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在宫中停尸37年,康熙为何不愿将祖母下葬?

吃货小小站

说一部暴露年纪的电视剧——《一代皇后大玉儿》,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小时候看过这部电视剧,反正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有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这号人物,也就是后来的孝庄文皇后、昭圣(太)皇太后。潘迎紫细腻而又大胆的表演将这一位清初传齐女性的善良、隐忍、识大体演绎的淋漓极致既有儿女情长,又有家国天下。为了家族利益,为了孩子未来,她多次作出艰难的选择,成就了顺治、康熙两朝帝王,也成就了自己。

就是这样一位奇女子,却给自己的最爱的孙子——康熙皇帝留下了一个大难题。昭圣太皇太后,在康熙二十六年逝世。根据大清祖制,昭圣太皇太后逝世后,应该和她的丈夫,也就是皇太极一同葬在沈阳的清昭陵,但是她却再生命的最后时刻,留下了一道遗旨:

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这一段简单的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我的丈夫,太宗文皇帝皇太极已经去世很多年了,我如此的卑微,就不要因为我再去打扰他了,就不和他葬在一起了。如果为我单独修建皇陵,必定劳民伤财,更不合适。我很怀念你们父子二人(顺治和康熙),就把我葬在你们父子的陵墓吧。

位于沈阳的清昭陵

这一下把康熙难住了。

按照祖制,祖母昭圣太皇太后和祖父太宗文皇帝合葬盛京的清昭陵,但是祖母的遗旨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意思。

如果按照祖母的遗旨,葬在清东陵,和父亲顺治皇帝葬在一起,那么清东陵中顺治皇帝的陵寝已经是最高的的规制了,作为顺治的母亲,陵寝规模比儿子差也说不过去,而且也没有单独为太后建陵的先例。

左右为难的康熙,只好在清东陵修建了一处临时建筑——暂安奉殿,用于安置昭圣太皇太后的灵柩,期待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可是这一停就是37年,一直也没有想到更好的方法。知道康熙去世,昭圣太皇太后的陵寝还是安放在暂安奉殿内,这一难题也交给了随后即位的雍正。

暂安奉殿

雍正即位后,不仅要为安排的父亲康熙皇帝的后事,还要安排曾祖母昭圣太皇太后的陵寝问题。此时,康熙已经选址景陵,如果曾祖母还没下葬,就将父亲康熙帝下葬,于情于理都说不错过去。彼时,众大臣看出了皇帝的难处,就上书雍正,建议将暂安奉殿建成陵寝,在清东陵大红门之外,建造昭西陵。

这一建,

首先符合了昭圣太皇太后的遗旨,不葬盛京的清昭陵,葬在儿子孙子陵墓旁边。其次昭西陵不在清东陵之内,自然在规制上就没有那么多限制了,不用考虑怎么协调昭圣太皇太后和顺治帝的陵寝规模的问题。第三,昭西陵,寓意在清昭陵之西,与盛京的昭陵遥相呼应。

建于清东陵大红门之外的昭西陵,成了历代祭祀清东陵帝王最先拜谒的地方,这一位置的安排,也无形中突出了昭圣太皇太后是清朝入关后,辈分最高的以为。

请大家关注爱玩的想公子,和我一起玩转博物馆,分享文博知识。


爱玩的想公子

看过《孝庄秘史》的人,对孝庄皇后这个人物肯定不会陌生。电视剧把孝庄皇后刻画的可谓是淋淋尽致,与孝庄有着莫大关系的多尔衮皇太极等人,也被描写的惟妙惟肖。

Δ孝庄皇后

孝庄皇后在十三岁的时候,就嫁给了皇太极。一生可谓是如履薄冰,从后宫众多妃子中脱颖而出,凭借自己的能力笼络了一大批人。皇太极死后,又经过了腥风血雨,扶持着自己的儿子福临登基。

但是福临太不争气,当了十几年的皇帝,临了却要去做和尚,最后福临究竟是怎么死的,可能也只有孝庄知道。接下来孝庄皇后虽已年迈,但是硬生生的辅佐小孙子康熙继承大统,从此开创康乾盛世。

孝庄皇后也就成为了历史上少有的贤后,一辈子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位皇帝,逃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迫害,但是终究逃不过病魔。1688年,这位辅佐了三代帝王的皇后,没能战胜病魔,撒手人寰。

Δ康熙


临死前,孝庄嘱咐康熙:自己死后,不要和皇太极葬在一起,只需要把我葬在顺治陵附近就好了。也许是出于年轻辅佐顺治登基,对自己这个儿子念念不忘,亦或者是对顺治心有惭愧。才留下了这样的遗嘱!

