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年是怎樣做空日本經濟的?

萬啟斌

其實也沒有什麼,玩的就是陽謀。

首先,美國人認為日本之所以向美國和歐洲出口那麼多,就是因為日元的幣值過低,這個給日本帶來了匯率優勢,導致日本生產的產品成本比美國和歐洲要低,自然就會沖垮美國和歐洲的相關產業。所以美國人能想到的就是讓日本政府使日元升值,這樣就可以削減日本的匯率優勢,讓美國和歐洲的產品重新有競爭力。日本在歐洲和美國的逼迫下也確實做到了。但這就是一個巨大的信號,也就是說日元要大幅升值,很快,大量的美國和歐洲的資本就流入日本市場,搶購日本的房地產和股票等資本,造成了日元資產的迅速升值,而日本國內的,一些投機者也看到了機會,不斷地將資產轉移到這些相關的資產上去,以便獲取其中的增值利益。這種財富的示範效應,很快就在日本全民全社會蔓延開來,大家都開始把自己的錢轉移到,這些資產上面,不斷的加槓桿,因為誰的槓桿加得多,誰就越賺錢!

當然,事情總有到盡頭的時候,當日元的資產進入高位的時候,一些聰明人就開始拋售,因為繼續持有的收益已經不如一次兌現,然後去投資其他的資產更賺錢了,但是出現信號以後,造成大家一起拋售,交易踩踏,最後形成了,大崩盤的情況。

其實,這裡面有陰謀嗎?可能有吧,但是不多,主要還是遵循著市場的客觀規律,那就是資本,是逐利的!


帝國曆史觀察者

美國當年是怎樣做空日本經濟的?這個問題值得深思,也值得如今的我們吸取經驗教訓。

上個世紀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美國財政赤字大增,和世界多國貿均出現了逆差,美國為了扭轉這種態勢,於是就像通過匯率戰來來改變這種格局,增加美國的出口量。

看到上面這種情況,是不是非常眼熟,這不是和如今的情形一樣嗎。如今特朗普當政的美國,正好就是如此,國債高舉,美國目前與中國、韓國、墨西哥、日本、德國、法國、中國臺灣、印度、意大利、沙特等國家和地區皆存在貿易逆差,是全球貿易逆差最大的國家。

作為商人出身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對此是絕對不能容忍的,所以他一上臺就提出了“美國優先”。什麼叫美國優先,就是美國製定的一切政策,所做得一切事情,都是率先考慮美國與美國人民的利益。

為了扭轉這種形式,美國開始了他的老伎倆,從數據可以看到,從去年到現在,美國對多國貨幣都在下行,美元兌人民幣、歐元、英鎊、新加坡幣、瑞士法郎等等都在貶值,為的就是刺激其出口。

當年也是如此,1985年美國與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簡稱G5)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簽署了廣場協議。

當然,並不是廣場協議擊垮了日本的經濟,要是如此,英法德的經濟也都會垮掉。廣場協議只是個引子,之後日本一系列經濟措施以及其人口問題綜合誘惑其經濟泡沫破裂,而且由於其人口連續多年負增長,導致其經濟長期低迷。


天天說錢

這是一個發人深省的歷史案例。


背景


二戰後,世界變成美蘇爭霸的兩級格局。為了應對蘇聯,美國急於拉攏盟友,因此對日本採取扶植政策,而日本經濟則在美國資金、技術、資源等方面的支持下得到大力發展。然而好景不長,逐漸強大的日本反而成為了美國的競爭對手和潛在威脅。


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GDP已經是美國的一半,併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就是在此時,石原慎太郎的一篇《日本可以說不》寫出了日本人的心聲,委婉地向世界宣稱日本即將超越美國。這一下逼急了美國人,為了打壓日本,維護美國自身霸權,美國決定做點什麼。


行動


得益於美國的扶持,日本逐漸形成了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結構,併產生了大量的貿易順差,但也在國內造成了通貨膨脹,美國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終於,1983年9月19日,《美元日元的矛盾——現存問題和解決方案》報告書正式發表,文中指出:美元對日元明顯高估是美國製造業萎靡的結症所在,美國必須促使日元升值。


