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儒家思想坑害了中国几千年,你怎么看?

胜在自我

怎么可以说儒家思想坑害了中国呢?

儒家起于春秋战国,上可溯刚吃饭周文王,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需要的一种思想产物。大部分是比较好的,比如讲究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哪一个字会坑害中国?

周文王定此礼仪,周朝八百年是假的?周朝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文化领先的。

到了战国,礼崩乐坏,天下已经不成样子,孔夫子痛心疾首,想要改变这种君不君臣不臣的现状,所以教三千弟子习礼。虽然他的精神并不是当时争天下最需要的东西。但到了一统天下之后,儒家其对行为的规范,对礼的追求,对社会秩序的约定就成为最合适帝国治理的思想。

这里面,当然也有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使之适应了帝国的需要。但说实在,儒家思想实是当时社会治理最佳的解决方案。

比如用法家,法家的核心是酷,犯法就施以严刑,商鞅变法最后面也是作法自毙了。而且秦朝用法家,其实是一种军国主义思想,发动战争机器当然是好的,但用来治国未必最佳,这也是秦国变秦朝,治国思想没有转变过来,很快二世而亡的原因。

那除了法家不行,墨家行吗?那都是黑社会团队,说的非攻兼爱,但其实实施起来非常的困难,如果以一个高标准来要求社会,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社会无法适应。

那道家可以吗?三国时期张鲁倒是搞过五斗米教,但说实话,中国文明之所以没有灭亡,世俗化的政治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另外,道家讲的无为而治。这也是太过于理想化。

其他的学派就更不用说了,综合来看,只有儒家是比较合适中国社会的,尤其是中国乡绅社会,中国广大的农村,因为技术手段的缺乏,皇帝的统治是无法细化到乡村的,是谓皇权不下县,那县下面的社会怎么管理?只能通过乡绅来自治,乡绅怎么来自治?就是通过学习儒家的学问,用儒家的礼来进行自治。

那在长期看来,奉行儒家的中国也出现了汉唐这样的盛世,明清这样的大朝代,这种思想经过时间的验证是成功的。

说儒家误国,无非是近代落后于西方,被动挨打,然后文人找原因,一下找到了两千年前的孔老师身上,这也是莫名背黑锅了,自己落后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儒学也是要进步的。你最多只能说儒家思想没有跟上变化,需要改进,不能说儒家害了中国千年。千年之前,中国人用儒学,还处于世界之巅呢。


脑洞历史观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说句不好听的话,那些说儒家思想坑害中国几千年的人,就是一些一边吃奶一边骂娘的混蛋!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巨大。在春秋以来,尤其是汉武帝以来,中华文明能够在几千年的沉浮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儒家思想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儒家继承了黄帝、尤其是西周以来确立的最重要的宗法制的传统,确立了以孝为核心的社会基本规范。历来遵从儒家的统治者,无论他们怎么残暴、怎么愚昧甚至无论怎么乱搞,都标榜“以孝治天下”。这成为传统的农业社会稳定、繁荣的基本条件。换句话说,正是这个“孝”的基本观念,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延续至今的文明古国,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最具韧性的民族、历久弥新。

其次,儒家在孝的基础上,提出仁义礼智信这五常,成为人们心理行为的价值标准。无论是公卿士大夫,还是布衣庶人,均需要遵循这些价值标准,以致其深深埋入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之中。中国社会的和谐、繁荣、传承,均是从内到外的发散而非像西方那样由外而内的约束。君子慎独、不欺暗室的修养要求,正是这些集体潜意识的体现。说极端些,正是这些价值标准,使中国人真正成为人,而不是人形的野兽!

第三,儒家提供了家国天下的宏伟格局,使中华文明成为最具国际主义的文明,成为全人类的文明。自黄帝逐鹿中原、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秦始皇“书同文、行同伦、车同轨”,再到汉武帝大一统,儒家思想承前启后,以孔子的大同世界为蓝图,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原则,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情怀,造就了中国人基本的生命价值和终极关怀,为中华文明规划了宏伟蓝图。

第四,儒家基于易经,显化了朴素的辩证观念,发展出的“中庸之道”造就了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力。“执其两端取其中”,“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使中华文明能够不断把握社会发展、思想进步的本质,并能够兼收并蓄且又坚定不移。任何外来文明、外来思想观念,都能够在中庸的基本原则上融入进来,丰富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

第五,儒家在孔子提出基本原则后,孟子从内在的精神实质、荀子从外在的社会规范两个层面上发扬光大,更奇妙的是孟子的“内圣”成为显学、荀子的“外法”却反而隐藏与内,使中国两千年来以“外儒内法”的形式始终成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二法门,为社会的安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述几点远不能概括儒家对中华文明贡献之万一,但足以说明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文明传承,离不开儒家思想的贡献!

