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英国女人写的中国故事,竟比电视剧还好看

书名叫作《英国名媛旅华四部曲》,收录了女作家谢福芸的四种小说。

一个英国女人写的中国故事,竟比电视剧还好看

之所以叫这个书名,是因为谢福芸是英国人。

她出生在中国。父亲是英国传教士苏慧廉,曾任山西大学堂校长,在中国呆了30多年;回英国后,任牛津大学教授,历史学家费正清、蒋廷黻都是他的学生。

一个英国女人写的中国故事,竟比电视剧还好看

谢福芸一生到过中国六次,算得上是中国通。清末的颓唐、民初的纷乱、辛亥和北伐的变革,她都一一目睹,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她写的小说,即脱胎于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不做作、不隐讳,生动有趣。

看这套书,犹如在看一部部真人演出的纪实影片。

而且,翻译也超级棒,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

● ● ●

谢福芸与她的中国“小说”

一个英国女人写的中国故事,竟比电视剧还好看

苏慧廉主持扩建的温州城西教堂,图片来自网络

1885年11月21日,在中国东南部的一座小城——浙江宁波、英国传教士苏慧廉的家中,一个小女孩出生了。

父亲给她取名叫多萝西娅,含义是“上帝的礼物”。很多年后,她又得到了一个中文名字:福芸,随夫姓谢,后来大家都叫她谢福芸。

一个英国女人写的中国故事,竟比电视剧还好看

穿着中国服装的苏慧廉,图片来自网络

谢福芸从小跟着父母生活在温州。

她的父亲说得一口温州土话,对于自己的事业非常投入,他曾说:“教会、医疗和教育,是中国传教事业的三条腿。”

父母乐于奉献的精神,在谢福芸幼小的心里埋下了热情和善良的种子。

一个英国女人写的中国故事,竟比电视剧还好看

苏慧廉全家福,右上为谢福芸,图片来自网络

7岁那年,谢福芸被送回英国接受教育。

因父母在海外,她和弟弟一起寄居在亲戚家,并有几年都住在伦敦东部的贫民区。

少年时的孤独,加上与底层社会打成一片,谢福芸长大后很接地气,对社会公益事业也十分热情。

1911年,以优等生身份从剑桥大学毕业的谢福芸,与好友包哲洁一起,怀着满腔热情,在北京创办了培华女校,希望能把先进的知识带给“清朝”贵族女性。

一个英国女人写的中国故事,竟比电视剧还好看

满族贵族女子,图片来自网络

在她看来,中国的中产阶层和穷人家的女孩,已经能够接触到学校和教育,反倒是皇权统治下的贵族阶层,仍然被隔离在现代教育体系之外。

“我们的满人朋友会抓住我们的手,一边轻轻拍着,一边堆满笑容地赞扬我们有着极好的智慧,但是要让他们把女儿送到学校来,你还得保持极大的耐性……”

结果学校刚开张1个月,皇帝宣布退位,清王朝就结束了,所谓的贵族阶层也不存在了。

一个英国女人写的中国故事,竟比电视剧还好看

翁氏兄弟,即《名门》里宫家兄弟的原型

这之后,谢福芸避居天津,在父亲的好友翁斌孙(翁同龢的侄孙)的家中做客数月。这段经历,让她与翁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福芸”这个名字,就是翁老先生为她所起,意即幸福的园丁。

1913年,谢福芸嫁给英国驻华外交官、探险家谢立山,一个比她的父亲还要大八岁的男人。谢立山去过除了新疆以外的中国所有省份,并留下了大量的调查报告。谢福芸和他,这一对忘年恋人一起游历了中国许多地方。

也得益于丈夫的人脉和鼓励,谢福芸结识了更多的政学名人,并找到了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写作,一写就是一辈子。

1924年,谢福芸的处女作——《名门》写成并出版,热销欧美,她由此一举成为畅销书作家。

一个英国女人写的中国故事,竟比电视剧还好看

中英庚款代表团合影,从左到右:

前排依次是丁文江、安特生、威灵顿、王景春

后排依次是瓜特金、苏慧廉、庄士敦、胡适

1926年,父亲苏慧廉作为中英庚款委员会委员出访中国,谢福芸也作为中英关系问题专家,以秘书身份一同前往,这是她第五次来中国。

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她随代表团在上海、南京、杭州、汉口等地考察,又陪父亲返回温州省亲。这段经历,记录在她的第二部作品——《中国淑女》中。