辅佐了自己一生的孝庄皇后,康熙当然不想违背她的遗愿。但是现在无陵可葬,只好把孝庄先行安置在“暂安奉殿”。但是一放就放了37年,这个不怪康熙,实在是没有办法。

顺治帝是孝庄皇后的儿子,但是在孝陵里面,最为尊贵的位置,已经是埋葬了顺治。如果现在再把孝庄安葬在里面,是乱了辈分。但是孝庄之前不愿意和皇太极合葬,自己作为孙子不能违背遗嘱,只好出此下策。

Δ雍正


一直到了康熙去世,孝庄还是没有下葬,这就把事情留给了雍正。自己父亲康熙的陵墓已经选择好了,定址在景陵地宫,但是自己祖奶奶的地址还没有下落。下面就开始有大臣上书,要给孝庄皇后修建陵寝。

自己父亲康熙都没有解决,自己一个处理不好就会背上不孝骂名。雍正将大臣聚集起来,先歌颂了孝庄皇后的丰功伟业。然后引经据典,讲述了合葬的情况。又指出现如今大清国力蒸蒸日上,说明祖奶奶的停放地方是一块风水宝地,而且祖奶奶也留有遗旨要与顺治合葬,我们还是从了祖奶奶。

能在朝廷值班者,都是精明之人。雍正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群臣商量之后就请求在“暂安奉殿”建陵,雍正当即同意。至此停留了37年的孝庄皇后,才算是真正的安息了。


史之策

孝庄文皇后卒于1687年,死后灵枢没有运往盛京与皇太极合葬,而是暂安在清东陵大红门东侧,并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于昌瑞山下,称“暂安奉殿”,停灵其中。直至雍正三年(1725),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起建陵园,葬入地宫。



为什么孝庄太后的尸体会停放了37年不下葬呢?直到雍正的时候才下葬,是因为康熙不孝吗?当然不是,康熙是顺治帝的儿子,他非常尊敬孝敬他的祖母孝庄太后,孝庄病危时,他昼夜不离左右,亲奉汤药,并亲自率领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祈告上苍,请求折损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寿数。

康熙在诵读祝文时涕泪交颐,说:“忆自弱龄,早失估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极之恩,毕生难报……若大算或穷,愿减臣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康熙从小就失去父母,是孝庄一手带大的,孝庄陪伴帮助康熙三十多年,康熙才有了现在的成就,康熙对孝庄是心怀感激的,他甚至愿意减寿来祈求祖母的平安。所以康熙并不是因为不孝没有安葬孝庄。



原因到底是为什么呢?孝庄37年没下葬的原因:

1.孝庄有遗嘱,临终前她嘱咐康熙说:“太宗(皇太极)山陵(北陵位于盛京古城)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指顺治帝)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意思是不要把自己的遗体运往盛京和皇太极合葬,而且我心里很舍不得你和你父亲,就把我葬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

那为什么康熙还不遵照遗嘱把孝庄葬入清孝陵呢?这么做的原因,并非是康熙不孝。而是因为顺治帝乃是孝庄皇后的儿子,孝陵范围内,最尊贵的地方已经建有顺治帝的陵寝,如果将孝庄皇后葬入其中,是乱了辈分。而孝庄皇后生前又不愿意于丈夫合葬,因此后世子孙只能重新寻找合适的地址,再建造一处陵寝。


所以孝庄的遗体就暂时安放在东陵边修建暂安奉殿(位于清东陵大红门外东侧),雍正三年(1725年)世宗以孝庄文皇后暂安以来国家昌盛,圣祖在位历数绵长、子孙蕃衍为由,认为此地颇吉,故将暂安奉殿改为昭西陵。雍正三年初二月初三日动工,同年十二月初十日将孝庄文皇后葬入地宫。

