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狂欢后,人工智能市场的泡沫要来了?

随着人工智能产业已进入落地期,视听觉语义理解、自然语言处理、神经网络,情感识别算法等的技术发展,让消费级机器人产品逐渐走入消费者视野。不过,资本的疯狂追逐、产品的功能炫技、互联网巨头的背书或许都无法让这个行业,尤其是人形机器人、家庭管家机器人等细分领域形成爆点。正相反,人工智能产业泡沫或将由消费机器人行业引发。

最近一个月,机器人行业的大新闻不断,可谓赚足人眼球。

由腾讯领投的知名机器人企业优必选宣布获得8.2亿美元C轮融资,刷新了此前商汤科技单轮融资6亿美元的记录,公司最新估值已经达到50亿美元,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AI创企;波士顿动力公司展示的新版机器狗SpotMini,上下楼梯自如,会主动避障,还可以自己开门。而机器人Atlas相较于两年前的愣头青,现在显的灵活许多,能跑能跳,还能跨过障碍物,这两个机器人解锁的逆天技能太令人称奇而在网络爆红。另外,波士顿动力公司披露,SpotMini机器人正在生产前期,计划明年投入商业生产。这一切迹象表明,在2017年已经进入冷静期的消费机器人市场,似乎开始逐渐回温。

资本狂欢后,人工智能市场的泡沫要来了?

智能无人机、餐厅机器人等已初显颓势

资本狂欢后,人工智能市场的泡沫要来了?

2014年被成为“机器人元年”,异常热闹火爆,企业通过不同方式涉足机器人产业的局面近乎疯狂。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底,有70余家上市公司并购或者投资了机器人、智能自动化项目,而中国机器人相关企业的数量甚至超过了4000家。到2015年,这种局面达到顶峰,然后从2016年开始盛极而衰,资本走冷。

资本狂欢后,人工智能市场的泡沫要来了?

资本狂欢后,人工智能市场的泡沫要来了?

消费机器人行业颓败的原因

资本狂欢后,人工智能市场的泡沫要来了?

  • 资本逐利,产品同质化严重

随着发展机器人产业被上升为国家战略,高额补贴的利好政策和可观的前景引无数资本进入这一行业。然而机器人行业不同于互联网和手机行业,投资大、见效慢而且风险高,无法几个月就进行一次迭代,只能一点点进步。机器人是一个综合性、多元化的平台,若想机器人替代人工完成适应性作业,需要大量的数据运算和指令分析,而传感器、测力度等技术也需要协同发展才有可能实现。由于配套技术的瓶颈,中国制造出的机器人更像是玩具一样,能充分应用的领域很窄。

站在资本角度,其最终目的是获得商业价值,因而显得“短视”。统计国内自2011年成立的消费机器人创业公司的产品,除了少数明确定位为编程机器人和打斗娱乐机器人,大部分产品兼具娱乐、早教、编程、管家等多项功能,使市场上家庭智能机器人功能堆叠,扎堆竞争。

资本狂欢后,人工智能市场的泡沫要来了?

对很多厂商而言,其目的就是要做一款桌面机器人,接入虚拟助手技术。外观无非是平板、轮子、手臂等机械组合。为了打动用户,软件层面会有海量的教育内容、视频通话等等。在消费者眼里,此类产品琳琅满目,各式各样,能够实现很多所谓的“高科技”功能,产品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价位不等;而在开发者眼里,这些不过都是成熟方案的选型堆叠。

就像拼积木一样,从外形、移动性、到屏幕、摄像头,看谁能拼出一个爆款出来。这类产品鱼龙混杂,其本质就是智能化的早教机,或者智能化的玩具,只不过戴上了机器人的帽子。因此,目前市面上的一大批“机器人”并不能称之为机器人,更多的是滥竽充数、骗取利润。而真正的机器人产品门槛非常高,所以落实、制定标准才是当务之急。

资本狂欢后,人工智能市场的泡沫要来了?

