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傳承——繡球奶奶的堅守

繡球一般由彩繡做成,是中國民間常見的吉祥物。在中國古代,有些地方有一個風俗,當姑娘到了婚嫁之時,就預定於某一天(這一天一般是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讓求婚者集中在繡樓之下,姑娘拋出一個繡球,誰得到這個繡球,誰就可以成為這個姑娘的丈夫。當然,姑娘一般會看準意中人,把繡球拋到他身上,以便他撿到。在很多地方,抬新娘的花轎頂上要結一個繡球,意圖吉慶瑞祥。

宋朱輔《溪巒叢笑》載:“土俗節數日,野外男女分兩雙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來拋接。”此活動也是男女青年傳情的方式。姑娘若看中一男青年,便將繡球有意拋去,男方接過繡球,若亦有情意,即系禮物於繡球上投報之。現在,平拋繡球仍然是壯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體育活動。

匠心傳承——繡球奶奶的堅守

山東濟寧翟氏繡球既與其它地域的繡球工藝有相似之處,也有自己的獨特之處,使用“切、縫、填、串、剪、纏、拉、扎、系”等翟氏九法,用大紅、正黃、寶藍等多種顏色的綢緞做成,光彩奪目。它既能精細、雅潔,圖案秀麗,色澤文靜,針法靈活,繡工細緻,形象傳神,“繡花能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又可原始古雅,圖案純樸,色彩豔麗,構圖簡潔,造型誇張,對比強烈,線條粗獷,“精巧靈秀中見豪放”。而目前濟寧翟氏家族繡球傳承人,就是被稱為“繡球奶奶”的翟桂芝。翟桂芝用她的一雙巧手,為這傳統的繡球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現代煥發出別樣的光彩。濟寧翟氏繡球多次榮獲工藝美術獎項,特別是在2013年6月,製作出一個周長214釐米,高度最高65釐米,重量為16.3公斤的大繡球,榮獲三項創世界吉尼斯紀錄。

匠心傳承——繡球奶奶的堅守

曾經為了為山東省省運會獻禮,61歲的翟桂芝親自做了二十三個繡球,二十三個繡球依次排開,每一個繡球上都有一個字,連起來正好就是“濟寧之鄉,運河之都,全市人民慶祝二十三屆省運會召開,朗朗上口且寓意吉祥,讀來讓人為之一振。為了讓繡球看起來更好看,翟桂芝還親自跑到歌舞團演員定做服裝的地方去買人家的演出服布料,來做繡球的“衣服”;跑去針線點,買來又柔軟又有韌性的亮線,一段段用剪刀剪了,親自做成繡球的墜子;跑去首飾店,一顆一顆的挑裝飾用的珠子和亮片,好讓繡球變得更加美麗。由於翟桂芝不精通書法,於是她便去打印店,讓店員把她精選出來的23個字全部打印出來,然後用剪刀剪下,隔著一層印藍紙鋪在布上,再用鉛筆沿著字跡一點點塗抹,直至布料上有了字跡,再用繡花針比著字跡一點點刺繡。 這二十三個特大型繡球製作完成共耗時10個月,因這麼大的繡球無論是用棉花還是用海綿,都會顯得鬆垮,因此幾經試驗最終選定了乾淨的餐巾紙做填充。

匠心傳承——繡球奶奶的堅守

和其它許多非遺項目一樣,能夠形成一定產業化的非遺項目畢竟在少數,更多的則面臨著傳承的困難,濟寧翟氏繡球也面臨著這一難題。2015年以來在多次女性招聘會現場,翟桂芝想現場尋找一位真心喜歡繡球的接班人,把她的手藝傳承下去。可是,現場“招”個手藝傳承人可是不容易。“儘管在招聘現場沒有找到接班人,但是讓更多的市民瞭解了繡球,我還是比較滿意。”翟桂芝老人告訴我,,她還會繼續尋找接班人,親自進行傳授,讓繡球的靈感性永遠傳承下去。老人家雖然已經退休在家,可是心靈卻沒有封閉在自己小小的房間裡。她時刻想著的,都是弘揚傳統民間藝術,讓這精巧美麗的繡球走向全國乃至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我們為繡球奶奶的這一份對文化傳統的堅守而喝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