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吃奶又吐奶是什麼原因?

13714509939


很多媽媽有一個困惑,為什麼有時候給寶寶喂完母乳之後,沒過一會兒,奶水就從寶寶小嘴中又吐了出來,這到底是正常的現象還是不正常的現象呢?而且起初吐奶的次數並不頻繁,吐奶量也不多,可是到後來,寶寶的吐奶次數越來越頻繁,吐奶量也在增多,嚇壞了寶爸寶媽們,甚至還有以下這些疑問:

“吐奶是不是很難受啊?”

“我們大人嘔吐的時候很難受,鼻涕眼淚流的,寶寶是不是也很難受啊?好心疼寶寶!”

“寶寶總吐奶,會不會營養吸收跟不上呀?我擔心會餓壞了寶寶。”

那麼新生寶寶吐奶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吐奶”,從科學角度來講,其實就是寶寶的胃食道返流。小寶寶剛出生不久,身體很多器官都還在成長中,很不成熟,食道和胃部銜接的位置,肌肉還不是很發達,再加上寶寶的胃在體內多處於橫位。這樣一來,吃進胃中的奶汁在嬰兒用力時或者打嗝時就會很容易從胃中返回到食道,並通過口腔反吐出來。

而一般寶寶吐奶現象出現的時期是在出生後半個月到一個月後,兩個月左右最為嚴重,半年之後就漸漸好轉,畢竟寶寶的身體各方面機能和器官肌肉發育都漸漸成熟了。

回到上面寶爸寶媽們提出的疑問,其實各位不用這麼擔心。只要寶寶在吐奶的時候沒有哭鬧,就證明沒什麼事情,而且吐奶量也不像我們肉眼看到的那麼多,只要寶寶體重有在增長,那就證明寶寶仍在健康的成長中。

今天,澳樂小編給各位媽咪來安利幾條減少寶寶吐奶現象的小技巧

1、要學會給剛喝完母乳的寶寶拍嗝,確保孩子喝完母乳後打2-3個嗝,但是也不能在餵養過程中拍嗝以免影響寶寶的進食。

2、媽媽在餵養寶寶的時候要減少餵養量,並且要控制餵養的時間間隔。很多吐奶的現象都是因為媽媽巴不得寶寶喝多點,才能快高長大,這樣是不對的。餵養量要控制在平時的三分之二左右,並且要確保乳汁能進入腸道,每隔3個小時餵養一次。

3、寶寶喝完母乳之後,要讓寶寶的上半身抬高,最好是藉助可調節的嬰兒座椅,保持30分鐘,而且要避免寶寶身體下滑。

4、更換紙尿褲的時候不要把腿部抬得過高,紙尿褲也不要勒得過緊;不要過緊地擁抱小寶寶,也不要逗樂剛剛喝完母乳的寶寶。

但是也要注意,並不是所有吐奶現象都是正常的哦!假如小寶寶大量吐奶,或者吐出綠色、黃棕色液體,甚至拒絕進食母乳,呼吸困難,半年後仍然頻繁吐奶,則需要帶著小寶寶上專業的醫院去查看一下了。寶寶的健康成長不容忽視!各位寶爸寶媽一定要慎重對待!

如果你周圍有學齡前的兒童,可以推薦他們用一下【貓小帥學漢字】這款識字軟件哦~在手機上下載就能用,裡面有豐富多彩的故事和遊戲,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理解、學習漢字。


阿拉啦啦啦


寶寶吃奶又吐奶是什麼原因?

身體原因:因為胃部發育不完全(胃的賁門不緊,胃的幽門又太緊),就像一個袋子一樣上松下緊,奶一喝多,自然就吐奶了。

總結如下就是:橫著的胃!賁門松,胃容量小,酶活性低。


我家寶寶吐奶了,我是怎麼做的?

