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成語“三長兩短”的來歷

“三長兩短”的意思大家都知道,指的是災禍或者事故,更是特指人的死亡。最早的文字記載出自明·範文若《鴛鴦棒·恚剔》:“我還怕薄情郎折倒我的女兒,須一路尋上去,萬一有三長兩短,定要討個明白。”可是,這也沒有解釋清楚三長兩短的具體意思。沒辦法,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成語或出於民間流傳,或出於歷史事件,很多已經不可考,只能猜測。究“三長兩短”之根源,應該與古代幾把“名劍”有關。

《越絕書.外傳記寶劍》:“歐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盧,二曰純鈞,三曰勝邪(磐郢),四曰魚腸,五曰巨闕。”其中勝邪和魚腸乃短劍,另三把乃長劍。這三長兩短五把劍,鋒利無比。

幾把“劍”為什麼會跟“三長兩短”這成語有關呢?讓我們一起看看這幾把劍的故事。

1.湛盧

細說成語“三長兩短”的來歷

據《越絕書》記載: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懇求天下第一鑄劍大師歐冶子為己鑄劍。歐冶子奉命之後,帶著妻子朱氏和女兒莫邪和女婿干將來到了山高林密海拔1230米的湛盧山,這裡發現了鑄劍所需的神鐵(鐵母)和聖水(冰冷的泉水)。歐冶子在這裡住下後,闢地設爐,用了三年的時間,方才鑄成。東晉的《拾遺記》記載:此劍出世,精光貫天,日月爭耀,星斗避彩,鬼神悲號。

歐冶子鑄得此劍贈與越王勾踐,勾踐甚是喜愛一山名賦予此劍,時常佩戴。吳王夫差伐越,勾踐大敗,夫差得此劍。後吳王夫差沉迷酒色,荒廢政事,此劍竟自飛遁,另尋明主去了。據轉,最後湛盧落於岳飛之手,岳飛風波亭被殺後此劍不知所蹤。

評價:湛盧是一把劍,更是一隻眼睛。君有道,劍在側,國興旺。君無道,劍飛棄,國破敗。五金之英,太陽之精,出之有神,服之有威。

歐冶子鑄成此劍時,不禁撫劍淚落,因為他終於圓了自己畢生的夢想:鑄出一把無堅不摧而又不帶絲毫殺氣的兵器。所謂仁者無敵。

但是,仁心固有,何處尋久恆之人?一生正氣,久於俗世豈能片葉不沾衣袖?少年豪邁,怎當的老年糜衰?試問天下,誰拿的起此劍?非聖人不能持劍,凡人持之,不詳。

2.純鈞

細說成語“三長兩短”的來歷

純鈞劍,又名純鉤劍。銅錫合金,是一把尊貴無雙的劍。相傳為春秋戰國時期越國人歐冶子所鑄,為吳國的越王勾踐所用,所以純鈞劍與勾踐有著一段歷史傳說。

春秋時期,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後,經過數年臥薪嚐膽終於擊敗吳國的越王勾踐,睡了一個甜美的午覺醒了過來,心情非常舒暢。飲了一壺上好的龍井新茶後,勾踐興致勃勃地派手下去找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薛燭。薛燭是秦國人,此時正在越國遊歷。薛燭雖然年紀輕輕,但卻已經名動列國,被人稱為天下第一相劍大師。不大一會兒,眉清目秀、文質彬彬的薛燭就趕來了。賓主一番客套寒喧之後,就帶著隨從來到室外寬闊的露臺之上。越王勾踐酷愛刀劍,這個露臺高達數丈,氣勢舒張,光線充沛,專門用來看劍賞刀。落座之後,勾踐掃了一眼身邊的薛燭,心想這個年輕人雖然年紀輕輕但閱劍無數,一般刀劍肯定難人他的法眼,於是,勾踐一開口就叫手下取來了自己頗為得意的兩把寶劍:毫曹光華散淡,巨闕質地趨粗,不能算寶劍。"

說完,他還在溫暖的陽光裡懶懶地打了一個哈欠。勾踐頗感意外,覺得很沒面子,他想了一想,一咬牙,俯在一個貼身侍從耳邊吩咐了幾句。過了一會兒,侍從率領幾百個鐵甲武士護送一把寶劍來到臺下,薛燭一見,眾座位上仰面摔倒,束髮的金釵掉在地上,一頭長髮披散下來,面色突然凝住。好大一會兒,才突然掠下臺階,來到劍前,深深一躬,然後又表情肅然地整理好自己的衣服,從侍者手中接過寶劍,小心翼翼地敲了幾敲、掂了幾掂之後,方才將劍從鞘中緩緩拔出。只見一團光華綻放而出,宛如出水的扶芙蓉雍容而清冽,劍柄上的雕飾如星宿運行閃出深邃的光芒,劍身、陽光渾然一體,像清水漫過池塘從容而舒緩,而劍刃就像壁立千丈的斷崖高聳巍峨…

