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慈不掌兵義不掌財”這句話?

用戶69288570

慈不掌兵,歷史上還真是有現成的例子。這個故事就發生在三國時期。三國時期,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諸侯們為了爭奪地盤,擴張勢力,無所不用其極,自然顧不得仁義道德。但是有一個人,就特別的講究仁義。這個人,來頭不小,就是幽州牧劉虞。劉虞是標準的漢室宗親,皇帝的親戚,而且是太傅,地位很高。幽州是北方六個州之中實力最大的一個州,擁有10幾萬兵馬,劉虞就是這個幽州的頭號領導。劉虞手下有一員大將,叫做公孫瓚,是三國早期的悍將,一度把袁紹打的很慘。劉備出道的時候,就跟著公孫瓚混,劉備的平原相就是公孫瓚給的。公孫瓚是一個梟雄,早就想獨霸幽州,但他上面還有一個頂頭上司劉虞。劉虞這個人簡直就是聖人,身為國家高級幹部,還穿著布衣草鞋,經常訪問民間疾苦。劉虞時時刻刻以做一個君子為榮,是一個特別有道德情操的人,幽州人民的好公僕。他愛民如子,處處行仁義之心,從來不恃強凌弱,還性格寬厚,對北方少數民族執行懷柔政策。可以說,劉虞就是亂世之中的大聖人,大漢帝國道德的楷模,在幽州民間,他的聲譽達到了頂峰。但是,劉虞控制不住公孫瓚,這個公孫瓚太桀驁不馴了,處處和劉虞對著幹。於是劉虞想把公孫瓚拿掉。

當時,公孫瓚和袁紹正在作戰,兵力大部分都分散在外,公孫瓚僅僅和一千多人在一座小城裡面駐紮。劉虞動員了10萬大軍去擒拿公孫瓚,把公孫瓚嚇壞了。但是,劉虞是一個濫好人,他在開戰之前,多次教導士兵說,我們只能殺公孫瓚一個人,其他人都是無辜的,你們一定不要濫殺無辜!劉虞還命令士兵一定要注意戰場紀律,千萬不能拿群眾一針一線。

劉虞這樣做,確實是很仁義,道德上沒有話說,但是,他這樣做的後果就是,他的士兵都被約束住了手腳,不敢放開來攻城,生怕毀壞了民宅民屋,損壞了“仁愛”之名。就這樣,10萬大軍畏首畏尾的攻打公孫瓚的1000多人防守的小城,居然打了很多天都沒有攻下來。公孫瓚發起反擊,幾百個人就把劉虞大軍打得潰散,最後還生擒了劉虞。不久,公孫瓚捏造了一個藉口,把上司劉虞處斬於街市。這就是慈不掌兵的證明。劉虞這樣的人,就是太仁慈了,他或者可以做一個太平盛世的優秀的地方官,但在亂世之中,只知道仁慈,只能被當成下酒菜。


懷疑探索者

完整版應該是: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是我國古人長時間總結出來的規律,這些道理都是很有道理的道理啊。

史論縱橫先來說說義不掌財

其實解釋起來也就是四個字:仗義疏財!一針見血。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史論縱橫這樣的經歷,縱橫讀初中的時候,臨畢業的時候,大家提議一人五十元給班主任買點禮物,買什麼不知道,先提上來再說,於是班長當天就收了兩千多元吧,具體多少誰也不知道,因為,後來他一個朋友過生日,他去了,吃飯,唱K,兩千元花了了。

嗯,別的老師都有各種各樣的禮物,比如一款新式電動車,一款炫鈴手機,話費裡多了兩千多塊錢,結果我們的班主任苦著個臉,騎個破自行車上下班,天天在風中凌亂。

這個班長就是一個很講義氣的人,平時對大家都很照顧,有人被別班的欺負了,還給找人,很好的一個人,但是就是這樣的人,他管不了錢啊!

這個義,一般是指講義氣,豪氣沖天的那種,比如,魯智深,李逵,宋江這樣的,天天就講義了,義靠什麼,仗義疏財,靠錢,宋江號稱孝義宋三郎,其實就是孝義送三郎。你不送東西,不送錢,還有什麼義氣!