1、注意餵養姿勢——我儘量不讓寶寶睡著喝奶,一般都抱著喝。
2、餵奶不喂太飽——剛出生的時候,一般1-2小時喂一次,一次大概3-4分鐘,剛出生的寶寶,吸力超強,一下就吃完了。

3、喂完奶,豎抱一會——月子的時候,都是我老公去豎抱寶寶的,一般會打幾個嗝,完了就可以讓寶寶睡覺了。

平時我會注意觀察寶寶的睡眠,有無發燒等,因為如果有發燒的話,就有可能是肺炎!要去醫院做檢查了。


寶寶吐奶只要進食正常,沒有發燒等情況,就不用太著急!

寶寶吐奶是正常的現象,注意觀察和餵奶姿勢,喂完奶要豎抱,拍一拍嗝再讓寶寶躺下。

一段時間養成餵養節奏之後,不要讓寶寶多吃,或,少吃。滿了則溢了~


點個贊,評論~不然又要被boss批了;


十二美餵養藝術


我是@瘦媽育兒,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對於正常寶寶來說,吃奶又吐奶多是因為吃多了。

因為新生寶寶消化系統沒有完全發育好,胃容量小,而且是橫向的,稍微一吃多就容易“漫”出來。

我家兩個寶寶小月齡時吐奶都很明顯,尤其是老大,當時我自己一個人帶他,半夜吃完奶沒多久,或者乾脆時正吃奶時,嘩啦,吐出來一大口,把他的衣服和我的衣服都弄髒,半夜三更瞌睡的很,還得換一通衣服,有時候吐的頻繁,幾身衣服都弄髒了,還得趕緊洗好晾起來,以便有衣服換。

解決辦法:

1、拍嗝

吃完奶後託著他的頭豎著抱,手掌半握成空心狀,在寶寶後背上由下往上輕輕拍,直到他打出嗝為止。

2、側躺

吃完奶睡覺時讓他側著躺,右側臥位最好,但是因為要睡頭型,我就讓他輪流著,一次右側臥位,一次左側臥位。

3、不要吃的太多

我家二寶小時候,因為我奶多容易堵奶,就讓他拼命吃,經常吃一次奶吐好幾次,吃完沒來得及拍嗝吐一次,拍了嗝還要吐,後來想想是因為他吃得太多,超過胃能容納的量,就不敢給他喂那麼多了。

寶寶吃奶又吐奶,只要不是有器質性病變,無需太擔心,隨著寶寶長大自然就會好。


瘦媽育兒


什麼是吐奶

胃內容物從寶寶的口腔和鼻腔反流溢出,每天2次或以上。

有時也稱為噯氣、溢奶、胃食管反流。

這種情況在寶寶4-6個月時最嚴重,10-12個月後會逐漸消失。

寶寶吐奶的原因

1、生理性原因:

(1)寶寶的胃容量小且呈現水平狀,剛出生的寶寶胃容量只有櫻桃大小,一旦過度餵養,容易吐奶。

(2)人的胃有兩個“門”,與食管連接的地方叫賁門,與腸道連接的地方叫幽門,寶寶賁門部位的肌肉尚未發育完全,較為鬆弛,而幽門處的肌肉較為緊張,這就容易造成胃食管反流的現象


(3)如果寶寶在喝奶的時候喝得太快太多,同時還在這個過程中吞入了大量的空氣,那麼當這些空氣從胃中“排出”的時候,奶也會“搭個順風車”跑出來。

2、病理性原因:

如果寶寶吐奶還伴隨噁心、頻繁嘔吐、吐血、餵養、吞嚥困難、易激惹、哭鬧、反覆咳嗽、表情痛苦/異常姿勢、體重增長不良的症狀,那麼你就要小心了!因為寶寶很有可能存在胃食管反流病、幽門肥厚性狹窄、牛奶蛋白過敏、急性胃腸炎、嗜酸粒細胞性食管炎、遺傳代謝性疾病、食管梗阻等疾病。


兒科醫生鮑秀蘭



寶寶吃奶又吐奶是什麼原因?

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1. 寶寶為什麼會吃奶吃到睡著?

