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慈不掌兵义不掌财”这句话?

用户69288570

慈不掌兵,历史上还真是有现成的例子。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三国时期。三国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诸侯们为了争夺地盘,扩张势力,无所不用其极,自然顾不得仁义道德。但是有一个人,就特别的讲究仁义。这个人,来头不小,就是幽州牧刘虞。刘虞是标准的汉室宗亲,皇帝的亲戚,而且是太傅,地位很高。幽州是北方六个州之中实力最大的一个州,拥有10几万兵马,刘虞就是这个幽州的头号领导。刘虞手下有一员大将,叫做公孙瓒,是三国早期的悍将,一度把袁绍打的很惨。刘备出道的时候,就跟着公孙瓒混,刘备的平原相就是公孙瓒给的。公孙瓒是一个枭雄,早就想独霸幽州,但他上面还有一个顶头上司刘虞。刘虞这个人简直就是圣人,身为国家高级干部,还穿着布衣草鞋,经常访问民间疾苦。刘虞时时刻刻以做一个君子为荣,是一个特别有道德情操的人,幽州人民的好公仆。他爱民如子,处处行仁义之心,从来不恃强凌弱,还性格宽厚,对北方少数民族执行怀柔政策。可以说,刘虞就是乱世之中的大圣人,大汉帝国道德的楷模,在幽州民间,他的声誉达到了顶峰。但是,刘虞控制不住公孙瓒,这个公孙瓒太桀骜不驯了,处处和刘虞对着干。于是刘虞想把公孙瓒拿掉。

当时,公孙瓒和袁绍正在作战,兵力大部分都分散在外,公孙瓒仅仅和一千多人在一座小城里面驻扎。刘虞动员了10万大军去擒拿公孙瓒,把公孙瓒吓坏了。但是,刘虞是一个滥好人,他在开战之前,多次教导士兵说,我们只能杀公孙瓒一个人,其他人都是无辜的,你们一定不要滥杀无辜!刘虞还命令士兵一定要注意战场纪律,千万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

刘虞这样做,确实是很仁义,道德上没有话说,但是,他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他的士兵都被约束住了手脚,不敢放开来攻城,生怕毁坏了民宅民屋,损坏了“仁爱”之名。就这样,10万大军畏首畏尾的攻打公孙瓒的1000多人防守的小城,居然打了很多天都没有攻下来。公孙瓒发起反击,几百个人就把刘虞大军打得溃散,最后还生擒了刘虞。不久,公孙瓒捏造了一个借口,把上司刘虞处斩于街市。这就是慈不掌兵的证明。刘虞这样的人,就是太仁慈了,他或者可以做一个太平盛世的优秀的地方官,但在乱世之中,只知道仁慈,只能被当成下酒菜。


怀疑探索者

完整版应该是: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这是我国古人长时间总结出来的规律,这些道理都是很有道理的道理啊。

史论纵横先来说说义不掌财

其实解释起来也就是四个字:仗义疏财!一针见血。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史论纵横这样的经历,纵横读初中的时候,临毕业的时候,大家提议一人五十元给班主任买点礼物,买什么不知道,先提上来再说,于是班长当天就收了两千多元吧,具体多少谁也不知道,因为,后来他一个朋友过生日,他去了,吃饭,唱K,两千元花了了。

嗯,别的老师都有各种各样的礼物,比如一款新式电动车,一款炫铃手机,话费里多了两千多块钱,结果我们的班主任苦着个脸,骑个破自行车上下班,天天在风中凌乱。

这个班长就是一个很讲义气的人,平时对大家都很照顾,有人被别班的欺负了,还给找人,很好的一个人,但是就是这样的人,他管不了钱啊!

这个义,一般是指讲义气,豪气冲天的那种,比如,鲁智深,李逵,宋江这样的,天天就讲义了,义靠什么,仗义疏财,靠钱,宋江号称孝义宋三郎,其实就是孝义送三郎。你不送东西,不送钱,还有什么义气!