再說這慈不掌兵

戰爭都是兇殘的,仁慈的人往往都是優柔寡斷,很可能措施戰機,所以,在我國曆史上,基本所有帶兵的都兇殘無比。

用孫子的話說,就是:"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很多人會說,你看劉備是一個很仁慈的人,而且兵帶的也很好,其實這是《三國演義》看多了,真正鞭打督郵的是劉備,參與衣帶詔要反曹操的還是劉備,其實劉備和曹操差不多,只不過劉備能夠打著比曹操更不要臉的旗號,才逐漸壯大。

真正掌兵厲害的,比如曹操,那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氣魄;那是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逼父;那是成吉思汗,人生最大的樂趣就是打敗敵人,上他們的老婆孩。

近代史上最失敗的軍閥,應該是張學良吧!一事無成,最終被囚禁幾十年,你看看張學良談到馮玉祥時候說的話:“馮玉祥手下的人哪,好幾個都很殘忍;馮也很殘忍,他殺人。我對他很難過的,我這人向來不做這種事。”正是因為張學良的這種仁慈的性格,使得東北軍缺少一種殺氣,即使有最好的裝備,最精銳的部隊,無論是在對內作戰,還是對外戰爭,都沒有打出什麼氣勢。


史論縱橫

1

有個白起的故事,說白起很慈,每次有士兵受傷,傷口發炎,他看到了都親自給士兵吸允傷口裡的膿血。


有個老太太聽說自己的兒子受傷了,白大將軍親自給兒子允膿的消息後,大哭。


人問她,白將軍這麼平易近人,你哭啥?


她說,我有三個兒子,前兩個由於感激白將軍親口給自己吸允膿汁,在戰場上加倍努力,要報答白將軍的知遇之恩,結果都戰死在沙場之上了。


現在,白將軍又給我小兒子吸允膿汁,恐怕沒人給我養老送終了。


岳飛也是很體恤士兵疾苦的,他經常讓夫人去士兵家裡做家訪,瞭解一下看看士兵家裡有什麼困難要解決。


但是,岳飛手下的士兵去市場上買菜,老闆看見是嶽爺爺的兵,非要給便宜兩毛錢,那士兵嚇的臉如白紙,說你可別給我們便宜,嶽將軍知道我們佔百姓的便宜,是會被殺頭的。


所謂的仁愛之將,大約就是這樣的,生活中我可以照顧你,但是戰場上的紀律則要一絲不苟的去執行。


戰爭不是請客吃飯,戰爭上的仁慈其實就是對更多人的殘忍。


那些很仁慈的將軍,管不住兵,管不住將,很多最後的下場很悽慘。


2

安史之亂很有意思,造反的倆人安祿山和史思明都是被自己兒子給殺死的。


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人如其名,很講義氣,人也很好。


但是他老爹史思明人很垃圾,手下的士兵只要有做的不如他意的地方非打即罵,用各種刑法伺候。


史朝義很不滿他爹的做派,有一次和他爹意見相左,他擔心他爹做掉他,於是派人先下手為強了,做掉了老爹。


史朝義原本以為可以順利接手老爹的生意,繼續玩下去,況且他比他爹好的一點是他很仁義,凡事好說話的多。


但是史思明手下的驕兵悍將,在史思明手裡服服帖帖,到了史朝義這位比較仁義的君子手中,大多聽調不聽宣起來。


史朝義從殺了老爹就開始走黴運,節節敗退,2年後最後兵敗自殺。


這大約是靠仁義掌兵的一個註定的下場。


當一個人指揮一群人作戰時,靠什麼使眾人如一人,如臂指使,知道哪兒打哪兒呢,不是靠仁義,不是靠請客吃飯的哥們情義,必然是靠鐵一般的紀律,以及毫不含糊的執行。


而一個指揮官要做的就是下決心去執行紀律,有時候下決心是要有大毅力的。如果違反紀律的是個普通士兵還好,殺就殺了,但是如果一個功勳卓著能力出眾的人犯了紀律呢?


