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土地上留下的“綠色遺產” 洛川“蘋果之父”李新安和他引進的蘋果樹的故事

站在洛川塬上,放眼望去,除了房舍和道路,遠遠近近全是蘋果樹。

紅色土地上留下的“綠色遺產” 洛川“蘋果之父”李新安和他引進的蘋果樹的故事

從河南帶回的“乾柴棒棒”

1919年7月,李新安出生於距離洛川縣城15公里的阿寺村。

兩歲時,李新安母親去世,13歲時,父親也離開人世。失去父母的李新安無奈輟學。

家庭的不幸沒有讓這個年輕人消沉。21歲時,李新安萌發了“自己供自己上學,自己為自己做事”的念頭。

為了能讀書,李新安把村裡各家的羊聚集在一起放養,獲得的報酬使他完成了高小3年的學業。

1945年,李新安輾轉到河南靈寶的一個果園開始學習蘋果樹栽培技術。又大又圓的蘋果讓他喜愛,也讓他腦海中迸發出一個念頭:靈寶和家鄉洛川處於同一緯度,自然條件大致相同,為什麼不在洛川發展蘋果產業呢?

經過兩年的琢磨和研究,1947年春節後,李新安決定把自己精心培育的200多株蘋果樹苗帶回洛川。

“一定要讓家鄉蘋果飄香!”從靈寶坐火車到渭南後,李新安買了頭毛驢,馱著蘋果樹苗,趕往洛川。因為路趕得太急,走到離家不足50公里的寺家河村時,毛驢累死了。李新安又借了熟人家的一頭毛驢,把蘋果樹苗馱到阿寺村。

回到家鄉,正是萬物復甦的春季。洛川塬上樹木已開始吐綠,而李新安帶回的這些樹苗看起來乾癟、細弱。在阿寺村人看來,這些樹苗只是些“乾柴棒棒”,拿去當柴燒還差不多。他們想不明白,李新安大老遠帶回這些“乾柴棒棒”想幹什麼。

接下來的日子裡,李新安在自己家已經返青的麥田裡不停地挖坑。

洛川地薄,打下的糧食常常只夠吃半年,剩下半年,人們不得不外出謀生。村裡長輩輪番勸李新安說:“好娃哩,不種糧食,你一家人以後要餓死呀!”

“種蘋果樹、賣蘋果,咱村裡人才能吃飽飯。”李新安回答。

村裡人根本不相信,靠這些“乾柴棒棒”就能吃飽飯!他們甚至採取了極端的阻止行動:李新安前腳種樹苗,後腳就有人把樹苗拔掉了……

李新安根本不聽勸,挖坑、栽樹苗、澆水……一個人硬是在6畝地裡建起了洛川縣第一個果園。

後來有人議論說,李新安之所以鐵了心種蘋果樹,是因為他是個聰明人,早就看準了種蘋果樹能發財。也有人議論說,李新安不僅是個聰明人,還是個犟人。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大範圍推廣蘋果種植,務果間隙,李新安揹著自己培育的蘋果樹苗到處叫賣,用自編的順口溜宣傳蘋果樹是“搖錢樹”。他還給洛川縣委、縣政府寫信,描繪蘋果在洛川發展的前景,建議在洛川縣大力推廣蘋果種植。當時的洛川縣縣長王殿芳專門到李新安的果園參觀並幫助他建立了苗圃基地,還給他贈送了《蘋果樹原理》《果樹栽培學》等專業書籍。

在李新安的推動下,到1952年,洛川縣阿寺村周邊有65戶群眾栽下40畝蘋果樹苗。

紅色土地上留下的“綠色遺產” 洛川“蘋果之父”李新安和他引進的蘋果樹的故事

“在陝北高原發展蘋果是一個創舉”

1953年秋天,李新安的6畝蘋果進入豐產期。看著紅彤彤的蘋果,李新安露出了舒心的笑容。他把又脆又甜的蘋果分給鄉親們品嚐,鄉親們稱他是個“大能人”。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這是李新安經常給家人講的一句話。

1953年9月的一箇中午,李新安趕著毛驢,馱著蘋果和蘋果樹苗,出現在距離洛川縣城65公里外的延安行署院內。他把蘋果放在一邊後,開始了自己的“宣傳”:蘋果圓,蘋果甜,蘋果來自洛川縣。洛川的蘋果多又繁,洛川的蘋果香又甜。蘋果甜,蘋果香,多吃蘋果保健康。蘋果香甜能治病,工作學習有保證……

李新安的舉動引起了時任延安行署副專員王忠誠的注意。王忠誠專門與李新安傾心交談蘋果種植情況,李新安把自己早已寫好的建議書《蘋果樹在西北發展的前途》交到王忠誠手中。

這天,延安地委、行署召開了一個特殊的會議:李新安給延安地委、行署的幹部們介紹了他引進蘋果樹的經歷和積累的種植經驗,分析黃土高原種植蘋果的優勢,並提出在延安地區南部推廣蘋果種植、發展果園的建議。