再说这慈不掌兵

战争都是凶残的,仁慈的人往往都是优柔寡断,很可能措施战机,所以,在我国历史上,基本所有带兵的都凶残无比。

用孙子的话说,就是:"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很多人会说,你看刘备是一个很仁慈的人,而且兵带的也很好,其实这是《三国演义》看多了,真正鞭打督邮的是刘备,参与衣带诏要反曹操的还是刘备,其实刘备和曹操差不多,只不过刘备能够打着比曹操更不要脸的旗号,才逐渐壮大。

真正掌兵厉害的,比如曹操,那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气魄;那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逼父;那是成吉思汗,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打败敌人,上他们的老婆孩。

近代史上最失败的军阀,应该是张学良吧!一事无成,最终被囚禁几十年,你看看张学良谈到冯玉祥时候说的话:“冯玉祥手下的人哪,好几个都很残忍;冯也很残忍,他杀人。我对他很难过的,我这人向来不做这种事。”正是因为张学良的这种仁慈的性格,使得东北军缺少一种杀气,即使有最好的装备,最精锐的部队,无论是在对内作战,还是对外战争,都没有打出什么气势。


史论纵横

1

有个白起的故事,说白起很慈,每次有士兵受伤,伤口发炎,他看到了都亲自给士兵吸允伤口里的脓血。


有个老太太听说自己的儿子受伤了,白大将军亲自给儿子允脓的消息后,大哭。


人问她,白将军这么平易近人,你哭啥?


她说,我有三个儿子,前两个由于感激白将军亲口给自己吸允脓汁,在战场上加倍努力,要报答白将军的知遇之恩,结果都战死在沙场之上了。


现在,白将军又给我小儿子吸允脓汁,恐怕没人给我养老送终了。


岳飞也是很体恤士兵疾苦的,他经常让夫人去士兵家里做家访,了解一下看看士兵家里有什么困难要解决。


但是,岳飞手下的士兵去市场上买菜,老板看见是岳爷爷的兵,非要给便宜两毛钱,那士兵吓的脸如白纸,说你可别给我们便宜,岳将军知道我们占百姓的便宜,是会被杀头的。


所谓的仁爱之将,大约就是这样的,生活中我可以照顾你,但是战场上的纪律则要一丝不苟的去执行。


战争不是请客吃饭,战争上的仁慈其实就是对更多人的残忍。


那些很仁慈的将军,管不住兵,管不住将,很多最后的下场很凄惨。


2

安史之乱很有意思,造反的俩人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被自己儿子给杀死的。


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人如其名,很讲义气,人也很好。


但是他老爹史思明人很垃圾,手下的士兵只要有做的不如他意的地方非打即骂,用各种刑法伺候。


史朝义很不满他爹的做派,有一次和他爹意见相左,他担心他爹做掉他,于是派人先下手为强了,做掉了老爹。


史朝义原本以为可以顺利接手老爹的生意,继续玩下去,况且他比他爹好的一点是他很仁义,凡事好说话的多。


但是史思明手下的骄兵悍将,在史思明手里服服帖帖,到了史朝义这位比较仁义的君子手中,大多听调不听宣起来。


史朝义从杀了老爹就开始走霉运,节节败退,2年后最后兵败自杀。


这大约是靠仁义掌兵的一个注定的下场。


当一个人指挥一群人作战时,靠什么使众人如一人,如臂指使,知道哪儿打哪儿呢,不是靠仁义,不是靠请客吃饭的哥们情义,必然是靠铁一般的纪律,以及毫不含糊的执行。


而一个指挥官要做的就是下决心去执行纪律,有时候下决心是要有大毅力的。如果违反纪律的是个普通士兵还好,杀就杀了,但是如果一个功勋卓著能力出众的人犯了纪律呢?


杀还是不杀?


比方说诸葛亮斩马谡,老毛枪毙黄克功,都是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做出这种壮士断腕的决定。


3

商场其实就是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各种勾心斗角比战场上一点都不少。


一个人行走在商场职场,怎么对上级怎么对手下,很大程度上绝定了你的位置,以及你能走多远。


商人有时候必须是挥泪斩马谡的诸葛亮,有时候又必须是穿上女人衣裙的司马懿,他可以是马踏青苗割发代首的曹丞相,也可以是华容道陪着笑脸和关羽说:云长还记得我在许都给的你那一屋子美女吗?的曹阿瞒。


可以说商人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演员,演员们卸了妆就可以做回自己,职场上商场上却不行,每个人都必须准备几个不同的面具,随时切换。


你和随时变换不同脸孔的人说仁义千秋,别开玩笑了,利益还差不多。


古人说: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行商,善不为官。


也算是对人生的精致总结。


==========

文/ 薛白袍
(欢迎关注又慈又善有情有义的----薛白袍)

