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年羹堯帶兵屠殺江夏鎮連江夏千總都殺,為什麼康熙不追究?

回憶是倒車鏡裡的公路


原本雍正只是安排年羹堯前往江夏鎮捉拿欽犯,並且拿回《百官行述》,不料年羹堯卻直接屠滅了江夏鎮。

在刑部冤案中受到牽連,進而丟掉了江南巡鹽道肥差的任伯安,不甘心就此在官場落寞下去,於是通過太子的死黨司馬尚和黃體仁,希望改投太子門下,並將自己在擔任吏部主事期間,花費十年時間整理的朝中官員的私檔《百官行述》,作為自己給太子胤礽的見面禮和“投名狀”。

太子胤礽得知此事後非常的激動,儘管已經被康熙復立,但是自己在朝中的勢力和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並且受到了極大的牽制和阻礙,面對這種情況,太子胤礽也需要藉由《百官行述》來挾制百官,重新掌握對百官的控制力。

然而,得知此事的雍正和十三爺並不希望《百官行述》為任何所人所利用,於是,他們將計就計,先是按照太子的要求放出了被關押在刑部大牢的劉八女,又暗中安排年羹堯帶領著四川提督府的兵馬,秘密潛伏在江夏鎮附近,而年羹堯假借回京述職之名,帶兵前往江夏鎮,重新捉拿任伯安和劉八女,並且拿回《百官行述》。

但是令雍正和十三爺沒有想到的是,年羹堯竟然將江夏鎮上下七百餘口全部屠戮,並且連同駐防江夏鎮的淮安營官兵人等也全部殺掉,之後又將江夏鎮洗劫一空,縱火燒掉了整個江夏鎮。


康熙不追究年羹堯的責任,實際上是對雍正在處理《百官行述》這件事情的所作所為予以了默認與贊同。

雍正在得知年羹堯的所作所為後,儘管非常憤怒,凡是暫時還沒有辦法處理年羹堯的行為,於是將其安排在柏林寺面壁,自己則去處理《百官行述》的事宜。

在經過與十三爺的商議後,他們上演了一出“自偷自搶”的戲碼,成功從萬永當鋪取出了《百官行述》,而另一邊,雍正則將在京的所有皇子以及上書房大臣馬齊全部召集到了自己家中,當眾燒燬了《百官行述》。

當康熙得知此事之後,痛心疾首,但他痛心的是百官的行為,對於雍正拿到並且燒掉《百官行述》的行為還是很認可的。

一方面,《百官行述》記錄著官員們的私檔,它的存在必然會使得人心惶惶。

《百官行述》之所以能夠挾制百官,就是因為其中記錄了不少官員的不檢點行為,官員們害怕這些事情曝光而毀掉自己的前途,進而會趨於《百官行述》的威懾而為人所挾制。

而《百官行述》的存在,使得朝臣們惶惶不可終日,最終的結果很有可能引發朝中的動盪,甚至有可能引發激變,所以《百官行述》是絕對留不得的,必須銷燬。

另一方面,按照康熙“仁德”之道,對於《百官行述》必然是極為排斥的。

《百官行述》對於康熙來說,完全是異常排斥和厭惡的存在,康熙遵循的是“仁德”之道,對於利用《百官行述》這樣的手段來挾制百官,確實是非常的不屑,所以《百官行述》對於康熙來說,是一點價值和用處都沒有的,康熙甚至不會去動,不會去看這其中的內容。

但是他對於皇子或者其他別有用心的人來說,價值和意義就完全不同了,不僅可以挾制百官,甚至可以利用其來圖謀不軌,而為了《百官行述》,皇子們也將展開更為激烈的爭奪,進而極大的激化矛盾,這也是康熙所不希望看到的。

所以,康熙是無論如何不會允許《百官行述》留存於世,也不會允許其內容外洩,雍正的做法可以說是正和康熙的心思。

既然是認同雍正對於整件事情的處理,年羹堯作為雍正的心腹,參與到了此事之中,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有貢獻之人,況且此時康熙並沒有對此是進行徹查,他還需要年羹堯來了解詳細的內情,所以康熙皇帝非但沒有處罰年羹堯,反而升任其做了四川巡撫。


實際上,當時正在南巡的康熙皇帝也不能對於此時有太多激烈的反應。

得知消息的康熙正在南巡的過程中,一來距離北京山高路遠,信息傳遞可以說是非常的不暢通,二來,儘管太子在“一廢皇太子”期間受到了極大的打擊,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胤礽仍然具有一定的勢力和實力,特別是凌普、託合齊、耿索圖等人,都是手中掌管有兵權的。

