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后,袁绍还有机会翻身吗?

野马250010009

有啊,大大的有。至于为什么?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其实,官渡之战是袁绍侵略曹操而发动的一场战争,袁绍势力极大,意图攻占许都,

吞并曹操,曹操也只是无奈被动防御罢了。官渡一败,袁绍不过是失去了战争的主动

权。他的实力还是在那摆着的。毕竟,北方的冀、并、青、幽四州仍然在他手中。


此时的袁绍要想再度南下攻占中原会很难,但是,东山再起划黄河而治也并非难

事。要知道,就算是袁绍死后,曹操完全收复河北也花费了七、八年时间。要是袁绍的


心志可以强点,天下大势还未可知呢。但可惜啊,终究敌不过英明神武的曹操。

回到正题,为何说袁绍官渡之战就算失败了,仍有翻身的机会呢?


其一北方四州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要想再快速集结一支军队不是什么难事,再

加上幽州突骑,冀州强弩,为天下精兵。袁绍当年能夺取北方,就是靠着这支军队。虽

然此次一战全数崩溃,但要恢复昔日军威,数年则可。

其二袁绍此人虽然好谋不断,优柔寡断,但他在领地内实行仁政,深得百姓爱

戴,这也是为何日后袁氏失败,有那么多忠义之士愿意赴死的缘故了。袁绍死后,百姓

们悲痛异常,这也导致了曹操在日后平定河北时,一直受到士兵百姓抵抗。


其三袁氏之所以失败,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来自内部,在袁绍死后,由于对继承

人之位态度暧昧,导致了几个兄弟手足相残,袁尚、袁谭两个派系相互倾轧,极大的消

耗了自身的势力,使曹操更好的吞并河北了。若是两兄弟齐心协力攻拒曹操,凭借着四

州之力,未尝不能与曹操相争。


所以说,占据了北方地利的袁绍如何不能与曹操相争呢?只是可惜袁绍此人的心性

不如曹操坚韧,不比曹操会识人,用人罢了。说到底,袁氏终究是败在了自己的手里。


小小呆萝卜

官渡之战被誉为奠基三分格局的三大战役之一,但此战并未破坏袁绍的后方基地。那么官渡之战后,袁绍还有翻身的机会吗?

答案是有,但很难。

不妨从考察官渡之战袁绍部损失情况入手。袁绍的兵力损失八万以上,但战败后冀州多地叛乱,很快又被收服,这说明袁绍的兵源仍然充足。文官有损失,但未伤及根本:袁绍的谋士团只有许攸降曹、沮授被俘杀,其他人都在。武将的损失较大:刘备部借口联合刘表一去不回,颜良、文丑阵亡,张郃、高览投降,帐下名将所剩无几。

从盘面上看,袁绍拥有河北四州,曹操身居四战之地。尽管袁绍缺乏名将,可能导致攻坚能力不足,但以士卒之众和谋臣之智,自守应该不成问题。曹操也一直拖到袁绍去世,其子兄弟阋墙时,才出手解决河北问题。袁绍如果能妥善经营河北,培养人才,几年后再打一次“官渡之战”也不见得没有可能。所以,从纸面实力的分析看,曹操并不能在官渡之战后直接压垮袁绍。

再看看袁绍的自身水平:田丰认为袁绍“貌宽而内忌”,荀彧则说“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曹操评其“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从以上评语不难发现,袁绍部最大的问题其实是袁绍自己。

首先,袁绍不善于维护团队。袁绍部人员众多,但互相不和:沮授和郭图、审配,审配和郭图、辛评、逢纪,田丰和郭图、审配,逢纪和辛评、郭图都爆发过冲突,矛盾重重。

袁绍的态度基本是放任,如沮授提议挟持汉献帝,袁绍本同意。但后来郭图劝阻,袁绍态度立即反转。又如审配二子在官渡之战被俘,郭图、辛评认为审配将叛,若非逢纪放下私人恩怨力阻,袁绍将废黜审配。总之,袁绍对意见的判断力很差,导致下属难以同心。

(袁绍在电视剧中的形象)

第二,袁绍的政策过于摇摆。袁绍部在汉献帝问题存在极大的分裂,这种分裂状态也影响到了日后对曹的攻略。沮授主张匡扶汉室,郭图认为汉室必衰。两人矛盾的症结在于:沮授忠于汉,郭图无视汉。所以,沮授认为伐曹就是称兵向阙,攻曹只能花时间诱使曹操犯错借口清君侧;郭图则认为汉已失法统,所以曹操无所谓忠臣,故可一鼓作气。