薛白袍

“慈不掌兵,义不理财”这句话的故事背景辜且不提,见其字究其意即可。

一、掌兵核心在于“严”而非“慈”




历来“军令如山”,“秋毫无犯”是统领军之核心,也是铁甲“军魂”,而“慈”则仅作为辅佐贯彻领军核心与竖立军魂的措施而已。前者为主,后者为辅,不可颠倒。

“军令如山”是指统领指令的权威性,必须做到“令行禁止”,方可无坚不摧,所向披靡。绝不能对个别人或事施其怜悯之“仁慈”而废其令。否则“令成戏言”,权威尽丧,必无斗志。

二、理财核心在于“信”而非“义”

理财乃经商,商人自然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无商不奸”只是圈内非主流的潜规则或无良商人的敛财“门道”,不但不为历朝历代所推崇,也遭正义商家和天下黎民百姓所不齿。


何谓“义”不理财”呢?义者气也,叫“义气”,现今叫“哥们儿义气”,属非正常、无规范生意交集。财、物往来无凭无据,弟兄有难两肋插刀,耗费不计出入比例。

所以,经商理财核心历来提倡是按规则,守信用,非“义气”。所谓规矩就是“空口无凭,立字为据”,即签合同。无规矩不成方圆,所以,经商理财必须懂规矩,守信用。而非“四海之内皆兄弟”,“弟兄有难两肋插刀”。


泰玛航空

慈不掌兵,义不掌财”,这两句古话出自《增广贤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不可绝对化。


为什么说“慈不掌兵”?

第一,因为领兵打仗那是真刀真枪的搏杀,想胜利就必须让士兵严格服从命令,令行禁止。现在有句话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如何能把士兵训练得服从命令听指挥呢?就是要靠领兵者赏罚严明。

历史上有个著名的例子:汉朝,匈奴有个冒顿单于,他训练自己的手下说,我把鸣镝(射出去会发出声音的箭)射到哪里,你们也要把箭射到哪里。第一次,他向自己的爱马射鸣镝,手下有的射了,有的没射。他把没射的人都杀死了。第二次,是自己的爱妾,没射的人又被杀死了。从此无论他向哪里射鸣镝,他的手下都会下意识地射出箭。最后一次,他向自己的父亲射出了鸣镝,成功地杀死了父亲,夺得王位。

如果领兵者心慈手软,该惩罚的时候不忍心惩罚士兵,不该奖赏的时候随便奖赏士兵,就会导致赏罚不明,士兵就不会服从命令。这样的军队,怎么能打胜仗呢?

第二,打仗必然会有人伤亡,有时候敌我力量悬殊,但也不得不把士兵派上去,往往就是有去无回。电影《集结号》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如果将领过于仁慈,不忍心把士兵派上去送死,怎能取得战略上的胜利呢?

当然,这件事也不是绝对的。不是说将领不能仁慈,而是不能过于仁慈。

《孙子兵法》第一篇说将领要具备五种素质: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把仁列在严的前面。所以将领完全不仁慈是不行的。

《史记》记载,大将吴起领兵时,跟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一士兵害着恶性毒疮,吴起用嘴替他吸吮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放声大哭:“当年吴起替我丈夫吸吮毒疮,我丈夫在战场上勇往直前,最终牺牲了。如今他又给我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儿子又会怎么死啊。”

汉朝飞将军李广也很仁慈,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爱兵如子,凡事都身先士卒。行军遇到缺水断食之时,士兵不全喝到水,他绝不饮水;士兵不全吃上饭,他绝不进食。因此士兵们都爱戴他,甘愿为他出死力。

这说明一个道理,将领对士兵仁慈,士兵才愿意拼命。只是不能过于仁慈,以至于赏罚不明。


为什么说“义不掌财”呢?

有个成语,叫做“仗义疏财”。仗义的人肯定不在乎钱财,你看《水浒传》里面的英雄好汉,比如鲁智深、宋江,都是出手阔绰,动不动就是送人几两、十几两白银。

你说,让这样的人来管理财务,能行吗?