如果康熙真的在沒有進行充分安排的情況下,對年羹堯的行為進行徹查,很有可能會讓太子產生畏懼,進而“狗急跳牆”的採取極端的方式,那個時候將會對北京城中的其他皇子和大臣產生巨大的威脅,甚至連康熙自己都難以控制局面。

所以康熙沒有追究年羹堯的責任,實際上也是暫時性的平復此時已然非常憤怒的太子的情緒,進而不能讓太子再次做出什麼激烈的反應。

與此同時,康熙也非常清楚,整件事情牽扯到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如果要真的徹查起來又將掀起新的風波,所以康熙暫時性的將這件事情壓了下去,也是為了朝局穩定而著想。只是最終,十三爺還是因為此時,被康熙所圈禁,而十三爺也算是為了年羹堯和太子背上了江夏鎮被屠滅的“黑鍋”。


雍親王府


年羹堯屠殺江夏鎮之後,劇中各個角色對他的看法不一。鄔思道:此人有大用。張廷玉:少一點殺伐,國家之幸,也將軍之幸。康熙道:年羹堯是個人才啊。

年羹堯屠殺江夏鎮700人,那血腥場景在電視劇之中持續了大約十幾分鍾之久,任伯安死前大聲疾呼:你不得好死。而他自己也並非善類,作了一手好死。任伯安官不大,名不見經傳,但是因為官職原因可以接觸到一些機密文件,他將這些官員們所犯的大大小小的錯誤,從施政不良到飲酒嫖娼,全數記載在一本百官行述之中

任伯安敢用百官行述做籌碼和太子談條件,釋放朝廷欽犯官復原職,膽子很大。他以為傍上了太子和八爺就可以為所欲為,但是沒想到更狠的在後面,年羹堯敢一夜之間屠了任伯安的莊子。

誰給了年羹堯的膽子呢?

老四是個睚眥必報的人,他在江夏鎮受辱,心中憤恨年羹堯十分清楚。年羹堯剿滅江夏鎮,雖然不是老四直接授意之下,但是也是出於為老四復仇的心態。在這場悲劇發生之後,除了一派正氣的老十三內心深處為這麼多死傷而不安,老四和鄔先生則都沒覺得有問題。鄔先生甚至還誇年羹堯殺伐果斷,只是對他對主子瞞著自己在江夏鎮洗劫的那麼多財富感覺他不夠忠誠而已。

年羹堯之所以將江夏鎮屠殺的一個不剩,老四算是袒護了,那麼康熙爺呢?江夏鎮畢竟是他親自賜匾,如此屠殺,他竟然只追究了老十三的過錯。當然,老十三被囚除了江夏鎮一案之外,還有謀殺鄭春華的罪名。不過康熙自己也說他,他還是出於保護老十三的意思。

首先這本牽扯到朝中四分之三官員的百官行述實在是康熙心中的一大患,只要它存在於世一天,康熙就不能熟視無睹。康熙是位仁慈的帝王但是也並非是一個愚笨的昏君,無論是多麼好脾氣的皇帝,在威脅到他的皇位的時候,只能是寧殺一百不放過一個,江夏鎮全部滅口,正好了結了康熙的懷疑。


而且康熙對任伯安能從大牢裡逃出來這件事已經心中有數,知道他肯定是用百官行述威脅到了朝中重臣或者皇子。而當老四彙報時說任伯安因為勾結官兵而被剿殺,有意無意之中已經給他們蓋上了土匪造反的帽子。老四這句話巧妙地坐實了康熙的猜想,他自然會覺得年羹堯的做法利大於弊,所以不僅沒有懲治他,後期還給他升了官兒。


木劍溫不勝


年羹堯出身於四阿哥胤禛府裡的包衣奴才,這層人盡皆知的關係,康熙不會不清楚。在康熙看來,年羹堯帶兵剿滅江夏鎮的行動,必然與胤禛和胤祥有干係。

這就讓康熙多少有些投鼠忌器了。


如若對江夏鎮一案追根究底,到最後必然要牽扯到內定的皇位繼承人——四阿哥胤禛身上。而且八阿哥胤禩等一幫人必定不會放過這個扳倒胤禛的機會,到時上綱上線、推波助瀾,就又是一波難以收拾的政潮。

這樣的局面是康熙不願意看到的。但是江夏鎮事件造成的政治影響太過重大,處在康熙的立場又不得不做出官方最後的解釋作為結案。

因而,康熙的做法是通過朝議,將江夏鎮一案定性為十三阿哥胤祥利用職務之便,擅自調動四川的年羹堯剿滅江夏鎮和淮安營的官兵。

此舉,等於是丟卒保車,委屈胤祥保全了胤禛。


胤祥為人有情有義、光明磊落,對此康熙十分欣賞。但他性情過於急躁、太過直爽,搞不好就會做出一些連累胤禛的事情來。康熙圈禁胤祥,除了保護胤禛的初衷外,其實也是為了磨鍊胤祥的性子。