殺還是不殺?


比方說諸葛亮斬馬謖,老毛槍斃黃克功,都是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做出這種壯士斷腕的決定。


3

商場其實就是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各種勾心鬥角比戰場上一點都不少。


一個人行走在商場職場,怎麼對上級怎麼對手下,很大程度上絕定了你的位置,以及你能走多遠。


商人有時候必須是揮淚斬馬謖的諸葛亮,有時候又必須是穿上女人衣裙的司馬懿,他可以是馬踏青苗割發代首的曹丞相,也可以是華容道陪著笑臉和關羽說:雲長還記得我在許都給的你那一屋子美女嗎?的曹阿瞞。


可以說商人是這個時代最好的演員,演員們卸了妝就可以做回自己,職場上商場上卻不行,每個人都必須準備幾個不同的面具,隨時切換。


你和隨時變換不同臉孔的人說仁義千秋,別開玩笑了,利益還差不多。


古人說: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行商,善不為官。


也算是對人生的精緻總結。


==========

文/ 薛白袍
(歡迎關注又慈又善有情有義的----薛白袍)

薛白袍

“慈不掌兵,義不理財”這句話的故事背景辜且不提,見其字究其意即可。

一、掌兵核心在於“嚴”而非“慈”




歷來“軍令如山”,“秋毫無犯”是統領軍之核心,也是鐵甲“軍魂”,而“慈”則僅作為輔佐貫徹領軍核心與豎立軍魂的措施而已。前者為主,後者為輔,不可顛倒。

“軍令如山”是指統領指令的權威性,必須做到“令行禁止”,方可無堅不摧,所向披靡。絕不能對個別人或事施其憐憫之“仁慈”而廢其令。否則“令成戲言”,權威盡喪,必無鬥志。

二、理財核心在於“信”而非“義”

理財乃經商,商人自然以利潤最大化為目的。“無商不奸”只是圈內非主流的潛規則或無良商人的斂財“門道”,不但不為歷朝歷代所推崇,也遭正義商家和天下黎民百姓所不齒。


何謂“義”不理財”呢?義者氣也,叫“義氣”,現今叫“哥們兒義氣”,屬非正常、無規範生意交集。財、物往來無憑無據,弟兄有難兩肋插刀,耗費不計出入比例。

所以,經商理財核心歷來提倡是按規則,守信用,非“義氣”。所謂規矩就是“空口無憑,立字為據”,即籤合同。無規矩不成方圓,所以,經商理財必須懂規矩,守信用。而非“四海之內皆兄弟”,“弟兄有難兩肋插刀”。


泰瑪航空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這兩句古話出自《增廣賢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不可絕對化。


為什麼說“慈不掌兵”?

第一,因為領兵打仗那是真刀真槍的搏殺,想勝利就必須讓士兵嚴格服從命令,令行禁止。現在有句話說:“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就是這個意思。

那麼,如何能把士兵訓練得服從命令聽指揮呢?就是要靠領兵者賞罰嚴明。

歷史上有個著名的例子:漢朝,匈奴有個冒頓單于,他訓練自己的手下說,我把鳴鏑(射出去會發出聲音的箭)射到哪裡,你們也要把箭射到哪裡。第一次,他向自己的愛馬射鳴鏑,手下有的射了,有的沒射。他把沒射的人都殺死了。第二次,是自己的愛妾,沒射的人又被殺死了。從此無論他向哪裡射鳴鏑,他的手下都會下意識地射出箭。最後一次,他向自己的父親射出了鳴鏑,成功地殺死了父親,奪得王位。

如果領兵者心慈手軟,該懲罰的時候不忍心懲罰士兵,不該獎賞的時候隨便獎賞士兵,就會導致賞罰不明,士兵就不會服從命令。這樣的軍隊,怎麼能打勝仗呢?

第二,打仗必然會有人傷亡,有時候敵我力量懸殊,但也不得不把士兵派上去,往往就是有去無回。電影《集結號》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如果將領過於仁慈,不忍心把士兵派上去送死,怎能取得戰略上的勝利呢?

