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孔明神机妙算,子午谷奇谋算对几分

说起风起云涌的三国时期,直到现在大家也是津津乐道,话说一代仁义君主刘备创业未半,中道崩卒,临终前托付军师诸葛亮辅佐幼儿阿斗,一边修养生息,一边还要准备伐魏,成就光复汉室大业。虽然天才诸葛亮一直以计谋著称,然而蜀中也是人才济济,比如魏延。在伐魏过程中,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谋”,但是诸葛亮不用,最后虽然六出祁山,却无功而返,导致伐魏失败。今天就说说关于“子午谷奇谋”的那些事儿。

人言孔明神机妙算,子午谷奇谋算对几分​大家知道什么是子午谷奇谋嘛?简单的说,就是魏延亲自率领万余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达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诸葛亮一向用兵谨慎,认为此计过于凶险且难以成功,故弃而不用。后世有人认为诸葛亮过于谨慎,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大大地失策,错过了绝好时机,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

人言孔明神机妙算,子午谷奇谋算对几分​  为什么诸葛亮不用子午谷奇谋,诸葛亮固然谨慎,但并非无能无谋,他是一个思虑精密、部署严谨的人,是不可能想不到这一条几乎连外星人都可以想得到的计谋的。因为那个地方,发生过距三国也才三四百年的汉高祖故事,即韩信故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个故事是会使正处于战争状态双方的大多数将领都会联想到的。既然想得到却并不采用,正是因为这条计策胜算极低,风险极大,危险系数极高。这个计划风险极大但收益也极高,是个典型的博胆策略。企图用五千精兵突袭长安,进而一举鲸吞整个关中,达成“还于旧都”之愿,可谓极有气魄,极为冒险。魏延奇袭子午谷军事计划的可行性不高。

人言孔明神机妙算,子午谷奇谋算对几分​诸葛亮的计划:派疑兵出斜谷吸引魏军主力于关中地区,大军安从坦道,攻取陇右,切断魏关中与河西地区的联系,为进一步攻取关中和河西打下基础。这个比较保险。而魏延计划是直接夺取关中,一步到位,奠定光复汉室的基础。如果蜀国的战略目标是光复汉室,则消灭中原的魏国是首先必须完成的任务。其后才是统一中国的大业。所以,要想完成光复汉室、统一中国的战略目标,魏延的计划是比较积极而相对激进的,而诸葛亮的计划是相对平稳,也是比较消极的。这也从历史的实际得到了证明。 

人言孔明神机妙算,子午谷奇谋算对几分我认为诸葛亮不采用魏延偷袭子午谷之计是十分正确的。接下来进行分析,各位读者看看有木有几分道理。

第一点就是国力。国力是否充裕,是两国战争的一个极大因素。蜀、魏二国在国力方面有着很大的差距。魏坐拥当时中国的三分之二,综合国力比蜀、吴两国相加还要厉害。就是这份差距,使魏延提出的计策更本不适用。国力包含很多种因素,人力、物力、财力等等。就是这些因素,表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1、人力。人力包括两种,一方面是人口。在冷兵器时代,肉搏的前线和后方都需要大量的人。五千兵马对于三国中实力最弱的蜀国来说可说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蜀国的人口只有可怜的一百万左右,国中军队只有十万。五千精兵是十万的二十分之一,是蜀国部队的一个不少的组成部分。加上魏延手下的五千精兵是蜀国数一数二的部队,因此那五千精兵对于蜀国就更加重要。另一方面是人才,人口众多是多出人才的一个基础,教育水平是人才的另一个基础。经过两汉数百年的稳定发展后,魏国所占的中国三分之二的面积不仅不是老少边穷,而且大多是汉帝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富庶发达地区。魏国人力之强,蜀、吴地区如何可比?就当时而言,蜀国人才最为缺乏。而魏延是蜀国当时最出色的将军之一,决不能轻易失去。由于子午谷之计充满着危险,所以蜀国绝对不值得冒着失去五千精兵与魏延这么大的危险去进行子午谷之计。