同時,處置胤禛的鐵桿盟友胤祥,還能向外界釋放這樣一種信號——默定的繼承人並不是四阿哥胤禛,要不然幹嘛圈禁與胤禛關係最好的胤祥,束縛胤禛的手腳。如此一來,便能將奪嫡之爭的焦點從胤禛身上轉移開,避免他重蹈廢太子胤礽的下場。

康熙對胤禛的保護,還體現在對年羹堯的處置上。

年羹堯一夜之間殺死了幾百人,當中還有眾多的老弱婦孺,可以說是心狠手辣、毫無人性。然而康熙站在保護胤禛的立場上,不僅沒有處罰血案的始作俑者年羹堯,反而將他由四川提督升為了四川總督,往後又委以重任升他為陝甘總督。

這當中除了康熙對任伯安、劉八女一類土豪劣紳的痛恨外,其實也是康熙在刻意維護胤禛的羽翼。

相比於人數佔極大優勢的八爺黨,“八賢王”胤禩有著極好的官員基礎。相反,“冷麵王”胤禛一向以“孤臣”自居,除了胤祥、田文鏡、李衛等人外,與之親近又具備優秀才能的,也只有這個年羹堯了。


一旦嚴厲處置年羹堯,就等於將胤禛的根基予以重創。如此一來,往後即便是傳位給了胤禛,勢單力孤、手無兵權的胤禛也難以穩定局勢、坐穩皇位。因而,現在保護年羹堯,就是為了將來他能保護胤禛。

況且,康熙已經將江夏鎮事件責任的板子打在了胤祥的身上,對朝廷上下、文武百官都做出了合乎情理的交代,沒必要再扯出年羹堯。


劇透歷史


電視劇《雍正王朝》裡,年羹堯血洗江夏鎮這個情節,是“九子奪嫡”當中最為血腥的場面,通過這個情節,把康熙朝後期“皇儲爭奪戰”的殘酷和慘烈詮釋的淋漓盡致。

但非常奇怪的是,當康熙知道了“血洗江夏鎮”的事之後,甚至是知道了年羹堯連江夏鎮的千總和手下的官軍都沒有放過的時候,並沒有對年羹堯這個膽大妄為的儈子手進行任何的處罰,反而對年羹堯大加讚賞:這個年羹堯是個人才啊!並且給年羹堯升了職——從四川提督提升為四川巡撫,年羹堯成了真正的“封疆大吏”。

這個情節當然是匪夷所思的,但是“事出反常必有蹊蹺”,那麼這個“蹊蹺”的內涵究竟是什麼呢?

我們還是要從年羹堯究竟幹了什麼,康熙對於形勢的判斷,還有康熙想幹什說起。

電視劇《雍正王朝》當中的年羹堯,儘管是一個嗜殺冷血的“屠夫”,但是他絕對不是一個粗魯莽撞之人,相反,年羹堯的膽大心細,決斷果敢卻是出了名的 這也是他的主子四阿哥胤禛看重他的原因。就是在康熙看來,這個年羹堯也是有勇有謀,能識大體的人才。所以,他血洗江夏鎮肯定不是“一時興起”。

年羹堯到江夏鎮幹什麼去了?為什麼一定要“斬盡殺絕”連官兵都不放過?

這還要從那個《百官行述》說起。

《百官行述》是九阿哥胤禟的門人,曾經當過江南巡鹽道的名叫任伯安的人,在他當初任吏部主事的時候,利用自己職務的便利,蒐集整理的朝廷上下三百多官員的各種見不得人的隱私和劣跡的材料彙編,任伯安給這個材料起了一個很貼切的名字——《百官行述》。

這個《百官行述》就是任伯安的資本,任伯安把它攥在手裡,就相當於把朝廷三百多官員的命脈攥在了手裡,任伯安是不會輕易的撒手,包括對他的主子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好多人都知道任伯安手裡有一個《百官行述》但是沒人看見過。

如果說,這個《百官行述》僅僅是被“鎖在抽屜裡”,作為任伯安的“鎮宅之寶”的話,它的危害性也就僅僅限於“威脅”。但是如果真的拿出來作為一個控制工具的話,那這個《百官行述》對康熙來講就有了相當大的“殺傷力”,這個殺傷力是全方位的:

第一,果真有多達三百多名官員都有足以治罪的各種貪腐行為的話,那麼“吏治腐敗”會有多麼嚴重?《百官行述》名單之外還有多少?

