分裂、人文结构撕裂依然存在。而且,二战后,近东乃至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发生巨变,美苏争霸拉开序幕,巴尔干,成为二者争霸的一个焦点,南斯拉夫面临着严重的外部威胁。

在巨大的内忧外患下,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该如何应对?


云石君

斯大林去世后,苏南恢复了正常关系,但是南斯拉夫吸取了“一边倒”的教训,在冷战对峙的情况下,南斯拉夫与埃及、印度等国共同发起了不结盟运动。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筹备会议在开罗召开,提出参加不结盟国家会议的五项条件:1、奉行以和平共处和不结盟为基础的独立的外交政策;2、支持民族独立运动;3、不参加大国军事同盟;4、不与大国缔结双边军事协定;5、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1961年9月1日至6日,第一次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了,25个国家的政府首脑齐聚一堂,正式宣告了不结盟运动的诞生。

铁托指出,不结盟的实质在于反帝反霸,既不是所谓中立主义,也不是谋求建立所谓第三集团,更不会成为任何人的工具。

随着尼赫鲁、纳赛尔去世、苏加诺下台,铁托成为了不结盟运动的当然领袖。1979年,不结盟会议在古巴召开,卡斯特罗虽然有意竞争领袖地位,但是并未能得到各国同意,诸多国家依旧支持铁托。

采取不结盟政策的南斯拉夫,国际声望持续提升。为了遏制苏联对南欧的渗透,南斯拉夫也因为地缘因素成为一个西方国家阻止苏联南下的一个重要屏障,西方一改之前的敌视,开始在经济上支援南斯拉夫。1951年,杜鲁门采取对南斯拉夫的军事援助,这一政策在艾森豪威尔上台后也保持不变,到1959年,美国给予南斯拉夫大约十五亿美元以上的经济援助和大约七亿多美元的军事援助。到1961年,美国给南斯拉夫提供的援助己经超过了印度,仅仅次于希腊和土耳其,用西方资本主义的“小麦”建设社会主义。苏南关系恢复以后,南斯拉夫则在力图既用资本主义又用社会主义的“小麦”建设社会主义。铁托说:“那些懂得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人可以用美国的小麦,也可以用苏联的小麦建设社会主义。”

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南斯拉夫一改苏联模式,逐步实行“非国家主义化和分散管理”,扩大自治职能和权力,从1952年到1965年,社会产值增长1.75倍,年均增长8.1%,工业产值增长3.37倍,年均增长12%。这段时期是南斯拉夫的“黄金时代”,是当时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1950年至1980年,南斯拉夫GDP总量增长了5倍,1960年至1980年,GDP 年平均增长率为6.5%,远高于当时西欧的资本主义国家。南斯拉夫社会稳定,民族和睦,经济发展,人民幸福,文化繁荣,国家强盛。人民生活水平赶上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等国。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南斯拉夫是佼佼者。

南斯拉夫在苏南冲突后走不结盟之路,南斯拉夫自不结盟运动兴起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整个70年代充当不结盟运动代言人的角色。正式因为如此,南斯拉夫这个面积只及苏联八十七分之一的巴尔干小国在当时国际舞台上起到了同它的幅员、人口、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成比例的作用。可以说,从1948年共产党情报局纠纷起,在世界各国政治集团中,南斯拉夫占据了一个独特的地位。南斯拉夫的不结盟使其成为了“世界政治的最大半强国”。而其领导人铁托则由于积极献身于不结盟运动被誉为“不结盟运动之父”。

德国前总理科尔曾向当时的南斯拉夫领导人表示,德国的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经济实力、科技水平等,都是南斯拉夫的数倍,但德国的国际影响和地位远不如南斯拉夫。凡南斯拉夫在国际上想做的事情,基本都能成功,他非常羡慕南斯拉夫!


