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宋詞《長相思·一聲聲》,該怎樣賞析?

文學妙語

宋詞《長相思-一聲聲》賞析

原文

長相思
一聲聲,一更更。
窗外芭蕉窗裡燈,
此時無限情。
夢難成,恨難平。
不道愁人不喜聽,
空階滴到明。

万俟詠(“万俟”是複姓,讀作mò qí),北宋末南宋初詞人。字雅言,自號詞隱、大梁詞隱。籍貫與生卒年均不詳。

寫作背景

本文是詞人早年作品,他屢試不第,羈旅異鄉,幾欲灰心,恰逢陰雨,徹夜難眠,有感而發此作。

名詞解釋

更:古代記錄晚上時間的方法,分一至五更

夢難成:睡不著覺

空階:光禿禿的臺階



譯文

更鼓聲響了一遍又一遍,

時間過了一更又一更。

聽著窗外雨打芭蕉聲,

看著窗內孤燈。

心裡的感受難以說清。

睡不著心緒難平。

不要說犯愁的人不願意聽,

它一直滴到天明。



賞析

作者幾次參加科舉考試,都名落孫山,那種失望那種難耐,是沒有經歷過這種失敗的人所不能體會的。此時,作者一人在外沒有親人的陪護,沒有朋友可以交流,夜下孤燈可謂百無聊賴苦悶至極。更夫打更的“邦邦”聲,聲聲入耳,夜已經深了,剛剛經歷考試失利的作者,心緒煩躁怎麼能睡得著。偏偏又下起雨來,雨點打在芭蕉葉上發出單調刺耳的聲音,更加難以入眠了。作者最後說了一句,在別人聽來悅耳動聽的雨打芭蕉聲,不是我不懂欣賞 這聲音它響了整整一夜呀。

作者恰恰利用了人在煩躁時,希望在一個安靜的地方,給自己療療傷的特點,描述自己卻在斷斷續續的梆聲和持續不斷的雨打芭蕉聲中度過難耐的一夜。更加凸顯他無奈的思想感情。


7老師262366556

↑↑ 關注【文學名句】溫暖情懷的文學,動人心坎的名句 → 記得點贊

長相思

宋·万俟詠

一聲聲,一更更,窗外芭蕉窗裡燈。此時無限情。

夢難成,恨難平,不道愁人不喜聽,空階滴到明。


【白話】

雨一直下著,聽著窗外的雨滴聲,直到深更都難以入睡。雨中的芭蕉和屋裡的油燈此時似乎也變得多情起來,安慰孤獨的我。好夢難成,此恨難消,窗外的雨可不管憂愁的人喜不喜歡聽,仍是不停地下著,雨滴一直滴到天明才停了下來。


【賞析】

不難看出,本詞有所本。唐人孟浩然有句:“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名動京師,溫庭筠《更漏子》又云:“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恨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宋初張先更有句:“深院鎖黃昏,”陣陣芭蕉雨。”本詞雨打芭蕉取象於張先,而句意大抵出溫詞,溯其源,又不得不歸之於孟詩。


然而因襲中亦見創新,詞人點染成句之工,倒是一個範例。其法有二:一曰渲染影借,二曰往復以盡其意。


溫詞下闋的“一葉葉,一聲聲”,被移到了上闋起句,又易“葉葉”為“更更”,“一聲聲,一更更”,先以疊詞疊韻造成了悽切單調的情韻。第三句方拈入“芭蕉”,又加一“燈”如豆與雨打芭蕉聲相應,“窗裡”、“窗外”再用疊詞,便在更深的單調寂寞之中,使聲光互映,渲染了氣氛,於是“更更”長夜,悽悽雨天中離人的百無聊賴之感,便盈滿而溢,化作了“此時無限情”。


一詠不足,再詠之。“無限情”過片換頭,行為下闋的“夢”字,“恨”字。尋“夢”只求“愁情聊勝無”,卻為雨打芭蕉,聲聲滴破,更更難成,這悲“恨”豈非更是“難平”。“難”字三相疊,後難更甚於前“難”,於是化作怨語“不道愁人不喜聽”,“不”字四相疊,凸現“愁”字。由尋“夢”而“恨”(憾)而結到“愁”,層層遞進,悽意更滿,“無限”悵惘,然而這雨聲完全不關懷,依然是“空階滴到明”。聽雨在下闋進而為恨“雨”,不願聽而又不得不聽,“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翻用唐詩或前人詞句,是宋詞一種常見的技法,意在借前見後,暗示以調動讀者想象,其成敗的關鍵,在於能否翻新。此詞成功了,語似平淡,而意味無窮。由二法進而玩其奧秘,又可悟字詞位置的作用,上、下片分以“芭蕉”、“愁人”居中,則一篇皆活,試易其位,必不能佳。


你喜歡哪些古詩詞?留言說一說。

關注【文學名句】遇見動人語言是美妙的緣,總有貼心文字溫暖著你我

文學妙語

此首作品為宋代詞人万俟詠所作的一首小令,抒發了深深的苦旅之情,全詞如下:

長相思·一聲聲

[宋] 万俟詠

一聲聲。一更更。窗外芭蕉窗裡燈。此時無限情。夢難成。恨難平。不道愁人不喜聽。空階滴到明。

一】白話文:

淒涼的雨聲,滴滴答答,一更又一更沒有停歇之意。窗外雨打芭蕉,窗內孤燈昏暗,觸發了心底的無限離情。

人難入夢,,心難平靜。這雨聲,它根本不懂離人的心思,就這樣敲打著空階一直到天明。



二】深入賞析:

這首通篇未提“雨”字,而全是夜雨之聲,極盡含蓄蘊藉、深沉委婉。作者聽雨失眠的愁情不言而喻,情見於言外。

“一更更”雨聲不斷,長夜難熬,“窗外芭蕉 ”在雨的敲打之下作聲相和。“窗裡燈”煎熬著這樣一份孤獨,更是冷清無比。“燈”與“芭蕉”的形態襯托了雨也襯托了人。

本來內心就苦悶,那堪風雨更是欺人,所以又不禁恨意徒生,夢也難成!這雨不管“愁人”喜聽也罷,“不喜聽”也罷,只是下個不停,“空階滴到明”,真是無奈啊,何處去說?



【三】總括:

此詞為詩人早年所作,屢試不第,羈旅異鄉,在雨夜無眠時候的由感而發。

上闕著重渲染雨夜的孤寂氣氛,下闕直抒愁懷。從雨從芭蕉寫到人,一步步闡述,牽動讀者的心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