当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儒家思想尽管伟大,也不能脱离时代。所以,春秋时孔子的思想在战国时期就受到诘难,才有了孟、旬的发展;秦汉收到黄老思想的冲击,才有了董仲舒的改良;魏晋受到玄学的批判,才有了隋唐融合佛道的发展;五代受到世事纷乱的影响,才有了程朱理学的发扬;元明受到游牧文明的攻击,才有了阳明心学的大成;明清之际感受到空谈误国的弊端才有了顾炎武等启蒙思想家的实用。近代儒家思想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是历代以来最大的劫难,导致了许多牧羊犬们的全盘西化、历史虚无主义的叫嚣。新文化运动以降,我们经历了仿欧日、拜美国、学苏联等等过程,历史事实证明,还得是发扬传统、挖掘传统思想精华,走中国特色道路才是正途!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清代的儒家思想没有来得及适应时代发展,受到巨大冲击,就全盘否定,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现代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为基础,想方设法继承发扬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只要我们都能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沉心研究发掘,中华文化一定会浴火重生,重新屹立于世界之巅!现在,这个目标已经部分实现,这个趋势已越来越明显,我们要做的就是投身于发展的历史大潮中,决不能像题目中的“有些人”那样数典忘祖!


狂想的芦苇1

自汉武帝竖起儒家这一竿子大旗开始,此后历朝历代都独尊儒术,儒家学术与思想也就成为了历代王朝的正统学术与思想。

从统治层面来看,儒家思想核心之一就是:皇权天授、三纲五常。

这一思想一定是为皇权服务的,是为了建立崇拜式的信仰以及统治秩序的。但是,这并非是儒家思想的全部。

大一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朝上国,四夷来朝。

入世,宗教包容,敬鬼神而远之;

内圣外王,修齐治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重知识精英,重阶层,重德,重礼;

……

这些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思想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这世人的三观,举例而言:谁都希望自己孩子能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学而优则仕。这不就是儒家思想嘛!这一思想一定没有错嘛。

再举例而言,谁都希望在结婚之际,能有一套属于小俩口自己的居所,这样才算是“成家”,于是在这一理念的驱使下,年轻人都会努力奋斗,家长都会尽全力去实现这一想法,这就使得我们比任何民族都要勤奋,这也没有错嘛。

文天祥的绝笔很好地诠释了儒家思想的一部分:“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历史作家煮史问道

刚好写了一篇类似的文章,论述的就是我们现在或者近千年来看到的其实是假儒家。真正的儒家腰间有宝剑、胸中有豪情,孔门弟子出了许多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经济学家。而宋代以后的儒家,儒家六艺一样都不会,他们的表现更像另一个学派:夸夸其谈无为而治。

现在人们只记得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但是好像选择性地遗忘了他同时还是一位身高两米开外的大力士,更是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经济学家和音乐家。关于孔子在这方面的能力,咱们单单来看看他的教学内容和他的学生就知道了。孔子是倡导仁义礼智信的,这五个字也是我们今人孜孜以求的道德标杆,而孔子的教学内容,也就是儒家六艺(虽非孔子发明,但是孔子集大成),可能现在甚至千年前就被以“儒学正宗”的人忘记了: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孔子自然是精熟的,要不然他也不能教出孔门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他的弟子中,冉有(冉求,字子有)是政治家,子路(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不但是军事家,更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连孔子都夸他:“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宰我(宰予,字子我,亦称宰我)、子贡(端木赐,复姓端木,字子贡)是外交家,同时子贡还是政治家兼经济学家、成功的商人。《史记》记载:“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彊(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常相鲁卫,家累千金,”说的是子贡不但经常在鲁国卫国当宰相,还能忙里偷闲做买卖,成为大富翁。

在儒家思想完善之后,法家、纵横家、兵家、阴阳家才相继出现,甚至有一些兵家,原本就是儒家弟子,比如军事家吴起就是曾参之子曾申的徒弟,也就是说,如果兵家吴起见了儒家创始人孔子,是要叫一声“太师爷”的。儒家弟子练习驾车射箭研读兵法,这种情况一直到三国时期还是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刘备和公孙瓒,是当时大儒卢植的学生,卢植跟郑玄、管宁、华歆是师兄弟,他们的老师是大儒马融。

