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印度——近代历史上领土的纠纷

中国和印度拥有长达2000km的边界线,整个边界线未经过两国政府的正式规定。但根据双方历来行政管辖所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之中,逐渐形成了一条传统的习惯线。由于英国帝国主义在侵占印度期间对华实行的是侵略扩张的政策,而印度独立以后则是继承了英帝国的衣钵,推行地区霸权主义,致使中印边界全线存在争议,其在东端的领土争议最大。

中国与印度——近代历史上领土的纠纷

争议最大的中印边界的东段

中印边界东段传统习惯线,位于我国西藏东南的山南,林芝,印度阿萨姆邦,西起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点,东至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点,全长约为650~750千米。

中国与印度——近代历史上领土的纠纷

大体上沿着东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的交界线而行。历史上,中印两国政府和人民活动均以此条传统习惯线为基准。传统习惯线以北的门隅、洛渝、下察隅地区向来是中国领土,属于西藏地方当局管辖。西藏六世达赖就出生于门隅的达旺。

中国与印度——近代历史上领土的纠纷

1914年英国殖民者在传统的习惯线以北。小比例尺地图上画了一条所谓的“麦克马洪线”作为中国和印度的东段边界线,线长约为1100千米,并把该线以南约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为英属印度。对此,历届中国政府都未予承认。

中国与印度——近代历史上领土的纠纷

英国殖民印度

1947年,印度独立以后,不仅承诺了英帝国对我国的1万平方公里领土的侵占,而且不顾中国政府的反对,继续向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大举推进。到1953年,印度基本上侵占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与传统习惯线之间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印度为使其非法占领合法化,先后于1950年将该地区划归阿萨姆邦管辖,1954年在该地区成立了“东北边境特区”,1971年又改称为“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到1986年12月,印度议会通过法案,将该地区升格为“阿鲁纳恰尔邦”。该地区主要有属于中华民族的门巴族、珞族、僜族、藏族,没有印度相关的民族。其“首府”设在伊塔纳加尔,并驻有印军第四军下属的若干山地师部队。

中印边界的中段

中印边界的中段位于我西藏阿里地区西南、印度的北方邦与喜马偕尔邦邻接壤处。西起中国与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交界的6795高地,东至中印尼三国交界处的强拉山口,长约450千米到550千米。大体上沿着喜马拉雅山而行。中段传统习惯线以东和以北的一些地区历来是属于中国西藏管辖。

中国与印度——近代历史上领土的纠纷

英国殖民时期,强占了我国中段的桑、葱莎地区领土。印度独立以后,于1952年派兵进驻上述地区。1954年,又相继占领了我国香扎、拉不底、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波林三多等地。至此,

中段形成了多达2000平方千米的领土争议区。

中印边界的西段

中印边界西段传统习惯线,位于我西藏阿里地区于新疆之间的阿克赛钦地区,同印度占领的克什米尔地区交界。北起喀喇昆仑山及其以南的山岭而行,南至6795高地。长约600~700千米。争议领土达到了3.35万平方公里。本地区人烟稀少,但是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是沟通新疆与西藏的重要交通要道。

中国与印度——近代历史上领土的纠纷

19世纪60年代,英殖民者曾觊觎阿克赛钦,阴谋割裂新疆。但最终未能轻举妄动。印度独立以后,于1954年印度官方地图单方面将西段边界扩展至昆仑山脉!并画成已定边界!企图将上述地区全部划归己有。这是我国政府坚决不能答应的!在这争议的3.35万平方公里,除了巴里加斯的450平方千米争议地区,其余都在我方有效控制之下。

这样一来,中印边界全线约为2000km,涉及12.55万平方公里的争议领土,其中印度非法占领9.2万平方公里,占全部争议地区的74%,其中东段9万平方公里,中段2000平方公里,西段450平方公里。

参考文献:《中国政治地理》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中国与印度——近代历史上领土的纠纷

@简单的小童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