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是誰,奇瑞為誰而奮鬥

前言:奇瑞並不是一家傳統意義上的“汽車公司”。更具體的說,它是以汽車價值鏈為主導的、關聯多元化產業的集團,或者可以簡單理解為一個“生態鏈”。

奇瑞是誰,奇瑞為誰而奮鬥

前段時間,雷軍的一封公開信——《小米是誰,小米為誰而奮鬥》流傳甚廣,企業們紛紛效仿,在蹭熱點的同時傳遞自己的價值觀。

不同於這邊的熱鬧,奇瑞在營銷的反應上似乎總是慢半拍。它的那種工程師文化,拘謹且保守的做事風格,也總讓我們產生誤解,甚至依舊以10年前的目光來看待它。

而我們自以為最熟悉的那個奇瑞,在20年後的現在究竟是什麼樣子呢?

從狹義的汽車領域來說,不管是產品還是技術,奇瑞都是一家合格的汽車公司。

奇瑞是誰,奇瑞為誰而奮鬥

追溯到10多年前,是奇瑞將“國產車”帶給中國消費者。早年的QQ、風雲等車,正是國人記憶中最早一批國產車。它將汽車的門檻降低,讓更多人能接觸到,也讓市場上幾近壟斷的高價合資車不得不價格下探。

而到了今天,奇瑞依舊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

奇瑞是誰,奇瑞為誰而奮鬥

拿今年為例,4月份,奇瑞品牌銷售35078輛,同比增長9.9%。產品方面,北京車展上市的奇瑞瑞虎8訂單已破萬,高峰時期平均每5秒生成一個訂單。下半年,奇瑞全新A級轎車艾瑞澤GX、SUV車型T19,加上後期的奇瑞控股捷途X70、X75,新能源物流車等新產品都會推出市場。

而作為以研發和生產發動機起家的奇瑞還是一個資深“技術宅”,長期以來潛心鑽研技術,在動力研發領域有著豐富的技術和經驗積累,並擁有大量的專利技術。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奇瑞在動力技術領域共申請專利1749項,其中發明專利822項,位居國內汽車行業前列。

當然,這並不是奇瑞的全部。2017年奇瑞集團銷售收入超過1000億元,這麼大的數額絕不只是單靠汽車一業務。

奇瑞是誰,奇瑞為誰而奮鬥

奇瑞控股集團現有汽車、汽車零部件、船舶、金融、地產、貿易六大業務板塊。這個版塊內的業務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生態鏈。

一方面,奇瑞嘗試由單一的轎車行業擴大到更為廣闊的交通運輸設備製造領域,包括乘用車、商用車、汽車零部件、船舶等,將奇瑞多年積累的技術、人才、原材料、供應鏈等優勢呈幾何級數式放大;另一方面,圍繞汽車主價值鏈開拓"互聯網+"和生產性服務業,如汽車金融、物流、汽車出租與租賃、露營地、循環經濟、大宗商品貿易等,彼此相互提挈和促進,實現集團各類生產要素和創新資源的共享和互補。

這裡可以參考小米的生態鏈。基於上游的手機硬件產品,衍生出來線上線下結合的“場景化”服務,對消費者來說形成閉環的使用。

而奇瑞的生態鏈則更傾向於B端,從製造到生產再到銷售,圍繞汽車為核心,將產業鏈掌握在自己手裡。奇瑞控股集團目前有200多家子公司,並且隱藏著大量“獨角獸”。

奇瑞是誰,奇瑞為誰而奮鬥

前不久其中一家——蕪湖伯特利汽車安全系統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成功掛牌上市,上市不到半個月,接連數個漲停板,超過200億元市值,這樣一家子公司的市值甚至能媲美許多傳統車企市值,例如江淮。

或許你會奇怪,為什麼奇瑞不好好造車,非要去搞這些看起來“無關緊要”,甚至是費力不討好的東西。這也是大部分人產生誤解的地方,認為奇瑞走的太“虛”,忘記自己造車的初衷。

其實這恰恰是奇瑞的“初心”所在

我們都知道,奇瑞是我國較早一批從事汽車生產且沒有任何合資背景的企業,它有很深的底蘊,而這些底蘊卻是靠一步一個“坑”走出來的。

20世紀末,奇瑞響應蕪湖政府的號召,開始了造車之路。但由於技術受限,中途夭折,後來找到一汽合作,再次因為質量和技術的原因,不到一年就解散了。

準備自力更生的奇瑞在技術上生產上受到阻礙,在吃了各種閉門羹之後,只得花高價買下一臺二手的生產線,但由於對方的不配合,最後只有自己從頭嘗試。好在最後調試成功,順利下線了第一臺發動機。

奇瑞是誰,奇瑞為誰而奮鬥

之後的奇瑞又被汽車“準生證”愁的焦頭爛額。走投無路的奇瑞找到了上汽,在一個近乎“不平等”的條約下,與後者共銷售渠道,而本來不聞不問的上汽卻在奇瑞風生水起後要求增持股份,隨後二者“破裂”。

這些經歷對奇瑞來說十分刻骨,也讓奇瑞深刻的認識到,把資源都掌握在自己手裡有多麼重要,也更懂得為自己留後路。2010年,奇瑞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成立,總部在安徽蕪湖,至此,奇瑞的生態鏈才得以構建。

最後回到“為誰奮鬥”這個話題上來,這個時候就該用20年前的目光來回望奇瑞了。

奇瑞是誰,奇瑞為誰而奮鬥

當年一心想搞汽車製造工業的蕪湖政府找到正在一汽-大眾的尹同躍,後者正值壯年,前途一片大好。但尹同躍在聽完他們的想法後,毅然選擇回到蕪湖投身當時的這片“荒土”。蕪湖政府也不吝嗇,拿出他們能拿出的幾乎所有資金——17.72億,成立了奇瑞的前身——安徽省汽車零部件公司。

之後的過程並不順利,但就是在客服了種種困難之後,奇瑞把車造出來了,這還是在沒有任何合資背景的情況下(當時的理念都是必須先合資才有能力自主研發),而且價格還更低。

奇瑞車的誕生,不僅讓普通老百姓也能開上車,最重要的是打破了“老三樣”的壟斷,使這些合資車的價格也被迫下探。

說到了這裡,或許已經能夠回答“奇瑞為誰奮鬥”這個問題了。

這是一個真正的國產品牌,並努力為國人做出更好的“國產車”。或許以後汽車這個品類都不復存在了,但是人們對民族品牌自信的需求會一直在。這不是一個產品形態,而是一種文化。(米車生活 姜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