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邦臨死之前要除掉救命恩人樊噲?

第一軍情

像劉邦這樣的帝王,心中考慮的是自己的王朝興衰,是自己的志向,其它都是不重要的。當年劉邦在被項羽軍隊追趕時,曾經多次踢下自己的親生兒女,只為了讓馬車跑的更快一些。親生兒女都可以放棄,更何況是樊噲呢?

當時是有人向劉邦說壞話,說樊噲依附於呂后,準備在劉邦去世後,殺死戚夫人、趙王如意等政敵。劉邦一氣之下,就下令讓陳平去殺了樊噲。但是陳平怕得罪呂后,把樊噲逮捕、帶到長安準備交由劉邦親自處理。樊噲到的時候,劉邦已經病逝。於是樊噲被呂后釋放。

樊噲的妻子是呂后的妹妹,他確實可歸於呂后一黨。

劉邦為了劉家天下的穩定,安排了外戚呂氏、功臣集團、劉氏諸侯王三支勢力,讓他們互相制衡,並共同維護皇室。呂后在其中是最強勢、起主導地位的。劉邦最擔心的就是呂氏做大。他不分青紅皂白就要殺樊噲,是為了震懾呂后、削弱呂氏的力量。


國史拾遺

劉邦之所以要殺樊噲,是因為樊噲觸犯了劉邦的利益;樊噲能逃過此劫,一方面是樊噲朝中有人,另一方面是劉邦氣數已盡。

楚漢爭霸時,最經典的故事就是《鴻門宴》了。項羽要在鴻門宴上刺死劉邦,是樊噲冒著生命危險救了劉邦一命。可以說如果沒有樊噲,也許就沒有後來的漢高祖,當然劉邦也沒有忘記樊噲的恩情。後來劉邦奪取天下,立馬對樊噲加官晉爵,讓樊噲的官升到了左丞相,位高權重。然而,為什麼劉邦都快要死了,還要下令賜死救命恩人樊噲呢?

一、劉邦

有時兄弟可以共患難,卻不能共富貴。劉邦得了江山做了皇帝后,很忌憚跟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他們有的功高蓋主;有的位高權重,而且兵權在手;有的依然像從前一樣,只把他當兄弟沒有把他當皇帝。這讓他感到既沒有威信,又怕他們再次起兵奪走自己的江山,於是找各種理由殺了韓信、彭越等立下無數汗馬功勞的大臣,另外聰明的蕭何等人隱退了,最後老將中只剩下陳平、周勃、樊噲等無處可去的臣子了。

二、樊噲

樊噲是武將出生,膽大耿直,勇猛剛強,對劉邦不好的行為敢當面頂撞;而且樊噲還是呂后的妹夫,跟劉邦有著連襟關係,早期呂后也拖著兒女跟著劉邦等一起鬧革命。

據史料記載,劉邦攻下咸陽後,便開始享受做皇帝的生活來,整天荒唐奢靡,不想再打仗受苦。

可項羽的大軍馬上就兵臨城下了,劉邦仍飲酒作樂,不管蕭何、周勃等人如何勸說,劉邦就是不出來,形勢緊急之下,樊噲衝進去,直接把劉邦拉出來迎戰。

劉邦晚年時,身體不好雖然是實事,但他也以歪就歪,不理朝政。在養病期間,只跟一個貼身太監混在一起,也不許任何人探望。

這次又是樊噲冒著砍頭的危險,闖入寢宮,軟硬兼施才把劉邦勸回到朝堂之上。這些都讓劉邦懷恨在心。

三、隱情

樊噲是呂后的妹夫兼死黨,知妻莫若夫,知子莫若父,劉邦擔心自己死後,呂后生的兒子劉盈太懦弱,無力掌權大局,更擔心呂后及外戚樊噲等奪走劉氏江山,所以劉邦想盡早立他和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只可惜大臣們都反對,他無法實施,只得除掉樊噲,斬斷呂后的羽翼,解決憂患。

四、行動

燕王盧綰起兵造反時,劉邦下令讓樊噲帶兵平叛。

樊噲剛出發沒多久,朝中就有奸佞小人誣告樊噲曾揚言要除掉戚夫人及劉如意。

劉邦聽到這個消息怒火中燒,立馬叫來周勃和陳平,分咐他們兵分兩路,一路由周勃領兵取代樊噲平叛,一路由陳平負責領兵取樊噲項上人頭。

五、結果

陳平與周勃倆都是老臣,對劉邦、樊噲倆人的性格及時局都比較瞭解。劉邦此時病入膏盲,怕這只是皇帝一時的氣話,也怕呂后怪罪他們,於是陳平、周勃見到樊噲後,並沒有遵旨殺掉樊噲,而是將他綁了起來,準備帶回來交給劉邦自己處置。