鱼儿读书会摆尾

1918年12月1日,在贝尔格莱德正式宣布成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亚历山大亲王任国王后,国名改为南斯拉夫王国。

1945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成立,实行联邦制,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波黑)、马其顿、黑山共和国组成(面积25.58万平方公里,1983年人口2285万)。

1963年通过新宪法,改国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由塞尔维亚、黑山、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6个共和国及科索沃、伏伊伏丁那(伏伊伏丁)两个自治省(属塞尔维亚共和国)组成。

南斯拉夫实行社会主义,铁托出任总统,1949年后与苏联保持距离,坚持独立自主和不结盟运动,这使得南斯拉夫变成欧洲唯一没加入华沙公约组织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发展经济,使南斯拉夫在东欧国家里成为比较富有的一员。

自与苏联分裂,南斯拉夫走上一条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的道路,建立一套符合自己国情的经济工业道路,自50年代政治和经济改革,南斯拉夫人民生活上明显自由化,西方文学电影都被允许传播到南斯拉夫,每年超过600万游客进入南斯拉夫。

到1976年,全国有36%的人民拥有自己的汽车,每1.8个家庭拥有一台电视,每2.1个家庭拥有一部冰箱,所有7岁到15岁儿童都可免费受8年义务教育。虽然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落后些,可相比同时期的社会主义国家,南斯拉夫人民的生活是充裕的。

但南斯拉夫贫富分化问题一直非常严重,最发达的斯洛文尼亚与邻国奥地利、意大利经济水平相近,马其顿、科索沃则是欧洲最贫穷地区之一。这是后期南斯拉夫解体的重要原因。

南斯拉夫总统铁托。

也因为如此,南斯拉夫一直游走于美苏之间,得到大量免费军事装备。1950年美国将南斯拉夫纳入"马歇尔计划"名单之后,各种援助源源的不断流入南斯拉夫。尤其1951年两国签署"军事援助协定"后,以150架F47"雷电"战斗机为代表的大量美式武器极大增加了南斯拉夫的军事实力。1953年6月9日,首批8架F-84G"雷电"战斗机运抵南斯拉夫,开始接替之前交付的F47"雷电"战斗机。

所以到八十年代中期,南斯拉夫人民军拥有现役和预备役75万,200辆m84坦克,50辆t72坦克,800辆t54/55坦克,250辆t34坦克,60辆m47坦克,400辆m4,原有m18/36自行火炮已处于淘汰的边缘。除此以外还拥有各式装甲车约2000辆。火炮超10000门,反坦克导弹有at3/4,防空导弹有sa2/3/6/7/8/13等型号。

要知道,世界上唯一击落隐形战机的战例就发生在南斯拉夫。

也因此,南斯拉夫在解体前拥有的强大武装力量令人畏惧,1999年战争期间,以超级大国为首的北约只能先在安全距离外发动进攻,在安全距离外打掉南联盟防空力量,然后发动无休止的空袭,甚至空袭民用目标和新闻机构。接下来策反其地面部队,最后才进入其领土。从头到尾都没敢与南联盟地面部队正面交手。


张勇達州

南斯拉夫所在的巴尔干地区,一直是不同民族、宗教、文化和政治势力博弈的不安之地,被称为“火药桶”一点也不为过。

一战中奥匈帝国的失败和分裂为南斯拉夫的形成提供了土壤,1918年,黑山并入塞尔维亚。接着,以塞尔维亚为主,与周边的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联合组成新的王国,次年更名为南斯拉夫王国。同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一战中的失败为新成立的南斯拉夫王国提供了喘息和发展的空间。1929年,马其顿并入南斯拉夫。

由于巴尔干地区并无大国,南斯拉夫在这里有很重要的地位。全胜时的南斯拉夫包含6个共和国(现在多分出了科索沃地区),面积25.58万平方公里,人口1991年有2300万人,其中塞尔维亚族为主体民族。这面积与人口与巴尔干地区的另一大国希腊相比,占据绝对优势。希腊面积仅有13万平方公里,2016年的人口也仅有1075万。单以体量来看,南斯拉夫在小国林立的巴尔干地区优势明显。

但是说南斯拉夫强盛,也是不准确的。自成立之初,国内一直被各种问题困扰。因为民族、文化、宗教组成较为杂乱,同时这里也是各种政治力量博弈的地方,南斯拉夫始终很难形成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这也是导致南斯拉夫最终分裂的根本原因。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南斯拉夫逐解体,境内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有一种全国上下统一的民族或文化认同感极为重要。身为华夏后裔,对中华文化倍感自豪,同时,我们更应该维护和发扬中华文化。


考研小哥哥


欧阳老师广州

一战中奥匈帝国的失败和分裂为南斯拉夫的形成提供了土壤,1918年,黑山并入塞尔维亚。接着,以塞尔维亚为主,与周边的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联合组成新的王国,次年更名为南斯拉夫王国。同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一战中的失败为新成立的南斯拉夫王国提供了喘息和发展的空间。1929年,马其顿并入南斯拉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