在唐朝之前的儒生都是要腰悬长剑的,但是到了宋朝,这种情况却发生了根本逆转,赵普宣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儒家六艺全部抛开,孔子晚年编纂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再加上孔门弟子后来搜集整理的《论语》,几本薄得不能再薄的四书五经(加上《大学》《中庸》《孟子》)读完,就可以高官得坐骏马得骑,整个宋朝文人儒生都以弱不禁风为时尚,腰中长剑换成了手中折扇,可是折扇轻摇扇出来的暖风,只能把君臣熏醉,并不能扇揍堵在门口要钱的西夏、辽、金和既要钱又要命的蒙元。就在这样强敌环伺的危急关头,宋朝又诞生了一位“大儒”,这位“大儒”名字叫朱熹。后来科举考试,朱熹批注解读的四书五经就是标准答案。


半壶老酒半支烟


儒家思想作为古代中国正统思想,历来为统治者们奉为治国之准绳,北宋宰相赵普更是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儒家文化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影响和塑造着中国人的性格和思维长达两千多年,两千多年来,中国人深受其益也深受其害。然而说儒家思想坑害了中国人几千年,却是有失偏颇的。

儒家兴起于春秋战国,上可追溯至周文王,孔子承其思想,融化贯通,把它发扬光大。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人,把他的言行集结成《论语》一书。《论语》传到西汉时,已有“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三个版本,前两种后来失传了,流传下来的“鲁论语”也有所残缺,最早的《论语》版本已是残缺不全,更不用说后世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和继承了。其实《论语》一书只是孔子和其学生谈话的记录,后世学者为迎合统治者的需求,多在此思想上牵强附会,衍生出许多无稽之谈。

西汉的董仲舒为了逢迎统治者的需求,打着儒家的旗号,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等主张,他的学说被汉武帝所采用,从此儒家上升为学术正统,为历朝统治者所奉行。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由此延伸出的“仁者爱人”,“仁,义,礼,智,信”等一系列理论都是积极向善的理论,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统治者的需求,也逐渐衍生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等封建落后的理论,儒学之为人所诟病的地方,大概在此。

《论语▪乡党》中有一段话:“既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曾看到有书本对这段解释:《论语》中记载,有一次,孔子家中的马厩着火了。孔子知道后问的第一句话是:“伤人乎?”根本没有问到马。由此可见,孔子把尊重人和爱护人放在第一位。同样,作为管理者,只有为下属着想,下属才会为管理者和企业着想。

这段解释表面上看去似乎没有问题,其实仔细想想是不通的,因为孔子仁民爱物,不可能在失火后只关心人而不问马。后来有学者考证出“不”和“后”在古文中是互通的,也就是“不问马”,其实是“后问马”。

可见我们连孔夫子的言论都没有理解清楚,无怪乎要说儒家思想坑害了中国几千年了。


煮酒君谈史

纵观中国历史,从汉武帝开始直至清朝灭亡的这个历史时间段,儒家学说独霸着着治国学说的位置。为什么会造成这现象?儒家学说对中国的影响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在这个理论指导下中国的科技文化最后竟然落后西方如此之多以至于到清朝道光后彻底沦落到任人鱼肉的地步?本人在后面试为分析。

首先儒家学说是一门研究社会管理方式的学说。自春秋时为孔子创建后并非一层不变的,而是为适应社会需求在不断更新之中。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创始阶段,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孔子看到诸候争霸混战给社会造成的损害、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孔子总结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就是因诸候权贵阶层的私欲社会失去了原有的次序。所以创建了以“克已复礼”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所谓“克已”就是克制消除自己的私欲(主要是指权贵阶层的权利利益欲望),“复礼”是说恢复周王朝的统治秩序。

这样一个学说主张,豪无疑问决不会为当时的诸侯所接授和采纳,以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还发生了焚书坑儒的惨事。

第二个阶段,儒家学说成为治国理论阶段:

春秋战国儒家的不得意,特别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之事,使儒家学者深刻的意识到:只有符合统治者意愿,才有可能达到兴盛儒教的目的,否则别说发展了连生存都会变为不可能。于是以董仲舒为首的儒生们提出了“天人感应”之说,其核心内容就是“君权神授”,并舍弃复周礼的说法,转而强调社会各阶层应守序:“三常五纲”。结果果然深得帝王欢心。看到儒家即将上位成为可能,董仲舒为使儒家独霸治国理论,又向汉武帝提出了“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也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至此儒家成功上位,且以后朝代更替而儒家不倒。但是却因此人为的打断了中华文明的正常发展进程。带来的恶果就是破坏了中华文明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科技发展没有了正常的生存土壤,绝大多数科技人员社会地位低下,沦为匠人,科技成果也绝大多数被斥为奇巧淫技,也就更谈不上正常系统的发展了。而且孔子本身所倡导的君子六艺也受到了及大的弱化。社会管理理论也进一步走向了偏颇,学术上因“天人感应”的提法,至使儒家自身发展也受到了制约。孔子提出的各自守序转而成为无法对帝王制约的制国理论。这点上到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而发展到了极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国的贯彻执行,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因没有系统完善国家管理理论和在理论指导下产生的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造成社会治理总是在兴亡更替中轮回,无法达到长治久安。科技得不到发展至使军事装备得不到系统进步,中华文明在宋明两朝分别败亡于元和清,出现了明文消亡于野蛮之手的的历史悲剧。更是造成后来百年耻辱的直接原因。