1926年前后,中国并不平静,五卅惨案、省港罢工、南京事件等等,为这部小说定了时代底色,而考察团拜会的那些朝野名人的轶闻趣事,则可在这部小说中窥得一二。

一个英国女人写的中国故事,竟比电视剧还好看

神学系的学生们,图片收录在《崭新中国》中

1935年,谢福芸最后一次来中国时,已是孤身一人,那时她的丈夫、母亲、父亲都先后离世,她希望去到自己的第二故乡,重温一路走过的地方。

从上海到天津、北京、山西、重庆,再到温州,她看到了一个焕发青春的中国。

回到英国后,她又写出了《崭新中国》一书,她想要描写出在古老传统下成长、渴望岁月静好的中国人,如何走进新时代。

一个英国女人写的中国故事,竟比电视剧还好看

《潜龙潭》的女主人公晶莉,蒋彝绘

1944年,谢福芸出版了最后一部关于中国的小说——《潜龙潭》。

与之前三本不同的是,这一本完全着墨于普通人,描写的是北平一所女校的青年老师。

此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满是牵挂的谢福芸希望通过写普通人的故事,展示这个民族的生命力和胜利的信心。

一个英国女人写的中国故事,竟比电视剧还好看

谢福芸英文版小说,图片来自网络

在当时,谢福芸小说的英国版、美国版、德国版,购者踊跃、好评无数,她笔下的中国,填补了西方人对这个古老民族的想象。

每本洋洋洒洒几百页的文字,至今读来不乏兴味,更为今天我们走近100多年前的中国,打开了一扇窗。

正如谢福芸自己说的:

它记录的是真实发生的事而不是凭空的想象:它是一出生活在当下的中国人的戏剧,描绘的是此时此刻活生生的生活。

一个英国女人写的中国故事,竟比电视剧还好看

现在,谢福芸所作的4种小说:《名门》、《中国淑女》、《崭新中国》和《潜龙潭:北平新事》被合为一套——《英国名媛旅华四部曲》,由东方出版社翻译出版、一条生活馆首发。

何光沪(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夏晓虹(北京大学教授)

马勇(中国社会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联袂推荐

读睡小店特惠148元(日销价158元)

5月26日23:59截止

● ● ●

写作背景与精彩片段

《名门》

一个英国女人写的中国故事,竟比电视剧还好看

1911年辛亥革命后,谢福芸和母亲避居津门,住在父亲的老友翁斌孙家中。翁斌孙是晚清帝师翁同龢的侄孙。这一段难忘的经历,被写入《名门》一书中,故事主要描写了宫、骆两个贵族家庭的生活、爱情等等。

片段一:

此段取自“我”与宫家小姐花儿结拜为姐妹,俩人妙趣横生的“互换衣服”部分,从中可以看出百年前中国贵族女性的穿衣习惯。

一开始需要穿的是肚兜。肚兜有着像钻石一样的形状,看起来和围裙有点相似,穿在身体前面,用细绳绕过前胸后背再扣起来,最后用银链子固定在脖子上。……肚兜是用黑白相间的印花绵布做成的。

然后是穿衬裤了。这种裤子会紧紧地包在腿上,也是棉织法兰绒做成的,穿好之后得用带子拴在腰上。接下来穿的是衬衣,又是棉织法兰绒做成的。再接下来,需要穿外面的棉裤了。棉裤里塞满了棉花,非常暖和,但是有点太臃肿了。裤腰拎到了腰那儿,显得鼓鼓囊囊的,需要再用一根带子把它扣紧。这些衣服并没有前后之分,因为前后都极其肥大。

一个英国女人写的中国故事,竟比电视剧还好看

片段二:

此段是“我”和宫老关于“家与国”、“做忠臣还是做公民”的一番争论,就是否应该听命于袁世凯,就任山西巡抚的论题,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受西方文化洗礼的英国女性,和中国帝制末期官员的理念冲突。

“但我不认为您是一名大清的官员,”我争辩道:“您是一名中国的官员,你的首要任务是对您的国家负责,而不是对一个皇朝负责。”

“但如果不是大清,我就不会成为一个官员,”他坚持自己的道理,“那才是根。”

“但很明显,中国的老百姓已经不想再受一个皇帝的统治了。”我说:“我不敢妄议对和错,但不管从什么方面说起,我觉得这个国家还是很需要一个有智慧、讲德行的人来主持公道。”

