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派”在行动|紫苏产业敲开“致富门”

“科特派”在行动|紫苏产业敲开“致富门”

关注我哟

“科特派”在行动|紫苏产业敲开“致富门”
“科特派”在行动|紫苏产业敲开“致富门”

2018年,呼和浩特市科技局按照呼和浩特市扶贫工作总体部署要求,开展了“科技特派员科技扶贫在行动”主题活动,通过整合科技资源,创新扶贫机制,以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科技培训、创业带动为手段,促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提升贫困人员自身脱贫能力,为打赢自治区脱贫攻坚战不断提供科技支撑。创新内蒙古将开设“科特派在行动”专栏,一起走近呼和浩特市的科技特派员队伍,看他们如何成为科技信息的“服务员”,乡土人才的“培养员”和引领发展的“导航员”。

本期刊登第一篇:《紫苏产业敲开“致富门”》,看看科技特派员包迎春是如何靠着小小的紫苏叶带领农民走上富裕路。

“科特派”在行动|紫苏产业敲开“致富门”“科特派”在行动|紫苏产业敲开“致富门”

呼和浩特赛罕区金河镇七圪台村自2015年起,靠新兴产业探路敲门,引进试种紫苏获得成功,一个以科技特派员为代表的新型创业经营主体,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

返乡创业 根植草原

“科特派”在行动|紫苏产业敲开“致富门”

包迎春是一名来自内蒙古通辽市的蒙古族科技人员,早年求学于日本。当她看到中日两国紫苏的不同用处和紫苏叶在日本的市场前景时,就萌生了返乡种植紫苏的想法。包迎春说:“内蒙古没有这个植物,紫苏是食药兼用的一种作物,经济价值高,对身体大有裨益。既可以出口外销,在当地又是一种全新的蔬菜,市场前景很不错。我如果能把它引到内蒙古来种植,就相当于自主创业。”

基于这一思路,包迎春筹划起了返乡创业,经过对紫苏生长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的多方考察,2015年,她将基地定到了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的七圪台村,并成立了内蒙古万春鑫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开始了她的创业之路。

当时的七圪台村为了发展现代农业,在村里陆续建设了70多栋日光温室,希望通过招商引资带动村子发展。一方是有资源、有政策、鼓励投资,另一方是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就这样,合适的机缘让包迎春的紫苏产业在七圪台村落地生根。

科技引领 示范带动

紫苏的种植以出售商品鲜叶为主,包迎春在销售方面与日本签订了订单农业合同,每周发送鲜叶200万张,最低不得少于50万张。在5月中旬后到11月份前这段时间,气温适宜紫苏生长快速,以基地目前的种植规模,每周最多只能发送2批100万张鲜叶,每次500公斤左右,每月出口五吨左右,产值在25-28万元人民币,还远不能满足定单的需求。

“科特派”在行动|紫苏产业敲开“致富门”

为了实现有限种植时间内效益最大化,包迎春因地制宜创新了轮作方法,采用了每25棚轮作种植的方式,即每个大棚一年种植4个多月后,土地修养一季后再继续种植,这样既保证了土壤的养分,种出的紫苏品质也达到标准,一举两得。

呼和浩特市科技局2017年聘请包迎春为创业型科技特派员,并给予项目上的支持,鼓励她继续依靠产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让更多的村民得到实惠。在有了成熟的种植和加工体系后,包迎春又成立了内蒙古朝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从去年开始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带动更多村民发展紫苏产业。仅采摘加工这一项,合作社就能解决周边村庄30多人的就业,为当地的闲散劳动力和贫困户提供了一项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许多农户也依托合作社走上了一条特色产业的致富路。

精深加工 产业延伸

除紫苏鲜叶销售外,包迎春还发现了紫苏种植的潜在价值,并着手其附产品的精深加工。对商品性不好、老化的叶、茎等,她们与青岛一家医药科技公司合作,开发紫苏茶、紫苏红茶及紫苏绿茶等,有效提高了紫苏副产品的经济价值。在茶产品销售上,合作社正在对接有关的电商销售企业和本地代理商,为实现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做准备。

“科特派”在行动|紫苏产业敲开“致富门”

包迎春介绍,紫苏除了做茶之外,还可以做酒、做饲料,为了延伸紫苏种植的产业链,提高其产品附加值,她现在正在寻找相关的酒和饲料的合作伙伴。今年,公司准备将紫苏茶的生产企业引入到基地,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扩大紫苏种植规模,发展更多的村民加入到这一特色产业中来。

目前,包迎春种植基地的二期、三期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规划建成后,将带动周边500亩设施农业种植紫苏 ,辐射农户近1200户,直接安排农业就业人口300余人,紫苏产业有望盘活附近村镇经济,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一支生力军。

(科技宣传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