當然,這件事也不是絕對的。不是說將領不能仁慈,而是不能過於仁慈。

《孫子兵法》第一篇說將領要具備五種素質: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把仁列在嚴的前面。所以將領完全不仁慈是不行的。

《史記》記載,大將吳起領兵時,跟士兵們同甘共苦。有一士兵害著惡性毒瘡,吳起用嘴替他吸吮膿液。這個士兵的母親聽說後,放聲大哭:“當年吳起替我丈夫吸吮毒瘡,我丈夫在戰場上勇往直前,最終犧牲了。如今他又給我兒子吸吮毒瘡,我不知道兒子又會怎麼死啊。”

漢朝飛將軍李廣也很仁慈,常把自己的賞賜分給部下,與士兵同吃同飲,愛兵如子,凡事都身先士卒。行軍遇到缺水斷食之時,士兵不全喝到水,他絕不飲水;士兵不全吃上飯,他絕不進食。因此士兵們都愛戴他,甘願為他出死力。

這說明一個道理,將領對士兵仁慈,士兵才願意拼命。只是不能過於仁慈,以至於賞罰不明。


為什麼說“義不掌財”呢?

有個成語,叫做“仗義疏財”。仗義的人肯定不在乎錢財,你看《水滸傳》裡面的英雄好漢,比如魯智深、宋江,都是出手闊綽,動不動就是送人幾兩、十幾兩白銀。

你說,讓這樣的人來管理財務,能行嗎?

別人欠錢還不上,一揮手,免掉了。別人想買東西沒帶錢,一揮手,拿去吧。

這樣的人朋友肯定多,但讓他掌財,財肯定越來越少。

但是這句話同樣不是絕對的。

歷史上有這麼一個故事:孟嘗君在一個叫“薛”的地方放了很多債,派自己的一位叫做馮諼的門客去收債。沒想到馮諼到了薛地,把能收到的錢收上來,全買了酒肉宴請大家,直接把那些沒錢人的債務免掉了。後來孟嘗君被免了官,返回自己的封地時,距離薛地尚有百里,而薛地的百姓們早已扶老攜幼,在路旁迎接孟嘗君。

所以,義不掌財同樣不是絕對的。

如果一毛不拔,甚至為富不仁,發不義之財,會遭到別人的唾罵,就算有很多錢財也難以守住。你看現在的大富豪,無不熱衷於做慈善。

但是如果過於仗義,結交酒肉朋友,胡亂花錢。那麼有多少錢都會被揮霍出去。


夢露居士

慈不掌兵,這個在歷史上面可以見到的東西就多了。

我說一件小事情,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有一個英國的上等兵在一次戰爭期間想要對一個正在逃跑的德國士兵開槍,最後仁慈提醒了他不應該這麼做,但是後來當英國首相張伯倫去德國柏林跟希特勒見面的時候,希特勒聲情並茂的跟他講述一個故事有一個英國士兵在戰場上,放過了他,雖然最終證明這個故事是假的,但是這個是非卻一直生活在悔恨之中,而他也一直遭受著別人的非議。

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大規模屠殺,長平之戰,白起是實在是沒有辦法,只能夠殺掉這40萬趙軍,這幫人放下屠刀,他們是平民,但是一旦把它們放回去,他們再次武裝起來就是士兵,而且是能夠殺死你的士兵的敵人,如果把他們留著就會損耗你的軍需這樣的話,你的糧草補給,又是一個問題,所以能夠殺掉的敵人就直接殺掉,殺掉敵人,以後不僅損耗了敵方的戰鬥能力,而且還能夠提升自己的士氣,打擊敵人的作戰意志飯可以說是一舉兩得。但是最難過去的那一個坎,就是自己的仁慈之心。

曹操在面臨7萬多袁紹軍隊的俘虜的時候也沒得選擇,只有殺人,歷史上面的名將,哪一個是靠自己嘴炮給弄出來的,全是依靠著敵人的首級,一步爬到了歷史的最高點,記住,到了戰場之上,你只有抱著殺死敵人的決心,你才能夠活下來!

