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樹曾經綠遍尋常巷陌,咋也成了“極危”種?

◎劉國偉

【“芳春平仲綠,清夜子規啼”。1300年前,唐代詩人沈佺期用凝練的詩句描述了春天的銀杏(古稱平仲)。銀杏為銀杏科落葉高大喬木,是裸子植物銀杏綱唯一現存的中生代孑遺植物。它樹形優美,春夏季葉色嫩綠,秋季變成黃色,頗為美觀,可作庭園樹及行道樹。春夏之交,草木復甦,許多人在抬頭欣賞銀杏枝頭一片片嫩綠扇形小葉時,卻不知看似尋常的銀杏正面臨生存大危機,在《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篇》中被納入了“極危”等級。這是咋回事呢?】

銀杏樹曾經綠遍尋常巷陌,咋也成了“極危”種?

西安古觀音禪寺1400歲的銀杏

北美歐洲曾滅絕 獨存中國

按照植物學的分類,如今的銀杏樹屬於銀杏門、銀杏綱、銀杏目、銀杏科和銀杏屬,在這個分類體系中獨佔每一個子類。這種在侏羅紀和白堊紀興盛一時的“望族”,如今的野生種群生存狀態可以用“千頃地一根苗”來形容。

銀杏樹曾經綠遍尋常巷陌,咋也成了“極危”種?

現代銀杏葉VS銀杏葉化石

  • 左為現代銀杏葉,右為美國華盛頓州著名的克朗代克山地層出土的始新世(距今5580萬年前到3300萬年前)銀杏葉化石,區別不大,所以銀杏被稱為“活化石”。

銀杏類植物在2.7億年前的二疊紀時就已經生成,屬於銀杏門物種。晚三疊紀時,銀杏類植物快速發展,之後在侏羅紀和早白堊紀達到鼎盛,有5個科同時存在,除赤道外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大洲。漸新世時,由於寒冷氣候,銀杏類植物不斷向南遷徙,並不斷衰落。中新世末,銀杏類植物在北美州消失,上新世晚期在歐洲消失。258萬年前,第四紀冰川盪滌歐美大陸,許多陸上植物遭遇滅頂之災,銀杏類5個科的許多物種沒有留下後代,只有很少一部分銀杏在東亞大陸的“避難所”——中國的群山中存活了下來,現在的銀杏是這個門的植物中唯一生存至今的成員。

銀杏樹曾經綠遍尋常巷陌,咋也成了“極危”種?

浙江天目山“五世同堂”的銀杏樹

“公孫樹” 二三十年才結果

銀杏為裸子植物,屬喬木,高可達40米,胸徑可達4米;雌雄異株,但有極少的銀杏雌雄同株。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是銀杏的花期,以種子繁殖的銀杏需要20~30年才會結果,有“公種而孫得食”的含義,故稱“公孫樹”。

銀杏樹曾經綠遍尋常巷陌,咋也成了“極危”種?

銀杏雌樹的胚珠

銀杏樹曾經綠遍尋常巷陌,咋也成了“極危”種?

銀杏雄樹的花球

銀杏喜光照,喜歡排水良好的土壤,在長期高溫高熱的環境下會出現“假死”現象,葉子會枯萎落下並停止生長,以減少水分散失,環境合適時重新萌發新葉。它是適應性極為廣泛,抗逆力十分強大的樹種,很多地方都能栽種,北自東北、南達海南、東起華東、西南至貴州、雲南西部(騰衝)海拔2000米以下地帶,均有栽培,以生產種子為目的,或作為園林樹種。

銀杏樹曾經綠遍尋常巷陌,咋也成了“極危”種?

美麗精緻的銀杏葉

銀杏葉子在種子植物中很特別,是裸子植物中唯一的一種闊葉落葉喬木,葉子呈扇形,在短枝上常具波狀缺刻,在長枝上常2裂,有長柄,葉脈和葉子平行,無中脈。秋冬季氣溫轉冷時,銀杏進入休眠期並且落葉。

栽培的銀杏為速生用材樹種,邊材淡黃色,心材淡黃褐色,結構細,質輕軟,富彈性,易加工,有光澤,不易開裂,不反撓,為優良木材,供建築、傢俱、室內裝飾、雕刻、繪圖版等用。其種子供食用(多食易中毒)及藥用。葉可作藥用和制殺蟲劑與肥料。

銀杏樹曾經綠遍尋常巷陌,咋也成了“極危”種?

