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儒家思想坑害了中國幾千年,你怎麼看?

勝在自我

怎麼可以說儒家思想坑害了中國呢?

儒家起於春秋戰國,上可溯剛吃飯周文王,這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所需要的一種思想產物。大部分是比較好的,比如講究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字,哪一個字會坑害中國?

周文王定此禮儀,周朝八百年是假的?周朝在世界範圍內,也是文化領先的。

到了戰國,禮崩樂壞,天下已經不成樣子,孔夫子痛心疾首,想要改變這種君不君臣不臣的現狀,所以教三千弟子習禮。雖然他的精神並不是當時爭天下最需要的東西。但到了一統天下之後,儒家其對行為的規範,對禮的追求,對社會秩序的約定就成為最合適帝國治理的思想。

這裡面,當然也有董仲舒對儒學的改造,使之適應了帝國的需要。但說實在,儒家思想實是當時社會治理最佳的解決方案。

比如用法家,法家的核心是酷,犯法就施以嚴刑,商鞅變法最後面也是作法自斃了。而且秦朝用法家,其實是一種軍國主義思想,發動戰爭機器當然是好的,但用來治國未必最佳,這也是秦國變秦朝,治國思想沒有轉變過來,很快二世而亡的原因。

那除了法家不行,墨家行嗎?那都是黑社會團隊,說的非攻兼愛,但其實實施起來非常的困難,如果以一個高標準來要求社會,最終的結果,只能是社會無法適應。

那道家可以嗎?三國時期張魯倒是搞過五斗米教,但說實話,中國文明之所以沒有滅亡,世俗化的政治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另外,道家講的無為而治。這也是太過於理想化。

其他的學派就更不用說了,綜合來看,只有儒家是比較合適中國社會的,尤其是中國鄉紳社會,中國廣大的農村,因為技術手段的缺乏,皇帝的統治是無法細化到鄉村的,是謂皇權不下縣,那縣下面的社會怎麼管理?只能通過鄉紳來自治,鄉紳怎麼來自治?就是通過學習儒家的學問,用儒家的禮來進行自治。

那在長期看來,奉行儒家的中國也出現了漢唐這樣的盛世,明清這樣的大朝代,這種思想經過時間的驗證是成功的。

說儒家誤國,無非是近代落後於西方,被動挨打,然後文人找原因,一下找到了兩千年前的孔老師身上,這也是莫名背黑鍋了,自己落後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儒學也是要進步的。你最多隻能說儒家思想沒有跟上變化,需要改進,不能說儒家害了中國千年。千年之前,中國人用儒學,還處於世界之巔呢。


腦洞歷史觀

我不同意這種觀點。說句不好聽的話,那些說儒家思想坑害中國幾千年的人,就是一些一邊吃奶一邊罵孃的混蛋!儒家思想對中國的影響巨大。在春秋以來,尤其是漢武帝以來,中華文明能夠在幾千年的沉浮中得以延續和發展,儒家思想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儒家繼承了黃帝、尤其是西周以來確立的最重要的宗法制的傳統,確立了以孝為核心的社會基本規範。歷來遵從儒家的統治者,無論他們怎麼殘暴、怎麼愚昧甚至無論怎麼亂搞,都標榜“以孝治天下”。這成為傳統的農業社會穩定、繁榮的基本條件。換句話說,正是這個“孝”的基本觀念,使中華文明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延續至今的文明古國,使中華民族成為世界上最具韌性的民族、歷久彌新。

其次,儒家在孝的基礎上,提出仁義禮智信這五常,成為人們心理行為的價值標準。無論是公卿士大夫,還是布衣庶人,均需要遵循這些價值標準,以致其深深埋入中國人的集體潛意識之中。中國社會的和諧、繁榮、傳承,均是從內到外的發散而非像西方那樣由外而內的約束。君子慎獨、不欺暗室的修養要求,正是這些集體潛意識的體現。說極端些,正是這些價值標準,使中國人真正成為人,而不是人形的野獸!