過了好久,薛燭才用顫抖的聲音問道:"這就是純鈞嗎?!"勾踐點了點頭"是。接著他得意地說道:"有人要用千匹駿馬、三處富鄉、兩座大城來換這把寶劍,你看行嗎?"薛燭連忙說道:"不能換。"勾踐做作地皺了一下眉頭問道:"為什麼?你說說道理。"薛燭激動地大聲對道:"因為這把劍是天人共鑄的不二之作。為鑄這把劍,千年赤堇山山破而出錫,萬載若耶江波濤再起,歐冶子也力盡神竭而亡,這把劍已成絕唱,區區駿馬城池何足道哉…"勾踐滿意地頻頻點頭:"說得有理,既是無價之寶,我就永遠把它珍藏吧。

評價:縱然純鈞乃“絕世”之劍,也擋不住越國三長兩短,勾踐“臥薪嚐膽”

3.勝邪

細說成語“三長兩短”的來歷

勝邪乃是一把短劍,歐冶子鑄劍之時即認為劍中透著惡氣,每鑄一寸,便更惡一分,故名“勝邪”。

古代刺客們就善用短劍,短劍容易隱藏,而且在狹小空間搏鬥具有很大優勢。勝邪更是短劍中的名劍,自從出世,不知已經飲過多少人的鮮血。

而且此劍“克主”,此劍鑄成之時,歐冶子就囑咐後人不許佩用此劍,此劍邪氣太盛,用之不祥。後此劍為吳王闔閭所得,賜給了公主滕玉,公主開始

茶飯不思,日漸消瘦,變得很是古怪,最後在水池旁自刎身亡。

評價:此乃“克主”之劍。

4.魚腸

細說成語“三長兩短”的來歷

魚腸劍,古代名劍,專諸置匕首於魚腹中,以刺殺吳王僚,故稱魚腸劍,是為勇絕之劍。該典故出自《史記·刺客列傳》,歷代書籍中也有提及,《越絕書.外傳.記寶劍》:闔閭以魚腸之劍刺吳王僚。《夢溪筆談》:魚腸即今蟠鋼劍也,又謂之松文。取諸魚燔熟,褫去脅,視見其腸,正如今之蟠鋼劍文也。《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使專諸置魚腸劍炙魚中進之。”意謂極小之匕首,可藏置於魚腹中。一說謂劍之文理屈襞蟠曲若魚腸。《淮南子·修務訓》:夫純鉤,魚腸之始下型,擊之不能斷,刺之不能入。

此劍也是一把短劍,這把劍鑄成之時,善於相劍的薛燭被請來為它看相,薛燭的相劍本領猶如通靈一般,他感受到魚腸劍中所蘊藏的信息,因此回答道:魚腸劍“逆理不順,不可服也,臣以殺君,子以殺父。”

評價:原來這把劍生就是逆理悖序的,是用來弒君殺父的,真是太可怕了。

5.巨闕

細說成語“三長兩短”的來歷

傳說〔巨闕劍〕初成時,越王勾踐坐於露臺之上,忽見宮中有一馬車失控,橫衝直奔,驚嚇了宮中伺養的白鹿。於是越王勾踐拔出歐冶子剛鑄成之劍,指向暴走中的馬車,欲命勇士上前制止。但卻在這拔劍一指之時,手中之劍的劍氣卻將馬車砍為兩節。當拋上了半空的車廂,墜落在地上時,越王勾踐才發覺手中寶劍的劍氣已砍斷了馬車。於是越王勾踐又命人取來一個大鐵鍋,用此劍一刺,便將鐵鍋刺出了一個碗大缺口。這一劍毫不費力,就好像切米糕一樣輕鬆容易。因此越王勾踐便將此劍命名為巨闕。不折不扣的大劍。揮之,則劍氣縱橫。而巨闕劍,能“穿銅釜,絕鐵礪 ,胥中決如粢米,故曰巨闕”。

以上就是歐冶子鑄造的三長兩短五把名劍。不難看出,兵刃主殺伐,利劍出鞘,必然血濺七步,不是敵人的血就是自己的血。歐冶子鑄造的這五把名劍,染血只能更多,頗為不祥。佩戴這幾把劍,肯定會招致災禍,就算正氣凜然,也不絕宵小之輩慕名劍之名加以陷害,所謂“懷璧其罪”如斯也。

所以,“三長兩短”這成語很有可能出自這五把名劍。何為名劍?“三長兩短”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