别人欠钱还不上,一挥手,免掉了。别人想买东西没带钱,一挥手,拿去吧。

这样的人朋友肯定多,但让他掌财,财肯定越来越少。

但是这句话同样不是绝对的。

历史上有这么一个故事:孟尝君在一个叫“薛”的地方放了很多债,派自己的一位叫做冯谖的门客去收债。没想到冯谖到了薛地,把能收到的钱收上来,全买了酒肉宴请大家,直接把那些没钱人的债务免掉了。后来孟尝君被免了官,返回自己的封地时,距离薛地尚有百里,而薛地的百姓们早已扶老携幼,在路旁迎接孟尝君。

所以,义不掌财同样不是绝对的。

如果一毛不拔,甚至为富不仁,发不义之财,会遭到别人的唾骂,就算有很多钱财也难以守住。你看现在的大富豪,无不热衷于做慈善。

但是如果过于仗义,结交酒肉朋友,胡乱花钱。那么有多少钱都会被挥霍出去。


梦露居士

慈不掌兵,这个在历史上面可以见到的东西就多了。

我说一件小事情,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有一个英国的上等兵在一次战争期间想要对一个正在逃跑的德国士兵开枪,最后仁慈提醒了他不应该这么做,但是后来当英国首相张伯伦去德国柏林跟希特勒见面的时候,希特勒声情并茂的跟他讲述一个故事有一个英国士兵在战场上,放过了他,虽然最终证明这个故事是假的,但是这个是非却一直生活在悔恨之中,而他也一直遭受着别人的非议。

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大规模屠杀,长平之战,白起是实在是没有办法,只能够杀掉这40万赵军,这帮人放下屠刀,他们是平民,但是一旦把它们放回去,他们再次武装起来就是士兵,而且是能够杀死你的士兵的敌人,如果把他们留着就会损耗你的军需这样的话,你的粮草补给,又是一个问题,所以能够杀掉的敌人就直接杀掉,杀掉敌人,以后不仅损耗了敌方的战斗能力,而且还能够提升自己的士气,打击敌人的作战意志饭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但是最难过去的那一个坎,就是自己的仁慈之心。

曹操在面临7万多袁绍军队的俘虏的时候也没得选择,只有杀人,历史上面的名将,哪一个是靠自己嘴炮给弄出来的,全是依靠着敌人的首级,一步爬到了历史的最高点,记住,到了战场之上,你只有抱着杀死敌人的决心,你才能够活下来!

义不掌财

在古代,所有的商人属于社会的最低的阶层,不仅规定商人必须穿著着麻衣,来向别人提醒,自己是从商的,而且对于商人所使用的出行的规格家庭的等级都是有着明文规定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其实原因说到底还是跟商人特别那种特性有关。

商人逐利,可以说,有奶就是娘!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比如说李嘉诚,跟商人去讲义气,是不现实的,无论是英国的政客还是美国的政客都是从做商人开始做起,因此英国人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敦刻尔克。英国人卖自己法国队友,卖的那么干脆,在缅甸,英国人卖我们中国远征军,卖的那么干脆。在菲特勒大帝时代英国人卖德国人,卖的那么干脆。德国宰相俾斯麦曾经就说了这一件事情实际上就是自己德国人脑子被驴给踢了,给英国人当枪使。

英国做任何事情,都发挥着自己做商人的本质,可以说把商人追逐利益,不重视感情,这一点做到的淋漓尽致,使英国大不列颠国才能够在工业革命后迅速积累血腥的财富,成为日不落帝国。

义不掌财,由此,可见一斑。


漩涡鸣人yy

慈不掌兵义不掌财,意思是太过仁慈的人不能掌管军队,太过仗义的人不能掌管钱财。简单点说就是没有底线的慈叫妇人之仁,没有原则的义叫感情用事。这两类人是做不了统帅,管不了钱财的。

我们从几个小故事来理解下这句话。

还有一个是孙斌带兵的故事,吴王和孙斌畅谈带兵之道,见孙斌侃侃而谈,便让他训练后宫姬妾宫女,本来是看笑话的意思,宫女们也是嬉笑打闹、不当回事。这时,孙斌便严明军纪,砍了两个带队的姬妾,宫女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正规操练,孙斌也带出来纪律严明的女兵。吴王虽然很心痛被斩杀的姬妾,但也终于明白了孙斌确实是个好将军。

在战场上,必须令行禁止,也必须严格要求,否则就会纪律涣散。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用兵之时必须心志坚定、理智甚至有点冷血,太过心软和仁慈只会误了大事,坏了大局。平时带兵就要多体恤士兵,关心下属,一张一弛,用兵之道。

有句古话叫仗义疏财。太过仗义的人,重朋友而轻财务,让这样的人掌管财权,结果可想而知。商场如战场,经商的时候如果太过讲义气,那是很难挣到钱的。这句话并非是奉行无奸不商,这样的商人也走不远。