《中国淑女》

一个英国女人写的中国故事,竟比电视剧还好看

1926年,作为中英庚款访华代表团秘书,谢福芸随父母返回中国,并跟随代表团一路探访考察。这次旅行中,他们一家结识了胡适、丁文江等人。谢福芸将此次经历写成了《中国淑女》一书。书中依然描写了中国名流家庭的生活和思想变化。

片段一:

谢福芸笔下的胡适是个逻辑学教授。在第二十一章《哲学之门》里,谢福芸详细记下她与“教授”在火车上的对话:

一只布谷鸟叫了起来。

“你听!”他说,“你知道它在说什么吗?‘播种了,播种了!’有个传说是这么说的:从前有个懒惰的农夫,任凭自己的田地彻底荒芜下去。他死后得到的报应是变成一只布谷鸟,每年春天回来,呼唤其他农夫不要重蹈他的覆辙!”

“这个故事太迷人了,”我说。

“是的,”他回答,“就像我们中国所有的传说一样,很实际,很唯物。你们的诗人称布谷鸟为‘游荡的声音’。而对我们来说,这种声音却是给出了具体的建议。这就是咱们之间的区别。我们中国人特别唯物。西方向东方寻求神秘主义和精神灵性,这可真是无稽之谈。至于印度人,他们在精神层面甚至还不如我们。”

一个英国女人写的中国故事,竟比电视剧还好看

片段二:

在《中国淑女》中,谢福芸也提到了不少中国底层人民的生活,比如人力车夫、火车司机、保姆等。此处描写了乡下老农逛南京路上永安百货的过程。

两位上了年纪的乡下人走进了商店:真的是典型的乡下人。先进来的是一个头发斑白的老者,闲庭信步一般地迈着步子,脑后还拖着一根细细的小辫。那小辫真的像一根细细的猪尾巴。

身材矮小、年龄相仿的妻子紧紧跟在男主人的身后。……哦,天哪,她裹着小脚!形似马蹄的一双小脚载着穿着棉裤的腿僵直地往前走。

“你好!”老农夫喊着,“我们也要上去。这就是我儿子告诉我的那个自己往上升的屋子吧?”他钻进了电梯,小个子老妇紧随其后。操作电梯的中国男孩头戴鸭舌帽,穿着华丽的制服,他关上门,电梯就开始启动。

《崭新中国》

一个英国女人写的中国故事,竟比电视剧还好看

1935年,为排遣丈夫、父母相继去世后的悲伤,谢福芸到重庆、太原、温州追寻亲人的踪迹。1927年北伐成功,到1937年日军发动侵华战争之间的十年,被称为当时中国的“黄金十年”。

谢福芸把对崭新的中国和中国人的祝福,都写入了《崭新中国》一书。

一个英国女人写的中国故事,竟比电视剧还好看

片段一:

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的思想随着社会的变革不断变化,其中,“结婚和离婚的现代观念让传统中国人大受打击”。在《崭新中国》中,作者记录了一位上流社会的太太面临丈夫移情别恋、自己又无法接受丈夫纳妾的两难处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国女性的独立意识正渐渐觉醒。

她一脸愁容,扑在我肩头,伤心欲绝地哭起来。

“我多想跟你一起回欧洲呀,带着孩子。”她悲声抽泣,滚烫的泪水灼着我的面颊。

“我刚生完孩子,出院还不到一个月。当初回国时我先生到香港接我,我见到他多高兴呀,他一个字都没跟我提。回到上海的家,我就看到我表妹,抱着我先生的孩子。我要跟他离婚,如今中国法律允许离婚了。他不能再娶第二个老婆,就算是我表妹也不行。表妹怎么能这么做呢?我那么爱她。我出钱让她去北京上的大学呀,他们就是在那儿遇见的。”

我听了大吃一惊,难过地问她:“要是离婚了,你怎么办?两个孩子怎么办?”

“他对钱一向大方,”她的口气就像是总能原谅误入歧途的孩子的妈妈,“你不是不知道,他不是坏人,他有好多优点,只是有点儿奇怪罢了。他在政治方面很现代,坚定地支持国民党,但在某些方面又很守旧,到现在还坚信男人有了社会地位就得纳妾。他想让我们住在一起,就像旧社会那样,两个院子院墙相连。我不会那么做的,绝不!”