在李新安的宣傳下,取經者接踵而至。李新安自做“教授”,自包“學費”,在阿寺村辦起了洛川縣第一個果樹栽培學習班,為洛川縣培訓了大批果樹栽培技術人員,還帶動了周邊富縣、黃陵、宜川等地的蘋果產業發展。

1957年,李新安自費到西安、武功、三原等地學習務果技術。回到洛川后,他又自己掏錢在村裡辦了6天培訓班,指導阿寺村建起300畝果園。這是洛川縣乃至延安地區第一個大面積集體果園。

李新安的一個個“創舉”,給他帶來了諸多榮譽。

1957年4月,李新安被推薦到北京參加全國農業展覽會時,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領導的接見。

回到家鄉後,李新安精心挑選了4箱蘋果寄給毛主席,建議將延安“建成全國最著名的蘋果專區,讓革命聖地的蘋果供應、銷售到國內外各大市場,讓國內外人民都吃上革命聖地的蘋果”。中共中央辦公廳回信稱:“在陝北高原發展蘋果是一個創舉”,並勉勵李新安繼續努力。

1958年,李新安被陝西省評為農民科學家、發明家、園藝家。

到1959年,阿寺村的果園發展到336.4畝,洛川縣興起了大建果園的熱潮,全縣蘋果種植面積達到1.7萬畝,成為名副其實的“蘋果縣”。

經過20多年的栽培與發展,到20世紀70年代初,洛川蘋果在種植規模、技術、品質上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做法,在國內聲名鵲起。

1974年5月,在全國外銷蘋果基地鑑評會上,來自洛川縣的“新紅星”蘋果獲得第一名。鑑評會上播放的蘋果專題片解說道:“中國蘋果的希望在陝西,陝西蘋果的希望在洛川。”

這些榮譽和肯定,堅定了洛川縣委、縣政府發展蘋果產業的信心和決心。

正當蘋果產業一路高歌之時,洛川蘋果的奠基人李新安積勞成疾,於1983年5月2日去世。

紅色土地上留下的“綠色遺產” 洛川“蘋果之父”李新安和他引進的蘋果樹的故事

從6畝到50萬畝的接力

半個多世紀前,李新安的一小步,成就了洛川乃至陝西蘋果的一大步。

歷屆洛川縣委、縣政府“一任接著一任幹,始終圍著蘋果轉”的發展理念和生動實踐成為全縣不可或缺的外部動力。

2006年9月1日,對洛川果農來說,是一個值得永遠記住的日子。這一天,中國排球協會正式將中國女子排球隊專用蘋果證書授予了洛川縣。

2008年7月,洛川成為第29屆北京奧運會專供蘋果生產基地。8月,“洛川蘋果”獲得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2010年4月,洛川蘋果獲得“2010年上海世博會接待專用蘋果”冠名權。

2016年1月,洛川50萬畝蘋果順利通過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認證,成為國內最大的綠色蘋果集中連片種植基地。

作為陝西蘋果的代表符號和中國蘋果產業發展的“風向標”,2011年,全國唯一的蘋果原產地批發市場落戶洛川。

經過70多年的發展,目前,洛川縣蘋果種植面積超50萬畝,佔全縣耕地面積的78%;16.1萬農民人均果園面積3.1畝,居全國第一;全縣農民收入的95%來自蘋果,農民人均蘋果純收入連續6年超萬元,60%以上的果農戶年均收入超過10萬元。2017年,洛川縣蘋果總產量突破89.5萬噸,蘋果總收入45億元。

洛川縣委、縣政府提出,通過3年的努力,讓洛川蘋果產業綜合收入達100億元,在“十三五”期間實現洛川蘋果百億元產業發展目標。

李新安當年用毛驢馱回的200多株蘋果樹苗如星星之火,帶來了洛川蘋果的大範圍發展!蘋果產業給黃土高原千百萬農民還帶來了生存狀態的極大提升。

洛川人民為了紀念李新安,將洛川縣城中心公園命名為新安廣場。同時,洛川縣委、縣政府決定投資3.8億元,按照“以蘋果產業為基礎、以蘋果文化為載體、以蘋果交流為核心、以‘旅遊+互聯網’為渠道、以果農增收為目標”的建設思路,對李新安故居、傳統建築、“第一棵蘋果樹”等歷史文化遺蹟進行保護,努力把李新安故居所在地阿寺村打造成一個集蘋果觀光、旅遊、採摘為一體的“中國蘋果第一村”。

紅色土地上留下的“綠色遺產” 洛川“蘋果之父”李新安和他引進的蘋果樹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