所以,康熙知道了《百官行述》真的存在,並且不是什麼“一抽屜”而是四個大箱子的時候,癱倒在床上高聲哀嘆:腐敗啊!

真的傳出去,康熙的一世英名必將毀於一旦。

第二,儘管八阿哥對任伯安的《百官行述》也是垂涎三尺,可畢竟是沒有得到它,也不可能利用它來控制群臣。但是,太子卻準備利用這個《百官行述》來控制群臣了,此風一長,吏治就不是腐敗的問題了,而是吏治黑暗的問題。作為一個儲君,未來的皇帝,居然想要開啟“黑暗朝局”的先河,那這個國家 這個江山社稷可真的要完蛋啊!

康熙為此就不是哀嘆,而是憤怒:這太子的腦袋肯定是被驢踢過。

第三,作為國之儲君的太子,為什麼要不惜再次置國法於不顧,敢答應用私放重犯劉八女(任伯安的小舅子)和私下封官許願的背地交易換取《百官行述》?他控制這麼多的朝廷官員,有什麼目的?太子極力擴充自己的勢力的唯一解釋,那就是想“奪權”。

康熙可以容忍平庸,可以容忍貪腐,但絕不容忍“威脅皇權”。

第四,諸皇子對《百官行述》的爭奪已經到了不惜一切代價的地步,從另一個角度也讓康熙感到了來自四阿哥胤禛的威脅,儘管這個《百官行述》最終被胤禛當眾一把火燒掉了,算是胤禛是一個識大體顧大局的人,但是這個過程和手段當中透露出來的心思縝密和毒辣殘忍,也讓康熙後背發涼。

這應該是康熙在得知《百官行述》事件和血洗江夏鎮慘案之後對形勢的判斷。

那麼,年羹堯為什麼要血洗江夏鎮,一個活口都不留呢?

年羹堯去江夏鎮,明面上是奉了十三阿哥胤祥的手諭,到江夏鎮去捉拿從刑部大獄逃跑的朝廷重犯劉八女,實際上是四阿哥胤禛安排他到江夏鎮去秘密劫取《百官行述》。

年羹堯帶著自己從四川帶來的兵,化妝秘密潛入江夏鎮,本想以強盜打劫的方式殺了劉八女和任伯安把《百官行述》搶到手,但是,並未如願,和劉八女早有勾結的江夏鎮千總知道消趕來救援,事情就變得複雜了。

於是,年羹堯索性就來了個“一不做二不休”,把整個江夏鎮的所有人口,加上前來救援的江夏鎮千總帶來的兵全部殺絕了。

總結起來年羹堯血洗江夏鎮是以下幾個因素共同決定的:

第一,殺人滅口,掩蓋他到江夏鎮的秘密任務,同時要想栽贓任伯安劉八女拒捕以及江夏鎮千總帶兵勾結劉八女和任伯安造反,就必須做到死無對證。

第二,黑吃黑,趁機搶劫富甲一方的任伯安和劉八女的財產。為了掩蓋搶劫的行徑,也必須全部滅口。

第三,為胤禛報“江夏鎮受辱”的“一箭之仇”,給他的主子出氣。但這個理由比較牽強,因為胤禛和任伯安劉八女的仇恨遠遠未達到“不共戴天”、需要滅了江夏鎮的程度。所以所謂的報仇,其實也就是一個藉口。

第四,年羹堯深知,江夏鎮的案子必須鬧大,但是不能留把柄。只有這樣才能保全自己,殺一兩個人是不好交代的,全殺了反而好交代了——是個人都知道,這麼大的事,沒有授權他年羹堯不可能有這麼大的膽子。

更重要的是年羹堯非常清楚,他的主子一定不會在他血洗江夏鎮之後,把他推到前面的。

年羹堯看的很準。當胤禛知道了年羹堯血洗江夏鎮之後,儘管怒不可遏,但他還是忍住了,並且告訴年羹堯:這件事我和十三爺給你擔下了……

最根本的,還是年羹堯拿回了《百官行述》的當票和太子胤礽給任伯安的親筆信,這兩個成果,足以然後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背這個黑鍋。

那麼,康熙為什麼不追究年羹堯,反而處罰了十三阿哥胤祥呢?

