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秦國為何遲遲攻不下邯鄲?

長平之戰以後,秦國數年攻不下邯鄲甚至失敗,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長平之戰後,秦國為何遲遲攻不下邯鄲?

第一。秦國將相不和,秦相範睢與白起頗有矛盾。使得趙國有時間應對秦國的進攻 ,並且削弱了秦軍的綜合實力。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建議秦王乘勝進攻邯鄲。秦相範睢嫉妒白起的功勞,以秦軍已經疲勞,不宜再戰為理由,建議用談判手段解決問題。趙國一面與秦國假意談判以拖延時間,一面積極備戰。此後,邯鄲之戰爆發時,範睢讓秦王用別人替代了白起,而白起的繼任者的能力遠遜於白起,沒有白起的秦軍綜合實力被削弱了。

長平之戰後,秦國為何遲遲攻不下邯鄲?

第二。趙國的應對措施得當,並且同仇敵愾。秦趙在談判中商定,趙割地給秦國,兩國罷兵。趙國利用與秦國談判的時間積極備戰,一面在國內備戰,一面遊說其它國家共同抗秦。爾後便直接拒絕割地給秦國,秦王大怒,以王陵為將,出兵進攻邯鄲。

長平之戰後,秦國為何遲遲攻不下邯鄲?

秦將王陵帥軍二十萬猛攻邯鄲,趙國老將廉頗帥軍十萬頑強抵抗。秦軍在長平之戰後,不講道義,坑殺已經放下武器投降的數十萬趙軍,趙國人充滿了對秦國的仇恨。趙軍個個奮不顧身,極為英勇的抵抗秦軍。趙相平原君趙勝散盡家財,鼓勵將士們英勇戰鬥,甚至讓妻妾參與戰事。

秦軍在趙軍激烈的抵抗之下,進攻受挫。秦軍期間又派出十萬援軍,苦戰兩年也沒有攻下邯鄲,反而損失了大量的兵馬。秦王想要派白起接替王陵,白起卻拒絕了。秦王無奈,派王齕替下了王陵,繼續大戰趙軍。王齕帥軍也苦戰無果,秦王又派鄭安平為將,帶著援軍和物資前往支援;然而,極為疲勞的秦軍仍然久戰不勝。秦王再度要求白起出戰,白起依然拒絕;秦王大怒,賜死了白起。此時趙國勝利的曙光快到了,因為各國的援趙軍隊即將來臨。

第三。長平之戰以前,秦趙皆強,各國對秦趙的戰爭持觀望態度。長平之戰以後,秦國獨強的局面客觀上不利於諸國,諸國從而改變了觀望態度,開始有了抗秦之意。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趙國求取支援的外交活動,就會順利。相反趙國的外交活動極為艱難,好在,趙國終於成功了。魏國、楚國派出了二十萬大軍馳援趙國。(趙國在楚國的遊說,產生了“毛遂自薦”的故事。在魏國則發生了“竊符救趙”的故事。在這裡,就不多說了。)

長平之戰後,秦國為何遲遲攻不下邯鄲?

魏楚援軍到達之前,趙國軍隊出擊秦軍,秦軍敗退三十里。魏楚援軍參戰以後,秦軍更是一敗塗地。王齕帥軍逃離戰場,鄭安平所部二萬餘人則被迫投降。至此,邯鄲之戰以趙國的勝利畫上了句號。此後,以趙國為首的

趙國由於長平慘敗形成的亡國的危險局勢,被解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