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中後期為何貪腐嚴重,因為皇帝帶頭墮落,享受物慾帶來的快感

史海鉤沉:乾隆後期的貪腐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已經十分清楚的表明,

專制體制下成長起來的大臣一個個都是揣度上心、投其所好的好手。在清乾隆中晚期,這一特點尤其明顯。事實上,大多數的官員用在工作上的心思遠遠沒有用在琢磨皇帝好惡上的精力多。

由於乾隆帝晚年開始墮落,沉浸於物慾之中,於是為皇帝準備貢品,就成了他們分內一個重要的、甚至是最為重要的工作。時間不長,這些官員們就摸清了皇帝的喜好,鐘錶、字畫和古玉,最討皇帝喜歡。另外,像扳指、鼻菸壺、小刀等這些精巧的小物件,也容易被皇帝收下。

乾隆中後期為何貪腐嚴重,因為皇帝帶頭墮落,享受物慾帶來的快感

晚年的乾隆皇帝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粵海關提督李永標、廣州將軍李侍堯進獻了一批貢品,主要有紫檀鑲楠木寶座、紫檀鑲柄木御案等數種。其中比較特別的是“鑲玻璃洋自鳴樂鍾一座”和“鍍金洋景表亭一座”。

一般來說,進貢既然是大臣給皇帝送禮,按道理說當然是大臣自定,皇帝不便發表意見。然而這次貢品送上之後不久,皇帝很罕見地就貢品問題發佈了指示:“此次所進鍍金洋景表亭一座,甚好,嗣後似此樣好得多覓幾件。再有此大而好者亦覓幾件,不必惜價,如覓得時於端陽貢進幾樣來,欽此。

從此,皇帝喜歡西洋鐘錶一事立刻被官場所周知,廣州西洋八音匣等售價因而猛漲。“這些東西雖然沒有什麼實際用處,但中國官吏們卻醉心追求,示意他們的下屬不惜任何代價收買。”(斯當東《英使謁見乾隆紀實》)

至於書畫,更是皇帝私人收藏庫中最重要的內容。眾所周知,乾隆的藝術素養雖然遠不能和李後主以及宋徽宗相提並論,但他的文化修養極佳。他九歲開始練習書法,十九歲開始學畫。對於珍品字畫,皇帝像史上那些有名的收藏家一樣嗜之如命,必欲得之而後快。不過,其他收藏家收集書畫,東奔西走,歷盡辛苦。而皇帝收藏,卻全然沒有這些麻煩。這些光彩奪目的無上精品,大部分來自臣僕的貢獻。只要他的喜好一被偵知,那麼全帝國之內最好的藏品,就會源源不斷地流入紫禁城。

皇帝對古玉的興趣也十分濃厚,他一生御製詩文共四萬餘首,其中涉及玉器的篇目即達八百餘。當然了,這些詩也沒有一首為人們所熟知。目前故宮收藏的上萬件古玉,多數是在乾隆時期由各直省督撫一級官員進貢的。乾隆帝對玉的喜好達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經常一個人蹲在玉庫裡擺弄玉玩,挑出一些古玉,命人刮垢清理後,親自評出甲乙丙級。

乾隆中後期為何貪腐嚴重,因為皇帝帶頭墮落,享受物慾帶來的快感

乾隆詩的玉扳指

事實上,乾隆皇帝的諸多歷史第一中,還可以加上一條——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收藏家。

中年時期,乾隆物質生活的品位之高,排場之大,要求之細緻全面,均遠過於前代帝王。不過此時他進取心尚熾,對物慾仍有節制,所以他的日常享受可稱講究,尚不能說奢侈。

人到晚年,優點往往前進一步,突破分寸,轉化成缺點。而缺點則往往變本加厲,從抑制收斂狀態變成肆無忌憚。

步入晚年之後,皇帝無心進取,講究和奢侈之間的界限迅速突破。歷代進貢在資格和時間上都有嚴格的規定。清代成例,僅督撫們有進貢之權,進貢的時間也只限於三節:冬至、中秋,還有皇帝生日。而到了乾隆晚年,這些規矩都被打破了。地方上的布政使、按察使直至京中的內廷翰林也開始進貢。為了收羅民間珍藏,一些普通百姓也可以將家中珍藏通過大臣,轉貢給皇帝。進貢遂成了皇帝搜刮民間珍寶的最主要途徑。為了配合皇帝的胃口,一年三節的時間限制也被打破了。除了三大節,端午節、上元節、重陽節,大臣們也都可以踴躍進貢。除此之外,大臣們開動腦筋,集中智慧,創造出了無數進貢的新名目:皇帝出巡,經過地方,大臣迎駕進貢,稱“迎鑾貢”;皇帝每年去熱河避暑,大臣們進貢,稱“木蘭貢”;大臣們進京覲見皇帝,所獻貢品稱“陛見貢”;皇帝提拔加恩,所獻貢品,稱“謝恩貢”……有時,皇帝想要某種東西,又實在沒有藉口,就乾脆稱“傳辦貢”。