所以为什么孝庄在死后37年后才得以安葬就很清楚了。并不是子孙不孝,而是情有可原。


慕慕的魔法小屋

首先是因为有清一代的葬制于明朝很不一样。

大明制度:无论皇后是在皇帝生前还是身后殡天,都要将棺椁送入帝陵玄宫,与皇帝合葬。而清朝制度则规定只有先于皇帝殡天的皇后方可以与将棺椁送入玄宫,日后与帝同穴安葬;而孀居的太后薨后无法与先帝合葬。这是因为清代极为重视“卑不动尊”的规矩,所以孀后寡妃薨殁之后皆于帝陵之外另外营建后妃陵墓。

一开始,依照清朝制度,孝庄太后薨后应该运回盛京奉天府,也就沈阳,但在皇太极的昭陵附近为其另造陵寝。但是,孝庄太后本人却在弥留之际对康熙帝说:

“太宗(皇太极)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於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

也就是说是孝庄太后明确要求把自己的棺椁安厝于其子顺治皇帝的孝陵附近。这其实是这对祖孙君臣彼此之间最后一次的权力游戏。在《清圣祖实录》中康熙帝看似一直对祖母感恩不已,但二人之间的微妙的矛盾却不经意的在细节上时常显现。历史上的孝庄太后是个十分专断之人,在康熙帝登基之前就因为政治路线问题与顺治帝颇多争执,以至于母子二人彼此之间尽量避免相见,一家之中俨然敌国。而康熙帝虽然十分恭顺,但也在对顺治帝的评价问题上、对待鳌拜处理等问题上与祖母孝庄太后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拒绝葬于北陵显然是孝庄太后对康熙帝出的难题。因为按照整个遵化的清东陵陵区,是以顺治帝孝陵为核心的。按照这种规划,本意是以顺治帝为最尊,其余均才是妻妾子孙。按照自古以来的传统,孝庄太后身为顺治帝的母后,无论如何也没有居于儿子之下的道理,但是北陵又明确的说过不想回去……所以,此时的康熙帝应该真的有点被整的不知所云了。

孝庄太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康熙帝就将孝庄太后生前所居住的宫殿拆除改建五间并迁于东陵风水墙之外,以修建享殿,是为“暂安奉殿”,将孝庄太后棺椁暂厝于此。但一直到康熙帝驾崩都没有人想出应该如何解决孝庄太后下葬的问题。等到雍正皇帝即位以后,历史的恩怨情仇都逐渐的成为浮云往世,清廷才有机会正式的解决孝庄太后应该如何安葬的问题。雍正帝以来“安厝以来国家昌盛”等理由,认为暂安奉殿所便是为金井吉壤(龙穴),并下令在此建造了清代规制最高的皇后陵寝——昭西陵,一代枭雄终归于寂寞。

昭西陵


散骑舍人

孝庄太后,我们都很熟悉,无论是《康熙皇朝》还是《孝庄秘史》,都对孝庄太后进行了详细的演绎与描述。

对于孝庄太后的生平,就不过多细述:年轻时嫁给了皇太极,在后宫佳丽中一步步走了出来,并利用各种方式(手段)笼络一帮大臣,在皇太极去世后,又辅佐儿子福临上位,只可惜福临在当了几年皇帝后,心迷董鄂妃,在董鄂妃去世后,一心想当和尚(真是不知道孝庄太后的一片良苦用心啊),福临当和尚后,孝庄太后只能又辅佐年幼的小孙子康熙。

所以,孝庄太后的一生基本上就是在辅佐各位皇帝中度过的。直到1688年去世,但孝庄太后传奇的一生,并未因为去世而掀开新的一页,相反,孝庄太后去世不下葬这件事,反而让后人好奇,并不停的去猜疑。

那孝庄太后为什么在去世后,37年内都没有下葬呢?

