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后代后来怎么样了?

纳斯维纳斯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一部《三国演义》更是让诸葛亮被传的神乎其神,他为了为实现兴复汉室,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关于诸葛亮的后代历史上却很少提及。

在诸葛亮的直系后代中,被广泛认可的只有诸葛瞻,至于诸葛怀(幼子)、诸葛果(长女)还都存在一些争议。

诸葛瞻出生于227年,也就是说诸葛亮46岁才老来得子,而七年之后诸葛亮就去世了,诸葛亮临终之时也过一本家书名为《诫子书》,表达了对诸葛瞻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诸葛瞻也不负众望,从小就表现的颇为聪慧,出仕为官后政绩也颇为显著,直到官至军师将军,执掌蜀汉政权,可谓继承了父亲曾经的荣耀,但是诸葛瞻升迁很大成分是沾了诸葛亮的光,为政并没有太多举措,对于宦官黄皓的专权也没有过多的对策。

诸葛瞻最后在魏国进攻之时拒不投降,战死在绵竹,和他一同战死的还有其长子诸葛尚,也就是诸葛亮的长孙。后世对诸葛瞻的评价总结起来只有一个词“忠臣”,对于他的才干却很少提及,诸葛亮留给他的不仅仅是光环还是阴影,诸葛瞻很难超越。

诸葛瞻死后还留有一次子诸葛京,也是诸葛亮的直系孙子,晋朝时期曾被征召为官,出任眉县县令,后官至江州刺史,此后关于诸葛京的后代史书中就没有记载了,诸葛亮的直系后代也就至此为止。

诸葛亮还有诸葛瑾和诸葛均,一兄一弟,他们的后代中最出名的当属诸葛恪,曾掌握吴国军政大权,后死于政变,关于他们的后代,由于篇幅有限再此就不再多讲了,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


一点点历史

史载:诸葛亮起初没有儿子,他的哥哥诸葛瑾将自己的次子诸葛乔过继给了他,当作儿子。诸葛亮对诸葛乔要求十分严格,建兴五年(227年)蜀军第一次北伐时曾带他随征来到汉中,身为一国丞相之子,他没有丝毫特殊,而是和诸将之子一起在山谷间负责押运转输军用物资。

同年,47岁的诸葛亮喜得贵子,取名诸葛瞻。虽说中年(在古代已属老年)得子,但诸葛亮却从不溺爱纵容。建兴十二年(234年),他在写给老兄诸葛瑾的信中说:“瞻今已8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为此,他在戎马倥偬之际,常抽空用书信的方式与儿子联系,对他进行深入细致的教育,在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信中,诸葛亮苦口婆心道: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就是流传后世的《诫子书》。

诸葛亮强调了清心寡欲在品德修养中的重要性,强调了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学习对于增长才干的重要性,强调了树立远大志向对于学业精进、建功立业的重要性。这些见解无疑是正确而可贵的,所以一直为后世所推崇,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诸葛亮不仅非常重视对诸葛乔、诸葛瞻的教育,对远在东吴的侄儿诸葛恪的成长,他也很是关心。

诸葛亮对子侄的教育可以说是相当细致周全的,他不光严抓他们的学习,还非常注意品德修养、学习方法、立身做人之道,甚至连待人接物、言谈举止、礼仪规范、不得酗酒等细节,他都不厌其烦一一道来 ,并谆谆教诲。

诸葛亮对后代的管教是卓有成效的。诸葛乔的才华虽不如其兄诸葛恪,但他的人品和学业都在哥哥之上,这和诸葛亮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诸葛乔早亡,其子诸葛攀在蜀国从政为官,政绩和口碑不俗。后来,诸葛恪在东吴被以“谋反”罪处死,他的子弟全部遭株连被杀害。

诸葛瞻进步也很快,他擅书法,通绘画,为官清正廉洁,颇有作为,和其父一样非常忠于蜀汉。后来邓艾偷袭阴平进攻蜀国时,在极度不利的情况下,诸葛瞻毅然率兵抵抗,并坚拒邓艾许以的高官厚禄之劝降,最后不幸战死沙场,他的儿子、诸葛亮之孙诸葛尚也一同战殁。客观的说,诸葛亮的子孙在才华上虽远不及他,但高贵品格却传其衣钵,一脉相承。诸葛瞻、诸葛尚不愧为蜀相子孙,堪称三代英杰,一门忠烈。

【答题码字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自网络】


铁马冰河wu




现在的诸葛亮的后代一般都是剧集在间得,这位有了老婆摸摸哭咯,但是心有从第五代的首先开启的,Tim六七com最苦,休个假哥啊空心几人也是辞退了邮寄嗯新图,饮酒在古代的厉害前进夜路8你来说没有了送骨头,但是就去这距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