《潜龙潭》

一个英国女人写的中国故事,竟比电视剧还好看

1937年以后,中国与英国均深陷二次世界大战,谢福芸在战火燃烧的英国东南小城福克斯通,用追忆写成《潜龙潭》,以一所北平女校及几个普通中国女人的故事,寄托她对中国的感念及正义必胜的信心。

一个英国女人写的中国故事,竟比电视剧还好看

片段一:

作者刚刚到达北京,好友魏小姐、骆小姐为作者精心安排了一处雅致清幽、极具中式特色的小院为居所。尤其中式建筑中别具特色的“月洞门”,令作者喜出望外,也是本书开头彩页插图的背景。

忽然间,一个极美的月亮形入口出现在我们面前,从门的这边就能望见里面青砖铺设的院落。我的心跳几乎要停止了:我一生的所求与期待,就是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月洞门!

西方建筑师或许会对“月洞门”轻嗤,认为那不过就是个砖头砌就的好看装饰,一个圆形开口而已——的确是一个完美的圆形开口,装饰得如此赏心悦目:环绕门周的砖石上贴着细瓷片,如同绣花镶边,充满童趣;每扇门的镶嵌图案不尽相同,取决于匠人当时的灵感。看上去,就像是笼罩在月亮周边朦胧的光晕。

或许,是诗意的名字为它增添了魅力;或许,在中国古代,它还有用在天文方面的妙处,被置在某处,人们可以看到满月,就像是一个夜晚沙漏计时器。不管它原本用途如何,我静立于此,望着它,灵魂在身体里愉悦升腾。我对它一见倾心,神魂颠倒。

一个英国女人写的中国故事,竟比电视剧还好看

此次推出的《英国名媛旅华四部曲》,为首次引进英文原版,精心翻译之作。

丛书的主编沈迦,为近代中国史研究学者,他的《寻找·苏慧廉》一书,曾入选《纽约时报》《南方都市报》等各大好书榜单,凤凰卫视据此拍摄同名纪录片。

一个英国女人写的中国故事,竟比电视剧还好看

四本小说,分别对应四种颜色的封皮。

外附硬壳函套,便于收纳。

一个英国女人写的中国故事,竟比电视剧还好看

书为32开硬壳精装。

去掉白色封套后,是手感极佳的仿布质封面,书名采用烫银工艺,有微浮雕手感,雅致耐看。

书名由艺术史家、收藏家翁万戈先生所题写,他的父亲是翁之熹,即小说主人公之一励诚。

一个英国女人写的中国故事,竟比电视剧还好看

内页采用80克道林纸,纸色微黄,手感细滑。

书脊锁线,牢固耐翻。

一个英国女人写的中国故事,竟比电视剧还好看

每本书的前面,都附有一张精致藏书票。

一个英国女人写的中国故事,竟比电视剧还好看

谢福芸一生六度来华,走过大半个中国,认识了很多中国人,更见证了诸多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她的聪慧及学识,加上她父亲、夫君的人脉,为她深度了解中国提供了一般人不具备的条件与资源。

谢福芸对中国既满怀深情,亦有旁观者的冷静,她“赞扬他们的美德,宽恕他们的瑕疵”。她的“小说”,比我们看的历史书更富细节,也更有人性。

希望通过谢福芸的笔,我们能够感受到过去一百年来中国人面对家国巨变时的困惑与迷惘,更能从他们的抗争精神和时代关怀中获得一些鼓励。

读睡小店首发特惠148元(日销价158元)

5月26日23:59截止

在读睡小店

还可以读到更多艺术好书

一个英国女人写的中国故事,竟比电视剧还好看

《千里江山图》小手卷

故宫出版社出品

100年仅展出过两次,中国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

一个英国女人写的中国故事,竟比电视剧还好看

《梦影红楼》 清代绘本

230幅大尺寸画面

原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原版复刻

一个英国女人写的中国故事,竟比电视剧还好看

最美诗经名物图解

认识诗经里的草木虫鱼

213幅手绘插画+诗经原文+名家白话译解

一个英国女人写的中国故事,竟比电视剧还好看

《共和国教科书》

影响最大的民国课本

蔡元培主持编修,民国元年出版

一个英国女人写的中国故事,竟比电视剧还好看

《寂然的狂喜》

2016年中国最美的书

33位世界艺术家的作品与叶芝诗作的合奏曲

一个英国女人写的中国故事,竟比电视剧还好看

《哈佛中国史丛书》

哈佛大学出版社出品

在读睡销售的每一本书所带来的收益,都将用在今后读睡线下诗歌活动上,希望大家多多支持。祝各位在读睡玩得愉快。

点这里,购《英国名媛旅华四部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