义不掌财,真正的意思是仗义疏财不能没有原则,没有底线,不能意气用事。真正做大事,挣大钱的人都是要有责任感,讲信誉,讲义气的。比如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他顾及国家大义,为国家仗义疏财,最终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红顶商人。


东篱趣谈唐宋

完整版本: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忠不从政。这些都是俗语,一般是验证某一情景下的道理,而不是普世价值观。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词句,要辩证的看待。



慈不掌兵:先看兵,兵乃凶器也。慈,慈悲,观音的大慈大悲,感同终生之悲苦,慈悲的胸怀解救终生。如果咱们用慈悲的心胸来处理兵务那可以麻烦了,比如:将士犯了错,你慈悲看待,都不容易,每天很苦,吃的苦,住的苦,上阵打仗命运无常。那你就下不去手,如何管束军队,政令不通,肯定会一团乱。而且血气方刚的兵士,还有可以以下犯上,作乱,斩杀大将军,所以称为凶器。比如双节棍,用的好,打敌人,用不好,只打自己。慈悲的心态处理军务,必然导致军队哗变,本来是保家卫国的利器,反而成了祸乱江山的叛徒。

难道我们不慈悲,就霸道吗?就狠心吗?当然也不对,这样就走到另外一个极端了。过于严苛霸道,属于压迫。就会像弹簧一样,压得太紧,反弹回来伤害越深。

慈不掌兵准确的意思,制定合理的法律上下皆守。以法治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大将军也要遵守。掌兵的人只是法令的执行者,不能更改法令。但是在执行的时候要慈悲之心对待,比如仗责兵士,行刑是执行,执行完还要关心爱护,慈悲的对待。因为你惩罚了一个人,打了胜仗,拯救了全国的百姓。此话应该是:法治管兵,慈爱教兵,仁德拥兵。



义不理财:义气,仗义,是金钱如粪土。理财:运用钱财作为工具,增值。义气和理财再底层认知上是背离的词。你为了义气,视金钱如粪土,随意舍出去,还谈什么增值啊,本钱都没了。但是和慈不掌兵一样,也不能抠门,六亲不认,亲人有难也不借钱,或者借钱了要利息。这样做人又没义和情了,生命的意义何在呢?

妥当的做法,是尽量保存自己的实力,奋发进取,让自己强大起来,反过来在为家人为社会负责人。才是大义,才是大善。小善之人容易失去自己,让自己越来越弱小,更没有义气了。此话应该是:理性理财,义气聚人,情义感人,财会更多。

总结:真实的意思是告诉我们不要感情用事,理性对待事物发展。让自己弱点成为我们事业阻碍,让自己的弱点成为我们失败的借口。


我是李合伟:伯乐创投俱乐部创始人,创投商学院首席讲师,著作《觉悟行果创业论》。帮助过300多位创业者创业成功。期待与您分享交流~~~


合伟说

慈不掌兵,义不掌财。这是一句古训,出自我国传统蒙学教材之一《增广贤文》。

作为一种传统经验的总结是有道理的,但是也应当辩证来看。



慈不掌兵,因为战场上都是真刀真枪,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的军队残忍。管理部下仁慈,就是对整支部队甚至整个国家不负责任。

慈不掌兵,就是说仁慈的人掌管不了军队,也打不了胜仗。所以,带兵打仗最忌讳的就是妇人之仁。

历史上有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马谡作为诸葛亮亲自培养发现和使用的将领,因为马谡的刚愎自用和纸上谈兵,导致街亭失守,进而打乱蜀军的总体布局。诸葛孔明面对自己爱将犯下的重大军事失误,尽管十分痛心,还是忍痛把马谡斩了。



义不掌财和仗义疏财,这两个成语所表述的意思实际上是一样的,仗义必然疏财,作为财务的管理者,必须有严格的纪律,不能动不动就“疏财”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说以前弥勒佛和韦驮菩萨有各自的寺庙。弥勒佛整天笑嘻嘻,所以,喜欢他的人非常多,香火旺盛。而韦陀菩萨,黑口黑脸,表情严肃,香火和弥勒佛相比相去甚远。

但是,年底一盘点,发现弥勒佛虽然香火很旺,但是所剩无几。韦陀菩萨虽然香火不那么旺,但是年终却结余不少。

后面有调查发现,弥勒佛整日笑嘻嘻,对什么都无所谓,当然对香火也疏于管理,年终就剩不了多少。委托菩萨虽然香火不多,但是他管理很严格,所以到年终一盘点,反而比弥勒佛还多。