1985年9月,美國憑藉著霸權地位,協調主要經濟大國對匯率採取一致行動打壓日元,成功實現強勢美元向弱勢美元轉向——美英德法日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在紐約廣場賓館簽署了著名的“廣場協議”。廣場協議拉開了日元升值的序幕,也奏響了日本經濟被絞殺的悲歌。


與此同時,美國也對日本掄起了301調查大棒,先後對日本的半導體、計算機等多種產品進行貿易制裁。


然而這還不是最致命的。由於本幣升值,日本出口遭受重創,而日本政府為了刺激經濟,開始投放大量基礎貨幣以及輪番降息措施,造成國內流動性氾濫,使本來就存在通脹的日本經濟病入膏肓。



1989年前後,美國繼續對日本政府施壓,並達成《日美構造協議》。《協議》督促日本進行大規模公共投資計劃,並開始對日本的流通制度、投資壁壘、土地使用等問題進行改革。


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初,為解決日美“貿易不均衡”問題,日本在美國的蹂躪下先後經歷了日元美元協議、廣場協議、日美構造協議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意味著日本遭受一次打擊。


由於利率下調,資金嚴重過剩造成資本市場開始畸形發展,銀行地產投機情緒濃厚,金融機構開始聯手操縱市場,在扭曲的經濟秩序下賺著瘋狂的錢。


由於日元大幅升值,大量國際熱錢也湧入日本,一夜之間日本股市樓市暴漲,一個東京買下一個美國成為了現實。1989年12月29日,日經指數達到了38916這個前所未有的高點。

而美國則開始在醞釀利用估值期貨做空日本了。1990年1月12日,美國交易所推出“日經指數認證沽權證”衍生品,大量美國投行紛紛追捧。該權證本質上就是一個看跌期權,只有當指數下跌到某一水平以後購買者才能獲利,從而購買者就開始不擇手段地打壓日本股市。終於,暴跌模式從股市開始,並蔓延到樓市乃至影響整個日本經濟。


影響


由於升值預期,大量美元(比如100美元)湧入日本,並以低匯率換得大量日元(100美元兌換23650日元),而他們的日元資產在日本股市和樓市中賺得盆滿缽滿後,開始大量拋售套現並反手購買股指期貨做空日本股市,再次獲利,待日本金融崩潰前夕,再逃離日本,把日元兌換成美元,而此時的匯率卻已大幅升值(假設之前的23650日元翻了一倍,即47300,再以升值後的匯率133.89換回美元,得到353美元,翻了3.5倍),而此時日本政府需要動用3倍多的外匯儲備美元來買日元,由於外匯儲備無力滿足龐大的匯兌需求,最終落到以國內的優質資產作價變賣的境地。


泡沫破滅後,非實體經濟出現大量不良資產,而資產又過多集中於非實體經濟,社會資本利用率大幅度降低,經濟亂成一片,並最終影響了日本未來幾十年的復甦。


結語


日本血淋淋的教訓如今在中美之間開始有了一些苗頭,好在高層並沒有像日本那樣做出妥協以及錯誤的決定,而最重要的則是中國國力的強大,抵抗國際遊資、保證金融穩定的能力已非當年可比,不過儘管已是大國,但百尺竿頭,仍需更進一步。


小白讀財經

1980年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國和主要債權國,威脅美國經濟和金融霸主地位。鑑於美日軍事和政治的主僕關係,美國更加有恃無恐、採取一系列措施打壓日本經濟,遏制日元崛起,維護美國自身霸權。筆者認為,主要的措施在於:

(一)匯率問題政治化,逼迫日元升值。第一步:營造輿論壓力。1983年9月19日,日美貨幣博弈前夕,艾斯拉·所羅門和迪彼得·馬切遜發表摩根報告書《美元日元的矛盾——現存問題和解決方案》,文中指出:美國企業同日本公司競爭處於不利地位的根本原因在於匯率問題,美元對日元明顯高估是美國製造業萎靡的結症所在,美國必須促使日元升值。該報告提出11項對策和應對方案,包括購入日元債券,限制日本壓低匯率、推動日本金融開放、提議IMF針對日元匯率提出整改方案等。該報告奠定里根總統訪日的“修正低位日元”基調,成為美國施壓日本貨幣和貿易問題的行動指南。從國內看,美國把自身經濟結構導致的失衡問題,歸咎於日本,轉移問題和矛盾焦點,符合美國製造業等傳統部門利益,滿足政府執政需要。

第二步:簽訂《廣場協議》。1985年9月,G5財政和央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達成廣場協議,各國一致承諾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修正高位美元,調節收支不平衡。美國憑藉世界霸主地位,成功協調主要經濟大國對匯率採取一致行動,實現強勢美元向弱勢美元轉向。廣場協議拉開日元升值序幕。日元患上“升值預期綜合症”。日本政府被迫投放大量國內基礎貨幣加以干預,造成國內流動性氾濫,長期陷入低利率流動性陷阱。

(二)貿易制裁相威脅,掐死日本經濟“增長極”。日本經濟發展嚴重依賴美國市場,日美經貿依存關係處於非對稱地位。美國抓住日本出口導向型經濟軟肋,以貿易摩擦為藉口,以保護主義的貿易制裁相威脅,揮動一系列“301”調查大棒,逼迫日本讓步。例如,1985年7月,在簽署《廣場協議》前夕,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對日本半導體產業發起301調查,迫使日最終較大讓步。1989年6月,USTR再次針對日本衛星政府採購、巨型計算機政府採購、木材產品的技術歧視發起301調查,有效遏制日本新興產業的發展,保持美國相關產業競爭優勢。總之,上世紀80年代,日本是美國發起301調查最為密集的國家。

(三)開啟高層對話,敦促日本金融開放。1983年,美國政府為更有效地控制日本經濟,實現打壓日元的既定戰略目標,開啟雙邊高層談判、搭建重要對話平臺——日元美元委員會,直接、高效地向日本政府施加政治壓力,敦促日本金融市場開放。迫於美國強硬的態度和壓力,也出於自身日元國際化戰略考慮,日本妥協並讓步。最終雙方達成“日元美元委員會協議”,全面啟動日本金融市場開放:開始發行歐洲日元債券、啟動歐洲日元貸款、放鬆包銷日元債券等金融業務限制、廢除定期存款利率上限、允許國外銀行從事日本國債交易、創設銀行日元票據市場、開放東京證券交易所的會員權等。大刀闊斧的金融自由化改革,使日本抵禦金融風險能力驟降。美國折衝樽俎,成功打開日本市場,為金融資本湧入日本,掃清金融體制性障礙。由此,“日元升值預期綜合症”和金融市場開放雙重因素作用下,鉅額熱錢推高日本資產價格,股市投機狂熱,日本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嚴重背離。最終,經濟泡沫轟然破滅,經濟陷入長期低迷。但以對沖基金為首的熱錢賺得盆豐缽滿,鉅額資金迴流美國又支持它90年代的經濟繁榮。美國積極談判終於取得碩果,消除日本金融壁壘,打壓日本經濟戰略得逞。

(四)簽訂“構造協議”,干預日本經濟。1989年後,美國對日本戰略發生變化,開始對日本經濟結構調整進行干涉,試圖把日本經濟金融發展,改造成符合美國經濟利益的附庸。美國通過對日本政府施壓,雙方最終達成“日美構造協議”:美國督促日本進行10年期430萬億日元的公共投資計劃,提高流通效率、調整持有股權等,甚至直接為自民黨支招進行經濟結構改革,要求日本行政管理和企業行動要以市場原理進行。 “日美構造協議”對日本經濟結構進行深層次調整,美國干預日本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加劇日本財政惡化和經濟持續低迷局面,日本經濟出現失去的10年甚至20年。日本經濟崛起如曇花一現,日元國際化進程戛然而止,佔全球儲備貨幣比例不足3%,從此再無實力挑戰美國的經濟和金融霸主地位。