儒家学说真正对社会发展造成决定性负面影响的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只有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才是客观的态度。对儒家学说在中国所造成的影响我们也应采取同样的态度。


史可见证

儒家思想整整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直白的说儒家思想推崇尊卑贵贱,男尊女卑,权贵尊而平民卑。

三纲六纪,君主、臣民行孝,等级关系则被比喻为父子关系。直到如今我们仍说“百行孝为先”,这种价值观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



中国自古以来有古代神话, 神话也深刻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伦理道德精神散见于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各处。这种影响,一方面是社会的无意为之,一方面也是人们的有意再创造。

儒家文化令中国跌宕起伏:唐朝佛教文化开创了盛世唐朝,世界有了至今都繁衍不息的唐人街;

宋朝儒家文化极盛,琴棋书画样样在行,但面对外敌已经没有汉唐之气,只要乌纱帽,何惧岳飞亡,北宋变为南宋,直至被元替代。



明朝迎来短暂的辉煌,清兵入关,迎来康乾盛世,但蜕变到甲午海战、八国联军,满族血性的马上功夫再次被“之乎者也”战而胜之,剩下的就是“量中华之物力,结帝国之欢心!”

面对列强,皇帝信奉儒家学说,那国家之奴性就会国际化,向强者卑颜屈膝,割地赔款求和。

中国历史就是如此,儒家求和,其他的诸子百家挺身而出,捍卫国家的领土主权或一统天下,然,和平时期,儒家往往再次走向前台。

鲁迅有言,满口的仁义道德,满肚子的男盗女娼,精练到两个字——吃人。鲁迅也有言,中华的脊梁是劳动人民。鲁迅对儒家太犀利,儒家恨之、官僚恨之。



乌纱帽在中国能令一些人疯狂。时至今日,也是如此。这难道不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吗?



儒家思想正如张仪之言:“在儒家眼里,人皆小人,唯我君子;术皆卑贱,唯我独尊;学皆邪途,唯我正宗。张扬刻薄,出言不逊,损遍天下诸子百家!却大言不惭,公然以王道正统自居。凭心而论,儒家自己究有何物?一言以蔽之,尔等不过一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整天淹没在那个消逝的大梦里,惟知大话空洞,欺世盗名而已!”张仪之言有点夸张,但不无道理。

抹茶开心

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先要知道什么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对中国或者说中华民族影响最为深刻的思想,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儒家思想都潜移默化的存在着,借用一句非儒家的佛教诗句“你信,还是不信,儒家都在那里,不远不近,不离不弃”。

儒家思想是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核心有两个:“仁”和“义”。这两个核心包含了几千年里我们的祖先生活的轨迹。

其实“仁”和“义”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道德”和“责任”。

孔子的道德,崇尚秩序,等级,礼仪。他给人们描述了一个有秩序的,温文尔雅社会——一个理想的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理想社会,人们要不断的“修养身性”,所谓“克己复礼”。

孟子的责任,崇尚担当,赞美“舍身取义”,他给人们指出了人的社会责任的实现途径。

孔孟之道,很高尚。给孔孟之道抹黑的人,想必也拿不出太过硬的理论来诋毁,于是会搞出一些“历史绯闻”来“人身攻击”。

在两千多年前,两位圣人的思想,经过“百家争鸣”和“优胜劣汰”,最终成为下至黎民百姓,上至帝王将相共同遵守的“指导思想”,显然其“思想指导性”严重压倒所谓的“危害性”。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有极大危害性的核心价值观会被推崇和沿用两千年。所以说,“儒家思想坑害中国几千年”这个说法或者思潮,不仅是个笑话,更是个恶毒的笑话。

在上个世纪初,“砸烂孔家店”,曾经是那么的时髦,但“孔家店”被砸烂了,孔家的等级观念却仍然存在,没有了“君君臣臣”,但仍然有“父父子子”。我们仍需要“舍身取义”的社会责任担当,尽管这个“义”与“忠君之义”已经有本质区别,但思想内涵没有变化。

近代,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和传教士强行闯入或不请自来,输入所谓的西方文明或文化“实际上就是基督教文化”就成了自认为“能拯救世界”西方列强给自己赋予的“责任”,这种强行输入显得多么的霸道。

不能否认,随着社会的进步,儒家思想当中的确有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内容,但是它的“精神内核”一直是中国社会的根基与支柱,或者说之一。

当我们的社会道德体系和社会责任体系都未能摆脱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的时候,它究竟危害了谁呢?