  2. 寶寶晚上為什麼喜歡反覆吃奶、睡著、醒來?
  3. 寶寶為什麼吃到吐奶還要吃?4. 寶寶必須含著乳頭睡,該怎麼辦?下面一一回答。1.奶睡

  • 母乳是寶寶天然的鎮靜劑,能安撫寶寶焦躁的情緒,同時母乳中的成分能促進寶寶入睡;
  • 還未滿月的寶寶一天所需睡眠為16-18小時,常常容易睏倦;
  • 吃奶其實是一件很費體力的事。

所以,寶寶吃著吃著就睡了是很正常的。國內某些兒科醫生甚至認為,喂完奶寶寶能睡得很好,說明奶好。所以,奶睡是正常現象,不必擔心。

2. 臨睡前反覆吃和玩

  • 寶寶一哭就餵奶,寶寶雖然不餓,但還是會吃兩口,之後就又開始繼續玩了。
  • 第3周、第6周、第3個月、第6個月是寶寶奶量瘋長期,在這些階段你會感到“寶寶幾乎粘在我胸前了”!不過不要緊,過兩三天,等你的奶量漲起來以後,這種現象自然會消失,寶寶又會恢復兩小時左右一餓的規律。
  • 沒餵飽。建議出42天之前,都能保持每次餵奶15-20分鐘的時長,中途如果寶寶睡著了,抱起來拍拍嗝,換另一邊喂。需要在寶寶熟睡之前,以揉耳垂、彈足心(別太重手了!)等方式保持醒著吃奶的狀態。看你的描述,寶寶每晚如此,其實是好事:說明他開始意識到晚上需要睡長覺,所以要吃飽一點!所以當你確認寶寶是真餓了之後,喂得久一點、飽一點,寶寶睡熟之後就不會反覆醒來了。
3. 吐奶之後接著吃
  • 寶寶的胃只有自己的小拳頭那麼大,所以很快就消化了。尤其是母乳,消化得更快。可能本來就沒餵飽,還吐奶了,很快就餓了,當然要繼續找奶吃了。
  • 吐奶主要由於兩個原因:一是重力,二是出嗝。
建議喂完奶以後最好能有角度地抱半個小時,或者以左側臥的姿勢放下寶寶,避免胃裡的奶倒流。另外,每次餵奶之後,如果寶寶醒著,或者睡著了但是睡不安穩,都需要抱起來輕輕拍打背部,幫助寶寶出嗝。4. 含著乳頭睡嗯,沒錯,寶寶把你當成安撫奶嘴了。
  • 含著乳房讓寶寶有安全感,說明在其他方面沒有給與寶寶足夠的安全感。對於3個月以內的寶寶,都要做到及時回應,建立寶寶的安全感,才能讓他把原本用於哭鬧和驚慌的精力,用到生長髮育方面去。
  • 當然,有些主張“殘酷”育兒法(我編的名字)的醫生,會建議你給寶寶買安撫奶嘴。私以為,寶寶即使不含著你的乳頭睡了,其內心仍然是缺乏安全感的。

小橙子養成記


媽媽們懷胎十月生下他們愛情的結晶,生下他們幸福的小天使。但是有的媽媽們是第一次當媽媽她們還沒有照顧寶寶的經驗,她們無時無刻在擔心寶寶。當寶寶剛生下來的時候是喝奶長大的,那麼,寶寶吃奶突然大口吐奶怎麼回事。

寶寶吃奶突然大口吐奶怎麼回事

一般來說,寶寶吐奶嚴重是在前2個月左右時容易發生的,寶寶在出現吐奶的情況後寶媽們首先要觀察寶寶吐奶前後的精神狀態,如果寶寶在吐奶後有不正常的哭鬧,精神狀態不好的話,可能要考慮寶寶生病的情況。如果吐奶後寶寶精神狀態沒問題的話,那可能就是胃食道逆流、餵奶太多、將空氣吸到肚子裡腹脹,導致吐奶。

