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新規滿月 銀行“保本”理財量價齊跌

銀行理財市場的變與不變

資管新規中部分條款對銀行理財業務影響巨大。4月以來銀行理財產品從發行數量、平均期限和預期收益率等方面均出現明顯變化。

融360監測數據顯示,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自3月開始驟降,4月環比減少20.42%至10846款。進入5月後,產品發行數量持續走低,上週(5月18日-5月24日)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共1938款,較5月11日-5月17日一週減少317款。

資管新規下保本理財將逐漸淡出市場,目前保本理財呈現明顯下降趨勢。4月保本理財發行量佔比為33.15%,與之前相比差別不大,但5月以來保本理財發行量有所收縮,佔比持續下滑。某城商行客戶經理表示:“我們會向客戶強調整改期截至2020年底,在此期間保本理財仍會繼續發售,但在銷售過程中不再承諾保本保收益。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是按照約定收益給予客戶。但與去年相比,預期收益率下降得明顯,產品並不是特別好賣。”

“目前我們行固定收益、固定期限的理財產品處於緊缺狀態。這類產品早上發售,一般中午就售罄了,而90天以上的理財發行則採取預約額度制。”上述深圳股份行客戶經理介紹,對90天以下的理財產品來說,總額度不能再新增,但過渡期內有額度空出來可以補發。預計到明年4月左右,該行固定收益、固定期限的理財額度就會出清。

從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看,近期銀行理財收益率走勢相對平穩,呈穩中趨降態勢。4月為4.85%,較3月下降0.03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下跌。5月以來,收益率連續數週走低,上週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80%,繼續小幅下降0.02個百分點。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武雯分析,在淨值化轉型過程中,短期銀行理財可能會存在負債和資產端的規模收縮過程,主要是由於投資者對淨值產品的接受需要一個過程,部分理財資金存在分流回到傳統渠道(存款)的可能性,並且由於對非標及多層嵌套的限制,也有可能導致部分理財產品收益率短期下降。長期來看,新規有利於提升金融機構的投研能力,銀行資管產品的創新將得以提升,最終推動理財產品收益率上行。

淨值化轉型需逐步開展

推動理財產品向淨值化方向轉變,打破剛性兌付已成為行業共識。華寶證券分析師楊宇表示,根據新規要求,銀行理財需進行淨值化管理,但在目前發行產品中,預期收益型仍是主流,產品合同中依舊提前設定了預期收益率,而淨值型產品的發行數量未有明顯變化。這說明當前銀行仍主要以發行老產品的方式進行續接,產品轉型需逐步開展,淨值型的轉化效果未開始顯現。

“在資管新規出臺前,我們行有淨值化理財產品,但少有人問津。”上述深圳地區股份行客戶經理介紹,現在會向客戶推薦將固定收益的理財產品轉化為更靈活、風險與收益相匹配的淨值型理財產品。目前來看,客戶對淨值型產品是可以接受的。“淨值型產品中收益率相對高的,額度也比較緊缺,每天都需要‘搶’。但由於現在資金不能投向非標,可投的標的不多,後期或會放量。”

融360數據顯示,淨值型理財產品近一年平均收益率為4.11%,而預期收益類理財產品過去一年的平均收益率為4.69%。融360分析人士指出,這是因為淨值型產品要定期公佈產品淨值,而且投資者可以隨時贖回開放式淨值型產品,對銀行的資金流動性要求較高,因此淨值型產品發行成本更高,投資者的手續費也要高,如果今後淨值型產品規模化發行,手續費有望下降。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當前各家銀行都在陸續推出淨值型產品,特別是一些大銀行,在銀行間市場、債券市場、貨幣市場上有較強的投研能力,開發淨值型產品更快一些;而一些中小銀行自身在投研、人才、風控管理方面經驗都不足,新規下其理財產品的發行肯定會受一些影響。

“整體來看,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抓緊佈局滿足監管要求的淨值型產品體系,但需要一個過程。”武雯說,新規存在過渡期,銀行在此過程中,一方面,會嘗試非標資產轉標業務,積極研究非標資產新模式,例如大量開展結構化存款業務;另一方面,發行長期限私募理財產品對接非標資產,切實服務實體經濟。

具體監管細則將落地

中泰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戴志鋒認為,整體來看,各類銀行正在等待監管細則出臺。目前理財市場會維持現有產品,新增產品發行比較難。優秀的銀行會做嘗試性準備,主要是產品設計或者成立子公司,產品設計類型主要傾向傳統理財產品和資產多元化的新產品。而絕大多數中小銀行都處在觀望階段,按兵不動。

武雯認為,銀行理財轉型的痛點來自兩方面。一是客戶端。銀行現有的客群接受淨值型產品需要一個過程,尤其一些金額不大的零售客戶已經習慣預期收益型產品;而金額較大的客戶對收益率的波動較敏感,因此理財產品目標客戶對淨值型產品的接受度存在較大不確定性。二是投資標的。銀行理財資金投資的資產要求給出合理估值,但是有些標的運用公允價值評估存在一定難度。此外,還有一些運營、技術保障問題。例如,投研團隊建立,是否建立子公司、配套的科技系統支撐資產估值、淨值計算等。

溫彬預計,未來估值方面會出臺更細化的規則,一些具體的內涵範疇有待進一步明確和統一標準,便於金融機構對具體產品更準確估價。否則金融機構對估值理解不一,執行尺度會不同。

對於如何讓客戶接受淨值型產品,國信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王劍認為,可能的路徑是慢慢增加淨值型產品,同時逐步收縮預期收益率型產品發行量,到期不再續做。同時,淨值型產品的推出可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起先以低風險品種為主,減少淨值波動,讓傳統理財客戶適應。過渡期內,資管新規允許發行老產品接續資產,則可以讓老產品慢慢變成“過渡型產品”,即雖不完全符合新規要求,仍然持有部分非標債權,且期限錯配,但在持倉中漸漸增加標準化證券的比例,逐步達到新規要求。通過這種方法,剛兌的預期收益率型產品逐步退出市場,以此來實現打破剛兌。同時,讓客戶逐步接受淨值型產品,最終逐步實現新老產品平穩過渡。

“資管新規對銀行影響是持續、漸進的過程。”戴志鋒表示,銀行轉型總體方向是確定的,但是中間路徑複雜。一要看監管部門的態度,主要是等待具體監管細則。銀行肯定按照最低要求執行。二要看客戶對於發行淨值化產品的接受程度。三要看競爭對手和競爭產品的情況,是否有產品創新或替代產品被監管部門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