步武堂

孙中山曾两次全文抄录《礼运•大同篇》。“天下为公”和“大同”,是孙中山全力倡导的理念。孔子的大同言论,一直成为孙中山阐述其理想社会的理论依据,在讲话和文章中常常运用。他甚至直截了当地把自己的建设理想,同孔子的“大同”联系起来,直接引用孔子当年的话语来诠释其理想社会的具体内涵。

请问,孙中山的儒家思想坑害了中国没有?辛亥革命伟大不伟大?如果连孙中山都要诬蔑,这样的人就不可理喻了。

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写了《帝范》阐述了以儒治国的基本方针与政策交付给唐高宗,《贞观政要》更记录了关于治国的重要对话,从中可见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最身体力行奉行孔孟之治的帝王,由此才有辉煌的“贞观之治”。

唐太宗一年两次祭孔,确定了流传后世甚久乃至及今的祭孔礼仪。他还在下令在各地州县建孔庙,以敦行儒学。自那开始,中国各州县都有了文、武二庙,使中国文化的文明之风,遍及中华大地,淳化了中国人的风俗。

再上溯至汉武帝尊儒,其诸多行为虽然有争议,尊儒却是一大功绩。如果没有汉武帝尊儒,中国的后世以何为教?以怪力乱神为教吗?人心都奉行像印度教这样的教化,使得国家至今流行种姓文化,民族与社会矛盾重重,文明不举才叫伟大吗?

请问,唐太宗的儒家思想坑害了中国没有?汉唐盛世不值得中国人骄傲吗?如果这些都不值得骄傲,那是个洋奴,正常中国人对此无话可说。

说儒家坑害中国的人,往往是那些“书读得太少想法却太多”的人。无知却无畏,谬种而流传,不知愚昧而自羞;一身无骨,反以无理叛逆实则崇洋媚外为大!


建章看世界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什么是仁,仁,就是“仁者爱人”。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理论体系,构成了儒家思想,从汉代董仲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上升为统治阶级集团的正统思想,演释成了一套庞大,复杂而健全的理论体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如:礼,义,廉,耻,忠,孝,节,悌。

它有很多精华的东西,也有一些糟粕。比如:忠,就有忠诚,爱国,爱民的内容,但也有忠君,忠主的愚忠要求,甚至后者盖过前者。以至出现一些现象,象文死谏,武死战,君要臣死,不得不死,不这样就违犯忠君效主的道德范畴等。再比如孝,主要指孝顺父母,听说为孝,听话为顺,也就父母的训斥不反抗不辩解,照着去做,好象错了也得这样,这是不是有点不辨是非呀?而且,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就有点封建宗法观念了。

一般认为儒家思想是由孔子与孟子的言论及其弟子们的论述构成。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内容充实。但孔子的“仁”,孟子的“义”,仍是其核心部分。有人把这种体系概括为:仁,义,礼,智,信。要想完整的来阐述它实属不易。但我们知道有很多传承下来的东西,仍是我们社会的主流方向,如仁的爱,义的见义勇为,礼的礼节,礼貌,待人接物的规矩。信的守信,诚实,契约精神。廉的清白,大公私。悌的互尊互让等等。延续了几千年的东西,并成为了人们的道德规范,至今长盛不衰,只能说是有益的,不能说它坑害了中国几千年。

但儒家思想也有其不足或糟粕的东西,特别是对待妇女问题上,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等等。造成了妇女在旧礼教的压迫下最悲惨的社会地位。

应该说新中国建立后,对儒家思想体系是采取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批判地接受和继承了其合理的精华部分,使儒家思想的精华成为了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为社会的发展,稳定,和谐作了巨大的贡献。这也表明:一种成功的社会理论体系的建立,要经过长期的过程和社会实践,它不可能一日一夜形成,也不可能一下放弃。那种认为西方的理论体系和价值观能够放四海而皆准,替代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为中国人全盘接受的想法是荒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