剛剛脫落的銀杏種子被解剖,其中含有發育良好的胚胎。

歐洲人誤把日本當成銀杏原產地

唐宋以後,由於受到佛教文化青睞,銀杏在許多廟宇寺院被廣泛種植。宋人把這種葉子似鴨蹼的樹木稱為“鴨腳”。宋代詩人梅堯臣曾從銀杏樹上採摘了一些果實寄給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後者收到後深受感動,寫下了“鵝毛贈千里,所重以其人。鴨腳雖百個,得之誠可珍”的詩句來答謝梅堯臣;而梅堯臣依照歐陽修詩文的韻律寫下了“去年我何有,鴨腳遠贈人。人將比鵝毛,貴多不貴珍”,時人對銀杏的喜愛之情可見一斑。

朝鮮和日本的銀杏是從中國引進的。近代以來,銀杏的圖案和意象在日本服飾和髮型中留下了諸多印記,直到今天,日本較高級別的相撲選手還梳著“大銀杏”髮型。銀杏葉的外型成為日本東京都及東京大學的標誌,用銀杏木打造的茶道用具、雕刻品、佛龕、棋盤和托盤等用品在日本家庭中很常見。大航海時代期間,銀杏從侷限在東亞一隅到走向世界,日本起到了重要的中轉作用。

17世紀末,當時正在構建現代植物學體系的歐洲博物學者們還從未一睹銀杏活體的真顏。1690年,德國植物學家恩格爾伯特·坎普佛,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隊來到日本當時重要的對外窗口長崎。據推測,他1691年2月份左右首次接觸到銀杏時,便被這種充滿“異域風情”的植物所傾倒,他在手稿中仔細描述了銀杏,這些手稿如今保存在大英博物館。

銀杏樹曾經綠遍尋常巷陌,咋也成了“極危”種?

恩格爾伯特·坎普佛是將銀杏介紹到歐洲的第一人,這是他在《可愛的外來植物》一書中對銀杏的描述。

坎普佛在1712年出版了名作《日本植物誌》,在這本書裡他將銀杏命名為ginkgo,殊不知這日本的銀杏其實是中國銀杏的後代。銀杏的拉丁學名為“Ginkgo biloba”,biloba在拉丁語裡的意思是“二裂”,仔細觀察銀杏葉,會發現它的葉脈也很特別,既不是網狀脈也不是平行脈,而是二叉狀的,每根葉脈都分成兩叉一直到葉邊緣,銀杏的學名是根據這一點而起的。

靠枝條嫁接 在歐洲開枝散葉

1730年後,銀杏種子被人們從日本等地帶回歐洲,這些種子中長成的第一棵銀杏樹後來在荷蘭烏得勒支植物園落地生根。有趣的是,歐洲人開始種植銀杏之後過了近百年,才意識到銀杏“男女有別”。早期歐洲多地的銀杏樹都是雄樹,有記載的第一棵雌樹於1814年在瑞士日內瓦才被發現。後來,人們把這棵雌樹上的枝條嫁接到法國蒙彼利埃植物園的一棵銀杏雄樹上,這次“遠嫁”對當地一批銀杏“光棍男”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

銀杏樹曾經綠遍尋常巷陌,咋也成了“極危”種?

比利時圖爾奈市的銀杏樹約252歲,周長7.2米,高約31米,是該國最大的銀杏樹。

18世紀後葉,銀杏從歐洲被移植到北美,然後擴散到全球許多地區。在中國,銀杏更成為優良的綠化樹種,遍佈從黑龍江到海南的神州大地,成為成都市、丹東市、湖州市及臨沂市的市樹。範圍如此廣泛的推廣種植,照理應該使銀杏走出生存困境,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將其列為“瀕危”物種,《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篇》將其納入“極危”等級,這是為什麼?

銀杏樹曾經綠遍尋常巷陌,咋也成了“極危”種?