以史為鑑,從美日經濟金融博弈中,我們應學習、吸取相關經驗教訓。


經韜

用做空來表達日本經濟上世紀九十年代出現危機的原因,總覺得有點勉強,或者有點牽強。正可謂蒼蠅不盯無縫的蛋,如果不是自身出了問題,別人想來做空就做空啦。就算做空,也不至於使經濟出現大問題吧。

我們並不否認,在美國壓力下籤訂的廣場協議,確實是後來日本爆發房地產泡沫危機的導火索。那麼,如果沒有廣場協議,美國資本不先進後出,是否就意味著日本經濟能夠平安度過呢?也不是,所不同的是,時間可能會向後延緩幾年,危機不可避免,甚至嚴重性更強。

美國所以能夠利用廣場協議,讓美國資本進入日本房地產行業,並獲得了日本政府5%保本利益承諾後,於1990年撤離,導致日本房地產行業崩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全國都在炒房,房價更是一天一個樣泡沫嚴重氾濫。既然有這樣的現象,美國資本當然不會放過了。

所以,日本的房地產危機,決不只是美國要求日本簽訂了廣場協議,而是日本房地產過度發展後的泡沫氾濫。很顯然,對我們也是一次警示。做空機構未必是無所不能的,只要自身過得硬,什麼做空機構,做空組織,都與自己無關。


譚浩俊

1980年代日本經濟發展迅速,日本的GDP已經是美國的一半了。美國害怕失去經濟大國的地位。美國在1985年逼迫日本簽署廣場協議,導致日本經濟全面崩潰,成千上萬家外貿企業虧損倒閉。



1.1980年代日本擁有2850億美元的美國直接資產與證券資產。日本控制了3290億美元的美國銀行資產。購買了美國40%的國債。日本操控的資金佔美國紐約股票交易所每日交易量的25%,可以說日本對美國的經濟影響力非常大。

2.美國市場上20%的半導體設備,30%的汽車和50%以上的機床,以及大部分消費類電子產品都是由日本生產出口到美國的。日本在美國賺了很多錢,但是美國也開始精心醞釀一場金融戰來打敗日本。

3.1985年美國聯合德國,英國,法國,日本在紐約的廣場酒店簽署了廣場協議。這個協議說日本向美國和歐洲出口產品,賺了很多錢,要求日元升值。如果日元不升值,歐美國家將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日本害怕了只能簽字,這就是強盜行為。

4.日本政府迫不得已讓日元升值,兩年之內日元升值了一倍,而美元貶值了一倍。這導致日本的出口製造業陷入了癱瘓,成千上萬家日本出口型企業遇到了嚴重的虧損。

5.美國又逼迫日本調低銀行存款利率,讓日本的有錢人覺得把錢存在銀行利息太少。所以日本的有錢人就投資了房地產、股票和藝術品。然後美國又做空日本經濟,導致日本股市暴跌、樓市下跌、藝術品價格下跌,日本經濟損失慘重。


杜達特洛夫斯基



日本當初失落十年,就是刻意追求虛擬經濟而脫離實體經濟支撐的下場,同樣是制度落後和思想固化的產物,美國只不過是在匯率問題上,放上了最後一顆壓垮日本經濟的稻草。

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過30年的高速發展,進入了一個黃金時期,但日本人並沒有像我國一樣到全球從事基礎建設這種實體項目,而是從日本政府到日本國民都選擇了單純的併購、購買資產、股票、債券、房地產等這種脫離實體的虛擬經濟的道路。日本人的盲目樂觀,將日本的資產數字推到一個相當高的地步,這種強烈的信心反應到日本股市和樓市上,使得日本股市連續25年持續上揚,日本的樓市位居世界前列,但最終躲不開市場規律這個真理,物極必反,泰極否來。



