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為什麼會發生?

勝利在招手

“安史之亂”可以說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唐朝自從公元618年建朝以來,歷經百餘年的發展,到唐玄宗李隆基即位時,廢除苛法,選賢任能,勵精圖治,使唐朝走向了“開元盛世”的鼎盛時。

這一時期的盛唐景象,可以從詩聖杜甫的《憶昔》詩中看出:“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斑斑,男耕女織不相失。”

然而這樣的鼎盛時期並未持續多久,開元盛世的時間是在公元713-741年。到了玄宗天寶十四載(公元775年),安祿山與史思明所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後來叛亂被平反,唐朝卻從此一蹶不振,走向了衰落。

1. 造成安史之亂的原因,跟唐玄宗統治後期寵幸佞臣,施政昏暗有直接關係。

開元中後期,唐玄宗漸漸開始了奢侈糜爛的生活。開元二十八年楊貴妃入宮後,玄宗更是沉溺聲色,極盡奢華。政治上不思進取,用人不當,將朝政委任給李林甫、楊國忠等奸佞之臣。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在任相十九年中,排除異己,培植黨羽,“公卿不由其門而進,必被罪徙;附離者,雖小人且為引重”,繼其上臺的楊貴妃之兄楊國忠,更是腐敗無能,“不顧天下成敗”,妒賢嫉能,驕縱跋扈,甚至杜絕文儒之臣以戰功進而引用藩將,舉薦安祿山等任節度使,導致邊防兵權落入安祿山之手,為安史之亂的爆發埋下了隱患。

2. 由於均田制的破壞,府兵制的廢除也是導致安史之亂的另一重要原因。

《新唐書》記載:“天寶八載(749),停止折充府上下魚書,是法令正式承認‘無兵可交’,停止上番的事實,折充府的活動乃全部停止”。府兵制是維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的兵制,均田制的破壞,導致貧富差距分化嚴重,無人願意充任府兵,致使中央集權力量的削弱,節度使地位逐漸上升,最終導致藩鎮割據局面的出現,也為安祿山、史思明等節度使的叛亂埋下了伏筆。

安史之亂後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致使民生凋敝,滿目荒涼。

這樣的景象在唐詩中多有反應出來,此時的詩風也由盛唐時的豪放雄毅變為抑鬱悲涼,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三吏》、《三別》便是這一時期的作品。劉長卿的詩“春草長河曲,離心共渺然。方收漢家俸,獨向汶陽田。鳥雀空城在,榛蕪舊路遷。山東征戰苦,幾處有人煙。”也反映出當時征戰連綿,百姓流離的社會現。


煮酒君談史

政治是聰明人的遊戲,但人太聰明瞭,也容易玩脫了,比如唐明皇。

帝王權術是我們經常聽到的詞,然而真正善於運用的帝王並不多,唐明皇絕對是其中登峰造極的一個。

作為開元盛世的創造者,唐明皇最擅長的就兩字——用人。這點跟唐太宗很像,但不同的是,唐明皇反覆強調“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這麼看來唐明皇是個英明的皇帝,也是個信任臣僚的皇帝,但其實截然相反。唐明皇對放權和控制這兩個概念的操控,是常人無可企及的,對於文臣武將,各個節度使,他總能巧妙穿插,讓其互相制衡,削弱彼此的力量,讓他們只聽自己的話。

太子和宰相,文臣和武將,貴族門閥世家和科舉寒門舉子,讓他們在政治旋渦中爭鬥,而唐明皇就是天秤兩端的砝碼,他壓在誰那邊,誰那邊就強。

為了爭奪皇帝的支持,雙方變著花樣討好皇帝,效忠皇帝。

本來唐明皇不至於晚節不保,然而李林甫和楊國忠作得實在太厲害了,他們兩個一個有能力,但嫉妒別人,排除異己;一個蠢的跟豬一樣,也在打擊異己,讓唐朝內部岌岌可危。

唐明皇之所以放權給安祿山,連任三鎮節度使,不是信任他,而是想讓他背鍋,安祿山可以幫他打擊其他節度使,而又讓皇帝在幕後顯示出信任武將的感人的風采,仇恨都集中在安祿山身上;另一方面,雜胡打仗也確實厲害,唐明皇需要他去開疆拓土。

