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爱孩子,就请放下孩子

如果你爱孩子,就请放下孩子

对父母问到这句话,可能大多数人都会不高兴:我恨不得把世界上最好的都给TA,难道我对自己孩子的爱,还会有假?

是的,我们对孩子是“真的爱”,但不一定是“真爱”。

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真的爱”是我们发自内心地对孩子好,掏心掏肺,甚至可以为了孩子牺牲自己。

而“真爱”,是全然接纳孩子,不干涉、不控制孩子的行为,无论TA优不优秀,无论TA有什么缺点,都一样爱TA。

如果你爱孩子,就请放下孩子

很多父母爱孩子,却是有条件的。

你表现好、成绩好,妈妈才会对你笑,才会表达爱意,不然就是斥责。

这样有条件的爱,往往还披着一层外衣:“我这样做是为你好”、“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父母的苦心”、“你恨我没关系,以后你会懂的”……

这些话,在父母口里,是表达自己爱的多么不容易,不惜做恶人来培养孩子。可是,在孩子听来,是强迫孩子听话的情感绑架。

如果你爱孩子,就请放下孩子

曾经有个12岁的男孩想自杀,割腕过好几次,父母束手无策,只好轮流在家守着他。

问及原因,孩子说活着太累,每天写不完的作业,成绩却总是在班上排倒数,只要拿回成绩单,都被父母骂,有时候还挨打,实在不想活了。

父母说,我俩都是普通工人,不懂得什么教育方法,只知道学习是孩子唯一的出路。儿子学习不自觉,我们如果不逼着他学,他就更不会努力了。可是,我们没想到,父母一片苦心,孩子完全体会不到,还起了反作用。

可怜的孩子,拧巴的亲子关系。

孩子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告诉父母:请你们不要再对我提过高的要求了!

如果你爱孩子,就请放下孩子

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只感受到了他们的失望和嫌弃。父母要求他考高分,而他怎么也考不到,父母对他的责骂,让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以后也不会有前途了,不如一了百了。

在这样的家庭里,爱无法流动。父母的爱,被附加条件阻隔了,家庭氛围冷酷而拘束,孩子无所适从,无法建立自信,没有健康健全的人格。

心理学家罗杰斯有句名言:“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

孩子无条件地接受了我们,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接受孩子的不足?为什么一定要苛求他们十全十美呢?

如果你爱孩子,就请放下孩子

爱孩子的父母啊,请不要把自己的焦虑强加在孩子身上。

放下那些非此即彼的观念,孩子学习不好,并不表示以后没有出路。

大多数的父母,都得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也要接受孩子可能平庸的现实。

现在的父母们有种普遍的焦虑,来自四个字:阶层固化。

大家都在说,欧美国家社会阶层固化,穷人家的孩子已经看不到晋升的希望。中国,也马上就要面临同样的情况了。

父母想想都着急:我们的孩子可得赶在阶层固化之前,跨越到上一个阶层。

我们给孩子报培优班,希望TA学习成绩好,我们给孩子报兴趣班,希望TA将来能有一技之长。

可是,这一切都是从父母认为对孩子好的角度出发的,我们很少关心,孩子你真的想学这些吗?我们甚至没有想过,孩子你适合学这些吗?

曾经有一篇报道,一位捡垃圾的单亲妈妈,每个月收入只有1500元,家庭贫困至极,为了给孩子过个儿童节,她不惜到超市去偷鸡腿。

就是这样的家庭,她居然还送女儿去学了钢琴。

让人闻之动容的天下父母心啊,宁愿自己吃苦受累,甚至做小偷都没关系,只要这一切,对孩子将来有好处。

如果你爱孩子,就请放下孩子

为什么家长可以接受自己这辈子没什么奔头了,却难以接受孩子可能平庸的现实?

因为我们固执地认为,孩子还小,一切都来得及,只要努力,就有收获。孩子,我们不拼爹不拼妈,单凭自己,也不比别人差!

单方面鼓足了劲儿的父母啊,您可能忽略了一些事情,比如,孩子的天分,孩子的兴趣、特长,还有,孩子能不能接受您的灌输和教育。

孩子那么小,就像一张白纸,您在托举TA跨越阶层的时候,请不要在这张纸上写满焦虑,这两个字对孩子是桎梏。

如果你爱孩子,就请放下孩子

我们总说“知足常乐”,对待生活要有平常心,可是,为什么在养孩子的时候,我们却往往期望过高,失去平常心?

因为家长自己不满足,内心不平和。我们对于自己的生活,不是因为知足而不争,,而是被磨去了棱角,选择向生活妥协。

但我们不甘: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我的下一代,必须出人头地。

如何才能出人头地呢?成绩好,上名校,有份好工作,赚到钱。

这样就够了吗?如果够了的话,为什么留美博士要拉黑父母,10年不回家,痛诉父母控制他的生活?为什么那么多高学历的孩子,要加入那个豆瓣小组,名字叫“父母皆祸害”?

如果你爱孩子,就请放下孩子

让孩子拥有一颗健康的心,远比成绩好、上名校要重要得多。

任何行业都有自己的从业标准,需要考取从业资格证才能上岗。比如,教书得有教师资格证,我们做心理咨询工作,也得要考心理咨询师证书。

可是养育孩子,这样“百年树人”的大事,却不需要考试,做父母没有准入门槛,谁都可以做,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规划孩子的人生。

养孩子是个技术活儿,这种技艺,需要父母的自我成长。

父母首先得让自己内在的小孩长大,看到自己的不足,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创伤和脆弱。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要和TA有合理的界限。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越界。

接纳孩子,也接纳自己。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一定要求孩子做到?

不要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搞明白,我们的人生是自己想要的,过什么样的日子,该自己去争取,不要在孩子身上找补。

如果你爱孩子,就请放下孩子

但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优秀。

这没错。

让孩子优秀,得让TA获得力量和安全感。失去这个前提,一切都是空谈。

让孩子有安全感和内在的力量,需要父母的支持,以及无条件的爱和接纳。

家庭教育是一个走向放手的过程,我们的爱能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虽然放开了你的手,不干涉你,但会永远注视你、爱你,宝贝往前走,失败没有关系,我们会一直在背后支撑着你。

如果你爱孩子,就请放下孩子

《寻梦环游记》里,误闯亡灵世界的米格,要想重返人间,必须得到去世亲人的祝福,而曾曾祖母对米格的三次祝福,说出了爱的三种境界。

她的第一次祝福是附条件的: “我祝福你,但不许你再碰音乐。”

第二次祝福是有期许的: “我祝福你,请记住家人的爱。”

她的第三次祝福是无私的:“我祝福你,不带任何条件。”

米格终于在长辈无私的爱里,重返人间,并获得理解,家人不再限制他,开始支持他追逐音乐梦想。

真正的爱,是不应该附加任何条件的。

我们不要埋怨孩子不优秀,孩子反映了父母的真正水平,他们就像我们的一面镜子,照出我们身上所有的闪光点和缺陷。

唯有无条件的爱,能突破我们的认知不够、能力不足,来滋养孩子,给孩子能量和安全感,让TA有足够的自由能变得更好。

美国闻名的临床心理学家、教育家温迪·莫格尔,在他的著作《放下孩子》里写道:为人父母的精妙之处在于,假如我们是为了孩子本身,而非因为他们的成就而爱护他们的话,他们更能发挥自己真正的潜能。

唯有我们的“真爱”,能助力他们的人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