而這個轉折點,就是“廣場協議”,80年代的美國財政赤字高的離譜,對外貿易逆差多的嚇人。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於是召集了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的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達成關於五國聯合貶值在拯救美國赤字的協議。這使得日元經過對美元貶值後更加值錢,全球都在向日本大量的輸出鈔票,而狂熱的漲幅已經大大超過了日本當時GDP的增長,日本老百姓買不起房,日本的實體經濟因為房地產而收益率低下,發展緩慢。

1989年,因為高聳的房價和股價已經遠遠超過實體經濟回報率,而開始下降。再也坐不住的日本政府這時候小心翼翼的頒佈了土地緊縮的政策來提振民心。而這一腳緊縮的剎車,剎斷了地產商資金鍊,剎掉了日本股價,剎沒了日本泡沫。而破產的地產商還不起銀行,銀行沒錢不能放貸給企業,企業沒有資金不能發展,如此惡性循環,使得日本經濟一落千丈。

所以根本不用美國做空,日本自己挖的坑,含著淚也要填上。


馬克觀察

打鐵還得自身硬!沒有自己“空”,何來別人做空?實質是日本產生的經濟危機導致有了“失去的十年”。


1980年代的日本經濟可謂如日中天,富甲天下,開始了在世界“買買買”模式,特別是在美國,有差點“買下半個美國”的說法。但盛極而衰,日本登上頂峰的時候就是它走下坡路的開始,蓋緣於市場經濟的週期性規律。經濟週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現象,任何國家的經濟發展都要經歷蕭條,沒有一成不變的永久繁榮,這是經濟本身的發展規律,日本也難置身其外。歐美國家與日本簽署的所謂“廣場協議”,只不過是產生停滯導致“失去十年”這匹倒下駱駝身上壓下的最後一根稻草。


1.日本經濟危機的歷史動因。日本現代經濟是在冷戰格局下依靠美國的帶動扶持發展起來的,當時的日本充分利用了美國在資金、技術、資源、市場乃至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援助,臥薪嚐膽埋首一心發展經濟,終於在1960年代後期實現了經濟起飛,到1980年代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冷戰結束後,日本面對的是世界多極化的趨勢,日本更成為美國最為強勁的經貿對手,日美的經濟戰已不可避免。

2.日本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的短板。日本政府主導型經濟首先體現在金融體制的弊端暴露無遺。日本當時的金融體制,是在戰後初期資金短缺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它的優先方向是為產業界穩定地提供低息貸款,增強企業出口競爭力。特徵是實行嚴格的外匯管制人為的低利率政策,以阻止資金外流,鼓勵企業貸款來發展經濟

。但這種日本特色的“官銀一體化”體制,帶來的卻是經營能力低下,國際競爭力缺乏。同時由於權力過度集中,導致政商勾結、腐敗問題頻發。其次就是政府行政質量的低劣和效率的低下。1980年代,日本政府上至首相下到工作人員貪腐醜聞一波連著一波,日本金權政治和腐敗問題成了影響日本辦事效率的一個重要因素。

3.日本企業管理與經營模式已與當時飛速發展的世界經濟不相適應。無可置疑的是,日本以''經營者主導型企業制度、發展目標優先、終身僱傭制、年功序列制和企業內工會制”為主要內容的企業管理經營模式,在日本成為經濟大國的過程中居功至偉。但隨著企業競爭國際化和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日本企業制度的缺陷日漸明顯。創新動力缺失,人才老化嚴重,激勵機制滯後等都導致跨國經營低效,難以在國際市場開疆拓土。

4.以房地產為主導的產業選擇加速了日本繁榮泡沫的破滅。房地產經濟不僅催生了泡沫經濟的虛假繁榮,而且嚴重影響了日本原本可以迎頭趕上的產業升級。這樣,災難就來臨了,日本在國際經濟舞臺上與美國的競爭每況愈下,終於吞嚥下了“失去十年”的苦果,一場不期而遇的經濟寒潮持久、狂猛。