楊貴妃又認安祿山為乾兒子,這算是美色上的誘惑了,儘管以母子的感情出現。

唐明皇給安祿山準備了幾個同事,朔方節度使安思順、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這些都是他死對頭,而環繞在安祿山周圍的節度使、將領,沒有一個人看安祿山順眼,這就讓安祿山很抓狂,他雖然有十八萬兵力,但沒有安全感。

唐明皇挑起安祿山和楊國忠的仇恨,讓楊國忠使勁擠壓安祿山,安祿山只能拼命討好唐明皇來鞏固地位。

為了討好唐明皇,安祿山得罪了太子和太子黨,安祿山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唐明皇是機關算盡太聰明,他以為讓安祿山孤立是唯一不讓他反叛的招數,可他沒想到,正因為安祿山太過孤立,才會在新舊皇帝交接之際孤擲一注。

因為他必須豪賭一把,不然太子繼位,就是他安祿山的死期。

還是那句話,做人可以狠,但一定要留有餘地。

所以唐明皇不是死於昏庸,他是死於太過聰明。


靜說歷史

自來水,

安史之亂的發生有其大背景的原因,也有封建王朝的痼疾作祟,最終以人的慾望所催動。

唐朝廷對河北邊境的控制力薄弱

唐開元年間的幽州節度使行跡如下:

趙含章貪功冒進、貪汙腐敗;薛楚玉瞞報軍情,以大敗冒大功;張守珪追求名利,渴望出將入相,竟然也瞞報軍情,落得晚節不保;到了安祿山,更是利用語言優勢假冒軍功,最後直接起兵造反。

這幾個節度使一個乾淨的沒有,統統有過隱瞞朝廷的記錄。

結論:唐朝廷對河北邊境的控制力薄弱,歷任幽州節度使都認為欺瞞朝廷是個可行的計策。

另外,唐朝後期,為禍不淺的河北三藩鎮也說明了這一點。

這一點,是安祿山造反並且得以成功的根本條件和大背景


河北邊境戰事頻繁,且屢吃敗仗

河北邊境的戰事主要是和奚族和契丹族。


早在武則天時代的萬歲登封元年(696)年初,對唐朝稱臣的契丹因不滿當地官員的欺侮,起兵造反。武則天聞警即派鷹揚衛將軍曹仁師、右金吾衛大將軍張玄遇、左威衛大將軍李多祚等二十八將討之。結果連番敗績,損失慘重。

開元年間除了張守珪和安祿山時代,前期基本也沒討到好果子吃。


然而開元以後,盛世幾乎達到巔峰,唐朝人越來越渴望對外軍事上的勝利

而在張守珪之後帶給他們勝利的就是安祿山,雖然這些勝利在史書上大多是靠著不光明的手段。


安祿山靠著戰功和賄賂,平步青雲,又十分會諂媚唐玄宗。諸如為唐玄宗跳胡旋舞,認楊貴妃為乾媽等等。


總之,安祿山最終掌握了逆天的權利,他一人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傭兵20萬;更可怕的是,唐玄宗對他言聽計從,安祿山在河北幾乎就是皇帝一般的存在。

而可笑的是,到安祿山真的起兵造反,唐玄宗還不相信安祿山真的造了反,因為在他的腦海裡,天下沒有比他更得自己的歡心了。

所以,得到一個人的歡心,就可以六宮粉黛無顏色;得到一個人的歡心,就可以權傾天下。這是封建王朝的痼疾。


將相矛盾是壓垮懸崖之石的最後一顆稻草

來自楊國忠的壓力歷來就被認為是安祿山造反的一個誘因。

我覺得楊國忠不過是安祿山造反的一個藉口而已。

安祿山之所以造反,是因為他所掌握的力量已經使他的慾望膨脹到了一定地步。

人總是要往上看的,而他的上面,就是皇帝。


驢在飛

安史之亂髮生的原因,大致有三個原因:

一、表面原因是安祿山和楊國忠為爭奪丞相之位的內鬥。李林甫為了保住自己的丞相權位,和備受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結盟,並不惜推薦武惠妃兒子壽王李瑁當太子。為了奪取李林甫的相位,安祿山和楊國忠結盟,共同對付李林甫。李林甫死後,楊國忠當上了丞相,對昔日的盟友安祿山進行打擊。安祿山為此和在朝廷的吉溫結盟,共同進退。吉溫被楊國忠殺死後,安祿山在朝廷中沒有了盟友,只得起兵。安祿山起兵時,其實就是薛定諤的貓——出於反與不反的狀態。這取決於唐玄宗的行為:殺楊國忠,他安祿山就可以登上丞相,自然就不反;若不殺楊國忠而討伐自己,只能反了。

