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18專題」射血分數指標已過時?關於其被誤解與高估……

EF值是左室射血的一種體現,由每搏輸出量(SV)除以左室舒張末期容積(EDV)得來。顯而易見,在解讀EF值時,EDV不可不考慮在內。而我們在應用EF指標時卻常常忽略以下因素。第一,EF受到心臟前負荷和心臟後負荷的影響,在不考慮左室負荷的情況下,EF值不能作為心臟收縮力的指標。第二,即使心肌收縮力和SV均保持穩定,心臟結構變化引起的EDV變化也會明顯影響EF值。

下圖中可以看到,在不同的患者中,前負荷、後負荷、EDV的變化均可引起EF值不同程度改變(圖1)。

「ACC.18专题」射血分数指标已过时?关于其被误解与高估……

心衰患者中普遍存在心臟結構重構,如心肌梗死後瘢痕、心肌肥厚、心肌肥大、心肌間質纖維化等,這些情況均可表現為心肌細胞收縮力減低,但EF值僅能體現出心室射血時容積的變化,並不能體現心肌細胞的收縮力變化。在心衰患者中,EF值是否降低並不能用來區分收縮能力障礙或舒張能力障礙。比如在EF值正常的心衰中,就有可能存在主動脈瓣/二尖瓣疾病、肥厚型心肌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右室心肌病、限制性心肌病等多種病因。目前HFpEF臨床研究多得到陰性或中性結果,可能就是因為其將EF值作為心衰的判斷標準,而忽略了EF背後的心臟病理生理學改變。

「ACC.18专题」射血分数指标已过时?关于其被误解与高估……

心在線 專業平臺專家打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