果然不出所料,陳平、周勃他倆還在路上,劉邦就駕崩了。樊噲被押回長安時,呂后早已掌管朝中大局,她當然不會讓自己的妹夫受苦了,立即讓樊噲官復原職,而且在呂后掌權時期,更是享盡了榮華富貴。

伴君如伴虎,人生如夢,富貴由命,生死由天!


24幀半

話說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朝後,便開始大肆屠殺功臣,韓信、英布、彭越、陳豨等一個個蓋世功臣都死於他的利劍之下,一時間人人自危。

而這裡功臣有兩個人很特別,一個是盧綰,盧綰出身於地主之家,但因為和劉邦是一個村子裡的,又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兩人從小就是鐵哥們的關係,後來盧綰跟隨劉邦闖蕩社會,後又最早追隨劉邦起義。雖然在建漢過程中功績不如韓信等人突出,但也立下了汗馬功勞。劉邦稱帝后待他並不薄,封了他做燕王。而另一個是樊噲,樊噲和劉邦是連襟關係,這是別人無法相比的,同時,樊噲在鴻門宴及楚漢爭霸中多次幫劉邦脫險,可以說是劉邦的“救命恩人”。而劉邦臨死之前之所以要除掉救命恩人樊噲,是有深層次原因的。

事情的起因是和劉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盧綰引起的。原來隨著朝中原封大王的一個個被誅殺,這個時候非劉氏宗族的異姓王已經是稀有動物了,只剩下燕王盧綰和長沙王吳臣。

陳豨是韓信的部將,封代相時,因為其賓客眾多,在外獨掌兵權好幾年,劉邦疑心會有變故,就命人追查陳豨的賓客違法的事,其中不少牽連到陳豨。陳豨非常害怕,慌亂之下索性造反了。被劉邦打敗後,陳豨走投無路之下逃到了匈奴,劉邦並沒有放過他,派 “奪命殺手”周勃去“斬草除根”。周勃果然不愧是劉邦最得力的部將之一,他利用“和親蜜月”和還處於搖擺中的匈奴人“中立”,然後,集中火力很快就消滅了陳豨這個反革命團伙。

但在這個看似簡單的過程中還生出一些是非來,“說服”和“溝通”匈奴的外交政策是燕王盧綰去辦的。

但周勃因為和盧綰有間隙,回到朝廷後,馬上遞給劉邦一個奏摺:燕王有造反的跡象啊!

劉邦馬上派出了手下兩個親信審食其和趙堯去燕地搞調查,同時,下詔書召盧綰入京。

接到詔書後,盧綰就犯難了,韓信當年被擒那一幕又出現在眼前。去還是不去,讓他左右為難。最終他的心腹手下都力勸他千萬別去自投羅網。於是怕極了的盧綰最終還是決定拒絕入京。

審食其去調查也只是走了一下過場,然後抓住盧綰不肯去京城問題上大做文章,直接上奏:盧綰不肯來京城,其造反之心已昭然若揭。

劉邦大怒之下派出他的連襟樊噲帶兵去平定盧綰。

然而這次事情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樊噲走到半途時,他自己也將面臨人生中的一場大浩劫。

原來,樊噲帶兵出發後,劉邦手下一個親信侍衛,因為當年一點個人私怨而忌恨樊噲,又見病重期間的劉邦對戚姬很是憐愛,對呂后大為反感,甚至一見到呂后和太子就會發起無名的火來,深惡痛絕的態度很明顯。於是這個侍衛就乘機進讒言,說呂后和樊噲因為“血緣”關係,他們“勾搭”在一起,準備等陛下您死了之後,謀權奪位,讓劉氏天下變成呂氏天下。

此時已病入膏肓的劉邦聽了大吃一驚,他心裡嘆道:看來這年頭除了自己,真的沒有一個人可以相信了。於是,他馬上把陳平和周勃兩大心腹叫來。讓他們兩個馬上去把樊噲的人頭提來見他。當時劉邦吩咐的還有板有眼,陳平負責捉拿樊噲,周勃去負責平定盧綰之亂。