二、深層原因在於李林甫多年前建議重用胡人和庶人,以繼續打擊關隴集團和世家子弟。當以安祿山、史思明等胡人和漢人庶人接觸崛起後,他們就需要有進一步提升的政治空間。這就是安祿山為什麼那麼想要做丞相的原因——他安祿山做不上去丞相,他手底下的那些人就不能升官。

胡人和漢人庶人階層有軍功但沒有晉升的途徑,而世家子弟只有祖上的功勳,但官運亨通,這就是安史之亂前的唐朝階層矛盾。君不見安史之亂前,安祿山拼死拼活想要得到個丞相的官銜,在安史之亂後,很多節度使都可以隨便得到丞相的官銜——還不稀罕!

三、根本原因在於唐玄宗沒有能夠在舊有文官集團和新興胡漢集團兩個階層的利益上做到均衡。文官沒有軍功但官運亨通,新興胡漢庶人軍功累累但看不到晉升的道路。


歷史哨聲

有人說要讀懂唐朝就要看懂安史之亂,楊貴妃也成為了安史之亂的受害者。歷史上的安史之亂是指安祿山和史思明的組織的叛亂,在唐朝的歷史上他有著很重的歷史地位。

在唐朝的天寶十四年的時候,安祿山在唐朝內部空虛的腐敗的節點上發動了叛亂。這場叛亂被稱為安史之亂,他聯合了契丹,突厥等民族的15萬之眾,號稱是20萬大軍。打著討伐楊國忠的口號起兵,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旅。

而安祿山無疑是這段歷史的主角,母親是突厥族的女巫。父親在安祿山年幼的時候就去世了,母親改嫁給了突厥將軍安波注的哥哥安延偃。於是他也改了自己的名字,從此就叫安祿山了。而之後他就開始了自己的經商之旅,但是30歲以後的軍旅生涯展開了新的篇章。

而軍事方面的傑出天賦和不俗的表現,也是要他一直平步青雲的原因。而之後在自己軍事生涯開始的四年以後,他就成為了平盧節度使。而之後他的才華更加得到了重視,在自己40歲的時候他升任了平盧軍節度使。而之後的他的故事更是十分勵志的存在,在唐朝的任職年限為背景的升值條件下。 他更是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神話,49歲自己一個人兼任3個職位。三鎮節度使於一身的安祿山更是得到了皇帝的信任,他的權利和勢力也變的越來越大了。

但是隨後他的好兄弟史思明也是成為了他的叛亂的幫手之一,少年時期的友誼和自己的戰功也無疑也是史思明參加叛亂的原因。之後他成為了大將軍,無數的戰功和自己的出色表現也是得到了皇帝的信任。

但是此時的唐朝政局卻沒有那麼好了,唐玄宗這個風流且有才華的君主也開始了自己的表演。 開始的時候對於政事十分的勤勉,但是唐朝孕育了深刻的社會危機。開始的時候唐玄宗對於政務還是很上心的,但是後期更是沉迷美色,對於貴妃家人的偏愛和恩寵更是遭到了很多的嫉妒。楊貴妃的哥哥受到了恩寵以後也是開始把持朝政引發了很大的不滿。

於是在叛亂髮生了,三鎮節度使開始膨脹了。畢竟安祿山對於目前的地位和權勢並沒有那麼滿意,在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鬥爭的大前提下,叛亂就此發生了。

唐玄宗在宮內的《霓裳羽衣曲》被戰鼓聲打亂以後,他開始佈置防禦了。戰略上本身就十分的被動,士兵也沒能敵國安祿山精心準備的勁旅。因此在軍事方面,唐玄宗的部隊一度受到了打壓,安祿山部隊節節勝利。

潼關失守以後,他帶著楊貴妃開始逃命。 在這個過程中士兵本來就十分疲乏,在加上本身就對楊國忠十分的滿意。 不滿,迷茫和 失落的情緒開蔓延。眼看就要發生兵變,於是楊國忠就被殺了。但是士兵還是不滿意,既然楊家的楊國忠都死了,楊貴妃也一起殺了吧。於是楊貴妃就成了替罪羊,如果沒有楊貴妃還會有李貴妃,劉貴妃。一個皇帝的是沒有過錯的,楊貴妃也成了皇帝政權的犧牲品。