怎樣預防寶寶吐奶

寶寶吐奶這是由於寶寶的消化系統還沒有發育完全,寶寶的胃是平著的,所以容易吐奶,如果寶寶在吃奶的時候吃的過快或吃奶的姿勢不正確,都可以造成吐奶。一般在寶寶吃完奶後,寶媽們可以將寶寶堅起來,輕輕拍寶寶的後背,讓寶寶打出奶嗝來,這就不容易吐奶了。另外在餵奶到一半時給寶寶拍背,幫他排氣;少量多餐,一次不要喂太多,也可以有效的預防吐奶。

有的媽媽們在自己寶寶生病了也是不知道的,因為她們缺少照顧寶寶的經驗。小編建議媽媽們多看一些照顧寶寶這方面的知識,多看一些是有利而無害的。寶寶生下來消化系統還沒完善,媽媽們不要給寶寶吃的太多他們消化不了。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識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小林子啦啦啦


很榮幸能在此回答這個問題,寶寶吐奶是很常見的一種現象,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個問題,一起探討交流,希望我的回答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首先,小寶寶吐奶是很常見的現象,原因是寶寶身體胃和食道之間的賁門發育尚不完全,奶水很容易倒流,大哭、咳嗽、打嗝都有可能吐奶出來!

其次,如果你家寶寶大於半歲了,本來已經很久不吐瞭然後突然又嘔吐的話,可能有以下原因:

  • 吃太多
  • 吃的東西不易消化
  • 吃的食物顆粒過大
  • 腸胃感冒(伴隨腹瀉和發燒)
  • 喉嚨炎症(寶寶喉嚨一般比較敏感)
  • 喉嚨有異物

然後,如何避免或者減少吐奶現象呢?

  • 不要過度餵食,減少寶寶胃部壓力
  • 寶寶吃完奶後要及時充分拍嗝(輕柔)
  • 控制寶寶少食多餐
  • 儘量斜著或者豎著抱寶寶

最後,孩子嘔吐是身體的應激反應,對身體本身是沒有大的傷害的,和打噴嚏差不多,最為家長我們不用特別擔心,大家要平常心對待。


爸爸的回答


寶寶吃奶容易吐奶有什麼原因?

1、生理胃食道反流,因為寶寶胃的容積本身比較小,吃了奶量超過胃的容積就會導致反流,其次是胃與食道下端存在食道下端括約肌,發育不完善或者括約肌鬆弛狀態,也容易導致胃的奶水倒流到食道而從口中反流出。

2、當然如果次數和頻率超過生理性反流,同是出現臨床症狀,嚴重嘔吐,噁心,影響到寶寶的生長髮育,或者出現食道外症狀比如咳嗽,喘息,鼻炎,鼻竇炎、齲齒等等症狀。

3、先天性幽門肥厚,導致吃奶後出現噴射性嘔吐,往往出現代謝性鹼中毒,超聲檢查可以發現幽門橄欖樣腫塊。

4、偶爾出現嘔吐,可能與寶寶哭吵,腹部壓力增加有關,導致胃內容物倒流而嘔吐。

5、其他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出現吃奶後嘔吐等消化道症狀,非特異性表現。

6、牛奶蛋白過敏,也會出現餵奶後出現嘔吐甚至拒絕奶粉等表現。

7、寶寶嘔吐病因很多,既可以是生理性,也可能是病理性,也可能是消化道疾病,也可能為非消化道疾病,所以具體問題還需要具體分析。

柯大夫為兒科主任醫師,臨床工作經驗豐富,擅長兒童消化,呼吸系統疾病,慢性咳嗽,急慢性鼻竇炎,過敏性鼻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慢性胃炎,功能性便秘,肝功能異常,慢性腹瀉,牛奶蛋白過敏等疑難雜症及嬰幼兒營養髮育及餵養諮詢。有關兒科專業諮詢請來好大夫在線找柯友建主任。

