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解读】“红水浇地”给我们什么警示?

【大数据解读】“红水浇地”给我们什么警示?

  大数据分析

  传播趋势

  据复兴新媒体中心全国社情民意、舆情监测系统监测显示,从4月5日截至4月8日发稿时,共监测到140篇相关新闻报道。

【大数据解读】“红水浇地”给我们什么警示?

  由上图可以看出,自4月5日起,该事件热度逐渐上升,经过24小时的发酵于4月6日达到峰值,4月6日后话题热度逐渐下降。

  媒体级别

【大数据解读】“红水浇地”给我们什么警示?

  媒体级别方面,商业重点媒体所占比例最大,占总量的37.1%,值得注意的是升级商业重点媒体占比20.7%。另外,中央行业以及中央重点媒体也分别占比14.7%、8.6%。

  正负面分析

【大数据解读】“红水浇地”给我们什么警示?

  报道的正负面分析方面,负面报道占比过半,有75.9%的比例,其次是中性报道占比23.3%,正面报道仅占比0.9%。

  关键词分析

【大数据解读】“红水浇地”给我们什么警示?

  关键词方面,此次报道中出现频率相对较多的词语依次是“宁晋县”、“张利强”、“水浇地”、“河北昊汇科技有限公司”、“涉案人员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等词语。

  地域分析

【大数据解读】“红水浇地”给我们什么警示?

  地域分析方面,参与这一话题最积极地地区是这一事件的事发地区,河北。话题热度远远超过其它省份,其次是北京、四川、山东等地。

  媒体观点

  光明网:常年污水灌溉,不仅降低土壤生产力和作物质量,还会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可见,当下不应该就事论事,我们不能只盯紧视频里的那一口“红水井”,也不能只盯紧那一家涉事企业,而是应该举一反三,全面排查华北大平原上的无序排污现象。举凡利用渗坑、深井排放污水的企业,都应该纳入监管,不得姑息。

  今日话题:地下水污染与地表水污染有一些明显的不同:由于污染物进入含水层,以及在含水层中运动的过程比较缓慢,污染往往是逐渐发生的,若不进行专门监测,很难及时发觉;发现地下水污染后,确定污染源也不像地表水那么容易。更重要的是地下水污染不易消除。就地表水而言,在去除污染源之后,它可以在较短时期内达到净化修复的目的;而对地下水来说,即便排除了污染源,已经进入含水层的污染物仍将长期产生不良影响。

  建立地下水的监测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美国资源保护和回收法》专门作出规定要求所有可能污染地下水的区域必须设有地下水监测系统。

  网友观点

  @占卜师南希 : 污染土地,应该入刑,不应该仅仅是罚款!

  @南遇故人:渗水井已成为河北地区不公开的秘密,唉,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Thomas_l_Roosevelt:当地政府不知情?一出事就往企业身体推,这是典型的不作为,乱作为,政府问责呢?措施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层出不穷。说到底都是受到利益驱使!

  复兴观点

  就这一事件来说有几大重点值得关注。首先,在污染水源灌溉农作物视频在网上传播引起关注之后当地环保部门和警方立刻采取了行动,对涉嫌排污的企业进行了调查,迅速采取的行动可以看出对当地政府对这一事件的重视。

  虽说迅速的调查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仔细想来还有些细节需要注意。这家排污的企业在不少农民多次反映的情况下为何得不到及时处理,而是污染视频在网上流传之际才被重视?还有被农民不得已用污水灌溉的农产品都去了哪里?是否被销售给消费者?如果食用的话对人体会不会有危害?应该怎么解决?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应该得到重视,处罚涉事的污染企业只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其余的问题也是关乎人身安全的大事,不能囫囵过去。常年污水灌溉,不仅降低土壤生产力和作物质量,还会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这起个例不能只当做个别事件来看,应该对河北省乃至全国其他省份的企业也加大环保检查力度,给人们一个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

文/王娜

图/复兴大数据


【大数据解读】“红水浇地”给我们什么警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