陳平和周勃哪裡料到劉邦突然要殺他的連襟,這一驚非同小可。但劉邦此時已是“難得糊塗”了,知道再勸也沒有用。於是他兩人合議了一下。決定把劉邦的“砍人頭”先變成“抓住人”再說,至於其他的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而事實也正是因為他們兩個私自變通,才最終保住了樊噲的性命。因為劉邦不久就撒手西歸了,接下來的事很簡單了,掌握實權的呂后自然赦免了樊噲,也使得劉邦避免了殺害連襟及救命恩人的惡名。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劉邦為什麼只是聽說樊噲要造反,完全沒去調查,就讓陳平和周勃去殺他呢?更何況,樊噲還是劉邦的救命恩人,還是劉邦的親戚。劉邦究竟為什麼要這麼做?

(劉邦影視配圖)

這事咱們先要搞清楚,劉邦為啥要殺韓王信、彭越、英布等人?

很簡單,他是為了鞏固皇權制度。

這種皇權制度不是劉邦首創的,是秦始皇首創的。但是秦始皇首創的時候,落實這種制度比較簡單。依靠秦軍強大的攻擊能力,以及他強悍的個人威信,六國被摧枯拉朽,功臣被摧枯拉朽,皇親被摧枯拉朽。秦始皇讓他自己的權力無邊大,享受無限好,別人想羨慕,也沒有辦法。只能像項羽那樣,悄悄說一句:“彼可取而代之。”或者像劉邦那樣,悄悄說一句:“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劉邦就沒這麼簡單了。他是跌跌撞撞當上皇帝的。在他走上皇帝寶座的過程中,基本上都是打敗仗,都是委曲求全。為了拉攏別人幫他打仗,還不得不在臨戰前賞賜土地給韓信、彭越、英布。韓信在他最困難的時候,不但不幫他,還伸手要封爵。他很不高興,他想罵娘,還不得不忍著,噴鼻血地說:“大丈夫要當就當真王,當什麼假王!”

為了鞏固皇權制度,為了平定江山,劉邦實在不容易。

(劉盈影視配圖)

但是,最不容易的是,不但要鞏固這種皇權制度,還要把這種皇權制度延續下去。

要延續下去,後代就必須要聰明要強悍,要能力卓著。秦朝的情況他太清楚了。秦始皇強悍,各方都擺平了。可是,秦始皇一死,秦二世輕信懦弱,很快就被趙高玩於股掌,江山也因此玩完了。所以,立一個厲害點的繼承人,就是他必須要做的。

在他看來,唯有劉如意,才算得上是一個聰明強悍的人,只要著力培養,將來一定能夠守住他的江山,鞏固皇權制度。而劉盈絕對不行!

但是,他喜歡劉如意,可沒有一件事讓他如意。有那麼多人,那麼多大臣,一定要把劉盈保起來,讓劉盈繼位。對於這件事,劉邦是有苦說不出!

他對誰說呢?

對張良、陳平、周勃等人說,我擔心劉盈太弱,將來你們會奪他的位!能這麼說嗎?

他對他的老婆呂后說,你兒子劉盈太弱,他當皇帝會江山不保,不能讓他繼位。能這麼說嗎?

所謂“孤家寡人”,就是劉邦這種狀態,誰也沒辦法去和他商量。

(樊噲影視配圖)

本來,他是一心一意要把這件事做成功的,但阻力太大,連“商山四皓”都站在劉盈身邊。再加上他也實在年老了。因此,英雄氣短,只好退一步,讓劉盈繼承皇位。

但是要讓劉盈把江山繼承下去,就得清除能夠給劉盈造成威脅的那些人。這些人中,樊噲絕對是一個必須警惕的力量。因為樊噲在他當皇帝的時候,就經常說話直來直去,有做大的樣子。如果劉盈當了皇帝,那樊噲就是一個外戚。而且呂后作為後宮,又喜歡弄權。外戚加後宮,劉盈還有空間嗎?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樊噲是不是救命恩人,為了江山永固,為了皇權制度能夠傳下去,他必須殺樊噲!