這就是日本經濟曾經萎靡不振的真相。

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外部條件,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如此,美國的所謂做空日本經濟就難以自圓其說。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日本教訓當為鏡鑑,揚長補短,把我們自己發展得更好。


今古達觀

日本人做東西行,做金融不行,只會用雙手賺錢,不會用思想賺錢,永遠是奴才命。

日本從古至今從沒出過一個偉大思想家,戰略家,哲學家,數學家,都是師從中國,一直做中國奴才。

明治維新只是變法才變思維,利用為英美做奴才,維護英美在亞州利益,才變成強國。

二戰被美國先進思想的工業體制打的懷疑人生,做美國殖民地才發展起來。

日本靠美國佔領軍逼迫實行民主,解放農民,解散財閥,才走上技術立國道路。因為碰上朝鮮戰爭後,美國開放市場,開放技術,開放資本才發展起來。

當日本危脅到美國第一位置時,美國人用思想做空日本了,當美國用金融開放,日元升值玩日本時,日本無人察覺。

當時美國也想玩西德,可德國人不上當,不管美國人怎麼忽悠,只做實業不做金融,只做實業不做房地產,只做實業不做股市,馬克升值收益全都投入實業轉型,技術升級,開拓市場,因為德國人有思想家,戰略家,哲學家,數學家,會戰略,會分析,會研究,才不會上當。

反觀日本對美國的吹捧忽悠,心喜若狂,開放資本,開放股市,開放市場,全民炒股,全民炒房,全民炒日元,卻沒人看出美國的陰謀才上當,因為日本沒有思想家,戰略家,哲學家,數學家。

美國資本低價進場,拼命拉高日本股市房市日元后,有了幾倍利潤,怎麼賣都是賺錢的,再配合做空槓桿,有了幾十倍利潤。

利用日本人虛榮心,賭徒心理,殺跌到日本人懷疑人生,幾十年辛苦錢全部孝敬美國金融資本,而且還不能關閉資本市場,因為有刺刀頂著。

日本從此陷入了緊縮政策,企業股市融不到資,炒家賣不出房,政府賣不出地,失去了二十年發展,錯過了信息革命,移動互聯時代,從此衰落下去。

日本首相海部正樹總結日本泡沫經濟時曾說,日本寧可發展AV產業,也不能發展房地產業。

因為一個讓人中毒,一個讓國中毒,人中毒還好救,國中毒很難救,付出代價太慘重了,等於日本人白為美國金融資本打工二十年。


心有遠芳

很多人認為,是美國利用《廣場協議》逼迫日元升值才導致日本有了“失去的二十年”。


並不是那麼簡單。


當年的廣場協議後,貨幣升值的可不僅是日本一家,德國馬克也出現了大幅度升值。但發展結果卻和日本有天壤之別。


觀察日元與德國馬克在1985年至1987年間的表現,對美元升值幅度是相對接近的。從1985年初至1987年底,美元兌德國馬克匯率從3.08貶值至1.57;美元兌日元匯率是則從250貶值至128附近,均接近貶值50%。

大幅的匯率升值對日德兩國的出口均產生了衝擊,由於兩國均為典型的出口型經濟,匯率衝擊對整個經濟體的GDP增速都產生較為明顯的影響。


從1987年開始,日元和德國馬克放緩了貶值速度,但表現有所分化,至1995年德國馬克基本保持了匯率在1987年的基礎上相對穩定,而日元則出現了進一步升值。


為何如此,日本做錯了什麼?德國做對了什麼?


差異主要體現在1985-1990年間,德國由於央行與金融監管相對審慎,保持了宏觀降槓桿態勢,而日本則在金融自由化思路下經歷了快速的宏觀加槓桿。社會債務率擴張不僅促成了資產價格泡沫,還在此後形成通縮壓力。


日本政府超級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大量的流動性流向了地產和股市。因此日本出現了地產和股票的虛假繁榮,但是有人形容說,一個東京的房產價值就可以買下整個美國。一旦銀根收緊,地產和股票的泡沫隨即破滅,留下一地雞毛和一片哀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