義不掌財

在古代,所有的商人屬於社會的最低的階層,不僅規定商人必須穿著著麻衣,來向別人提醒,自己是從商的,而且對於商人所使用的出行的規格家庭的等級都是有著明文規定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情況呢?其實原因說到底還是跟商人特別那種特性有關。

商人逐利,可以說,有奶就是娘!這一點是無可厚非的,比如說李嘉誠,跟商人去講義氣,是不現實的,無論是英國的政客還是美國的政客都是從做商人開始做起,因此英國人才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沒有永恆的朋友,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敦刻爾克。英國人賣自己法國隊友,賣的那麼幹脆,在緬甸,英國人賣我們中國遠征軍,賣的那麼幹脆。在菲特勒大帝時代英國人賣德國人,賣的那麼幹脆。德國宰相俾斯麥曾經就說了這一件事情實際上就是自己德國人腦子被驢給踢了,給英國人當槍使。

英國做任何事情,都發揮著自己做商人的本質,可以說把商人追逐利益,不重視感情,這一點做到的淋漓盡致,使英國大不列顛國才能夠在工業革命後迅速積累血腥的財富,成為日不落帝國。

義不掌財,由此,可見一斑。


漩渦鳴人yy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意思是太過仁慈的人不能掌管軍隊,太過仗義的人不能掌管錢財。簡單點說就是沒有底線的慈叫婦人之仁,沒有原則的義叫感情用事。這兩類人是做不了統帥,管不了錢財的。

我們從幾個小故事來理解下這句話。

還有一個是孫斌帶兵的故事,吳王和孫斌暢談帶兵之道,見孫斌侃侃而談,便讓他訓練後宮姬妾宮女,本來是看笑話的意思,宮女們也是嬉笑打鬧、不當回事。這時,孫斌便嚴明軍紀,砍了兩個帶隊的姬妾,宮女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正規操練,孫斌也帶出來紀律嚴明的女兵。吳王雖然很心痛被斬殺的姬妾,但也終於明白了孫斌確實是個好將軍。

在戰場上,必須令行禁止,也必須嚴格要求,否則就會紀律渙散。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用兵之時必須心志堅定、理智甚至有點冷血,太過心軟和仁慈只會誤了大事,壞了大局。平時帶兵就要多體恤士兵,關心下屬,一張一弛,用兵之道。

有句古話叫仗義疏財。太過仗義的人,重朋友而輕財務,讓這樣的人掌管財權,結果可想而知。商場如戰場,經商的時候如果太過講義氣,那是很難掙到錢的。這句話並非是奉行無奸不商,這樣的商人也走不遠。

義不掌財,真正的意思是仗義疏財不能沒有原則,沒有底線,不能意氣用事。真正做大事,掙大錢的人都是要有責任感,講信譽,講義氣的。比如著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他顧及國家大義,為國家仗義疏財,最終成為全國首屈一指的紅頂商人。


東籬趣談唐宋

完整版本: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忠不從政。這些都是俗語,一般是驗證某一情景下的道理,而不是普世價值觀。我們在生活中遇到這樣的詞句,要辯證的看待。



慈不掌兵:先看兵,兵乃兇器也。慈,慈悲,觀音的大慈大悲,感同終生之悲苦,慈悲的胸懷解救終生。如果咱們用慈悲的心胸來處理兵務那可以麻煩了,比如:將士犯了錯,你慈悲看待,都不容易,每天很苦,吃的苦,住的苦,上陣打仗命運無常。那你就下不去手,如何管束軍隊,政令不通,肯定會一團亂。而且血氣方剛的兵士,還有可以以下犯上,作亂,斬殺大將軍,所以稱為兇器。比如雙節棍,用的好,打敵人,用不好,只打自己。慈悲的心態處理軍務,必然導致軍隊譁變,本來是保家衛國的利器,反而成了禍亂江山的叛徒。