由此可見,他想殺樊噲,是蓄謀已久的事情,絕對不是聽別人說一句,就輕信了這麼簡單。


張生全精彩歷史



劉邦的想法是,只有死人方可真正讓我放心。

劉邦起於微末,可是有趣的是那幫“狐朋狗友”卻成了幫他奪取江山社稷的名臣良將,樊噲亦是如此。劉邦與樊噲的關係最鐵,然而在盧綰造反的時候,只因有人說了句“噲黨於呂氏”,劉邦便決定剷除樊噲,當時的樊噲也許只能撓撓後腦問劉邦,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呢?



鴻門宴上,樊噲巧救劉邦。

樊噲在劉邦沒起事以前,是屠狗戶,常和劉邦聊天聊人生、喝酒吃狗肉,樊噲見了劉邦也是笑呵呵地問聲:“哥哥,吃了嗎?”等到劉邦起事以後,樊噲又拿著屠刀拍著胸脯說,“哥哥,俺幫你!”樊噲堪稱是劉邦在班上的最堅定最忠實的擁護者了,當然,也是劉邦的守護者。

劉邦取得“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約定的勝利,可是,劉邦當時沒有這實力。范增當時勸項羽除掉劉邦,項羽也想敲打敲打劉邦,讓劉邦讓出關中王的位置便算了,於是鴻門宴請劉邦。這鴻門宴則成了劉邦的生死之局,因為範曾決定除掉劉邦,因為他知道劉邦也是志在江山,於是有了“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只是計劃被家賊項伯破壞了。因為樊噲的突然闖入,並且受到了項羽的賞識,項莊舞劍被迫終止,然後劉邦得以藉機尿遁。如果沒有樊噲,劉邦肯定會死在鴻門宴上。



劉邦處死樊噲的原因真的只是因為“噲黨於呂氏”,或有異心?

樊噲確實當得上是劉邦的救命恩人,如果劉邦死在了鴻門宴上,哪還有什麼漢朝四百年江山?劉邦心裡雖然是信任樊噲的,可是他仍然要狠心除掉樊噲,也不僅僅是樊噲,臧茶、彭越、韓信、韓王信等諸功臣盡皆遭到劉邦的猜忌,最終結果誰不悽悽慘慘?因為劉邦始終在害怕會發生“竊國者侯”的事,他可不想自己辛辛苦苦拿到手的江山社稷又被人搶了。劉邦對手下人的猜忌並不是秘密,在他被封為漢王后,“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以突襲項羽,當時便讓蕭何留守後方,劉邦對蕭何的猜忌更甚,經常打著“詢問工作情況”的旗號派人回根據地盯著蕭何。蕭何何許人?是被他劉邦譽為“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的人物。當然,劉邦的優點在於,我雖然猜忌你,可是我還是會用你,並且是善用。

劉邦想要江山,那肯定需要打手,樊噲不僅是優秀的打手,更是他值得信賴的人,這點劉邦心裡很明白。可是,他不能冒險。韓王信造反,彭越造反,英布造反,盧綰造反,雖然這些人到底是真想造反,或是被逼造反,他們總歸是造反了,劉邦有時也在想,樊噲以後會不會也會造反?對於是否要剷除樊噲,劉邦是很猶豫的,畢竟他們真的有兄弟感情。最終讓劉邦下定決心剷除樊噲的是盧綰的造反。

這盧綰又是何許人呢?盧家與劉家是世交,盧綰的父親與劉邦的父親是很好的朋友,更有意思的是盧綰與劉邦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盧綰和劉邦自小便結下深厚的友情,蕭何、曹參他們在劉邦心裡的位置可能也不及盧綰。盧綰尚且造反,又怎能肯定樊噲以後不會造反?恰好當時有人對劉邦進讒言說,“噲黨於呂氏”,於是劉邦便趁機讓陳平、周勃設計剷除樊噲。我甚至懷疑說“噲黨於呂氏”這句話的人是劉邦授意的,當時劉邦對於呂后這個強勢的女人已經很不爽了。



樊噲最終活下來是得益於陳平他們對劉邦的“陽奉陰違”,因為陳平知道劉邦與樊噲的友情,他害怕劉邦以後會後悔,如果劉邦真的後悔了,那麼倒黴的肯定是他陳平和周勃。同時當時的劉邦已經臥病在床,即將不久於人世,陳平便想拖延拖延時間,等劉邦死後再作處理。

