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印度——近代歷史上領土的糾紛

中國和印度擁有長達2000km的邊界線,整個邊界線未經過兩國政府的正式規定。但根據雙方歷來行政管轄所及,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之中,逐漸形成了一條傳統的習慣線。由於英國帝國主義在侵佔印度期間對華實行的是侵略擴張的政策,而印度獨立以後則是繼承了英帝國的衣缽,推行地區霸權主義,致使中印邊界全線存在爭議,其在東端的領土爭議最大。

中國與印度——近代歷史上領土的糾紛

爭議最大的中印邊界的東段

中印邊界東段傳統習慣線,位於我國西藏東南的山南,林芝,印度阿薩姆邦,西起中國、印度、不丹三國交界點,東至中國、印度、緬甸三國交界點,全長約為650~750千米。

中國與印度——近代歷史上領土的糾紛

大體上沿著東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和布拉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的交界線而行。歷史上,中印兩國政府和人民活動均以此條傳統習慣線為基準。傳統習慣線以北的門隅、洛渝、下察隅地區向來是中國領土,屬於西藏地方當局管轄。西藏六世達賴就出生於門隅的達旺。

中國與印度——近代歷史上領土的糾紛

1914年英國殖民者在傳統的習慣線以北。小比例尺地圖上畫了一條所謂的“麥克馬洪線”作為中國和印度的東段邊界線,線長約為1100千米,並把該線以南約9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歸為英屬印度。對此,歷屆中國政府都未予承認。

中國與印度——近代歷史上領土的糾紛

英國殖民印度

1947年,印度獨立以後,不僅承諾了英帝國對我國的1萬平方公里領土的侵佔,而且不顧中國政府的反對,繼續向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大舉推進。到1953年,印度基本上侵佔了非法的“麥克馬洪線”與傳統習慣線之間9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印度為使其非法佔領合法化,先後於1950年將該地區劃歸阿薩姆邦管轄,1954年在該地區成立了“東北邊境特區”,1971年又改稱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到1986年12月,印度議會通過法案,將該地區升格為“阿魯納恰爾邦”。該地區主要有屬於中華民族的門巴族、珞族、僜族、藏族,沒有印度相關的民族。其“首府”設在伊塔納加爾,並駐有印軍第四軍下屬的若干山地師部隊。

中印邊界的中段

中印邊界的中段位於我西藏阿里地區西南、印度的北方邦與喜馬偕爾邦鄰接壤處。西起中國與印度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交界的6795高地,東至中印尼三國交界處的強拉山口,長約450千米到550千米。大體上沿著喜馬拉雅山而行。中段傳統習慣線以東和以北的一些地區歷來是屬於中國西藏管轄。

中國與印度——近代歷史上領土的糾紛

英國殖民時期,強佔了我國中段的桑、蔥莎地區領土。印度獨立以後,於1952年派兵進駐上述地區。1954年,又相繼佔領了我國香扎、拉不底、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波林三多等地。至此,

中段形成了多達2000平方千米的領土爭議區。

中印邊界的西段

中印邊界西段傳統習慣線,位於我西藏阿里地區於新疆之間的阿克賽欽地區,同印度佔領的克什米爾地區交界。北起喀喇崑崙山及其以南的山嶺而行,南至6795高地。長約600~700千米。爭議領土達到了3.35萬平方公里。本地區人煙稀少,但是戰略位置極為重要。是溝通新疆與西藏的重要交通要道。

中國與印度——近代歷史上領土的糾紛

19世紀60年代,英殖民者曾覬覦阿克賽欽,陰謀割裂新疆。但最終未能輕舉妄動。印度獨立以後,於1954年印度官方地圖單方面將西段邊界擴展至崑崙山脈!並畫成已定邊界!企圖將上述地區全部劃歸己有。這是我國政府堅決不能答應的!在這爭議的3.35萬平方公里,除了巴里加斯的450平方千米爭議地區,其餘都在我方有效控制之下。

這樣一來,中印邊界全線約為2000km,涉及12.55萬平方公里的爭議領土,其中印度非法佔領9.2萬平方公里,佔全部爭議地區的74%,其中東段9萬平方公里,中段2000平方公里,西段450平方公里。

參考文獻:《中國政治地理》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中國與印度——近代歷史上領土的糾紛

@簡單的小童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