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派”在行動|紫蘇產業敲開“致富門”

“科特派”在行动|紫苏产业敲开“致富门”

關注我喲

“科特派”在行动|紫苏产业敲开“致富门”
“科特派”在行动|紫苏产业敲开“致富门”

2018年,呼和浩特市科技局按照呼和浩特市扶貧工作總體部署要求,開展了“科技特派員科技扶貧在行動”主題活動,通過整合科技資源,創新扶貧機制,以科技特派員技術服務、科技培訓、創業帶動為手段,促進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提升貧困人員自身脫貧能力,為打贏自治區脫貧攻堅戰不斷提供科技支撐。創新內蒙古將開設“科特派在行動”專欄,一起走近呼和浩特市的科技特派員隊伍,看他們如何成為科技信息的“服務員”,鄉土人才的“培養員”和引領發展的“導航員”。

本期刊登第一篇:《紫蘇產業敲開“致富門”》,看看科技特派員包迎春是如何靠著小小的紫蘇葉帶領農民走上富裕路。

“科特派”在行动|紫苏产业敲开“致富门”“科特派”在行动|紫苏产业敲开“致富门”

呼和浩特賽罕區金河鎮七圪臺村自2015年起,靠新興產業探路敲門,引進試種紫蘇獲得成功,一個以科技特派員為代表的新型創業經營主體,在脫貧攻堅戰中發揮著示範引領作用。

返鄉創業 根植草原

“科特派”在行动|紫苏产业敲开“致富门”

包迎春是一名來自內蒙古通遼市的蒙古族科技人員,早年求學於日本。當她看到中日兩國紫蘇的不同用處和紫蘇葉在日本的市場前景時,就萌生了返鄉種植紫蘇的想法。包迎春說:“內蒙古沒有這個植物,紫蘇是食藥兼用的一種作物,經濟價值高,對身體大有裨益。既可以出口外銷,在當地又是一種全新的蔬菜,市場前景很不錯。我如果能把它引到內蒙古來種植,就相當於自主創業。”

基於這一思路,包迎春籌劃起了返鄉創業,經過對紫蘇生長的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的多方考察,2015年,她將基地定到了呼和浩特市賽罕區金河鎮的七圪臺村,併成立了內蒙古萬春鑫農牧業專業合作社,開始了她的創業之路。

當時的七圪臺村為了發展現代農業,在村裡陸續建設了70多棟日光溫室,希望通過招商引資帶動村子發展。一方是有資源、有政策、鼓勵投資,另一方是帶技術、帶資金、回鄉創業,就這樣,合適的機緣讓包迎春的紫蘇產業在七圪臺村落地生根。

科技引領 示範帶動

紫蘇的種植以出售商品鮮葉為主,包迎春在銷售方面與日本簽訂了訂單農業合同,每週發送鮮葉200萬張,最低不得少於50萬張。在5月中旬後到11月份前這段時間,氣溫適宜紫蘇生長快速,以基地目前的種植規模,每週最多隻能發送2批100萬張鮮葉,每次500公斤左右,每月出口五噸左右,產值在25-28萬元人民幣,還遠不能滿足定單的需求。

“科特派”在行动|紫苏产业敲开“致富门”

為了實現有限種植時間內效益最大化,包迎春因地制宜創新了輪作方法,採用了每25棚輪作種植的方式,即每個大棚一年種植4個多月後,土地修養一季後再繼續種植,這樣既保證了土壤的養分,種出的紫蘇品質也達到標準,一舉兩得。

呼和浩特市科技局2017年聘請包迎春為創業型科技特派員,並給予項目上的支持,鼓勵她繼續依靠產業帶動鄉村經濟發展,讓更多的村民得到實惠。在有了成熟的種植和加工體系後,包迎春又成立了內蒙古朝日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並從去年開始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形式,帶動更多村民發展紫蘇產業。僅採摘加工這一項,合作社就能解決周邊村莊30多人的就業,為當地的閒散勞動力和貧困戶提供了一項穩定的經濟收入來源,許多農戶也依託合作社走上了一條特色產業的致富路。

精深加工 產業延伸

除紫蘇鮮葉銷售外,包迎春還發現了紫蘇種植的潛在價值,並著手其附產品的精深加工。對商品性不好、老化的葉、莖等,她們與青島一家醫藥科技公司合作,開發紫蘇茶、紫蘇紅茶及紫蘇綠茶等,有效提高了紫蘇副產品的經濟價值。在茶產品銷售上,合作社正在對接有關的電商銷售企業和本地代理商,為實現產品線上線下同步銷售做準備。

“科特派”在行动|紫苏产业敲开“致富门”

包迎春介紹,紫蘇除了做茶之外,還可以做酒、做飼料,為了延伸紫蘇種植的產業鏈,提高其產品附加值,她現在正在尋找相關的酒和飼料的合作伙伴。今年,公司準備將紫蘇茶的生產企業引入到基地,這樣就可以進一步擴大紫蘇種植規模,發展更多的村民加入到這一特色產業中來。

目前,包迎春種植基地的二期、三期項目正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中,規劃建成後,將帶動周邊500畝設施農業種植紫蘇 ,輻射農戶近1200戶,直接安排農業就業人口300餘人,紫蘇產業有望盤活附近村鎮經濟,成為引領鄉村振興的一支生力軍。

(科技宣傳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