北美最古老的銀杏樹,是1785年從倫敦移植到美國的3棵銀杏樹之一。

瀕危狀態由野生種群決定

IUCN官網2017年3月發佈的《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將銀杏列為“瀕危(EN)”物種,這是基於1998年的一份評估報告做出的評定,多年來並無針對銀杏更新的評估報告。根據IUCN的物種生存危險分類體系,極危是指一個分類單元的野生種群面臨即將絕滅的機率非常高;瀕危是指一個分類單元未達到極危標準,但是其野生種群在不久的將來面臨絕滅的機率很高;而易危是指一個分類單元未達到極危或者瀕危標準,但是在未來一段時間後其野生種群面臨絕滅的機率較高。

值得注意的是,極危、瀕危和易危均關注物種的“野生種群”狀態。其實IUCN在評估銀杏生存狀態時更重視的是野生銀杏的現狀,而非人工栽培的銀杏林。對此我們可以參考2014年IUCN物種生存委員會的專家哈桑·蘭蔻在評述杓蘭屬蘭花時的說法:“雖然這一蘭花產業由於有人工栽培而具有可持續性,但野生物種卻對其未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不只是植物,在老虎等珍稀動物的保護和評估定位上也可以看到類似邏輯:業界在認定動物是否“瀕危”時考察的是動物在野生環境中的生存狀況,人工圈養的大量個體不計算在內。

在中國,1992年出版的《中國植物紅皮書》中,銀杏被列為珍稀瀕危植物。2010年10月,新華社一則報道披露了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專家的說法,稱“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銀杏保護的重視,銀杏作為道路景觀、園林綠化用樹的作用逐漸被髮掘,銀杏種植在全國各地被大力推廣……在修訂新版《中國植物紅皮書》的過程中,專家們一致同意了銀杏的退出。”不過,筆者從“中國珍稀瀕危植物信息系統”中檢索的結果顯示,銀杏至今仍然位列“受威脅物種”,在《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中級別被定為“極危”,“極危”應是由中國野生銀杏的生存狀態決定的。

銀杏樹曾經綠遍尋常巷陌,咋也成了“極危”種?

江西遂川縣國家森林公園白水仙景區千年古銀杏樹,目前是江西最大、不定根(垂乳)數量最多的銀杏。

中國野生銀杏險象叢生

學者們對中國野生銀杏的分佈地點存在不同看法,按照“中國珍稀瀕危植物信息系統”的介紹,目前國內僅浙江天目山有野生狀態的銀杏樹。近年來,不同學者在對天目山銀杏野外實地調查的基礎上結合生態學、分子生物學等證據以及銀杏類化石資料,認為天目山銀杏種群應屬於野生分佈。第四紀冰川只在天目山山麓有輕微侵襲的痕跡,這裡的原生植被保存完好,素有“天然植物園”和“物種基因庫”的美稱,因此1980年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浙江省林業科學院等機構的專家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在實地調研時發現,天目山保護區內的銀杏雌樹佔18.2%,林區內存在透風不良、光照不足和樹冠短窄等問題,嚴重影響雄樹傳粉,所以雌樹結果實少。天目山保護區內歷年白果產量不足1噸,果實成熟後多被保護區管理人員採收,少數被藥農、香客和遊人撿拾一空,客觀上造成天然更新狀況不佳。

此外,保護區內的一種名為“果子狸”的靈貓科動物也是野生銀杏的大敵。它們口味頗重,不嫌酸臭,喜歡食用成熟後掉落在林地上的銀杏果實,還習慣在夜晚爬樹採食。銀杏果經果子狸胃腸道消化掉較軟的外種皮後,堅硬的核消化不了,隨糞便排出,大多落入松鼠之口,只有極少數種核掉在灌木叢中或被溪水衝入石隙間,在適宜的條件下得以發芽和成苗,所以銀杏野生種群保護仍潛伏著危機。研究顯示,天目山的銀杏種群結構存在波動性,幼年階段的個體較豐富,中期次之,成年個體數量相對較少。野外調查還發現,天目山海拔1000米處左右的陡峭巖壁上,有一株由莖、樹幹幹基部再生樹幹的“五代同堂”古銀杏。

植物化石研究表明,貴州大婁山脈一帶的更新世地層中保存有許多第三紀殘遺的植物化石,如桫欏、銀杏等樹種,說明銀杏在貴州和四川南部具有久遠的發育、進化、繁衍和生存的歷史。有研究人員對貴州務川銀杏群落實地考察發現,該地種子實生苗較多,具有較強的種群自然更新能力,因此很可能是現代銀杏在冰川期的避難所之一。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安徽省金寨、嶽西山谷中曾有野生銀杏分佈。但近年調查顯示,這兩處野生銀杏已絕跡,側面反映了野生銀杏生存的不易。

不過,2005年,有消息稱重慶市有關部門在素有“生物基因寶庫”之稱的金佛山進行生物資源綜合調查時,發現了約30餘畝保持著原始風貌的野生銀杏,10多米高的銀杏樹比比皆是,年產果實20噸以上,這為我國極為罕見的野生銀杏增添了一處寶貴的儲備,同時也為有關部門的研究和保護工作提出了新課題。

銀杏樹曾經綠遍尋常巷陌,咋也成了“極危”種?