第三,儒家提供了家國天下的宏偉格局,使中華文明成為最具國際主義的文明,成為全人類的文明。自黃帝逐鹿中原、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秦始皇“書同文、行同倫、車同軌”,再到漢武帝大一統,儒家思想承前啟後,以孔子的大同世界為藍圖,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原則,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為情懷,造就了中國人基本的生命價值和終極關懷,為中華文明規劃了宏偉藍圖。

第四,儒家基於易經,顯化了樸素的辯證觀念,發展出的“中庸之道”造就了中華文化強大的包容力。“執其兩端取其中”,“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使中華文明能夠不斷把握社會發展、思想進步的本質,並能夠兼收幷蓄且又堅定不移。任何外來文明、外來思想觀念,都能夠在中庸的基本原則上融入進來,豐富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涵。

第五,儒家在孔子提出基本原則後,孟子從內在的精神實質、荀子從外在的社會規範兩個層面上發揚光大,更奇妙的是孟子的“內聖”成為顯學、荀子的“外法”卻反而隱藏與內,使中國兩千年來以“外儒內法”的形式始終成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不二法門,為社會的安定打下堅實的基礎。

上述幾點遠不能概括儒家對中華文明貢獻之萬一,但足以說明我們之所以有今天的文明傳承,離不開儒家思想的貢獻!

當然,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任何思想都是時代的產物。儒家思想盡管偉大,也不能脫離時代。所以,春秋時孔子的思想在戰國時期就受到詰難,才有了孟、旬的發展;秦漢收到黃老思想的衝擊,才有了董仲舒的改良;魏晉受到玄學的批判,才有了隋唐融合佛道的發展;五代受到世事紛亂的影響,才有了程朱理學的發揚;元明受到遊牧文明的攻擊,才有了陽明心學的大成;明清之際感受到空談誤國的弊端才有了顧炎武等啟蒙思想家的實用。近代儒家思想受到西方文明的衝擊,是歷代以來最大的劫難,導致了許多牧羊犬們的全盤西化、歷史虛無主義的叫囂。新文化運動以降,我們經歷了仿歐日、拜美國、學蘇聯等等過程,歷史事實證明,還得是發揚傳統、挖掘傳統思想精華,走中國特色道路才是正途!所以,我們不能因為清代的儒家思想沒有來得及適應時代發展,受到巨大沖擊,就全盤否定,而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現代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徵為基礎,想方設法繼承發揚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文化。

只要我們都能夠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沉心研究發掘,中華文化一定會浴火重生,重新屹立於世界之巔!現在,這個目標已經部分實現,這個趨勢已越來越明顯,我們要做的就是投身於發展的歷史大潮中,決不能像題目中的“有些人”那樣數典忘祖!


狂想的蘆葦1

自漢武帝豎起儒家這一竿子大旗開始,此後歷朝歷代都獨尊儒術,儒家學術與思想也就成為了歷代王朝的正統學術與思想。

從統治層面來看,儒家思想核心之一就是:皇權天授、三綱五常。

這一思想一定是為皇權服務的,是為了建立崇拜式的信仰以及統治秩序的。但是,這並非是儒家思想的全部。

大一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朝上國,四夷來朝。

入世,宗教包容,敬鬼神而遠之;

內聖外王,修齊治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重知識精英,重階層,重德,重禮;

……

這些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些思想也無時無刻不在影響這世人的三觀,舉例而言:誰都希望自己孩子能通過讀書來改變命運——學而優則仕。這不就是儒家思想嘛!這一思想一定沒有錯嘛。

再舉例而言,誰都希望在結婚之際,能有一套屬於小倆口自己的居所,這樣才算是“成家”,於是在這一理念的驅使下,年輕人都會努力奮鬥,家長都會盡全力去實現這一想法,這就使得我們比任何民族都要勤奮,這也沒有錯嘛。

文天祥的絕筆很好地詮釋了儒家思想的一部分:“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歷史作家煮史問道

剛好寫了一篇類似的文章,論述的就是我們現在或者近千年來看到的其實是假儒家。真正的儒家腰間有寶劍、胸中有豪情,孔門弟子出了許多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經濟學家。而宋代以後的儒家,儒家六藝一樣都不會,他們的表現更像另一個學派:誇誇其談無為而治。

