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歷史之溫州篇

溫州,簡稱“甌”,浙江省轄地級市;浙江省區域中心城市之一。

溫州位於浙江省東南部,甌江下游南岸。全市陸域面積12065平方公里

,海域面積約11000平方公里。全市轄4個市轄區、5個縣、2個縣級市。

常住人口917.5萬人(2016年)。

溫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素有“東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譽。

溫州古為甌地,也稱東甌,唐朝時始稱溫州,至今已有2000餘年的建城歷史。溫州是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先發地區與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在改革開放初期,以“南有吳川,北有溫州”享譽全國。溫州文化屬甌越文化,溫州人屬江浙民系使用吳語,溫州話被評為中國最難懂方言之一。溫州是中國數學家的搖籃、中國南戲的故鄉、中國海鮮雞蛋之鄉,溫州人被國人稱之為東方猶太人。

2018年1月,溫州入選首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城市。

新石器時代晚期(約公元前2500年),在溫州境內已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100餘處,出土有石犁、石鐮、石斧、石錛、石刀、石鑿、石鏃、石網墜、石矛及紡輪等勞動工具。尚有夾炭陶片和夾粗沙陶片,先民從事漁獵和耕作。

夏商周時期溫州地屬百越之東甌。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破越國,殺越王無疆,越部分族遷東甌定居。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統一中國,劃天下為三十六郡,溫州地屬閩中郡。

西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惠帝劉盈立騶搖為東海王,都東甌,溫州地屬東海國(俗稱東甌國)。

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東甌國滅。

漢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屬會稽郡回浦縣。

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為章安縣東甌鄉。

東漢順帝永和三年(138年)分章安縣之東甌鄉置永寧縣,西猶兼

城市歷史之溫州篇

城市歷史之溫州篇

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年),析臨海郡溫嶠嶺以南地區置永嘉郡,轄永寧,安固、橫陽、松陽四縣。治永寧,建郡城於甌江南岸。

南朝寧武帝永初三年(422年)謝靈運貶寧永嘉,遍歷諸縣,多有題詠,成為山水詩鼻祖。前此數年,鄭緝之撰《永嘉群記》,是溫州最早的地方誌,今存孫詒讓輯本一卷。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永寧、安固、橫陽、樂成四縣合併,稱永嘉縣,屬處州。後三年,處州改名為括州.州治設於括蒼(今麗水市)。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括州為永嘉郡,郡治仍於括蒼.轄永嘉、括蒼、松陽、臨海四縣,計10542戶。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永嘉郡為括州。622年,析括州之永嘉縣置東嘉州,轄永嘉、安固、樂成、橫陽四縣。627年,廢東嘉州重隸於括州。

675年,從括州析永嘉、安固兩縣置溫州。自此以後,歷1300餘年至今,州名無改,州境亦無大變。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溫州為永嘉郡,轄四縣,共計42814戶,241690口。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改永嘉郡為溫州。

城市歷史之溫州篇

清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後,11月29日,溫州組成軍政分府,徐定超任臨時都督。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7月廢溫州軍政分府,置溫州府。1914年6月置甌海道,轄溫州、處州二府,道尹公署駐永嘉縣,屬浙江省。1932年建立行政督察區,溫州區初稱浙江省第十縣政督察區,督察專員辦事處駐永嘉縣。後數度更名稱第四特區、第三特區、永嘉行政督察區、第八行政督察區。1948年4月,改稱第五行政督察區。1949年5月7日溫州和平解放,建立溫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8月26日成立第五專區,並設溫州市。

建國後改稱為溫州區專員公署。其後,名稱和轄縣有所變動。

1981年9月溫州地區和溫州市合併建立溫州市,實行市管縣體制。

1981年9月12日,析原溫州市郊區置甌海縣。

1984年1月,市郊區6個鄉劃歸城區,稱鹿城區。

1984月2日,劃市郊狀元鎮、龍灣鄉和甌海縣永中鎮的黃石、黃山二村建龍灣區。

1987年4月18日,改瑞安縣為瑞安市(縣級)。

1992年3月9日,改甌海縣為區。

城市歷史之溫州篇

1993年9月18日,改樂清縣為樂清市(縣級)。

2015年,《國務院關於同意浙江省調整溫州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國函[2015]122號):同意撤銷洞頭縣,設立溫州市洞頭區,將溫州市龍灣區靈昆街道劃歸洞頭區管轄,以原洞頭縣和龍灣區靈昆街道的行政區域為洞頭區的行政區域。洞頭區人民政府駐北岙街道縣前路12號。

2016年4月22日,溫州獲國務院批准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城市歷史之溫州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