袁绍的态度是晦暗不明。早期袁绍更倾向沮授,但献帝东迁时又倒向郭图。待曹操挟天子,袁绍又倾向沮授。抢夺朝廷失败,袁术献帝号后,袁绍又想称帝,又偏向郭图。但袁绍部下深知袁术称帝后众叛亲离的惨状,于是团结一致表示反对,袁绍由是放弃自立。而官渡之战袁绍听信郭图,却又带上沮授。袁绍的摇摆撕裂了团队,其决策毫无系统性可言。

第三,袁绍部内派系分立。袁绍早早就把俩儿子和外甥外放,分管三州,幼子留冀州。于是四人在各地自成派系。袁绍更爱幼子,但生前未能立嗣。这样僚臣就会根据自身利益站队。果然袁绍一死,袁家内斗。袁绍部的稳定性之差可见一斑,纵使袁绍长寿,晚年同样存在极大的内耗隐患。

袁绍的三个硬伤若无法妥善解决,相对于黄河对岸上下一心、智足将广的曹操,恐怕日后还要继续吃亏,翻身几无可能。此所谓主帅无能,累死三军。

参考文献

[晋]陈寿.《三国志》

[宋]范晔.《后汉书》


历史研习社

有偏安一隅的实力,不过没有翻身的余地。

在讲官渡之战这场战役形势之前,我想先简单的谈一下袁绍这个河北军阀,可能会和大家所认知的袁绍形象有所出入。



袁绍,字本初,因为袁家是出身名门,家族四世三公,所以无论是在朝在野袁家都能吃得开。袁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在演义或是在影视剧中把袁绍形象描述的跟碌碌无为的富二代似的,其实不然。



我想说明的是,的确在为官上袁绍有先天优势,但在个人能力上也是不差的,要不然怎么会坐拥四州,称霸天下呢?从袁绍的履历上可以看出他的确是个多面手,干过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杀过宦官、灭过幽州军阀公孙瓒,说他文武双全、有胆有勇也不为过,平生最大的失败就是在官渡这场生死之战上,这让我想到了一句:“人可以输一百回,但是最后一次一定要赢”成王败寇,青史定论就在此战。


言归正传,官渡之战胜负的核心在于袁军乌巢粮仓的得失,关键的谋士在于荀彧和许攸二人的奇谋。官渡之战并不是袁绍的全部家当,只是袁军主力而已(据史料记载官渡之战袁军只出征十万左右),袁绍的后方四州子民、兵勇、城池都数倍于曹操,官渡大败威胁最大的还是冀州南部,如果袁绍跟曹军打持久战搞纵深战略部署,偏安一隅应该不是难事,曹军还是很难短时间统一北方的。



关键是此战之后四州人心动荡,而且袁绍心理素质比曹操脆弱多了,还死要面子,最后抑郁而亡,几个儿子又不争气的打起了内战,袁氏派系林立哪里有翻身的余地呢?再加上三兄弟自相残杀才让曹操更快的完成了北方统一。

对此,您怎么看呢?


纳兰轩若

有,而且翻身的资本还很雄厚。

其实官渡之战对袁绍的打击并非是致命的。袁绍在官渡之战前已经完成河北的统一,作用幽、并、青、冀四州,雄踞北方,实力乃汉末群雄中最强。曹操一开始也不过是被袁绍视为附属势力而已。



但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发展得非常快,很快就控制了整个河南大地。但这时的曹操还是比不上袁绍。历史上的官渡之战,袁绍发河北大军十余万攻打曹操,而曹操仅能拿出二万人应战。而且这点兵马还面临着粮食不足的困境。但袁绍就不同了,兵精粮足,就是耗也能将曹操耗死。



最后,虽然曹操在官渡取得了胜利,但是袁绍那时还坐拥四州,他的根基还远比曹操厚。毕竟,袁绍在官渡是主动去攻打曹操,即便兵败,其本土也没收到多少打击。而曹操周围有不少敌人,衮州更是四战之地。因此,曹操的后方也远没有袁绍稳固。



而且,袁绍在河北地区是很得人心的,史籍记载,由于袁绍在河北广施德政,很受百姓爱戴。因此他去世之时,河北百姓无不悲痛,市里巷间挥洒着眼泪,如同失去亲人一般。可见,袁绍在幽、并、青、冀四州有十分牢固的统治基础。只要回去好好经营和恢复,不用过多少年就又能再度南下,与曹操一决雌雄。



可惜袁绍他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战败后没多久就死了。此后,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为了争权相攻,才使得袁家势力在自相残杀中被削弱,最终被曹操各个击破。



如果不是他的两个不争气的儿子自己人打自己人。即便袁绍死了,曹操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击败袁绍势力。


这些历史要读

有的,但是机会不大。

官渡之战前:

袁绍方:兵马十几万,粮草足。但是袁绍地盘其实比曹操大不了多少,袁绍怎么可以做到十万兵马粮草还足?因为袁绍是征粮,即不管每家每户粮食多少,都要按数目上交粮食,这样导致了河北之后粮草缺乏。