現在人們只記得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但是好像選擇性地遺忘了他同時還是一位身高兩米開外的大力士,更是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經濟學家和音樂家。關於孔子在這方面的能力,咱們單單來看看他的教學內容和他的學生就知道了。孔子是倡導仁義禮智信的,這五個字也是我們今人孜孜以求的道德標杆,而孔子的教學內容,也就是儒家六藝(雖非孔子發明,但是孔子集大成),可能現在甚至千年前就被以“儒學正宗”的人忘記了:禮、樂、射、御、書、數。這六藝孔子自然是精熟的,要不然他也不能教出孔門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他的弟子中,冉有(冉求,字子有)是政治家,子路(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不但是軍事家,更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連孔子都誇他:“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宰我(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子貢(端木賜,複姓端木,字子貢)是外交家,同時子貢還是政治家兼經濟學家、成功的商人。《史記》記載:“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彊(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常相魯衛,家累千金,”說的是子貢不但經常在魯國衛國當宰相,還能忙裡偷閒做買賣,成為大富翁。

在儒家思想完善之後,法家、縱橫家、兵家、陰陽家才相繼出現,甚至有一些兵家,原本就是儒家弟子,比如軍事家吳起就是曾參之子曾申的徒弟,也就是說,如果兵家吳起見了儒家創始人孔子,是要叫一聲“太師爺”的。儒家弟子練習駕車射箭研讀兵法,這種情況一直到三國時期還是沒有發生根本改變。劉備和公孫瓚,是當時大儒盧植的學生,盧植跟鄭玄、管寧、華歆是師兄弟,他們的老師是大儒馬融。

在唐朝之前的儒生都是要腰懸長劍的,但是到了宋朝,這種情況卻發生了根本逆轉,趙普宣稱“半部論語治天下”——儒家六藝全部拋開,孔子晚年編纂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再加上孔門弟子後來蒐集整理的《論語》,幾本薄得不能再薄的四書五經(加上《大學》《中庸》《孟子》)讀完,就可以高官得坐駿馬得騎,整個宋朝文人儒生都以弱不禁風為時尚,腰中長劍換成了手中摺扇,可是摺扇輕搖扇出來的暖風,只能把君臣燻醉,並不能扇揍堵在門口要錢的西夏、遼、金和既要錢又要命的蒙元。就在這樣強敵環伺的危急關頭,宋朝又誕生了一位“大儒”,這位“大儒”名字叫朱熹。後來科舉考試,朱熹批註解讀的四書五經就是標準答案。


半壺老酒半支菸


儒家思想作為古代中國正統思想,歷來為統治者們奉為治國之準繩,北宋宰相趙普更是號稱“半部論語治天下”。儒家文化源遠流長,根深蒂固,影響和塑造著中國人的性格和思維長達兩千多年,兩千多年來,中國人深受其益也深受其害。然而說儒家思想坑害了中國人幾千年,卻是有失偏頗的。

儒家興起於春秋戰國,上可追溯至周文王,孔子承其思想,融化貫通,把它發揚光大。孔子的弟子及其後人,把他的言行集結成《論語》一書。《論語》傳到西漢時,已有“古論語”、“齊論語”和“魯論語”三個版本,前兩種後來失傳了,流傳下來的“魯論語”也有所殘缺,最早的《論語》版本已是殘缺不全,更不用說後世對孔子思想的理解和繼承了。其實《論語》一書只是孔子和其學生談話的記錄,後世學者為迎合統治者的需求,多在此思想上牽強附會,衍生出許多無稽之談。

西漢的董仲舒為了逢迎統治者的需求,打著儒家的旗號,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君權神授”等主張,他的學說被漢武帝所採用,從此儒家上升為學術正統,為歷朝統治者所奉行。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由此延伸出的“仁者愛人”,“仁,義,禮,智,信”等一系列理論都是積極向善的理論,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統治者的需求,也逐漸衍生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等封建落後的理論,儒學之為人所詬病的地方,大概在此。

《論語▪鄉黨》中有一段話:“既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曾看到有書本對這段解釋:《論語》中記載,有一次,孔子家中的馬廄著火了。孔子知道後問的第一句話是:“傷人乎?”根本沒有問到馬。由此可見,孔子把尊重人和愛護人放在第一位。同樣,作為管理者,只有為下屬著想,下屬才會為管理者和企業著想。