有人说是否是因为康熙不孝,非也,孝庄太后在去世前,曾对康熙说道:我去世后,不要将我与皇太极葬在一起。而无论是按照大清当时的制度,还是现在的伦理,已婚女人去世后,不出意外都会和丈夫合葬在一起,可孝庄太后却提出死后不要与皇太极合葬,这无疑不给康熙留下一道难题。


以康熙对孝庄太后的孝顺心,在得知孝庄太后的要求后,康熙肯定不能违背,但一时也想不到很好的办法,毕竟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皇陵里最好的位置已经给了顺治的景陵,而孝庄太后作为顺治的母亲,自然应该安葬的风水位置比顺治更好,所以,在一时无解的情况下,只能将孝庄太后安放在“暂安奉殿”,而这一放就是37年。

直到康熙去世时,孝庄太后都没有下葬,于是这件事就到了雍正手里,雍正皇帝当然对孝庄太后不能下葬的原因了然于心,可真要处理起来,却又非常棘手,于是雍正召集大臣们集思广益,最后确定就在这个“暂安奉殿”的位置,建造皇陵,定名为昭西陵,至此,孝庄太后悬而未决的下葬事宜,终于在雍正三年之际,妥善解决。


你好,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能喜欢,谢谢大家~~


寒舍阅独

孝庄是清朝入关后第一代皇帝的母亲。于康熙二十六年去世,享年75岁,死后独自葬在一处,名为昭西陵,与他的丈夫皇太极的昭陵遥想对应。



康熙与祖母的关系非常好,每次出行,如果带着孝庄,则必搀扶。如果不带,则必每日书信报平安。等到孝庄快要死的时候,孝庄对孙子说:太宗文皇帝的梓宫安奉已经许久了,不适合再去打扰他了,我心中还挂念着你的父亲和你,不想去太远的地方,找个地方埋了就可以了,别劳民伤财。



由此康熙帝在祖母去世后,在东陵的边上修建了一处奉安殿,让祖母的棺椁就放在了奉安殿中。从二十七年到六十一年,康熙帝总共去了二十六次奉安殿,祭拜祖母。可谓孝子贤孙。然而直到康熙去世也没有解决孝庄的陵寝问题。一 不能违背孝庄的意愿。 二 更不能破坏整个陵寝的风水。三 康熙舍不得祖母入葬。



直到雍正三年,皇太极与孝庄成婚100年,这个孝庄的陵寝问题再次被提上日程。雍正帝以孝庄文皇后暂安以来国运昌盛,圣祖在位时间长为,子孙繁盛为由,认为这个暂安奉殿比较吉利。于是就将此处改为昭西陵,并于这一年的二月开始动工,修建陵寝。既满足了孝庄的遗愿,有没有破坏风水。


别人叫的大师

不是康熙不愿意安葬祖母,而是孝庄太皇太后死后留下一个难题给康熙。

康熙从小跟随孝庄太皇太后长大,感情超越了很多的祖孙,康熙对这个祖母也是非常的孝敬和尊重,一旦祖母有什么决定,康熙是必须尊照去办的,但孝庄太皇太后死前曾告诉康熙,自己死后不愿意葬回到丈夫皇太极的身边,而愿意留在顺治父子的身边,那么这个难题就来了。

按照大清的规矩,不管是皇后还是嫔妃,去世后都要与皇帝葬在一起,即便不是合葬,也要葬入妃园寝,不能离的太远。

孝庄太皇太后,因为儿子顺治帝登基,她的身份已经算是皇后,她死后应该与皇太极合葬,可她心里却舍不下儿子顺治帝,还放心不下孙子康熙,所以官方的说法就是孝庄太后舍不得顺治父子,就要葬在东陵。

康熙若是遵照祖母的意思去办,等于置祖宗的家法规矩不顾,若是不按照祖母的意思去办,就等于是违背了祖母的懿旨,也算是不孝,所以才迟迟未葬祖母,让孝庄太皇太后几十年没有下葬,到了康熙的儿子雍正才解决了这个难题。


红学爱好者萧梦

根据畅读文研院发现,康熙帝不安葬孝庄太后,而是出于两难的境地。

孝庄病逝后,曾嘱咐康熙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至于孝庄为何不愿与皇太极合葬一处,众所纷纭,畅读文研院不在此多加赘述。而根据大清早期的葬制,皇后无论死于皇帝前后,都要与皇帝合葬,同陵同穴。因此康熙非常为难,只能在清东陵外建一座“暂安奉殿”,先将孝庄梓宫停放于此,以便日后在想良策。

这一停就是37年,终康熙一朝,也未能解决孝庄的陵寝问题。既然“暂安奉殿”已经建在清东陵,为何不进陵区,而仅是在陵外呢?