雌銀杏掉落的果子

受銀杏種群大小及分佈特徵的限制,目前關於野生銀杏群落和種群的研究,僅見於對銀杏古樹數量及其分佈地點的簡要描述,缺乏種群數量動態方面的研究,而這正是物種保護與種群恢復的研究基礎。

天目山不僅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華東地區的重要旅遊景點和眾多高校的學生野外實習基地,而銀杏分佈相對集中的禪源寺和開山老殿均為景區內的主要景點,針對當前天目山銀杏種群的分佈現狀和數量動態,有學者建議應對遊客應加強宣傳教育,進一步強化保護區的日常管理,同時禁止採集銀杏種子,儘量減少人為干擾。

銀杏是銀杏科唯一倖存的種類,由於具有許多原始性狀,對研究裸子植物系統發育、古植物區系、古地理及第四紀冰川氣候具有重要價值。英國博物學家阿爾伯特·希沃德曾對倖存至今的銀杏如此描述道:“銀杏召喚著歷史的靈魂,它是來自人類智力無法理解的遙遠世界的遺產,也是一種保守著過去無數秘密的樹。”

別過於迷信銀杏療效

看過日本電影《深夜食堂》的人,對片中美食一定印象深刻,筆者感興趣的是鹽焗銀杏。主人公用鉗子小心地夾裂銀杏種子的外殼,然後撒上白白的細鹽粒,放在平底鍋裡放在火上加熱到外種皮發黃。端上桌後,食客們興味盎然地邊吃邊聊,一個妹子說:“還是有一些臭呢。”另一位男子回應道:“是啊,鼻子還沒燻壞,眼睛就受不了了。”看過電影后,待到有機會吃烤銀杏果時,筆者感到真的難以下嚥。

中日等國有食用銀杏種子的傳統,但銀杏種子含有白果酸、白果醇及白果酚等有毒成分,易引發胃腸不適、噁心、嘔吐、腹瀉、頭痛頭暈和煩躁不安等副作用,不宜多吃和常吃(有資料稱每天超過5顆就有中毒危險),低幼齡兒童最好別吃。

銀杏樹曾經綠遍尋常巷陌,咋也成了“極危”種?

秋天的銀杏葉與果實

關於銀杏的藥用價值開發,目前中外主要關注的是銀杏樹葉提取物的獲取和利用。這方面歐美國家在銀杏種植產業上達到了集約化的程度。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薩姆特種植園是世界上最大的銀杏樹種植園,有400公頃沙質土地,每公頃約有2.5萬棵銀杏樹,保持在灌木大小。採摘季節時,有專門的大型採摘機在晚上7點開始進行收穫,一直到凌晨。選擇這個時段作業是因為葉子冷卻下來時更容易脫落。收集到的銀杏葉要儘快進入乾燥程序,若不能在12小時內乾燥完就容易腐爛。上千噸乾燥完、打包好的銀杏葉會運往查爾斯頓港,通過海路運到歐洲。在德國和法國的加工廠裡,企業在兩週內完成27個步驟的提取過程,就能獲得標準化產品。

歐美國家經常將銀杏葉提取物作為膳食補充劑在藥店、超市中出售,許多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劑中含有低劑量的銀杏葉提取物,據稱能改善人體記憶,具抗氧化功能。國內外關於銀杏葉提取物製成的藥物對失智症、老年性痴呆等許多病症有療效的傳言不絕於耳。

對此,美國國家補充和整合醫學中心(NCCIH)有自己的看法,即“沒有確鑿證據表明銀杏對任何健康狀況有幫助”。該中心招募了3000多名老年人後,評估相關記憶研究,結論是“銀杏對幫助預防或減緩痴呆(或認知能力下降)沒有幫助”;而2013年的一項研究表明,使用銀杏產品的齧齒動物,在2年的試驗結束時,患癌風險有所增加。

2012年,《人類精神藥理學:臨床與實驗》期刊載文稱,對銀杏葉提取物能否增強人體認知功能進行研究和分析後發現,提取物對人體記憶、執行功能和注意力的影響程度不顯著,接近於零。

網編:吳燕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