這段解釋表面上看去似乎沒有問題,其實仔細想想是不通的,因為孔子仁民愛物,不可能在失火後只關心人而不問馬。後來有學者考證出“不”和“後”在古文中是互通的,也就是“不問馬”,其實是“後問馬”。

可見我們連孔夫子的言論都沒有理解清楚,無怪乎要說儒家思想坑害了中國幾千年了。


煮酒君談史

縱觀中國歷史,從漢武帝開始直至清朝滅亡的這個歷史時間段,儒家學說獨霸著著治國學說的位置。為什麼會造成這現象?儒家學說對中國的影響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在這個理論指導下中國的科技文化最後竟然落後西方如此之多以至於到清朝道光後徹底淪落到任人魚肉的地步?本人在後面試為分析。

首先儒家學說是一門研究社會管理方式的學說。自春秋時為孔子創建後並非一層不變的,而是為適應社會需求在不斷更新之中。主要分為兩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創始階段,生活在春秋時期的孔子看到諸候爭霸混戰給社會造成的損害、給百姓帶來的苦難,孔子總結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就是因諸候權貴階層的私慾社會失去了原有的次序。所以創建了以“克已復禮”為核心的儒家學說。所謂“克已”就是剋制消除自己的私慾(主要是指權貴階層的權利利益慾望),“復禮”是說恢復周王朝的統治秩序。

這樣一個學說主張,豪無疑問決不會為當時的諸侯所接授和採納,以至於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還發生了焚書坑儒的慘事。

第二個階段,儒家學說成為治國理論階段:

春秋戰國儒家的不得意,特別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之事,使儒家學者深刻的意識到:只有符合統治者意願,才有可能達到興盛儒教的目的,否則別說發展了連生存都會變為不可能。於是以董仲舒為首的儒生們提出了“天人感應”之說,其核心內容就是“君權神授”,並捨棄復周禮的說法,轉而強調社會各階層應守序:“三常五綱”。結果果然深得帝王歡心。看到儒家即將上位成為可能,董仲舒為使儒家獨霸治國理論,又向漢武帝提出了“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也得到了漢武帝的採納,至此儒家成功上位,且以後朝代更替而儒家不倒。但是卻因此人為的打斷了中華文明的正常發展進程。帶來的惡果就是破壞了中華文明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科技發展沒有了正常的生存土壤,絕大多數科技人員社會地位低下,淪為匠人,科技成果也絕大多數被斥為奇巧淫技,也就更談不上正常系統的發展了。而且孔子本身所倡導的君子六藝也受到了及大的弱化。社會管理理論也進一步走向了偏頗,學術上因“天人感應”的提法,至使儒家自身發展也受到了制約。孔子提出的各自守序轉而成為無法對帝王制約的制國理論。這點上到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慾”而發展到了極至。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中國的貫徹執行,直接造成的後果就是因沒有系統完善國家管理理論和在理論指導下產生的較為完善的管理機制,造成社會治理總是在興亡更替中輪迴,無法達到長治久安。科技得不到發展至使軍事裝備得不到系統進步,中華文明在宋明兩朝分別敗亡於元和清,出現了明文消亡於野蠻之手的的歷史悲劇。更是造成後來百年恥辱的直接原因。

儒家學說真正對社會發展造成決定性負面影響的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只有一分為二的看問題才是客觀的態度。對儒家學說在中國所造成的影響我們也應採取同樣的態度。


史可見證

儒家思想整整影響了中國2000多年。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儒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範。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國家的治亂,取決於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


儒家的“禮”也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維護宗法等級製為核心,如違反了“禮”的規範,就要受到“刑”的懲罰。直白的說儒家思想推崇尊卑貴賤,男尊女卑,權貴尊而平民卑。

三綱六紀,君主、臣民行孝,等級關係則被比喻為父子關係。直到如今我們仍說“百行孝為先”,這種價值觀影響之深遠可見一斑。



中國自古以來有古代神話, 神話也深刻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的倫理道德精神散見於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各處。這種影響,一方面是社會的無意為之,一方面也是人們的有意再創造。

儒家文化令中國跌宕起伏:唐朝佛教文化開創了盛世唐朝,世界有了至今都繁衍不息的唐人街;

宋朝儒家文化極盛,琴棋書畫樣樣在行,但面對外敵已經沒有漢唐之氣,只要烏紗帽,何懼岳飛亡,北宋變為南宋,直至被元替代。



明朝迎來短暫的輝煌,清兵入關,迎來康乾盛世,但蛻變到甲午海戰、八國聯軍,滿族血性的馬上功夫再次被“之乎者也”戰而勝之,剩下的就是“量中華之物力,結帝國之歡心!”

