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尴尬期?难怪总莫名其妙发脾气

小时候听妈妈说,孩子都是7岁8岁讨人嫌,但其实这个讨人嫌的阶段早在孩子3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萌芽了。

很多家长注意到了孩子3岁时的变化

孩子的尴尬期?难怪总莫名其妙发脾气

更加稳定、乐于分享

情绪上看,3岁的他是个快乐的年纪,他友善,平静,充满安全感,易于接受,也乐于分享。

在两岁半时吵闹不停的孩子,到了快三岁的时候,会突然变得安静而斯文。他会经常说好或者要,笑的时候比哭的时候多,对你的要求也比以前容易妥协。

三岁时,大部分的孩子在生理或者心理,尤其是情绪发展上,会呈现一个稳定的状态。此时他已经有很好的自我意识和稳固的自我概念。当然,他的自我概念和别人如何对待他有很大的关系。

虽然在三岁的时候,他一向强硬的拒绝态度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分享或者依赖,但他也体会到自己的成长和能力的增强。

喜欢说“我们”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个“我们的年龄”。他会喜欢说“我们来...”,这种一起做或者是我们的感觉,让他有依赖的感觉。同时,他也喜欢分享的滋味。从前看起来满喜欢独立的孩子,现在却经常和妈妈说,你帮我做,或是你做给我看。

孩子的尴尬期?难怪总莫名其妙发脾气

他喜欢与其他孩子一起玩,但是他最喜欢的人还是妈妈。尤其是妈妈放下手中的事情,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讲故事给他听,跟他玩游戏,或者陪在他身边时,总是带给他欢乐的情绪。

肢体控制、语言能力更强

他在肢体动作的控制上,已经相当成熟和舒畅。他步伐稳定,走的很好,跑的很顺,在急转弯时也不费劲。他走路时候,两手自然的摆动,不需要夸张的伸张手臂来平衡重心。

在语言能力上他的发展也更是一种田地。他喜欢学习新的字,尤其喜欢这些字眼:新的,秘密,吓一跳、好难。在事情陷入僵局的时候,如果你说对了话,还可以抢救场面呢。比如,你说出“小惊奇”,或者“小礼物”这个字,而且你也实际的拿出这个小礼物时,那么就算是一块小的饼干,也能博得孩子无限的欢欣,把刚才的不愉快全给忘了。

没有安全感的三岁半

焦虑、缺乏安全感

三岁是合作的年纪,三岁半则恰恰相反。反抗是三岁半到四岁这个时期最大的特征。

对妈妈而言,三岁半的孩子好想凡事都想和她做对。

三岁半是一个内向,焦虑,缺乏安全感同时意志力极强的年龄。

有的时候,我们难免会以为他只所以这么固执,是因为他太自信了。其实全然不是那回事,而且刚好相反。

孩子的尴尬期?难怪总莫名其妙发脾气

三岁半的孩子是非常没有安全感的,甚至在他的生理发展上,也表现是他的不安全感,比如口吃,常摔跤,有时紧张得发抖。

他一方面缺乏安全感,一方面却又想支配外在的世界。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每天,他都在挣扎中过日子,生活过的很不愉快。

喜欢发号施令

他经常试着去控制外界,以减少他的焦虑和不安。比如他常命令周围的人说,不要看不要笑一分钟,他得意洋洋地发号命令。但是只要别人稍微不注意他,他会马上要求大家注意他。他不让妈妈讲电话,不让爸爸看报纸,连爸妈互相讲话都不行。

他正在体验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以及自我这个个体。他不再对我们那么感兴趣,这也是他发号施令的原因之一。他觉得别人无意的一瞥,都是侵犯到他的自主权。

朋友变得很重要

在三岁半的年龄,朋友对他相当重要。也就是因为他热衷于他的朋友,使他的行为也有可喜的一面。

孩子的尴尬期?难怪总莫名其妙发脾气

许多孩子在这个年龄都有他想象的朋友,这些朋友有的是人,有的是动物。有的小孩喜欢把自己变成别人,他们有的时候是“小猫”,“小狗”或“小马”。这些同伴中,有的很脆弱,容易受指使,有的则是一副老大的模样,喜欢支配别人。

成长的很快

不过有点值得欣慰的是,有的孩子在这个时候长得很快,尤其是一些发育较慢的孩子,会在这个时候迎头赶上他的同伴,还有一些较慢学说话的男孩,也会在三岁半时,变得口齿伶俐。语言能力的流利,会让三岁半的孩子的行为表现得更加满意。

接受与陪伴很重要

对于父母来说,当他到了三岁半的时候,我们得格外小心。虽然这是一段不愉快的时期,但是孩子不是你的敌人,他不是故意要和你作对,而是他处于身心不稳定的状态。他的日常生活起居,都要我们多费精力,多花心思来处理。

接受他在这个年龄,最大的情绪发泄对象是妈妈的事实。还有在他不闹情绪的时候,腾出时间陪他玩。

也许他是一个愉悦和顺的孩子,他能平静度过三岁半到四岁的这段期间,因此,我们不必担心他没有表现出不稳定的特征。如果他真的出现这些情况的话,我们也大可放心。因为就算脾气再好,孩子也会有不稳定的时候。

孩子的尴尬期?难怪总莫名其妙发脾气

孩子的尴尬期?难怪总莫名其妙发脾气

就像《妈超》中咘咘坚持自己用线穿那个玩偶,他不接受贾静雯的帮助,但是穿不进去又烦躁的发脾气,贾静雯也没有阻止她,或者说他这样是错的还是怎样。她认为孩子到了一个讨人嫌的年纪,只是因为他固执自我,有了自己的想法。而且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的过程是最美好的,作为家长我们只需要陪伴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