2,物力。当时的中原地带正值开发的盛年时期,并非现在的黄土高坡。地域广袤的平原不但物产丰富,粮草充足,出的马好,而且地矿资源的开发也正当其时。草船借箭虽是虚构,但以魏的资源,真送你十万之雕翎箭也不过九牛一毛罢了。蜀虽号称天府之土,却小得可怜,仅仅一个成都平原是粮食基地,粮草远不足应付长线征伐。现在风景如画的西南在那时不过是穷山恶水而已,树木倒不少,矿产的探测和开发却还在启蒙阶段,完全不能与魏相比。诸葛亮北伐常常会出现粮草缺乏、运输艰难这个问题。加上,蜀中不产良马,蜀马只是些矮小的马匹,难以在关中平原上与魏国骑兵抗衡。蜀国没有强大的骑兵部队,在关中平原上就缺乏了机动力,恐怕会被魏国骑兵牵制。加上养马经费并非要进行北伐的蜀国所能承担的。所以,蜀国不能眼宽肚窄地去进行大规模的入侵,而需要逐步进发。因为如果发生大规模而长久的战事,蜀国的国力绝对不能应付。假设兵出子午古奇袭成功,而蜀军又成功占领了长安一带,魏国绝不会坐视不理,必定倾起大半国之军力与蜀汉决一雌雄,因为长安算是曹魏的西北基地。就算蜀汉士兵素质都优于曹魏,但魏军兵力却数倍于蜀汉。对于当时国力不足、补给不继的蜀国,若以寡敌众必定形势不利。以蜀汉的兵力只能扰敌而无法对抗魏国全国兵力。诸葛亮的谨慎是正确的,如采用魏延之险计,万一有半点闪失,那所带给蜀国的是不可挽回的惨局。

3, 关中能带来的国力。很多人说,占领关中就能为蜀国国力提供很大的帮助。但是经过董卓之乱、马超叛乱之后,关中已难复昔日光彩,能给蜀国的帮助极少。既然占领关中也不能为蜀国的国力带来多少生气,倒不如占领西凉,以免冒险。


人言孔明神机妙算,子午谷奇谋算对几分

第二点是战略。魏延的计划确实很有气魄,如果按照魏延的计划,蜀军便可一举夺得关中,这也正是诸葛亮北伐的首要目标。加上兵出子午谷若作为一次战役来看,确实有赢的可能性,但赢也是局部战役的一次胜利而已,蜀汉能因此就一举击溃北魏么?更何况魏延取胜的机会是十分渺小的。

1,难以完成的子午谷之计。完成子午之计必需同时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魏延率军从褒中出发,循秦岭东行进入子午谷,循子午谷到长安,完成这个行程必须用10天的工夫。

第二、曹魏长安守将夏侯茂得知魏延军突然到来时必须要弃城逃跑,不作抵抗。

第三:夏侯茂逃跑时,必须留下大批可供蜀军食用的粮草辎重。

第四:魏军的增援部队必须要在20天后才到达长安。而诸葛亮大军从斜谷出发,必须在20天内赶到长安,增援魏延。

第五:万众运行子午谷险道不能走漏半点消息,没有魏军拦阻。以上五点都是完成子午谷之计必需的环节,但是都难以如同魏延所想般完成。

先说第一个,首先魏延能保证在10天之内穿过子午谷而到达长安吗?子午谷道长约600里,两边高山对峙,中间水流湍急,全靠架在山崖上的栈道通行。如果中间有坏道。就必须停下来修复后,才能继续通行。如果坏道一多,修复的时间就会很长,也就会延迟到达长安的时间,如果不能在10天内到达长安,那么魏军的细作就可能会得到情报而有所准备,使蜀军失去奇袭的效果。而且两年之后,魏军都督曹真伐蜀时就是从子午道走的,《三国志.魏书. 曹真传》说:“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 《三国志。魏书。王朗附王肃传》也有说道:“曹真发已逾月而行才半谷,治道功夫,战士悉作。”曹真一个月才走了子午谷的一半,可见10天内走完子午谷是相当不容易的。再说第二个,魏军守将夏侯茂怯而无谋这是事实,但他会不会害怕到“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呢?弃城而走在魏国是极大的罪,夏侯茂虽然是曹操的亲戚,也不敢冒这个危险吧。如果他不弃城逃走,而是据城而守,等待援军到来的话那又怎么办呢?就算长安守军再差再少,据城而守,难道会被区区五千兵马攻破?即使夏侯茂真的弃城逃走,还有曹魏雍州刺史郭淮呢!这个有胆有谋的郭淮已成为雍州刺史,当时正在天水。就算长安被攻破,那么蜀国军队就处在天水魏军与来援的魏军两处的夹击,怎能长久?再说第三点。即使魏延成功占领了长安,怎能保证曹军就一定留下大批粮草辎重给蜀军呢?如果曹军把粮食运走或是干脆将其付之一炬的话,蜀军能空着肚子守城吗?再说第四点,谁又能保证关东援军一定会在20天后才到达长安。远的不说,就拿司马懿袭击孟达来说,孟达估计司马懿要一个月后才能赶到上庸,结果司马懿只用了短短的8天时间就赶到了,杀了孟达个措手不及。而且从关东到关中,一路上一马平川,没有什么天然屏障,正利于曹魏的铁骑昼夜急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诸葛亮率军从斜谷出发到长安,要行千里栈道,加上一路还有曹军从中阻拦,怎能保证就一定能赶在曹魏援军到来之前到达长安?万一落在曹军后面,魏延军被曹军灭掉不说,诸葛亮的北伐大军就会屯兵于坚城之下,陷于进退两难的窘境。最后说第五点,魏延根本不能担保在子午谷中没有魏军与魏军探子,如果有魏军和探子在道中等着魏延,那么不但魏延的计策泡汤,就连能否到达长安都是问题。