古今事

唐玄宗執政前期,社會繁榮,使唐朝無論是國力、軍事、經濟都到達了最巔峰,史稱“開元盛世”,這看是最繁榮的背後,其實各種社會矛盾的都以出現,以及唐政府之間內部權力鬥爭矛盾。

經過幾代帝王的勵精圖治,開元年間經濟繁榮,百姓安樂,但是中國古代什麼最重要,自然是土地,唐玄宗開元年間,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均田制也慢慢遭到破壞,唐政府無地可授,就這樣百姓社會矛盾逐步出現,中國歷史上的王朝新衰大多是因土地兼併而起。

還有就是政府內部權力鬥爭,唐玄宗後期,因玄宗只顧享樂,使得李林甫把持朝政,排除立自,這樣就導致唐政府各勢力之間爭鬥,後來在揚國忠上臺後,就更加深內部權力鬥爭。

這場安史之亂,由於權力鬥爭,安祿山和史思明對唐政府不滿而發起的內亂,在這長達8年的內亂之中,最後以唐軍為勝,但也導致唐朝由盛轉衰轉折點,這也加劇了各路藩鎮快速掘起,使唐朝快速衰弱下去。


談史小書生

不請自來。個人以為有如下幾個原因……

首先唐王朝是中國歷史上難得一見的盛世,雖然經歷了隋唐之交的軍閥割據,還有武周之亂,但總體上唐朝的經濟、文化、政治都處在巔峰期……尤其是塞北遊牧民族這個時代也處在難得的高峰期,就連李唐皇族都有部分胡人血統,所以當時唐朝漢胡雜居、相處的還算融洽……

其次李唐給胡人的待遇也不錯,當時唐王朝在塞北設置了幾個邊鎮防禦遊牧民族,有好幾個邊鎮大將就是胡人血統,安史之亂的主角——安祿山就是個不折不扣的胡人……

再次唐玄宗雖然也算是一代明君,但天下承平久矣,這老小子也就是胡天胡地的亂來,尤其還有那個敗家老孃們楊玉環……朝政也被李林甫、楊國忠弄得是亂七八糟……

雖然晚唐時期的一大特點就是藩鎮割據,但不能不說,除了遙遠的三國時期,李唐對於統兵大將並沒有特別放在心上,或者設置什麼防範機制,這也使得安祿山迅速做大,一度成了唐王朝北方邊境的最大軍頭,也就是唐朝,這要是擱宋朝或者明朝,這傢伙要麼是被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要麼就是被朱元璋剝了皮作草人了……

可惜呀,李隆基既不是趙匡胤,也不是朱元璋……

君王無道、朝廷無能、邊將權力又太大……陳勝吳廣還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呢,更何況手握重兵、距離稱王稱霸就差一步的安祿山呢……

小品賣車中,範偉使勁跺了幾下腳,腳麻了。趙本山說“你跺你也麻!”換了任何一個有野心的人處在安祿山的位置上,不動心的真的是少數……

李唐也算是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平息安史之亂,但一個安祿山倒下了,好幾十個安祿山站起來……晚唐藩鎮割據、中央政權委曲求全,那慘狀,可不是一個安史之亂能概括的……


搬不動的小強

安史之亂,看似偶然、實則必然。當時唐朝在圈外人看來貌似強大,但在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且又掌握了唐百分之五十以上精銳軍隊的胡人安祿山眼中,只不過一個用點勁便能掀翻的土坯牆,這是唐一貫重用少民胡人的惡果!唐玄宗有錢去供養有四萬多宮女,供自己淫樂,這是不爭的事實。但發展用於保家衛國的軍人都吝惜,(惡果便是在兩次與吐蕃的戰爭中由於每次出動軍隊僅十多萬人,人數少力量不夠,均遭到全民皆兵的吐蕃悉數全殲,吐蕃由此坐大,唐由此衰敗局面反轉。)安祿山作為一個居心不良又手握重兵胡人將領,時時窺視唐室江山虛實,一旦有隙,必然乘虛而入,這主要責任還在唐玄宗本人,多養女人少養軍人,只重淫樂,成天與一幫子無病呻吟的詩人酒棍混得火熱,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浮華之風頓起,無視邊關烽火和周邊隱患,最後落得個漁陽戰鼓動地來,他本人極其狼狽落荒而逃……給中華大地帶來的是無究盡的民族災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