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在錢上加了一個字,明代的朱元璋就杜絕了腐敗

公元 1368 年,做過和尚,中國莊稼的,草根布衣朱元璋率領著農民起義軍打敗了元朝的軍隊,統一了全國,建立了國家,國號大明。朱元璋成了明朝的開國皇帝。


開國伊始,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鑄造新錢幣。朱元璋決定採用新的年號“洪武”作錢名,鑄造大明的“洪武通寶”。

只是在錢上加了一個字,明代的朱元璋就杜絕了腐敗《明史·食貨志》記載:“(戊申、太祖)即位,頒洪武通寶錢,其制五等:當十、當五、當三、當二、當一。當十錢重一兩,餘遞降至一錢止。”錢文真書,直讀。當十大錢一般徑4.6釐米,重34.4~37克;當一徑2.45釐米,重3.4~3.6克。洪武三年(1370)三月下令戶部及各行省鑄造洪武通寶錢,分為五等,當十重一兩,當五五錢,餘下當三、當二、當一順減,並在各行省設寶泉局與寶源局並鑄。

只是在錢上加了一個字,明代的朱元璋就杜絕了腐敗洪武四年(1371)二月,開始改鑄大錢為小錢。到了洪武八年(1375)因推行大明寶鈔而罷寶源局鑄錢,第二年又罷各行省寶源局。

洪武十年(1377)五月,又下令各省設寶泉局鑄小錢,與鈔兼行。二十二年又更改錢式,錢背加鑄重量,並置各省寶源局開鑄。

由於國家的統一,人民生活的安定,貨幣需要量很大,僅僅在京城一迪鑄錢根本不夠用。於是,朱元璋命令全國各省都在本省鑄造貨幣。一時間,全國各省的鑄錢爐子遍佈各地,但是,時間久了,問題出來了, 各省所鑄造的錢參差不齊,質量、大小都有很大差異。

那些廉明能幹、愛國愛民的地方官鑄的錢不僅大,而且質量和重量都很好。

只是在錢上加了一個字,明代的朱元璋就杜絕了腐敗那些貪官汙吏把持的地方呢,由於偷工減料,所鑄的錢又小又薄,使用起來很不方便。

朱元璋發現了這種情況,向加以制止,可是,由於錢幣是全國通行的,鑄造的樣式又差不多,很難區別哪個省鑄造的錢質量有問題。怎麼辦?朱元璋想了一個辦法,他命令各省從今以後鑄錢時必須在錢背上註明本省的簡稱,比如河南省鑄造的錢背面要加“豫”字,湖北省的錢背面要加“鄂”字等等,這樣一來,那些貪官汙吏在鑄錢時再不敢做手腳了,各省所鑄的錢也整齊劃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