曹操方:兵马约两到三万,粮草不足。曹操方兵是精兵,粮草缺少的原因在于曹操是粮,即家庭有余粮的才会卖,因此曹操方还有余粮。

官渡之战损失:

袁绍方:军队上十万,粮草全没,核心的文臣武将基本损失殆尽,谋士田丰、沮授丧命许攸投降,武将颜良、文丑、淳于琼败亡张郃、高览等投降。

曹操方:仅仅损失约8000人,粮草充足,但兵力不足。

从以上数据看出,官渡之后曹操无力追击袁绍。官渡在曹操的地盘打,河北并没有任何的破坏,袁绍根基尚在,袁家四世三公,门吏遍布天下,如果袁绍能励精图治,再过十年八年可再与曹操决一雌雄。但是袁绍自是骄傲,无勇无谋,不能接受失败,导致抑郁病逝,更糟糕的的袁家兄弟内讧,袁家连翻身的机会失去了,河北只能一步步落入曹操手中。


最好的故事书叫历史

答案是有的!袁氏被灭完全是自己做来的!假如袁绍不死,袁氏兄弟不内乱,曹操也没有那机会荡平北方的!官渡之战,袁军虽然损失了七万多人。但是袁绍的一万多精锐骑兵却成功逃走,因为曹军追不上!这在当时可是依然精兵的,有这么一支部队在,曹操根本无法染足。

袁绍之败在于不修内政!虽然袁绍跟曹操都在打仗,但是两人还是有区别的,曹操都是被动应战,袁绍是主动出击。也就是说,从民心上看,曹操更受支持!反之,袁绍更加穷兵黩武!袁绍在境内横征暴敛。以官渡之战为例,袁军十万,曹军三万。按理,该缺粮的是袁绍,因为袁绍不仅从补给人数到补给距离都比曹操多得多。但是,实际却是反的!袁军富得流油,曹军穷得冒锅!而差别就在这税赋上面,袁军征收粮饷税赋比曹操高了几倍!这是他离心离德的主因!

假如官渡之战后,袁绍不死,然后潜修内政。降低税赋,安国理政。袁绍完全有机会重新崛起!


优己

有机会翻身,但是前提是袁绍别死。

打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官渡之战后1年半,袁绍病逝,曹操又用了7年的时间才把袁绍的地盘完全掌控,这说明袁绍的实力还是很强的。

袁绍在官渡之战战败后,地盘依旧有冀、青、幽、并四州,但是袁绍内部派系比较多,没有完全的统一,类似于民国时候的蒋一样,名义上的统一,也只有袁绍在位的时候,他的几个儿子才消停点,下面的人还听从他的,一旦袁绍挂了,下面就开始各自为战了;

官渡之战对于袁绍来说,只是丧失了对曹操方面的绝对优势而已。对于坐拥河北四州的他来说,官渡并非是绝路。所以,官渡绝对不是袁绍的末路,对于袁绍阵营来说绝对有东山再起的可能,关键在于袁绍本人坐镇!

袁绍阵营本身就是内部派系丛生,地论是袁家三个儿子还是侄子高干,都自拥一派。由于袁绍的存在才被捏合在一起。对于袁绍来说,整合这些派系就是非常困难的,而在官渡战败之后,袁绍也随即病死。这使得袁绍阵营再也没有一个有影响力的主力骨。于是袁家几个儿子开始各管各的,还互相干上几仗。这使得袁绍集团从此分崩离析了。


你懂得zyt9573

没有机会。

袁绍出身东汉末年官宦世家,其祖上被称为四世三公,本人也是相貌堂堂,少年时多有英雄壮志,顶着祖上的威名,门吏遍天下。



在东汉那个年代,有一个好出身并成功了一半。袁绍起事之初,凭借出身及自己努力,逐渐占据青州、翼州、幽州、并州北方四州,至官渡之战前,袁绍己成为东汉末年实力最强的军阀。

官渡之战中,袁绍实力远大于曹操,原因何在?

我们可从鬼才郭嘉的十胜十败论中找到答案。郭嘉被誉为鬼才,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重要谋士,郭嘉刚出道时是跟随袁绍的,袁绍以礼相待,但郭嘉没待多久就看出袁绍不是成事的雄主,在袁绍最强大的时侯离开袁绍投奔比之弱小的曹操,这里可以看出郭嘉的眼光非常独到,事实也证明郭嘉是对的。



袁绍其人,虽有英雄气慨,但缺乏眼光,不能正确听取下属意见,表面宽宏内心多疑,手下谋士众多,但争权夺利,无军事才能,不能抓住机会,导致官渡之战大好局面失利,不能正确外理继承人问题,导致其子自残夺利。



在袁绍最强大的时侯,都没能打败相对弱小的曹操,官渡失败后,袁绍可能会有机会翻身吗?答案是不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