這裡面也是有幾個決定因素:

第一,處置年羹堯,弊大於利。僅就《百官行述》這件事上,康熙本身打心眼裡不願意再糾纏,速戰速決,然後銷聲匿跡是最好的選擇。如果就此處置年羹堯,必然會把圍繞《百官行述》的各種上不得檯面的勾心鬥角再翻出來,既然年羹堯做到了“滅口”,四阿哥胤禛做到了“毀滅證據”,那就閉口不提,就坡下驢也就是了。

對年羹堯的獎勵,更多的是對四阿哥胤禛的獎勵,在太子之前劫取並當眾銷燬《百官行述》,實在是為康熙辦了一件好事,阻止了事情的進一步發酵,也就算是為康熙遮了醜。康熙心裡還是很感激四阿哥胤禛的,獎賞年羹堯,就是給胤禛一個信號:《百官行述》的事辦的還是很靠譜的,很識大體。

第二,在這個事件當中,康熙關注的重點,還是在太子身上,那就是他一定要確認一個問題:太子此舉究竟要幹什麼?有沒有“造反奪位”的心思?

對於《百官行述》的作用,康熙的心裡有非常清晰的認識,同時對於太子打《百官行述》主意的動機有著深深地懷疑,所以,他迫切的需要知道真相,對於年羹堯的處置就顯得不那麼重要,通過對年羹堯升職安撫四阿哥胤禛就夠了。

康熙還很清楚的一點,就是八阿哥胤禩手裡有一封太子胤礽給任伯安的親筆信,這封信八阿哥怎麼得到的,八阿哥胤禩不會說,康熙也不會問,關鍵是這封信本身,就說明太子開始揹著康熙搞一些危險的動作了,在康熙眼裡,這是犯大忌的。這不是腐敗,是意圖“謀反”。

康熙在得知京城裡的阿哥們在明爭暗鬥,一方面鬧心,另一方面也是覺得多少挺受用——相互爭鬥總比團結一致和他鬥要強的多。

所以,他把精力集中到對付太子身上,他急切的想知道,太子究竟有沒有取代他而提前繼位的企圖。

他在等那封信 ,他也判斷八阿哥手裡的那封信不會由八阿哥胤禩自己交到他的手上,他的判斷是老八一定會讓十四阿哥把信交給他。

他的判斷是正確的,老十四胤禵還就是把信交給了自己。

康熙把太子的親筆信返還給了太子胤礽,他想通過太子見到這封信的態度和反應來判斷太子的意圖。

果然,太子見到這封信之後,決定破釜沉舟,要謀反了。

於是太子第二次被廢。

太子被廢的同時,康熙下旨圈禁了十三阿哥胤祥。圈禁他的理由有兩個,第一是謀害康熙的那個和太子胤礽有染的妃子鄭春華。第二個就是製造了江夏鎮慘案。

第三,康熙圈禁十三阿哥胤祥,並不是僅僅針對江夏鎮慘案,而是把胤祥當做“太子一黨”來處置的。這一方面是康熙不想讓胤祥在“奪嫡之爭”當中陷得太深,另一方面,也是給胤禛一個警告:你小子也不許“結黨”!還是認真的做好你的“孤臣”,江夏鎮慘案這樣的陰謀,決不允許有第二次。

應該說,年羹堯製造的江夏鎮慘案,的確殺了太多的無辜者,但是這些在康熙的眼裡,與皇權的穩定和朝庭的大局相比,並不重要,而年羹堯敢於血洗江夏鎮,並通過這種血腥的滅口,保住了《百官行述》的秘密,阻止了太子的陰謀,這就是功勞,而且是大功勞。而對十三阿哥胤祥的處置,更多的是在敲打四阿哥胤禛,打擊已經露出的結黨搞“陰謀詭計”的苗頭。

這也許就是所謂的“帝王之術”吧!


步武堂


很簡單的道理,年羹堯血洗江夏鎮,清除了康熙心中的一塊心病,康熙選擇性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還小小的嘉獎了一下年羹堯,把他升為四川總督。


從表面上來說,是因為四阿哥和十三阿哥在途經江夏鎮,被一個“小人物”劉八女給欺負了。

當年四阿哥和十三阿哥喬裝打扮,以客商的模樣來到劉八女的鎮子,結果和劉八女之間產生了矛盾,劉八女為了維護自己“江夏鎮土霸王”的地位,抬出了當年康熙賜給江夏的禮儀德化四字牌匾,硬是要老四和老十三下馬步行離開江夏鎮。


這個牌子可不簡單,那可是當年康熙南巡時賜給江夏鎮的,見牌匾如見康熙,身為康熙兒子的老四和老十三自然也得乖乖下馬。

能讓兩位皇子吃癟,這劉八女也算是個人物了。老四和十三讓年羹堯去血洗江夏鎮,肯定有報一箭仇的的原因,當並非主要原因。

劉八女的姐夫是任伯安,任伯安官至江蘇巡鹽道,是八爺黨的重要成員,上面有八阿哥罩著,也是威風的不行。關鍵是任伯安手裡還有一份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百官行述》。

《百官行述》是什麼?為什麼如此重要?

