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孫子兵法及其戰略意義》:第二篇-作戰篇

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

《孫子兵法》被奉為兵家經典。誕生至今已有2500年曆史,歷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如今,孫子兵法已經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孫子兵法》竹簡1972年出土在臨沂。

《你所不知道的孫子兵法及其戰略意義》:第二篇-作戰篇

孫子兵法是古人的智慧結晶,看懂《孫子兵法》對個人生活的許多方面都有幫助,前兩天筆者為大家介紹了第一篇。現在來為大家詳細講解《孫子兵法》的第二篇:“作戰”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戰”篇

孫子日: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幹乘,帶甲十萬,幹裡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也貴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乙,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你所不知道的孫子兵法及其戰略意義》:第二篇-作戰篇

譯文

孫子說: 凡是用兵作戰的一般方法原則,是要動用輕車幹輛。重車幹輛,步兵十萬,要向千里以外運送軍需糧餉,那麼前方後方的經費,招待國賓使節的費用,保養弓箭甲盾等兵器的膠漆等器材的補充,車輛盔甲的保養修補,每天要開支幹兩金銀。(這些都準備好後)十萬軍隊才能出動。

用這樣的軍隊去作戰,就要力求速勝,持久戰鬥就會使軍隊疲憊,挫傷銳氣,攻取城池就會力量耗盡; 長久出兵在國外,就會使國家的財政發生困難,造成供給不足。如果軍隊精神疲憊,銳氣受挫,力量耗盡,軍需物品缺乏不足,那麼其他諸侯就會乘虛而入,那時即使有智謀的人,也無法妥善處理,也就沒有好結果了。

所以用兵只聽說穩紮穩打地速戰,沒有看見過投機取巧長久的。戰爭持久而對國家有利的,是從未有過的事情。因此,不能詳盡地瞭解用兵害處的人,也就不能完全瞭解用兵的利處。

《你所不知道的孫子兵法及其戰略意義》:第二篇-作戰篇

應用實例

司馬懿突襲上庸破孟達

三國時期,有個將領名叫孟達,生性反覆無常,帶領軍隊不懂智謀。起初,他從蜀國投降到了魏國,被任命為新城太守,駐紮於上庸城。但不久,他又暗中聯合東吳,歸順蜀國,背叛魏國。

孟達的陰謀洩露了,魏將司馬懿秘密發兵進討孟達。當時,眾多將領都說孟達與吳、蜀二國有了聯絡,因此應當首先觀察事態的變化,然後再採取行動。但司馬懿卻說:“孟達是個沒有信義的人,現在正是他與吳、蜀之間相互猜疑的時候,應當趁其猶豫不決之時,迅速把他解決掉。”於是就親率大軍,以一天趕行兩天路程的速度,連續行軍8天而抵達上庸城下。

果然, 此時吳、蜀兩國也都各自派將領統兵前來援救孟達。對此,司馬懿則分別派兵加以抵禦。孟達在叛魏附蜀之初,曾給蜀相諸葛亮寫過一封信,信裡說:“宛城離洛陽800裡,而距我這裡有1200裡。駐守宛城的司馬懿獲悉我起兵舉事後,一定會先寫奏表上報洛陽的魏明帝,等到皇帝批覆回來時,已經一個月時間了。到了那時,我的城防已經加固,諸將所屬部隊都已部署停當。況且,我軍地處深遠而險要,司馬懿必定不會親自前來,其他將領來進攻,我就沒有憂慮之事了。”

《你所不知道的孫子兵法及其戰略意義》:第二篇-作戰篇

可是連做夢也沒想到的事情終於發生了!當司馬懿的軍隊如神兵天降突然到來之時,孟達卻慌了手腳,趕緊告訴諸葛亮說:“我起兵舉事僅僅8天,司馬懿就率兵來到我的城下,他的行動怎麼這樣神速啊!”

上庸城三面臨水,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而孟達又在城外構築木柵以加強防禦。司馬懿揮軍渡過河水,衝破木柵,直抵城根,然後分兵八路攻城,僅僅經過16天時間,孟達的部將李輔等人便殺死孟達,打開城門而投降了司馬懿。

在敵方既有險要地勢,又有多路援兵的情況下,司馬懿勝就勝在速戰速決。他8天時間到達敵人城下,與孟達估計的1個月時間相比,真可謂神速。司馬懿如果真等上1個月,不但城防加固了,支援部隊也到了,自己必將陷入危險境地。誠如兵法所說:“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

《你所不知道的孫子兵法及其戰略意義》:第二篇-作戰篇

細解

古人說,兵者天下之兇器。就是說戰爭總不是一件好事情。既然進入戰爭,那麼,作戰開始,將領如何確定制勝方針?

孫子在本篇中提出了兩點重要的戰術思想。

一、速戰速決,反對持久戰。

二、以戰養戰。這裡先講第一點。春秋時代,生產力水平較低,每一次戰爭都將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持久戰會拖垮國家,導致亡國。即使是在今天,這個觀點仍很深刻。

從另一個角度看,目前佔主流的高技術局部戰爭,也是資本密集型戰爭,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每天的開支達數十億美元,以美國之富有,仍要速戰速決,其他國家就更不用談了。薩達姆領導下的伊拉克事先也想藏兵於民,打持久戰、全民戰爭,但是時代變了,特別是信息技術高度發達和民主政治深入人心的今天,要發動一場全民戰爭,並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以上就是筆者關於第二篇的分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有疑問的朋友歡迎私信提問,持續更新。

《你所不知道的孫子兵法及其戰略意義》:第二篇-作戰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