所以,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這次東巡所收貢品,應該歸為“迎鑾貢”。不過,即使是“迎鑾貢”,也應該僅限於所經過地方的官員。而這一次,遠在湖廣、四川、廣東的巡撫官員們也都放下工作,不辭辛苦,千里迢迢來進獻大批財物,從體制上講可以說並無先例,也毫無道理。這一事件唯一可以說明的,就是皇帝對貢品的需索已經達到了失態的程度。

隨著老皇帝越來越失態,越來越多的封疆大吏把其他政務推到一邊,集中精力為皇帝購買製造奢侈品。越到後期,官員們進貢的次數越多,物品越豐。檔案記載,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這一年,長蘆鹽政徵瑞進貢十五次,閩浙總督伍拉納進貢十一次,福建巡撫浦霖進貢九次。其中伍拉納十一次進貢日期分別是:三月初八、三月十一日,三月二十四日、四月十九日、六月初七、七月十九日、八月十一日、十二月初七、十二月二十一日、十二月二十四日、十二月二十九日,幾乎無月不貢,成為中國進貢史上的奇觀。

而到了皇帝的生日,進貢浪潮更是席捲全國。每到此時,整個帝國變成了大小官員們呈獻貢品的萬國博覽會。據朝鮮使臣記載,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七十大壽時,他在中國一路所見的進貢景象實在令人咋舌:北京附近,各地進貢的大車據不完全統計多達三萬輛。除大車外,那些珍貴怕碎的貢品以人擔、駝負、轎駕,更是多不勝數。“其槓而擔者,物之尤精軟雲”。“每車引馬騾六七頭,轎或者聯槓駕四騾,上插小黃旗,皆書進貢字”。為了搶運貢品,車輛互相爭道,“簧火相望,鈴鐸動地,鞭聲震野”。好不氣派。(樸趾源《萬國進貢記》)

乾隆中後期為何貪腐嚴重,因為皇帝帶頭墮落,享受物慾帶來的快感

乾隆帝收藏的《富春山居圖》

很多人都說,進貢之風的興起,是打開乾隆朝政治腐敗大門的鑰匙。

皇帝過度收受貢品,本身就是一種嚴重腐敗行為。

官場上,送點小禮物,是人之常情。如果禮品價值過限,就是腐敗。同樣,按定製收受貢品,自是帝王維持正常生活的必須,但像晚年乾隆這樣毫無節制地收受禮物,當然就是犯罪了。

皇帝的理論是,送給皇帝的禮物是由官員們“自行制辦”,也就是自掏腰包,目的是“聯上下之情”。既不會增加百姓負擔,又溝通了君臣間的私人感情,何樂而不為呢?

事實上,並不用太多的思考,就可以判斷出“自行制辦”之不可能。送給皇帝的“土特產”,幾乎件件超出官員們的承受能力。皇帝喜歡那種鑲珍珠的玉如意,臣下紛紛進獻。當時一柄不嵌珠的玉如意值銀四千兩。而當時廣東珍珠價格,重四分的珠子約值銀四五千兩,重五分的則需六七千金,如像龍眼果那樣重三錢的大珠竟值兩萬兩銀。一柄如意的價值如此,其他禮物可想而知。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精美絕倫的禮品,每一件都是民眾的膏血凝成。

因為進貢之風的盛行,乾隆年間的官場上出現了“幫貢”一詞,即有權進貢之大臣令下屬幫助其“購買物件”,以“孝敬皇上”。這一新詞彙光明正大,而且十分光榮,頗有凝聚全體官員對皇帝的無比熱愛之義,實際上卻成了貪汙腐敗的新方式。因為送給皇帝的禮物,從採購置辦到送進大內,往往過程不公開,賬目不清楚,雲霧重重,機關多多。事實上,送到皇帝手裡的一萬兩,可能意味著督撫們從州縣官員那裡剝削了十萬兩,而州縣們則完全有可能從民間剝削了百萬兩。

事實上,乾隆晚年的數起貪腐大案,都牽出過背後的進貢問題。那些進貢最多最好最得皇帝賞識的大臣,後來多數都成了貪汙犯。比如那個一年進貢十多次的閩浙總督伍拉納勾結串通屬下官員,貪汙庫存銀八萬五千萬餘兩進行私分。案發後,朝廷抄了伍拉納的家,抄出白銀四十多萬兩。被抓之後,伍拉納自供其鉅額財產中就有一部分是來自於勒令下屬“幫貢”所得:“我們並不自己出資買辦物件,乃婪索多銀肥囊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