與健康為伴,與醫生為友,歡迎轉發點贊、評論關注,點贊分享更是一種美德。有問題可以留言,柯大夫在休息時間會對典型提問針對性回答。


柯大夫兒科科普教育


  吐奶和溢奶是兩種常見現象,對孩子的發育有一定的影響。吐奶一般是因為新生兒胃幽門狹窄,同時胃與食管結合部比較鬆弛,當胃強烈蠕動時,胃中的奶從食道返流,由口中吐出,形成吐奶。吐奶時,奶水強有力地從嘴巴吐出,甚至呈噴射狀。溢奶是由於食管末端的括約肌發育不夠完善,致使胃和食管之間不完全閉合,因而進入胃裡的奶水再次返流到食管,從嘴邊溢出。新生兒處於發育時期,對營養的需求很大,因此做好預防工作,為孩子的發育提供充足的營養是媽媽必須做的工作。

  吐奶在新生兒是正常現象,大多數嬰兒在出生後頭幾個月基本上每天都要吐幾次奶。新生兒發生吐奶,不僅僅是因為吃奶後改變抱姿引起的,更主要的原因還在於嬰兒生理上的特點。首先,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嬰兒的胃部構造以及他們吃奶方式上的特點。

  新生兒的胃部,從正面看是橫躺著的,呈不穩定狀態,同時賁門部位(胃部入口)還比較松。也就是說,大人吃飯時,當食物進入胃部後,賁門會通過收縮來防止食物逆流回食道;但由於嬰兒的胃賁門部位還不能很好地進行收縮,從而導致進入胃部的奶汁等能比較容易地流回食道。另外,與大人相比,新生兒的喉頭位置要高一些,再加上他們含乳頭的方式比較笨拙,從而導致吃奶時空氣容易與奶汁一起吸入胃部,所以當孩子打嗝或身體晃動時,吃進去的奶也就比較容易被吐出來了。

  關於避免吐奶,吃母奶的孩子在這方面要優於吃奶瓶的孩子,吃奶瓶會吞嚥大量空氣,吃母乳則不會,因為寶寶的嘴和媽媽的乳頭形成一個真空吸附,空氣不容易侵入。至於吐奶量,只是看上去很多,其實大部分是胃液,孩子不會因此而餓肚子。只要寶寶沒有表現出不適,也沒有減少體重,或者出現大量頻繁嘔吐、顏色發綠、哭鬧咳嗽等等異常現象,就不必看醫生。

  但孩子吐奶後的精神狀態和身體狀態卻是需要我們多加留意的。在嘔吐得到緩解後,如果寶寶還有精神不振、只想睡覺、情緒不安、無法入睡、發燒、肚子脹等現象,則可能是生病了,應該看醫生。


小敏健康課堂


寶寶吃完奶後,常常會吐出一兩口奶,但是他並沒有哭鬧,看上去也沒什麼不舒服……這種情況,做媽媽的一定不會陌生。那麼寶寶為什麼會吐奶呢?

寶寶吐奶的原因

一、生理原因

1.餵養不當

餵養時應注意餵奶量、餵奶的速度,對人工餵養的寶寶,還要注意牛奶的溫度,不要讓寶寶吃完奶後,吸吮空的奶瓶。不要在餵奶後頻繁地翻動寶寶,應將他豎立抱起後輕拍背部,促其打嗝。

2.胃黏膜受到刺激

胃黏膜受到刺激的原因很多,分娩時吸入羊水、胎糞及母血,服用紅黴素、黃連素、磺胺類藥物,胃部出血等都會刺激胃黏膜引起嘔吐。針對不同的原因採取不同的應對方案,如藥物引起的胃黏膜刺激,只要暫停藥物,吐奶現象便會自然消失。

二、病理原因

1.感冒

寶寶感冒時,尤其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時,由於咳嗽的緣故,會使得腹壓升高,也常常合併嘔吐的症狀。

