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三陵總理事務衙門藏身民宅中,幾成危房亟待修繕

瀋陽故宮門前是瀋陽路,其東為撫近門,其西是懷遠門,如今,修復的二門猶在,卻早已不是往昔的模樣。出撫近門再向東一百五十米,是瀋陽市大東區大東路三陵巷。在一片住宅樓包圍之中,有一座破敗不堪的平房,就連瀋陽本地人大都不知道,這裡就是當年鼎鼎大名的“三陵總理事務衙門”。

鮮為人知的三陵總理事務衙門藏身民宅中,幾成危房亟待修繕​清時期撫進門與三陵衙門位置圖(圖片來自網絡)

整座建築雖然破敗,但是其坐北朝南,現存一處五開間硬山式建築,中國傳統木結構。硬山建築形式是遼東地區一種高等級的建築形式。該官衙代表了明清時期遼東建築基本的等級制度。根據文獻記載,最早的建築是一處四合院,足有半個足球場大,包括20多個房間,大門前有兩個石獅子和上馬石、下馬石。

鮮為人知的三陵總理事務衙門藏身民宅中,幾成危房亟待修繕​三陵衙門現狀(攝影:張渭)


清有五陵,除了位於河北省的清東陵、清西陵之外,位於遼寧省的“關外三陵”也是鼎鼎有名!哪三陵?按年代說,是新賓永陵、盛京福陵、盛京昭陵。永陵內葬有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追封肇祖原皇帝)及其嫡福晉(追封肇祖原皇后)、曾祖福滿(追封興祖直皇帝)及其嫡福晉(追封興祖直皇后)、祖父覺昌安(追封景祖翼皇帝)及其嫡福晉(追封景祖翼皇后)、父親塔克世(追封顯祖宣皇帝)母親喜塔拉氏(追封顯祖宣皇后)以及伯父禮敦、五叔塔察篇古等人。

鮮為人知的三陵總理事務衙門藏身民宅中,幾成危房亟待修繕​三陵衙門已被確定為危房


福陵,瀋陽人俗稱為東陵,埋葬著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后妃葉赫那拉氏、博爾濟吉特氏等人。

昭陵,瀋陽人俗稱為北陵,埋葬著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皇后博爾濟吉特氏。

既然關外有清朝統治者祖先的陵墓,清帝勢必要派駐專人進行看守和維護。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三陵總理事務衙門成立,其全稱為“三陵總理事務首領衙門”, 清朝末年也稱“盛京寢陵事務總理衙門”,簡稱“三陵衙門”。其職能是總管永陵、福陵、昭陵關外三陵事物的辦公場所,負責關外三陵維修保護工作,與清代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並列。(盛京作為陪都,當年單獨設立六部。此例與明朝時北京、南京同設六部類似。)

鮮為人知的三陵總理事務衙門藏身民宅中,幾成危房亟待修繕​梁窗之間,古意盎然(攝影:張渭)


三陵總理事務衙門裡的官員級別很高,而且只能是滿族八旗人擔任其中的重要職務。順治元年,清遷都北京,盛京作為陪都,清代帝王東巡祭祖之時,相關的一切事宜都是由三陵衙門負責安排。當年清代皇帝乾隆等相繼東巡祭祖,也都是“三陵衙門”負責接待。關外三陵作為清皇室的祖陵,陵寢的管理一直受到清王朝的重視。寢陵設有總管衙門和掌關防衙門,總管衙門是武職機構。主要負責陵寢的安全防務,同時兼管陵內的山、河、道路和樹木等事務。掌關防衙門,是負責陵寢祭祀及修繕等事務的文職機構。它們都歸“三陵衙門”領導和指揮,確保陵寢的安全和管理,保證祭祀活動正常進行等等。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農曆六月,以興京副都統充永陵守護大臣,以盛京副都統充福陵、昭陵之守護大臣。1905年九月,經盛京將軍趙爾巽奏準,截撤盛京戶、禮、兵、刑工五部郎中以下官缺,從當年開始,盛京守護大臣兼任三陵總理事務首領衙門長官。這個衙門在中華民國時期依然存在,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才被撤銷。

鮮為人知的三陵總理事務衙門藏身民宅中,幾成危房亟待修繕​如今此地破敗不堪


說起來,近代有位著名軍閥——馮德麟(也叫馮麟閣)在中華民國時期還擔任過盛京副都統、奉天軍務幫辦、三陵承辦,主管的就是三陵總理事務衙門。說起來,這還是1917年,馮德麟幫助張勳復辟失敗以後的事情。其任職期為1918年到1926年。在馮德麟前後管理過關外三陵的,還有清末民初的著名文人——三多。

從三陵總理事務衙門設立至今已經235年了,由於常年失修,如今的“三陵衙門”早已破敗不堪,被有關部門定為危房,但如今還是有居民在此居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