其一,大清祖制中没有单独给太后起陵的制度。

其二,顺治的孝陵位于清东陵内至尊无上的位置,而孝庄是顺治的生母,不论葬在任何地方,地位都低于孝陵,这与其辈分不符。

虽然终康熙一朝,未能解决孝庄的陵寝问题,但康熙经常去祭谒孝庄,平均每年0.74次,而且大都集中在冬季。他有意将谒陵安排在地冻冰封、难于行进的日子,是为了要在临近当年祖母与他诀别的时刻,去拜谒、慰藉孝庄,可见康熙对孝庄的感情至深。

雍正继位后,认为自孝庄安奉“暂安奉殿”以来,国家昌盛,四海皆安,子孙繁衍,历数绵长,想必孝庄在天之灵极为安妥,“暂安奉殿”必是个风水宝地,于是将“暂安奉殿”改建成陵寝。因与沈阳皇太极的昭陵仍是一体系,故孝庄的陵名叫昭西陵,以此说明昭西陵与清东陵是两个不同体系,将孝庄葬在东陵陵区之外,以示区分。

最关键的是,在清朝,无论皇帝,还是钦点王公谒陵,都先从最高辈分的墓主人的陵寝开始。因为孝庄是清东陵中所有内葬人辈分最高的,所以在谒陵时,每次都必须先从昭西陵开始。大红门是陵区的正门,是谒陵人必经之处,而昭西陵位于大红门一侧,对于谒陵来说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再有,清朝以左为尊贵之位,昭西陵也正是建在大红门左侧,由此反映大清皇室子孙对孝庄的尊崇景仰之意。且从清东陵地势来说,右侧低洼多石,又濒临西大河,常有水患之虞,所以昭西陵建在大红门左侧也是理所应当。


五味社

孝庄死前,对康熙说:皇太极已经去世多年,自己不想打扰他,而且自己也不愿意离开顺治康熙父子俩,所以让康熙不用将自己和皇太极合葬,葬在顺治的孝陵附近即可。


按照清朝惯例,孝庄死后应该是和皇太极合葬的,然而她的这一遗言却让孙子康熙很难办,既不想违反祖制,又不想违背祖母遗愿,只好一直将祖母孝庄停尸宫中,直到雍正三年才下葬在顺治陵墓旁边。

孝庄原本是皇太极的妃子,然而这个后来辅佐了两代帝王的传奇女子。在那时候却不得皇太极喜爱,皇太极宠爱她的姐姐海兰珠,对她却很冷淡。孝庄和皇太极本身没有很深刻的感情,孝庄本身也是个睿智的女子,生前没有得到宠爱,死后也不想去争宠,这份心思也可以理解。



而且野史有传闻,孝庄和摄政王多尔衮有私情,曾下嫁于他。孝庄不想死后和皇太极合葬,也是怕无颜面对。


小D杂谈

孝庄太后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去世,时年75岁。孝庄太后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皇后,去世后本应该与皇太极合葬。


但是孝庄太后给皇孙康熙帝留下遗嘱,“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皇太极)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这就给孝顺的康熙帝出了一个难题。要是按照祖制,将孝庄太后葬于盛京的昭陵,与其夫皇太极合葬,就违背了祖母孝庄的遗嘱。要是遵照祖母的遗嘱办理,葬于河北遵化,又违背了祖制。康熙帝没有想到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于是就在孝陵附近建造了一个暂安奉殿,将祖母的的梓宫暂时安奉在那里。这个暂安奉殿是用孝庄生前喜爱的寝宫原样拆迁到孝陵附近的,这也体现了康熙的一片孝心。然而这一“暂安”竟然一放就是37年,康熙帝在世期间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雍正帝登基后,认为孝庄去世后梓宫安放在暂安奉殿,国泰民安,说明暂安奉殿是一块奉安灵柩的圣地,于是决定在此为孝庄太后建造陵墓,并命名为“昭西陵”,与皇太极的昭陵遥相呼应,圆满地落实了孝庄的遗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