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孙子兵法及其战略意义》:第二篇-作战篇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

《你所不知道的孙子兵法及其战略意义》:第二篇-作战篇

孙子兵法是古人的智慧结晶,看懂《孙子兵法》对个人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帮助,前两天笔者为大家介绍了第一篇。现在来为大家详细讲解《孙子兵法》的第二篇:“作战”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战”篇

孙子日: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干乘,带甲十万,干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乙,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你所不知道的孙子兵法及其战略意义》:第二篇-作战篇

译文

孙子说: 凡是用兵作战的一般方法原则,是要动用轻车干辆。重车干辆,步兵十万,要向千里以外运送军需粮饷,那么前方后方的经费,招待国宾使节的费用,保养弓箭甲盾等兵器的胶漆等器材的补充,车辆盔甲的保养修补,每天要开支干两金银。(这些都准备好后)十万军队才能出动。

用这样的军队去作战,就要力求速胜,持久战斗就会使军队疲惫,挫伤锐气,攻取城池就会力量耗尽; 长久出兵在国外,就会使国家的财政发生困难,造成供给不足。如果军队精神疲惫,锐气受挫,力量耗尽,军需物品缺乏不足,那么其他诸侯就会乘虚而入,那时即使有智谋的人,也无法妥善处理,也就没有好结果了。

所以用兵只听说稳扎稳打地速战,没有看见过投机取巧长久的。战争持久而对国家有利的,是从未有过的事情。因此,不能详尽地了解用兵害处的人,也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利处。

《你所不知道的孙子兵法及其战略意义》:第二篇-作战篇

应用实例

司马懿突袭上庸破孟达

三国时期,有个将领名叫孟达,生性反复无常,带领军队不懂智谋。起初,他从蜀国投降到了魏国,被任命为新城太守,驻扎于上庸城。但不久,他又暗中联合东吴,归顺蜀国,背叛魏国。

孟达的阴谋泄露了,魏将司马懿秘密发兵进讨孟达。当时,众多将领都说孟达与吴、蜀二国有了联络,因此应当首先观察事态的变化,然后再采取行动。但司马懿却说:“孟达是个没有信义的人,现在正是他与吴、蜀之间相互猜疑的时候,应当趁其犹豫不决之时,迅速把他解决掉。”于是就亲率大军,以一天赶行两天路程的速度,连续行军8天而抵达上庸城下。

果然, 此时吴、蜀两国也都各自派将领统兵前来援救孟达。对此,司马懿则分别派兵加以抵御。孟达在叛魏附蜀之初,曾给蜀相诸葛亮写过一封信,信里说:“宛城离洛阳800里,而距我这里有1200里。驻守宛城的司马懿获悉我起兵举事后,一定会先写奏表上报洛阳的魏明帝,等到皇帝批复回来时,已经一个月时间了。到了那时,我的城防已经加固,诸将所属部队都已部署停当。况且,我军地处深远而险要,司马懿必定不会亲自前来,其他将领来进攻,我就没有忧虑之事了。”

《你所不知道的孙子兵法及其战略意义》:第二篇-作战篇

可是连做梦也没想到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当司马懿的军队如神兵天降突然到来之时,孟达却慌了手脚,赶紧告诉诸葛亮说:“我起兵举事仅仅8天,司马懿就率兵来到我的城下,他的行动怎么这样神速啊!”

上庸城三面临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孟达又在城外构筑木栅以加强防御。司马懿挥军渡过河水,冲破木栅,直抵城根,然后分兵八路攻城,仅仅经过16天时间,孟达的部将李辅等人便杀死孟达,打开城门而投降了司马懿。

在敌方既有险要地势,又有多路援兵的情况下,司马懿胜就胜在速战速决。他8天时间到达敌人城下,与孟达估计的1个月时间相比,真可谓神速。司马懿如果真等上1个月,不但城防加固了,支援部队也到了,自己必将陷入危险境地。诚如兵法所说:“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

《你所不知道的孙子兵法及其战略意义》:第二篇-作战篇

细解

古人说,兵者天下之凶器。就是说战争总不是一件好事情。既然进入战争,那么,作战开始,将领如何确定制胜方针?

孙子在本篇中提出了两点重要的战术思想。

一、速战速决,反对持久战。

二、以战养战。这里先讲第一点。春秋时代,生产力水平较低,每一次战争都将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持久战会拖垮国家,导致亡国。即使是在今天,这个观点仍很深刻。

从另一个角度看,目前占主流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也是资本密集型战争,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每天的开支达数十亿美元,以美国之富有,仍要速战速决,其他国家就更不用谈了。萨达姆领导下的伊拉克事先也想藏兵于民,打持久战、全民战争,但是时代变了,特别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和民主政治深入人心的今天,要发动一场全民战争,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以上就是笔者关于第二篇的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有疑问的朋友欢迎私信提问,持续更新。

《你所不知道的孙子兵法及其战略意义》:第二篇-作战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