这个故事其实就是义不掌财的道理。掌管财务的人,需要有严格的财经纪律,扎扎实实抓好日常的每一项管理工作,确保进出的账目都清晰明确。如果粗枝大叶既然管理不好财务。



虽然如此,这句话还是要辩证的看。带兵固然需要严苛,但是善为将者也少不了仁慈。掌财固然需要精细,也需要慈悲喜舍的心态。

凡事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作为掌兵的人必须具有英武果断|纪律严明的特性,但是作为一个好的将领,应该是一个管理严格又爱兵如子的,将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造一支无往而不胜的军队。掌管财务的人固然需要精确精细,但是也不能过于锱铢必较,还需要一种财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心态。


尚舍书院

慈不掌兵、义不掌财 这句话在《增广贤文》一书中是这样说的: 慈不掌兵,慈者,仁爱之士,若为仁爱,则无威严,然兵无令不行,将无威则乱,故掌兵者必威大于慈,若能恩威并济乃是最佳人等。 义不守财,世上忠义之士多好友,然好友则必然重友而轻财,所谓仗义疏财,所以义者不能守财,也守不住因为他们不在乎财。

对于慈不掌兵,义不掌兵财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


一,慈不掌兵

过于仁慈的人,是不适合当兵,也当不了什么统帅,正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样,当兵必然要打仗面临各种战争,有战争就会有伤亡,上战场需要的是勇气,对待敌人决不能手软,不能把慈善之心带到战场上去,战争中统帅必须要有钢铁般的意志和决心,绝不能因心慈手软而坏了大局。伟人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这是硬道理。曹松有句诗说的好:“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蒋帅的成功是靠牺牲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换来的 ,如果一个人过于仁慈,就不适合代兵打仗,我们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讲究的是中庸之道,战争时期需要杀伐决断,和平时期就要以仁治国。



历史上不乏有很多代兵凶狠之人 ,慈不掌兵的典范,就以大唐名将薛仁贵为例 ,那么薛仁贵狠到什么程度呢?薛仁贵最狠的一次,就是活埋了降服的十三万铁勒军

薛仁贵,唐朝名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能让敌人在未开战之时就下马跪拜的将军! 故发生在事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当时铁勒酋长比粟毒伙同其他部落起兵进犯大唐边境,唐高宗任命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薛仁贵为铁勒道行军副大总管,出兵讨伐思结、拔也固、仆骨、同罗四部。 当时铁勒九姓拥兵十几万,凭借天山之地利,企图与大唐雄师一决胜负。 他们派出数十位骁勇骑士出马挑战,眨眼间,就被薛仁贵三箭射死三人,胆寒之下,铁勒人下马投降,放弃了抵抗。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震慑了敌人,降服了铁勒军。


后来为了消除后患 ,薛仁贵竟然斩草除根,命令部下将已经投降的十三万铁勒军就地坑杀活埋。制造了中国历史上骇人听闻的杀降暴行。
薛仁贵虽然被称为华夏民族英雄一代战神,但是他的“慈不掌兵,必须要狠”的杀降暴行,最终还是受到了民众的谴责。

二,义不掌财

世上忠义之士多好友,然好友则必然重友而轻财,所谓仗义疏财,所以义者不能守财,也守不住因为他们不在乎财。江湖之人讲究江湖道义,哥们情义论的是哥们感情。所以历来现实中有不少人因为利益失去了友情,为了金钱丧失了灵魂,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话虽然说的不无代理。



大家看看这个财字结构,财字是靠两个人支撑组合起来的,和气生财就是这个道理,在注意一下这个食字,人以食为天,良心放下边。所以说不义之财不可取。

友不论多,得一人,可胜百人。友不论久,得一日,可喻千古。友不择时,得一缘,可益一世。

钱财乃身外之物,够花就行,够用就好。仁义道德才是做人的根本 ,古人把钱财比喻成粪土,仁义道德价值千金。




对于义不掌财,我们只能客观这样去理解,历史上的典故也很多,视金钱如粪土的哥们情义大有人在,最经典的四大名著里面就有(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水浒传)中的一百单八将梁山聚义等等,都是以义字当先的英雄好汉。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啦,

我是任驰赢天下,感谢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