面對列強,皇帝信奉儒家學說,那國家之奴性就會國際化,向強者卑顏屈膝,割地賠款求和。

中國歷史就是如此,儒家求和,其他的諸子百家挺身而出,捍衛國家的領土主權或一統天下,然,和平時期,儒家往往再次走向前臺。

魯迅有言,滿口的仁義道德,滿肚子的男盜女娼,精練到兩個字——吃人。魯迅也有言,中華的脊樑是勞動人民。魯迅對儒家太犀利,儒家恨之、官僚恨之。



烏紗帽在中國能令一些人瘋狂。時至今日,也是如此。這難道不是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嗎?



儒家思想正如張儀之言:“在儒家眼裡,人皆小人,唯我君子;術皆卑賤,唯我獨尊;學皆邪途,唯我正宗。張揚刻薄,出言不遜,損遍天下諸子百家!卻大言不慚,公然以王道正統自居。憑心而論,儒家自己究有何物?一言以蔽之,爾等不過一群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書呆子,整天淹沒在那個消逝的大夢裡,惟知大話空洞,欺世盜名而已!”張儀之言有點誇張,但不無道理。

抹茶開心

想搞清楚這個問題,先要知道什麼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對中國或者說中華民族影響最為深刻的思想,中國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中,儒家思想都潛移默化的存在著,借用一句非儒家的佛教詩句“你信,還是不信,儒家都在那裡,不遠不近,不離不棄”。

儒家思想是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核心有兩個:“仁”和“義”。這兩個核心包含了幾千年裡我們的祖先生活的軌跡。

其實“仁”和“義”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道德”和“責任”。

孔子的道德,崇尚秩序,等級,禮儀。他給人們描述了一個有秩序的,溫文爾雅社會——一個理想的社會,為了實現這個理想社會,人們要不斷的“修養身性”,所謂“克己復禮”。

孟子的責任,崇尚擔當,讚美“捨身取義”,他給人們指出了人的社會責任的實現途徑。

孔孟之道,很高尚。給孔孟之道抹黑的人,想必也拿不出太過硬的理論來詆譭,於是會搞出一些“歷史緋聞”來“人身攻擊”。

在兩千多年前,兩位聖人的思想,經過“百家爭鳴”和“優勝劣汰”,最終成為下至黎民百姓,上至帝王將相共同遵守的“指導思想”,顯然其“思想指導性”嚴重壓倒所謂的“危害性”。

我們很難想象,一個有極大危害性的核心價值觀會被推崇和沿用兩千年。所以說,“儒家思想坑害中國幾千年”這個說法或者思潮,不僅是個笑話,更是個惡毒的笑話。

在上個世紀初,“砸爛孔家店”,曾經是那麼的時髦,但“孔家店”被砸爛了,孔家的等級觀念卻仍然存在,沒有了“君君臣臣”,但仍然有“父父子子”。我們仍需要“捨身取義”的社會責任擔當,儘管這個“義”與“忠君之義”已經有本質區別,但思想內涵沒有變化。

近代,隨著西方的堅船利炮和傳教士強行闖入或不請自來,輸入所謂的西方文明或文化“實際上就是基督教文化”就成了自認為“能拯救世界”西方列強給自己賦予的“責任”,這種強行輸入顯得多麼的霸道。

不能否認,隨著社會的進步,儒家思想當中的確有不適應當今社會的內容,但是它的“精神內核”一直是中國社會的根基與支柱,或者說之一。

當我們的社會道德體系和社會責任體系都未能擺脫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的時候,它究竟危害了誰呢?