事實證明陳平的決定是正確的,劉邦死後,呂后隨即釋放了樊噲,樊噲因此活到了孝惠帝六年。樊噲也始終忠於漢朝,或者說始終忠於他劉邦哥哥的漢朝,也從沒有過造反的心思。


吾與吾國

中國歷史上皇帝們殺開國功臣似乎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最出名的是朱元璋,跟隨他打天下的好兄弟幾乎被殺了個乾淨,正因為如此他被人們所牢記,實際上在歷史長河之中,殺功臣的皇帝遠遠不止他一個,劉邦便是其中之一。

樊噲是西漢的開國功臣之一,同時他還是劉邦的發小,後來更是漢高祖的連襟,因為他娶了呂后的妹子,瞭解那段歷史的都知道,樊噲還救過劉邦的命,在鴻門宴上,范增一直想要直接殺了劉邦,項伯卻一直在阻撓,這個時候樊噲闖了進來,他直接說項羽違背誓言,親信小人,項羽也因為這個打消了自己的小心思,就在走的時候,劉邦還是猶猶豫豫,樊噲大事上一點都不糊塗,趕緊和劉邦走了,遲則有變,如果這個時候項羽發難,那恐怕就沒有後來的歷史了。

樊噲這個人除了和劉邦關係親密以外,他的個人能力是非常強的,根據史書的記載,每次戰爭他的殺敵數都在十五名左右,按理來說以他的身份,很多時候沒必要自己衝到最前面的,可他每次都是親自上戰場,他的這個行為,讓他在軍中的威信是非常高的。

劉邦晚年病重的時候,不見任何人,唯獨樊噲直接闖進去,非要見劉邦,這可就讓劉邦心裡犯嘀咕了,自己這個時候已經是皇帝了,已經不是以前的他了,這個樊噲現在還這樣,是不是不把自己放在眼裡,而且這時候的劉邦都已經鬥不過呂后了,劉邦想立戚夫人的兒子做太子都做不到。

有小人更是在劉邦身旁說過,等他死後,如果朝中只有呂后和樊噲將會如何,劉邦自然會想著去除掉他,他也在第一時間將樊噲關押,可惜的是沒有想到,自己反而死在了樊噲的前面,後來樊噲自然是被呂后釋放,恢復了爵位和封邑,算是安度晚年。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中華文明五千年都講究有恩必報,可是西漢時期漢高祖劉邦卻對樊噲做了恩將仇報的事,這讓世人很是不解。樊噲是西漢的開國元勳,也是當時的大將軍,同時肩負左丞相一職,後又娶了呂后的妹妹為妻,使原本身居高位的他又和劉邦沾親帶故,讓劉邦和呂后對他很是信任。

樊噲不僅追隨劉邦建國功不可沒,而且還多次把劉邦從千鈞一髮的生死邊緣救回。當時劉邦還算勢單力薄,項羽在鴻門設宴,請其赴宴。原本劉邦、張良等欲赴宴謝罪,可誰知酒喝到一半,項羽便提議在席間舞劍,想乘機謀殺沛公劉邦。此時劉邦和張良已看出項羽用意,張良乘機把行刺之事告知了帳外等候的樊噲,於是樊噲闖進項羽的大營救出了劉邦,使項羽的計謀落空。

項羽死後劉邦稱帝,在公元前 195年,漢高祖劉邦因擊敗叛軍而使其舊傷復發病倒,隨後又聽到燕王叛變的消息,此時已力不從心的劉邦只能派遣心腹樊噲率軍前去討伐燕王。但是樊噲剛走不久,朝中就有人向劉邦納諫:“樊噲和呂后串通一氣,結為私黨,想等劉邦駕鶴西去就會對王權圖謀不軌”。劉邦此時已病入膏肓,聽到這種讒言就信以為真,他本來就對呂后干預政治非常不滿,然,樊噲又是呂后的妹夫,所以劉邦不得不懷疑。隨即便派陳平,周勃等前去立刻斬殺樊噲,但是這倆人見劉邦病重且隨時都有撒手人寰的可能,於是考慮到朝中日後定是呂后掌權,而樊噲又是呂后的妹夫,於是沒按劉邦說的做,最後劉邦駕崩,呂后釋放了樊噲,官復原職。


第一軍情

這種事情,有一句名言概括的很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歷史很多功臣的結局確實如此,但是其中每個人的過程又大不相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論,這也是歷史的有趣之處