任安伯在戶部當差期間,利用手裡的職務之便,蒐集百官的黑歷史,編成了一個小冊子,那就是《百官行述》。有了《百官行述》,那就是相當於掌握了朝廷百官的把柄 。任安伯是八爺黨的人,他掌握了百官的把柄,不就是相當於八阿哥掌握了百官的把柄嗎?


康熙是皇帝,這天下百官只能唯康熙之命是從。如今,任安伯靠著一本《百官行述》,讓朝廷百官心驚膽戰,不得不進行選擇。作為帝王的康熙如何能容忍這樣的事情來發生?康熙心裡肯定是咬牙切齒,想把任安伯千刀萬剮,把《百官行述》一把火燒了。

但是康熙作為帝王,有些事情不能自己親自出馬,需要有人去替他做。老四和老十三秘密安排年羹堯前往江夏鎮,殺了任安伯和劉八女,這個事情康熙應該是知道的。或者說,這個事情本來就是康熙暗示老四和老十三去辦的。


年羹堯此人確實是心狠手辣,殺伐果斷,竟然血洗江夏鎮,男女老少一個不放過。不過,對於康熙來說,這都不算是什麼大問題,最重要的事情已經辦法了,至於說年羹堯濫殺,無非就是提醒一下老四日後多多提防此人罷了!


小鎮月明


年羹堯剿滅江夏鎮,連官兵都殺個乾淨,為什麼康熙不追究呢?因為此案牽涉到的《百官行述》太重要了,年羹堯殺再多的人都是刑事案件,而任伯安編《百官行述》卻是政治事件,直接威脅到康熙的皇位。

首先要弄清楚一個問題:《百官行述》到底是什麼?

原來,九爺門人任伯安當年在吏部任主事是,曾經利用職務之便,專名刺探各位官員的隱私,並將三百多名官員的醜事隱事彙編成一部皇皇鉅著:《百官行述》。可以說,誰掌握了這本書,誰就掌握了這三百多名官員的把柄,可以操縱他們做任何事情。

試想,假如某位居心叵測的阿哥得到了這本《百官行述》,就可以圖謀不軌,甚至發動政變。可以說,這部《百官行述》,就是對康熙皇位的一大威脅。

康熙雖然是個寬仁的皇帝,但是任何皇帝在捍衛自己統治的時候,都不會心慈手軟。別說屠了一個江夏鎮,哪怕再屠十個,只要能奪回《百官行述》,康熙連眼都不會眨一下。

這就是封建時代的殘酷。

所以年羹堯雖然膽大妄為,但是他並不傻,他知道自己這麼做並無風險。

而且,江夏鎮的所有人都被年羹堯滅口了,當時的具體情況,胤禛想怎麼說就怎麼說。

胤禛給此次事件定的性是:任伯安勾結官兵拒捕,年羹堯不得已才剿滅了江夏鎮。胤禛用了“剿滅”這個詞,顯示了他的政治智慧。“剿滅”的意思是,對方是匪徒,年羹堯是代表朝廷去抓匪徒的,雖然手段激烈了些,但本質沒有問題。

況且,任伯安的所作所為也很讓康熙生疑:他居然能從刑部大牢逃出來,到底是怎麼做到的,是不是用《百官行述》威脅了某些人?胤禛說他勾結官兵拒捕,康熙會想:他為何如此膽大妄為,是不是已經有什麼政治圖謀了?

所以,康熙立刻警覺起來了,他只會認為年羹堯處置得對。



夢露居士


看過《雍正王朝》的小夥伴們,不知道你們還記得其中的一處劇情嗎?年羹堯當時接到十三爺的手令,讓他回京述職。路過江夏鎮之時,年羹堯率軍屠殺了江夏鎮所有的


人。連朝廷的官員江夏千總也沒有放過。可是,事後的年羹堯並沒有受到康熙的處罰,反而將他提拔為四川總督。這是為何呢?讓我們具體分析一下吧。

1.投鼠忌器,不想要將百官行述的事公之於眾

因為江夏鎮是八王黨手下任伯安的老巢,他所編寫的百官行述記述了各個官員的缺失以及乾的種種惡行。所以,朝廷中的某些官員一直受到他的脅持。而胤禛卻一把火


燒了這所謂的百官行述,斷了八王黨那些人的念頭。可是,江夏鎮還在,那劉八女也還在。正所謂“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年羹堯正是抱著這個心思,率領著人馬一舉