難道我們不慈悲,就霸道嗎?就狠心嗎?當然也不對,這樣就走到另外一個極端了。過於嚴苛霸道,屬於壓迫。就會像彈簧一樣,壓得太緊,反彈回來傷害越深。

慈不掌兵準確的意思,制定合理的法律上下皆守。以法治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大將軍也要遵守。掌兵的人只是法令的執行者,不能更改法令。但是在執行的時候要慈悲之心對待,比如仗責兵士,行刑是執行,執行完還要關心愛護,慈悲的對待。因為你懲罰了一個人,打了勝仗,拯救了全國的百姓。此話應該是:法治管兵,慈愛教兵,仁德擁兵。



義不理財:義氣,仗義,是金錢如糞土。理財:運用錢財作為工具,增值。義氣和理財再底層認知上是背離的詞。你為了義氣,視金錢如糞土,隨意捨出去,還談什麼增值啊,本錢都沒了。但是和慈不掌兵一樣,也不能摳門,六親不認,親人有難也不借錢,或者借錢了要利息。這樣做人又沒義和情了,生命的意義何在呢?

妥當的做法,是儘量保存自己的實力,奮發進取,讓自己強大起來,反過來在為家人為社會負責人。才是大義,才是大善。小善之人容易失去自己,讓自己越來越弱小,更沒有義氣了。此話應該是:理性理財,義氣聚人,情義感人,財會更多。

總結:真實的意思是告訴我們不要感情用事,理性對待事物發展。讓自己弱點成為我們事業阻礙,讓自己的弱點成為我們失敗的藉口。


我是李合偉:伯樂創投俱樂部創始人,創投商學院首席講師,著作《覺悟行果創業論》。幫助過300多位創業者創業成功。期待與您分享交流~~~


合偉說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這是一句古訓,出自我國傳統蒙學教材之一《增廣賢文》。

作為一種傳統經驗的總結是有道理的,但是也應當辯證來看。



慈不掌兵,因為戰場上都是真刀真槍,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的軍隊殘忍。管理部下仁慈,就是對整支部隊甚至整個國家不負責任。

慈不掌兵,就是說仁慈的人掌管不了軍隊,也打不了勝仗。所以,帶兵打仗最忌諱的就是婦人之仁。

歷史上有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馬謖作為諸葛亮親自培養髮現和使用的將領,因為馬謖的剛愎自用和紙上談兵,導致街亭失守,進而打亂蜀軍的總體佈局。諸葛孔明面對自己愛將犯下的重大軍事失誤,儘管十分痛心,還是忍痛把馬謖斬了。



義不掌財和仗義疏財,這兩個成語所表述的意思實際上是一樣的,仗義必然疏財,作為財務的管理者,必須有嚴格的紀律,不能動不動就“疏財”

有這麼一個小故事,說以前彌勒佛和韋馱菩薩有各自的寺廟。彌勒佛整天笑嘻嘻,所以,喜歡他的人非常多,香火旺盛。而韋陀菩薩,黑口黑臉,表情嚴肅,香火和彌勒佛相比相去甚遠。

但是,年底一盤點,發現彌勒佛雖然香火很旺,但是所剩無幾。韋陀菩薩雖然香火不那麼旺,但是年終卻結餘不少。

後面有調查發現,彌勒佛整日笑嘻嘻,對什麼都無所謂,當然對香火也疏於管理,年終就剩不了多少。委託菩薩雖然香火不多,但是他管理很嚴格,所以到年終一盤點,反而比彌勒佛還多。

這個故事其實就是義不掌財的道理。掌管財務的人,需要有嚴格的財經紀律,紮紮實實抓好日常的每一項管理工作,確保進出的賬目都清晰明確。如果粗枝大葉既然管理不好財務。



雖然如此,這句話還是要辯證的看。帶兵固然需要嚴苛,但是善為將者也少不了仁慈。掌財固然需要精細,也需要慈悲喜捨的心態。

凡事都是具有兩面性的,作為掌兵的人必須具有英武果斷|紀律嚴明的特性,但是作為一個好的將領,應該是一個管理嚴格又愛兵如子的,將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打造一支無往而不勝的軍隊。掌管財務的人固然需要精確精細,但是也不能過於錙銖必較,還需要一種財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心態。


