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吃五谷杂粮会得病吗?

有句劝慰别人的话不知朋友们是否听过,那就是“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得病的?”。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得病和吃五谷杂粮有很大关系,那么事实是不是这样呢?有一种解释是:神仙不吃五谷杂粮,神仙不会得病;还有一种解释是:这只是一种打比方,说明人吃的东西比较复杂,并没有事实根据。在这里笔者认为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人吃五谷杂粮不会得病,但不会吃肯定会得病!不信请往下看。

人吃五谷杂粮会得病吗?

1、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这里的“粮”就是指五谷杂粮,《黄帝内经》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膳食配伍原则。同时还告诉人们不可暴饮暴食,避免五味偏好。几千年来,这些原则一直作为中华民族膳食结构的指导思想,为保障全民族的身体健康和繁衍昌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五谷为养:谷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素,是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这种膳食结构模式和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食的膳食结构模式相比,其人群的心、脑、血管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现代文明病”的发病率明显低得多。五畜为益:益为补益的意思,五畜有益于五脏精气。就是说动物性肉食,可以作为人体营养必要的补充。每天进食适量的肉、蛋、奶、鱼等食品,有利于儿童发育、生长,有助于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的营养补充,有利于营养缺乏及体衰病人恢复体质。五菜为充、五果为助:是指蔬菜水果对脏腑有充养、辅助作用。果蔬含有人体必需的大量维生素和矿物质,还有与人体新陈代谢密切相关的一些重要的酶也主要依赖果蔬的供给。

人吃五谷杂粮会得病吗?

2、饮食有节和五味有节。饮食有节就是说吃饭要有规律,定时定量,以保持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行。《饮膳正要》提出:日食以三餐为宜,早餐好,中餐饱,晚餐少。既不能暴饮暴食,也不能饥饱失度。如《内经》所云“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讲的是过饥的害处。《内经》还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说的则是过饱的弊端。中医认为进食过量,则脾胃负担过重,食积于胃肠,日久脾胃功能就会受到损害,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就不能化生,就会产生疾病。食物有寒热酸甜之别,人的体质又有虚实寒热之异。因此中医非常注重饮食的性味对健康的影响。五味是指药物或食物的辛、甘、酸、苦、咸的不同味道。若过食辛热温燥之品,脂肥煎炸食物不绝于口,就容易助热化火生痰,煎灼津液,就会导滞“消渴病”的发生。《内经》指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甘味太过会因糖及淀粉摄入过多而导致糖尿病及肥胖等疾病的发生,咸味太过会因钠离子摄入过多而加重高血压、水肿等疾病。

人吃五谷杂粮会得病吗?

3、季节变化与饮食。一般来讲,春天万物萌生可食大葱、豆豉等食品以助阳升散;夏季阳盛,应少食辛甘燥烈食品以免伤阴,宜多食绿豆、西瓜等甘酸清润食物以清热、祛暑、生津;秋季气候干燥宜少食辛燥之品,多食芝麻、蜂蜜等油润之品以润燥;冬季寒冷,机体阴盛宜食羊肉、狗肉等温补之品以护阳气。此外,由于人们所处地理位置不同,食养也存在着一定差异性。如冬季进补时,北方气候多严寒,食品可选用些大热大温之品,如羊肉、狗肉;而南方气候稍温和,食养品则可选用甘温补品如鸡肉等。又如长期居住于海边或水上作业者,多有湿邪内侵,食养时必须配上健脾排湿的佐料,才能做到日常保健。

人吃五谷杂粮会得病吗?

以上三点仅为冰山一角,要知道中国人是最讲究吃、最会吃的,口腹之欲最难平,因为我们不是圣人,更不是神仙。万事万物相生相克,目前为止最高科学仍然是生命科学,还需要不断去探索和发现!个人欢点,欢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