屠殺了江夏鎮,給這個事件劃上了一個句號。這也正中了康熙帝的心思數百條的性命,在帝王看來不值一提,若是這百官行述事件得不到解決,朝局就不會安穩。所以,只能


默認了年羹堯的行為。

2.太子即將被廢,保護好新的繼承人實為重中之重

太子當時雖然被重新復立,可早已讓康熙失望透頂了,經歷了這件大事過後,怕又是逃不掉被廢立的命運。縱觀那幾個阿哥,大阿哥因為進言賜死太子,早已被康熙認


為心思毒辣,非為人君之像,三阿哥因為落井下石,也被康熙所不喜,至於八王黨的那群阿哥,除了拉攏人心,結黨謀私,也不會去幹一些利民利國的事。


真正被康熙看重的是那個寡言,但幹實事的四阿哥胤禛,追回戶部欠款,黃河賑災,樁樁件件都是得罪人的差事,康熙是想講胤禛培養成一個孤臣,何為孤臣?乃


為“寡人”。康熙不處罰年羹堯,就是想給四阿哥留給一個可用之臣,就是可憐了老十三,同樣為了保護他,將他圈禁於宗人府。試想一下,若是年羹堯被殺,十三爺被廢,


四阿哥手下還有可用之人嗎?所以,提拔年羹堯,就是想要保護好胤禛,讓他未來可以成為一個有道明君。


其實,樁樁件件,用四個字就能回答:“帝王心術”,不查年羹堯是想要保護他身後的人:胤禛。若不是早已經認定他為大清的繼承人,又何必包庇他們,將十

三爺作為一個“替罪羊”呢?

喜歡歷史的小夥伴們,發表一下你們的看法吧。

點贊加關注什麼的,隨緣啦,看的開心就好。


小小呆蘿蔔


向敬之

在清朝,如果大臣擅殺家中的奴役,都會受到嚴厲的制裁。

順治十年,左都督加太子太保任珍,被舉報曾在興安總兵任上,自治家人淫亂,擅殺多人,結果被流放遼陽。這,還是被順治帝念其軍功,網開一面,從寬免死。

至已有鐵血法令制度的康熙後期,如果有人像年羹堯一樣,擅自帶兵屠殺江夏鎮,誅殺千總等數百人,就連手無寸鐵的老弱病殘都不放過,這是震動朝野的血腥大案,也是公然造反的謀逆大罪。不光要將首犯年羹堯明正典刑,就是年氏家人也難逃滿門抄斬的刑罰。

然而,電視劇《雍正王朝》中設計,最高領導人康熙帝面對此等驚天血案,卻是不聞不問,更莫說追究。所以,有人認為這是康熙明白是皇子胤禛、胤祥指使的,牽連甚廣,只好息事寧人。

把康熙弄成裝聾作啞,其實是對這位千古一帝的莫大諷刺。康熙後期,先後以心腹兼小舅子託合齊、隆科多出任步軍統領,就是要進一步監控諸皇子的一舉一動。託合齊偏袒太子,即遭到康熙嚴厲的懲罰。如果皇子擅自派人屠城,已經在製造社會恐怖事件,嚴重威脅到皇權,康熙決不會姑息養奸。

年羹堯夜屠江夏鎮,突出了他是胤禛的打手和嗜血的武夫,卻成了此劇的一大敗筆:

一、嚴重漠視了清朝森嚴的法律制度,將康熙以及後繼之君雍正推動了縱容屠戮、草菅人命的罪惡境地。

二、將科舉入仕的年羹堯弄成了赳赳武夫。年羹堯曾是康熙內閣學士,御前大秘,因表現突出而被調任四川封疆大員。這樣一個熟知法律卻仕途得意的高官,怎會以屠城自尋死路?

當然,如果電視劇安排康熙追究年羹堯的殺戮大罪,那也就沒有了後來胤禛倚重年羹堯而順利登基的歷史了


以禮觀書


不追究的一個直接原因就是康熙也默認了這個行為,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也贊同四爺的做法,至少在百官行述事件中,太子、八爺、四爺三股勢力下,四爺表現最“單純”。

任伯安本來是八爺的嫡系人物,所以任伯安偷偷編寫百官行述,八爺某種程度上也算是知情人之一,留用任伯安也是未來要用的一顆針對對手的炸彈,而江夏鎮血案前,任伯安劉八女又計劃用百官行述行賄太子,太子更想利用此物件來針對百官!而四爺方面,出於種種需要,搶奪並銷燬百官行述對他們自身更有利,而這個結果,也是康熙想看到的!