我們知道樊噲,是劉邦的發小,一個買狗肉的,並且還娶了呂后的妹妹,可謂是親上加親,而且對此救劉邦於水火之中,

第一次是在劉邦先入關中後,看到秦朝的美女和珠寶,有點走不動腳了,一度沉迷享樂,(實在有點鄉巴佬忽然一夜之間成了土豪的感覺),這時樊噲衝進營帳,給劉邦狠狠的上了一課,劉邦才醒悟過來,還軍灞上,不然項羽來了之後,估計連鴻門宴都不用擺了,直接殺進咸陽

第二次就是眾所周知的鴻門宴啦,鴻門宴上,本來項羽差不多要被糊弄過去了,結果范增是個明眼人,知道劉邦必死,於是來了個,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結果誰知道來了個豬隊友項伯當然我覺得項莊也是豬隊友,有人攔就不殺了?不能來個奮力一擊嘛,這是張良看形式勢如此緊急,便出去找樊噲,樊噲怒而闖帳,又義正言辭的給項羽說了一通,這裡我不詳細寫說啥了,書上都有,總之頭頭是道,把項羽說懵逼了,後來劉邦假裝去上廁所,樊噲就讓他跑路吧,劉邦還跑,結果樊噲又說了千古名句“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劉邦聽了後才下決心跑路的

通過以上種種我們會發現,雖然樊噲原來是個賣狗肉的,但是卻粗中有細,有勇有謀,絕非一介莽夫,這有點像魯智深,這其實也埋下了禍根,劉邦如此深的帝王之術的人,自然對樊噲瞭解清楚的一清二楚,

劉邦晚年,在一系列的眾叛親離下,韓信,彭越被殺,蕭何,張良隱退,等等,

彭越

最後,歷史事件的結果,有時確實可用一句話,名言概括,比如狡兔死,走狗烹…… 但是這其中的過程確實千差萬別的,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當也只是相似,絕不相同,這也是歷史有趣之處


前文思沿

政治鬥爭,只講利益,不講親情。劉邦對樊噲能動殺機,有著深遠的考慮,絕非一時衝動。劉邦生前數次提議更換太子,許多人不理解,包括張良、陳平都極力反對。張良甚至搬出商山四澔勸阻劉邦。後世許多人批評劉邦廢長立幼是糊塗之舉。其實,知妻莫如夫,劉邦對呂稚的洞察和了解非他人所及。想想,作為一個早年出入大澤深谷伴夫為匪,中年血雨腥風最終從戰俘營走出的女人,意志之鋼強,性格之堅韌非一般人所企及。特別是漢初劉邦剪滅功臣,除滅異性王,呂稚是主要的策劃者和實施者,史記甚至用助漢王“平太下“來評價呂稚之功。對於這樣一個經過戰爭歷練,具有鋼鐵般意志,又有著豐富政治鬥爭經驗的女人,劉邦怎能不保持高度警惕?劉邦生前提出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絕不是隨便說的,此言首先針對的就是自己的老婆呂雉。外戚干政,國體動搖,劉邦早有預判。為防止出現這種情況,只有釜底抽薪更換太子,從根子上剷除呂雉亂政的基礎和條件。當時劉邦除劉盈之外,還有一個早年非婚生的兒子劉肥,由於名不正言不順,劉肥繼大統顯然不合適。除此,在其餘婚生兒子中,年僅八歲的劉如意年令最長排第一,加之劉邦寵信其母戚夫人,愛烏及烏,選擇如意為接班人當然在情理之中。而且劉邦早就看出太子劉盈性格懦弱,在與外戚的爭鬥中必敗無疑,而劉如意性格“似我",加之非呂雉親生,劉邦當然對其寄予希望。只可惜,當時朝中無一人能理解劉邦的良苦用心,在張良等人的堅決反對下,劉邦廢立太子的舉措不能實行。隨著劉邦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他心中的焦慮與日俱增,此時,突然有人狀告樊噲與呂雉結黨,擬待劉邦死後助呂除殺戚夫人和趙王如意。樊噲是呂后的妹夫,天然的呂黨,且武將出身,勇猛異常,這樣的人物自然十分危險。為此,劉邦果斷下令斬殺樊噲。後因陳平滑頭,加之劉邦突然離世,樊噲才保住性命。如果劉邦多活一些時日,樊噲必命喪九泉。所以劉邦殺樊噲,根本原因:削弱外戚勢力,鞏固政權基礎,確保宗嗣延續,是穩固劉氏政權深思熟慮之舉。


