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5字成语,如果诸葛亮用它作为国策,统一三国不是梦

汉光武帝刘秀,雄才大略建立东汉王朝。在持续百余年统治后,东汉也难逃历史宿命,汉室倾颓,群雄并起。各路诸侯野心勃勃,面对东汉留下的大好河山,无不捋袖揎拳,跃跃欲试,都想位登九五君临天下。经过一番拼杀,实力不济、能力不强的袁绍、吕布等军阀纷纷落马,中原曹操、西蜀刘备、江东孙权,最终凭借天时地利人和,得以雄踞一方,成为三大霸主。

有一个5字成语,如果诸葛亮用它作为国策,统一三国不是梦

三国之中,曹操占据中原腹地,地广民多,兵精粮足,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与实力。刘备和孙权,各自凭借山川江河之险,也能割据一方,保境安民。三国两弱一强,看似曹操稳操胜券,一统三国的可能性最大,其实未必尽然。从古到今,以弱胜强、从一隅之地出发夺取天下的例证,可谓不胜枚举。想当初北方最大的军阀是袁绍,还不是被实力远不如他的曹操翻盘逆转。

有一个5字成语,如果诸葛亮用它作为国策,统一三国不是梦

三国之中,蜀汉刘备拥有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就是人才优势。手下丞相诸葛亮堪称三国最为优秀的人才,忠心事主,文武全才,出将入相,用兵治国样样都超群出众,其才华得到广泛公认。《晋书》记载,后来一统三国的晋武帝司马炎,就曾对他大加赞赏:“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隋朝大学者王通也说:“诸葛亮不死,则礼乐大兴”。把他视为能开创太平盛世的济世良才。

有一个5字成语,如果诸葛亮用它作为国策,统一三国不是梦

然而才干卓异、众望所归的诸葛亮,却最终没有能统一三国,中兴汉室,没能辅佐刘备刘禅父子成为天下之主。恰恰相反,拥有头号人才的蜀汉,反而在三国之中第一个被灭掉。问题出在哪里?答案很简单,问题就出在诸葛亮本人身上。蜀汉从草创到立国,内政外交、战守和平,基本都是按照诸葛亮预先制定的轨迹运行,特别是刘备死后,刘禅更是“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因此蜀汉无论兴废存亡,诸葛亮都是最大责任人。

诸葛亮之所以空怀壮志,最终虚负凌云万丈才,未能实现复兴汉室、一统三国的梦想,是因他犯了一个方向性错误。诸葛亮一生为蜀汉贡献两大国策,一是刘备时期的隆中对战略,主张联吴抗曹,占据荆州和西川作为基地,二是刘禅时期的北伐曹魏战略,以攻为守,想在消耗魏国军事实力同时,寻找战机,克复中原。错误就出在第二个战略上。

有一个5字成语,如果诸葛亮用它作为国策,统一三国不是梦

刘禅登基后,蜀汉外部形势大变。因为荆州失守,蜀汉势力完全局限于西川和汉中,对蜀汉来说喜忧参半。忧的是,蜀汉从此丧失了争夺中原的最佳战略支点,两条腿走路变成了一条腿走路。喜的是,蜀汉不必再把有限资源,捉襟见肘地分配两地,而可以集中精力经营西川和汉中,凭借当时蜀汉军事实力,和西川汉中外围的山川天险,苦练内功,养精蓄锐,待机而动,一个5字成语能很好阐述这个战略:坐山观虎斗。

有一个5字成语,如果诸葛亮用它作为国策,统一三国不是梦

坐山观虎斗,最早出自《战国策》,“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猎人应等到两虎自相残杀,两败俱伤后再出手,可以用最小代价获得最大收益。当时魏国吴国边境接壤处一马平川,而吴国手里的荆襄一带处在江北,是魏国的必争之地,两国之间随时可能爆发激烈战争。而相比之下,蜀汉边境地带崇山峻岭,蜀道难行天下闻名。山地行军和后勤运输的巨大障碍,以及强敌吴国在侧,使得魏国集中大军进攻蜀汉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有一个5字成语,如果诸葛亮用它作为国策,统一三国不是梦

诸葛亮完全可以采取坐山观虎斗之策,凭借山川之险保境安民,养兵屯粮,静观魏吴争斗,再根据形势,确定战守进退。但他却偏偏选择了糟糕透顶的北伐曹魏战略,一而再、再而三和魏国挑起战端。魏国强大无匹的整体实力,决定了诸葛亮的进攻很难有大的收获,结果六出祁山,寸土未获,反而虚耗钱粮民力,把蜀汉拖进战争泥沼,使得蜀汉民穷财尽。

诸葛亮这一来,还有个弊端,等于是替吴国挡枪,把魏国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蜀汉方面,吴国孙权反而大树底下好乘凉,休养生息足兵足食,坐大江东。综合看来,简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十足的赔本买卖。他如能采用坐山观虎斗之策,坐观魏吴成败伺机而动,可以在吴国遭受失利时,趁机夺回荆州,也可在魏国失利时,趁机进取关中,两者得一,蜀汉后期形势就会大为改观。如果关中、荆州同时到手,则天下可定,一统三国将不再是梦想,而是触手可得的现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