步武堂

孫中山曾兩次全文抄錄《禮運•大同篇》。“天下為公”和“大同”,是孫中山全力倡導的理念。孔子的大同言論,一直成為孫中山闡述其理想社會的理論依據,在講話和文章中常常運用。他甚至直截了當地把自己的建設理想,同孔子的“大同”聯繫起來,直接引用孔子當年的話語來詮釋其理想社會的具體內涵。

請問,孫中山的儒家思想坑害了中國沒有?辛亥革命偉大不偉大?如果連孫中山都要誣衊,這樣的人就不可理喻了。

唐太宗李世民親自撰寫了《帝範》闡述了以儒治國的基本方針與政策交付給唐高宗,《貞觀政要》更記錄了關於治國的重要對話,從中可見唐太宗李世民是歷史上最身體力行奉行孔孟之治的帝王,由此才有輝煌的“貞觀之治”。

唐太宗一年兩次祭孔,確定了流傳後世甚久乃至及今的祭孔禮儀。他還在下令在各地州縣建孔廟,以敦行儒學。自那開始,中國各州縣都有了文、武二廟,使中國文化的文明之風,遍及中華大地,淳化了中國人的風俗。

再上溯至漢武帝尊儒,其諸多行為雖然有爭議,尊儒卻是一大功績。如果沒有漢武帝尊儒,中國的後世以何為教?以怪力亂神為教嗎?人心都奉行像印度教這樣的教化,使得國家至今流行種姓文化,民族與社會矛盾重重,文明不舉才叫偉大嗎?

請問,唐太宗的儒家思想坑害了中國沒有?漢唐盛世不值得中國人驕傲嗎?如果這些都不值得驕傲,那是個洋奴,正常中國人對此無話可說。

說儒家坑害中國的人,往往是那些“書讀得太少想法卻太多”的人。無知卻無畏,謬種而流傳,不知愚昧而自羞;一身無骨,反以無理叛逆實則崇洋媚外為大!


建章看世界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什麼是仁,仁,就是“仁者愛人”。由此產生的一系列理論體系,構成了儒家思想,從漢代董仲書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思想上升為統治階級集團的正統思想,演釋成了一套龐大,複雜而健全的理論體系,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如:禮,義,廉,恥,忠,孝,節,悌。

它有很多精華的東西,也有一些糟粕。比如:忠,就有忠誠,愛國,愛民的內容,但也有忠君,忠主的愚忠要求,甚至後者蓋過前者。以至出現一些現象,象文死諫,武死戰,君要臣死,不得不死,不這樣就違犯忠君效主的道德範疇等。再比如孝,主要指孝順父母,聽說為孝,聽話為順,也就父母的訓斥不反抗不辯解,照著去做,好象錯了也得這樣,這是不是有點不辨是非呀?而且,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就有點封建宗法觀念了。

一般認為儒家思想是由孔子與孟子的言論及其弟子們的論述構成。歷經幾千年的發展,不斷有新的內容充實。但孔子的“仁”,孟子的“義”,仍是其核心部分。有人把這種體系概括為:仁,義,禮,智,信。要想完整的來闡述它實屬不易。但我們知道有很多傳承下來的東西,仍是我們社會的主流方向,如仁的愛,義的見義勇為,禮的禮節,禮貌,待人接物的規矩。信的守信,誠實,契約精神。廉的清白,大公私。悌的互尊互讓等等。延續了幾千年的東西,併成為了人們的道德規範,至今長盛不衰,只能說是有益的,不能說它坑害了中國幾千年。

但儒家思想也有其不足或糟粕的東西,特別是對待婦女問題上,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等等。造成了婦女在舊禮教的壓迫下最悲慘的社會地位。

應該說新中國建立後,對儒家思想體系是採取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批判地接受和繼承了其合理的精華部分,使儒家思想的精華成為了道德體系的組成部分,為社會的發展,穩定,和諧作了巨大的貢獻。這也表明:一種成功的社會理論體系的建立,要經過長期的過程和社會實踐,它不可能一日一夜形成,也不可能一下放棄。那種認為西方的理論體系和價值觀能夠放四海而皆準,替代儒家思想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為中國人全盤接受的想法是荒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