因為百官行述,涉及到的是當前朝廷百官的個方面隱私甚至陰暗面,這個著作一旦曝光,必然會引起腥風血雨,大量的官員落馬甚至聲名狼藉,也不排除一些皇子也會涉入其中,它的存在,只會威脅到現有的官僚體系,至少對於康熙而言,這樣的東西不能落到其他人的手裡,決定天下的是康熙,而不是其他人。

所以四爺縱容年羹堯血洗江夏鎮,也是為了徹底熄滅這顆定時炸彈,這雖然是四爺黨的自行行為,但這個行動是符合康熙需要的,所以他沒有必要嚴格追究責任,只需要找到替罪羊即可,更別說最大的責任人還是他心中的繼承人!

當然即便是替罪羊,也需要一個級別大的人來承擔,畢竟擅自越境調兵,這不是普通官員能做到的,即便是當時已經在官場上冉冉升起的年羹堯也做不到,小官員沒資格又不能讓真正的責任人來承擔,那最後十三爺只能做了這次事件的犧牲品,當然,除了頂罪的同時,拿掉老十三,也是為了更進一步麻痺太子和八爺勢力,儘可能的在公佈最終的繼承人之前,減輕個勢力集團對四爺的注意力。

除此之外,康熙自己也許還有一個小私心,就是江夏鎮曾經是御賜的皇家聖地,以至於四爺和老十三微服私訪時在江夏鎮都受到了羞辱,這裡的腐敗和亂象更是不可救藥,對於這一地區的變化,康熙自己不可能不知道,但畢竟是帝王他不可能主動公開承認自己犯下的錯誤。那就只能用私下的手段來改正這個錯誤,屠殺江夏鎮就是改正這個錯誤的私下手段,徹底讓這個敏感地區在一夜之間內消失!


遼寧資深球迷


不追究年羹堯是默許雍正的做法,追究十三阿哥胤祥,其實是對他和雍正的保護,因此,只能讓講仁義的老十三一人承擔江夏鎮的罪名。

從劇情發展來看,此時康熙已經內定新太子是雍正了,而胤祥替太子殺鄭春華滅口,更犯了康熙的忌諱(鄭春華是個碰不得的女人,亦是政治犧牲品)。且作為皇帝,天下事康熙不得不知;但是天下事,他又未必全知。

一、年羹堯帶兵屠殺江夏鎮連江夏千總都殺的劇情背景(所有這些事,康熙一概不知)

1,太子復立,迫不及待大規模報復,掃清八爺黨的勢力。

2,八爺黨門人任伯安見風使舵,轉投太子,太子脅迫十三阿哥胤祥釋放劉八女以換取《百官行述》。

3,年羹堯江夏鎮一役繳獲並私吞大量錢財,並截獲太子與任伯安的書信以及《百官行述》的當票。

4,雍正設酒宴順便掩護十三阿哥查萬永當鋪,並繳獲《百官行述》。

5,雍正擅自留藏太子企圖獲取《百官行述》,以掣肘百官的證據:寫給任伯安的書信。並想以此制約太子。

二、年羹堯不被追究,其實是雍正的功勞,且看雍正如何護犢子的(所有這些事,康熙也一概不知)

1,雍正找八王黨訴苦並假裝和太子鬧翻,主動提出年羹堯殺八王門人任伯安一案,亦表示準備設酒宴替年羹堯賠罪,並讓其說清楚江夏鎮的事。

2,雍正擺鴻門宴,宴請八爺黨,太子,以及留守中堂馬齊,並串通十三爺,表示江夏鎮一案是為了不洩露機密,讓年羹堯回京述職之機順道江夏,是搜查百官行述的,遇抵抗不得已為之,至於殺任伯安的原因?滅口!

3,對於年羹堯繳獲,私吞大量錢財一事,雍正也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三、康熙本以為此次南巡之前,已經權衡了朝中的勢力,實際上卻是低估了九子奪嫡下的複雜朝局,《百官行述》案後,又不得不急召年羹堯御前問話。

1,康熙得知馬齊和太子上的摺子後,旋即封賞年羹堯四川巡撫一職,說明對雍正此次處理《百官行述》案是心裡默許的。因此,就不存在要追究年羹堯了。

2,沒錯,康熙的確懷疑過雍正在內的眾皇子們,所以,在聖旨中才未提及封賞年羹堯一事,正因為有懷疑,亦才急召年羹堯御前問明實情。而年羹堯事後也並未向康熙和盤托出,康熙又怎麼能知道這是十三爺和雍正的密謀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