濤37196961

樊噲比劉邦小16歲,和劉邦的關係很特殊,又像父子又如兄弟,劉邦還把小姨子呂嬃嫁給樊噲。樊噲的來歷不明,《史記樊噲傳》“舞陽侯樊噲者,沛人也。以屠狗為事,與高祖俱隱。”劉邦為什麼封樊噲為舞陽侯,司馬遷沒有交代。樊噲和劉邦俱隱,隱什麼?司馬遷也沒有交代。和劉邦一起打天下的,被封為王侯者多達百人,偏偏樊噲被封為舞陽侯,其中一定是有故事的。劉邦和樊噲在隱瞞一件事,到底是什麼事呢?我們需要從荊軻刺秦說起。

荊軻刺秦王,太子丹為荊軻選的助手,就叫秦舞陽。秦舞陽年十二殺人,人不敢忤視。而荊軻對秦舞陽不滿意,在等一個人,就沒有馬上出發。太子丹以為荊軻反悔,就催促荊軻上路。荊軻怒斥太子丹:“提一匕首入不測之秦,今日事不成者,就是因為你。之所以不發者,待吾客與俱也。吾客居遠未至。”荊軻為了保密,沒有說這個人是誰,大家在易水河畔送荊軻與秦舞陽,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當時荊軻好友狗屠沒有在場。

可以想見,狗屠一定是去請人了。關於荊軻所說的“客”,有人說是蓋聶或者魯勾踐。因為此二人皆為戰國末期的著名劍客。荊軻過榆次,曾和蓋聶論劍,蓋聶以目曩之,荊軻退了房就走了;荊軻過邯鄲,曾與魯勾踐博,魯勾踐斥責荊軻,荊軻嘿而遁去,不復會也。後魯勾踐知道荊軻刺秦之事,說:“嗟乎,惜哉其不講於刺劍之術!甚也吾不識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為非人也。”

前240年,荊軻剛出道,說衛元君而未果,而後荊軻浪跡列國。張耳在外黃時,荊軻在那裡待過幾年,而恰好劉邦也在外黃,荊軻與劉邦必定是認識的。再後來荊軻過榆次、邯鄲,去往燕地,與狗屠、擊築者高漸離為友,三人常喝酒之深夜而歸。荊軻刺秦王,需要一個助手,第一要有武功,第二必須單身,第三以天下為己任。高漸離乃樂人,狗屠有子嗣,皆不合適。而蓋聶與魯勾踐,荊軻根本沒看上。而劉邦符合三個條件。

前227年,荊軻刺秦之後,前226年破燕都薊城,燕王太子丹逃往遼東,年底再破太子丹軍。燕王殺太子丹求和。前225年,秦軍灌大梁,張耳的外黃反秦基地樹倒猢猻散,高漸離、狗屠、張耳、陳餘被通緝。高漸離在宋子家為傭,擊築而顯名。始皇帝召見,人有識者,乃曰:“高漸離”。始皇帝惜其善擊築,重赦之,乃矐其目。高漸離乃以鉛置築中,舉築樸秦始皇,不中。於是,遂誅高漸離,終身不復近諸侯之人。

狗屠不知所終,而回到沛縣的劉邦身邊,卻多了一個15歲的狗屠樊噲。舞陽侯、狗屠、樊噲與高祖俱隱,串在一起,真的都是巧合嗎?司馬遷把劉邦35歲前的經歷資料,全都銷燬掉了,而荊軻為了保護那個未露面的助手,沒有說出那個人叫什麼名字。而知道內幕的狗屠不知所終,或許為了保護兒子已經在哪裡自裁了,但是劉邦身邊卻多了一個半大小子狗屠樊噲,而且兩個人似乎都在隱瞞什麼,很巧合的在許多年以後,樊噲被封為舞陽侯,秦舞陽又是荊軻的助手,這一切真的是巧合嗎?。

說到這裡,假如樊噲是荊軻之友狗屠的兒子,劉邦和樊噲之間就太複雜了。劉邦把樊噲養大,樊噲闖鴻門宴來救駕劉邦,就是一種報恩的行為,算不上樊噲是劉邦的救命恩人,因為劉邦先對樊噲有養育之恩,最多算是報恩吧。至於司馬遷記載劉邦臨死要殺樊噲,很是值得懷疑,是不是司馬遷在抹黑劉邦。就算,劉邦病糊塗了,聽信讒言,把樊噲當成呂后一黨,但是樊噲並沒有死,劉邦殺救命恩人之說,就根本不能成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