尚舍書院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 這句話在《增廣賢文》一書中是這樣說的: 慈不掌兵,慈者,仁愛之士,若為仁愛,則無威嚴,然兵無令不行,將無威則亂,故掌兵者必威大於慈,若能恩威並濟乃是最佳人等。 義不守財,世上忠義之士多好友,然好友則必然重友而輕財,所謂仗義疏財,所以義者不能守財,也守不住因為他們不在乎財。

對於慈不掌兵,義不掌兵財這句話我是這樣理解的。


一,慈不掌兵

過於仁慈的人,是不適合當兵,也當不了什麼統帥,正所謂(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樣,當兵必然要打仗面臨各種戰爭,有戰爭就會有傷亡,上戰場需要的是勇氣,對待敵人決不能手軟,不能把慈善之心帶到戰場上去,戰爭中統帥必須要有鋼鐵般的意志和決心,絕不能因心慈手軟而壞了大局。偉人說過“槍桿子裡出政權”這是硬道理。曹松有句詩說的好:“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個蔣帥的成功是靠犧牲成千上萬人的生命換來的 ,如果一個人過於仁慈,就不適合代兵打仗,我們泱泱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講究的是中庸之道,戰爭時期需要殺伐決斷,和平時期就要以仁治國。



歷史上不乏有很多代兵兇狠之人 ,慈不掌兵的典範,就以大唐名將薛仁貴為例 ,那麼薛仁貴狠到什麼程度呢?薛仁貴最狠的一次,就是活埋了降服的十三萬鐵勒軍

薛仁貴,唐朝名將,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能讓敵人在未開戰之時就下馬跪拜的將軍! 故發生在事龍朔元年(公元661年),當時鐵勒酋長比粟毒夥同其他部落起兵進犯大唐邊境,唐高宗任命鄭仁泰為鐵勒道行軍大總管,薛仁貴為鐵勒道行軍副大總管,出兵討伐思結、拔也固、僕骨、同羅四部。 當時鐵勒九姓擁兵十幾萬,憑藉天山之地利,企圖與大唐雄師一決勝負。 他們派出數十位驍勇騎士出馬挑戰,眨眼間,就被薛仁貴三箭射死三人,膽寒之下,鐵勒人下馬投降,放棄了抵抗。薛仁貴(三箭定天山 )震懾了敵人,降服了鐵勒軍。


後來為了消除後患 ,薛仁貴竟然斬草除根,命令部下將已經投降的十三萬鐵勒軍就地坑殺活埋。製造了中國歷史上駭人聽聞的殺降暴行。
薛仁貴雖然被稱為華夏民族英雄一代戰神,但是他的“慈不掌兵,必須要狠”的殺降暴行,最終還是受到了民眾的譴責。

二,義不掌財

世上忠義之士多好友,然好友則必然重友而輕財,所謂仗義疏財,所以義者不能守財,也守不住因為他們不在乎財。江湖之人講究江湖道義,哥們情義論的是哥們感情。所以歷來現實中有不少人因為利益失去了友情,為了金錢喪失了靈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話雖然說的不無代理。



大家看看這個財字結構,財字是靠兩個人支撐組合起來的,和氣生財就是這個道理,在注意一下這個食字,人以食為天,良心放下邊。所以說不義之財不可取。

友不論多,得一人,可勝百人。友不論久,得一日,可喻千古。友不擇時,得一緣,可益一世。

錢財乃身外之物,夠花就行,夠用就好。仁義道德才是做人的根本 ,古人把錢財比喻成糞土,仁義道德價值千金。




對於義不掌財,我們只能客觀這樣去理解,歷史上的典故也很多,視金錢如糞土的哥們情義大有人在,最經典的四大名著裡面就有(三國演義)中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 ,(水滸傳)中的一百單八將梁山聚義等等,都是以義字當先的英雄好漢。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啦,

我是任馳贏天下,感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