  • 市场规模预期过高,竞争激烈

机器人行业确实是万亿市场规模,但家庭消费机器人却并不是。

早在2014年,一些专家曾预测“中国将成为全球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最大的市场,由机器人带动的产业,将会开启一个万亿级新蓝海”。而根据同年国际咨询公司BCG发布的机器人报告显示,到2025年,整个机器人市场换算成人民币也是千亿规模。对于消费机器人领域而言,在2015年也只是25亿美金。BCG特意注明,这里的消费机器人指的是娱乐、清洁、教育等机器人,其中占据最大份额的是扫地机器人。

因此,从头到尾,家庭智能服务机器人都是一个真实的市场。只是比较小罢了。它在全球的市场规模大概是10亿美金。比起玩具市场来说,也只是一个百分之一的零头而已。大量的创业者涌入这个小口,让市场急剧升温,在前后仅一年的时间里蓝海厮杀成红海,很多初创企业迎来了倒闭潮。

  • 产品缺乏落地应用,价格昂贵

目前,专注于研发人形机器人、家庭管家机器人的公司不少,且吸引了巨额资本注入,但是该领域最应该让投资人、从业者谨慎小心。虽然腾讯在前,全赛道投资优必选、乐聚、Ganker,但也无济于事,因为资本无法催生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行业。

机器人产品切忌脱离实际落地应用的自嗨。日本推出的新型仿人型机器人,它的主要作用是拿吸管、递杯子、扶人坐上轮椅,售价合成人民币约为130万,服务对象是养老院或者疗养院内的残疾人。尽管能够拿吸管的功能看起来确实很厉害,但是对于残疾人到底有多大作用,是大家值得深思的问题。至于像索菲亚那种仿真机器人,已被AI大神Yann Le Cun怒喷为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除了能够制造噱头再无其他。

资本狂欢后,人工智能市场的泡沫要来了?

回归底层需求才能杀出一条血路

资本狂欢后,人工智能市场的泡沫要来了?

面对狭小的市场、海量的竞争,只有忘记机器人本体,从用户实际需求出发,才能突出重围。

抛开产品的乱象,消费者底层的需求是数十年不变的。无论是狭义的情感陪伴机器人,还是广义的扫地机器人,底层的需求无非就是三个:教育、娱乐和效率;对应的底层价值,分别就是获得教育,开心娱乐和提升效率。

教育价值,指的儿童早教工具的价值。

在教育机器人市场,机器人与编程教育的结合、软件与硬件的交互,已经成为编程教育的主流产品形式。在这个领域里,乐高的EV3是一个先行者,微软、谷歌、苹果等大公司已把编程教育作为其长期生态体系中不容忽视的一环,国内的makeblcok,也是价值本位的典范。

娱乐价值,是指玩具带给人的娱乐价值。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整个玩具市场也进行迅猛地智能化迭代。2017年,索尼推出了创新玩具toio,让人眼前一亮;任天堂针对switch开发了纸壳套件labo,更是刷爆了朋友圈,2017年,乐高在全球销售呈现疲态,但在国内迎来是持续两位数增长……智能玩具,至少是机器人梦想踏空时,娱乐价值最好的安身之所。

资本狂欢后,人工智能市场的泡沫要来了?

工具价值,便是让机器脱下科幻的外衣,回归机器的工具属性的本质。

若琪从一代科幻式的家庭机器人,到2代转做智能音箱,小鱼在家从分身鱼到屏幕音箱,都是红海脱离、价值回归的体现。摒弃虚幻的外衣,回归工具的本质,也是回归价值的本质。

家庭服务机器人想获得最实际的落地应用场景,不妨从智能家居角度出发,利用AI让智能服务机器人完成智能化家居控制(门窗管理、照明管理、门禁联动、节能管理等)、家电控制(电视、音响、电饭煲、空调、热水器等控制)和安防保护(防盗监控、防煤气泄漏、紧急报警等),从而成为智能家居的控制终端之一,不失为一个价值回归的可靠选择。

人类之所以不遗余力的进行机器人研究,最主要的方向并不在于要将其娱乐化、消费化,其首先需求是实现机器人工具价值,让它代替人类去做一些或无意义、或具危险性、或可起到辅助意义的事情,如安防机器人、高空作业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等。因此,就目前而言,单纯的面对教育、娱乐方向的消费机器人市场不会很大,且整体行业标准不一、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竞争激烈,对于资本方和从业者而言,入行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唯有回归用户真实需求,踏实做产品,才有可能在这一轮AI浪潮中,不被溢出的泡沫所吞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