2. 感染

流行性腹瀉、肝炎、中耳炎、肺炎、敗血症、腦膜炎也是引起新生兒嘔吐的原因。

3. 胃食管返流

它和溢奶原因差不多,但表現為比較嚴重的溢奶,近似於嘔吐,胃食管返流主要是由於全身或局部原因引起下端食管括約肌和賁門張力不夠,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的一種常見的臨床表現,並可引起嚴重併發症,比如咳嗽、呼吸費力等。早產兒發病率偏高,所以家有早產兒更要注意。

4. 腸閉鎖

常出現持續性嘔吐,吐奶後症狀常有所緩解,但吃奶後幾小時又開始嘔吐,吐出物常伴有奶、膽汁和糞便樣的液體。

5. 腸旋轉不良

常出現間隔性嘔吐,時輕時重,嘔吐物可為奶汁或膽汁。

6. 食管閉鎖

如嬰兒出生後唾液較多,吞幾口奶後有嘔吐、嗆咳、青紫甚至窒息,多為食管閉鎖。

7. 先天性巨結腸

出生後不排胎便或量少,1-2天后會出現腸梗阻症狀:頻繁嘔吐,嘔吐物中含有膽汁或嘔吐物為糞樣液,腹脹明顯,腹壁發亮,有擴張靜脈,經直腸指檢或灌腸後排出大量大便,多為先天性巨結腸。

怎麼樣來預防寶寶吐奶?

1. 先換尿布後餵奶

如果吃奶時也到了該換尿布的時間,還是把尿布換完再吃吧。當他在肚子飽飽的時候,被媽咪左翻右翻,還被拎起雙腿墊尿布,寶貝不吐奶才怪呢。同樣,按摩、撫觸、洗澡等都應安排在餵奶前,以防餵奶後過多翻動引起寶貝溢奶。

2. 排除鼻腔阻塞

餵奶前媽咪先看一下寶貝是否鼻腔阻塞,如果是,最好先清潔鼻腔再餵奶,避免寶貝吃奶時,嘴巴、鼻子都堵住而難受;要避免寶貝過餓或大哭後餵奶。還有一點是媽咪在給寶貝喂完奶後,別急著逗寶貝玩兒或者大笑,否則也容易導致寶貝吐奶。

3. 選擇合適大小的奶嘴孔

如果奶嘴孔過小,寶貝就要用力吸吮,容易導致空氣與奶汁一起吸入,引起吐奶;奶嘴孔過大,寶貝吸吮時又容易被嗆著而引起咳嗽。所以,在選用奶嘴時,媽咪要挑選奶嘴孔大小適合寶貝的奶嘴。

4. 採用適宜的餵奶姿式

媽咪坐著抱寶貝餵奶,相對躺著餵奶造成寶貝吐奶的機會要少。因為懷抱裡的寶貝身體傾斜,胃的下口便相應有了一定的傾斜度,吸入的奶汁由於重力作用可部分流入小腸,使胃部分騰空。躺著餵奶的寶貝稍一晃動便易造成奶汁向食管迴流而吐奶。

5. 掌握好餵奶的時間間隔

一般乳汁在胃內排空時間約為2~3小時,所以每隔3小時左右喂 1次奶比較合理。如果餵奶過於頻繁,上一餐吃進的乳汁還有部分存留在胃裡,必然影響下一餐的進奶量,或是引起胃部飽脹,以至吐奶。

6. 吃完奶後宜右側臥

寶貝在吃飽後,睡姿以右側臥位為宜,因右側臥位時胃的賁門口位置較高,幽門口的位置在下方,乳汁較易通過胃的幽門進入小腸,可防止吐奶。如果仰臥時發生吐奶,吐出來的奶液易反吸入鼻腔甚至氣管,輕者會引起肺炎,重者可出現呼吸道窒息。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謝謝大家看完小編的這個回答,希望給你帶來有益的信息。我會定期發一些育兒方面的知識,也希望你對小編有更多的支持,我會因為你們的支持而更加努力,也請支持一下我的頭條號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