2,合适蜀国的战略。蜀国国力最弱是众所周知的,魏延的战略既不适合蜀国,那么什么战略才适合蜀国呢?蜀国靠的是山险,就算兵少,只要堵住山路要口,据险关固守,敌军再多也难有作为。长安附近一片平坦,以蜀汉总兵力都远不如曹魏的情况下,光是占领长安,却没有险山要关可以据守,决定无法守得住,而且是在不利的平原地带和曹魏硬碰硬大对决,那等于把自己置于死地。蜀汉的国力居三国之末,当时的人口也不多,实在玩不起这种危险动作。相反地,凉州多山,只要占领险关要道,曹魏兵力再多也难以夺回去。加上蜀中无良马,到了长安平原很难与魏国强大的骑兵对抗。而凉州产良马,如果蜀国占据凉州,将使蜀国有更大的力量对抗魏国。这就是诸葛亮舍长安攻凉州的最大原因,也就是诸葛亮制定的蜀国战略。在当时的环境下,整体兵力不多,战略计划却好高骛远,这是兵家大忌。两方比较,魏延的计策远不及诸葛亮的周到安全。而且魏延的计策短视,没有长远的计划,计划偷袭长安后就别无后着。远远不及诸葛亮计划得周全。因此魏延的子午谷之计不值得被采用。

3,外交战略。吴国表面上虽是蜀国的盟国,但是吴国内部对吴蜀联盟有什么看法呢?恐怕有想过吞并蜀国吧。始终蜀国位于吴国上游,顺江而下,对吴国是个威胁。加上荆州问题一直困扰着吴蜀两国。若不是魏国一直对吴蜀二国虎视眈眈,加上诸葛亮专注北伐,吴国也一直想北上占领魏国的徐州和寿春等地。所以两国一直没有互相攻伐。而很多人也说,如果诸葛亮采用魏延的子午谷之计,再让吴国配合出兵,将有很大可能成功消灭魏国。但是吴国会不会出兵呢?吴国如果占据徐州、扬州,就是放弃了长江之险与魏国强大的骑兵、步兵集团在广阔的平原上交战。以吴国善水之兵,弃其长处与北军在北方争雄,能胜利吗?远的不说,当年曹操就是放弃了北军善马之利,与吴国在南方争霸才遭到赤壁大败。相反,吴国北上,恐怕也会遭到曹操南下的同样问题。吴国既然有前车之鉴,能北上冒险吗?吴国国政是在魏蜀二国中保持平衡,维持三分,蜀国若成功占领关中,势力大盛,对吴国的威胁将会加大。始终,蜀国灭魏之后,一定会顺江而下,灭吴统一。吴国在这种环境底下,很有可能会乘蜀国无力兼顾益州之际袭取益州,霸据长江上中游,巩固内防。然后与蜀再建同盟,维持三分。而蜀国若失去益州之地,为了继续进行与魏的斗争,也会忍气吞声接受吴国的盟约,以免两面受敌。诸葛亮设立攻西凉的战略时就已想到了这一点。因为占据西凉,有险可守,就算益州陷落,起码可以保住蜀国不亡。如果按照魏延之计占领关中,不攻西凉,一定需要大量兵力防守各处关隘,因为关中乃一平原,险要之处极少,蜀军一定要全军出动,才有可能守住关中。蜀军全军出动,益州必然空虚,若此时吴国来袭,失去益州在所难免。就算能与吴再建交,也难以保存关中,因为必会受到来自洛阳、西凉两处魏兵的侵袭。因此在外交问题困扰之下,魏延之计根本不是万全之策,诸葛亮不采用绝对正确。魏延的计策有那么多的漏洞,值得弱蜀采用吗?

人言孔明神机妙算,子午谷奇谋算对几分

综上所述,无论在国力、战略方面都不允许蜀国进行子午谷计划,诸葛亮怎能采用这种既无安全又没远虑的计策。魏延将军的计划没有进行实践过,根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所谓:历史长河淘尽风流英雄,留与吃瓜后人评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