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太平天国打不过清朝?

real南得

答 | 獬执事

太平天国打不过清朝,要分两个阶段来说。以咸丰三年(1853年)为界,之前称之为金田时期,之后称之为南京时期。

金田时期,太平军实质上就是一群流寇,其战略、战术完全不成体制,战斗力根本不能与装备精良且经过专门训练的官军相比。之所以太平军在江南众官军的夹缝中左右逢源、越战越勇以至能够“永安建制”,除了太平军的确有“等死,死国可乎”的不要命的精神,更重要的一点是官军并没有正视太平军,只想着养寇自重、多邀功请赏。

养寇自重是自古以来官场的潜规则。各地官军看到流寇,如果硬拼但难免有死伤,官军有退路,流寇没有退路,有产者不愿意与产者拼命也是情理之中。但剿匪的军令不可违,怎么办么?好办:追而不堵即可。追则有功,一边趁火打劫,一旦有捷报则可向上请赏,再不济至少能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路子。不堵则寇不会拼死相抗,打不过就跑到别地官军的防区去了,自己也依然算有功——太平军面对的不是一支军队而是一群官僚,所以能左右逢源、越战越勇。

“永安建制”之后的太平军已经不再是流寇,随着战事的发展其裹挟的百姓也渐渐增多,这之后太平军才真正成了一支军队,到进军南京时其力量已非清朝之前的官军所能抵抗,清朝不得已开始让曾国藩等人组织地方团练。这时候如果洪秀全能尽力北伐,天下或可传檄而定,清天易代之事有可能在19世纪50年代便上演。可是洪秀全到了南京的脂粉堆里一泡就出不来了:他眼中的大事已经不是推翻清朝而是建天王府、选宫女甚至“制造”宦官……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太平军在这样的君主之下可以与清朝抗衡十余年已经是奇迹,焉有不败之理?

所以宏观上来看,太平军一开始战斗力弱于官军,却能节节胜利,这源于清军的腐败上。之后太平军愈加强大,却最终天京失守,这源于太平天国自身的腐败。所以太平天国败于清朝,根源不在于军,而在于政。


亚欧研究寮

太平天国在起事之初,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战绩。从洪秀全1851年1月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率众扯旗造反后,一路往北攻城拔寨,到1853年3月就一举攻克了江苏省会南京,这群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草根们仅用短短两年的时间就横扫了大半个中国。

在这2年间,太平军由最初的1万余人迅速发展到20万人,以势如破竹的战力,扫荡了长江以南的6个省,转战5000里,连克数十城。洪秀全等人将南京改称天京,正式建立了农民政权。太平天国严厉镇压官僚、豪绅,焚毁衙门、粮册、田契、债券,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将没收官绅的一部分土地分给了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赤贫农民。

定都南京后,为拓展生存空间,太平军又展开了西征,以打破清军对天京形成的包围。这段时期的太平军还是取得了许多不俗的胜绩。击溃江南、江北大营后,声势大炽的西征太平军连战连捷,逼迫安徽巡抚江忠源、湖广总督吴文鎔、江苏巡抚吉尔杭阿等清廷要员相继自杀,从广西一路尾随太平军围追堵截的钦差大臣向荣也毙命于丹阳。太平军控制了安徽、江西、湖北东部以及江苏、浙江的部分地区,从武昌到镇江的千里长江沿岸都是太平军的禁脔。

同时,派林凤祥、李开芳率军誓师北伐,向满清老巢北京进发,兵锋直逼天津。因天国高层重视程度不够,北伐军人数太少,最终后继无援,弹尽粮绝,基本全军覆没。

就在天国事业繁花似锦、烈火烹油之际,却发生了不幸的“天京事变”。在这场惊天大内讧中,农民小生产者特有的目光短浅、自私狭隘、残忍无情暴露无遗。天王洪秀全不能容忍东王杨秀清的专权跋扈、凌驾于自己之上,密召在江西指挥作战的北王韦昌辉率3000心腹死党赶回天京,偷偷包围东王府 ,将杨秀清及其家眷、部属统统杀光。随即又设计将隶属东府的2万余太平军精锐屠戮一空。9月中,翼王石达开返天京,责备韦昌辉不该滥杀无辜,杀红了眼的韦竟将石达开家属30余口全部杀害,石达开侥幸逃出城去,仅以身免。

11月,迫于天京城内的汹涌民意,洪秀全下令围剿韦昌辉势力,并将其处死。但洪秀全不再信任他人,而是大封自己的兄弟为王,掌握天国枢要,以牵制、羁縻异姓诸王。饱受猜疑、排挤的石达开负气离京出走,还带走了10余万能征善战的精锐,从此脱离了洪秀全阵营,在外单独流动作战。

经此同室操戈、令亲痛仇快的巨变,太平天国的政治、军事实力被大大削弱,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了下坡路,并滑向彻底败亡的深渊。

这年年底,获得喘息之机的清军重新布署完成了对天京的包围圈。而太平军最主要的对手湘军愈挫愈勇,在曾国藩强有力的领导之下也已经脱胎换骨,战力今非昔比,并在各地发起了一系列凌厉的反攻。太平军尽管在其后期涌现出的优秀年青将领李秀成、陈玉成的指挥下浴血奋战,殊死拼搏,也取得了一些局部胜利,但终处于守势,其军事行动始终围绕着保卫天京而展开,再难获得进一步的发展。1864年6月1日,故步自封、骄奢淫逸的天王洪秀全在忧急中病亡。一个半月后,被湘军围攻长达两年的天京失守。9月底,逃到江西的洪秀全长子、幼天王洪天贵福被赣抚沈葆桢抓获,旋即被处死。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因各种复杂的内外原因,再一次未能摆脱终将覆亡的厄运 。

史载,太平天国刚刚定都南京时,确实制订了一套 “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所谓礼制。从至高无上的天王到普通一兵之间,等级森严,有天壤之别,其地位、待遇甚至称呼、服饰、仪卫车马都有严格规定,严禁逾越,敢犯者必死。天国还制定了一套世袭制,规定天王、诸王以及公侯爵位可以传子传孙,世袭罔替。天国领袖阶层生活穷奢极欲,不仅与下级官兵、普通大众之间脱离隔绝,彼此间的关系也逐渐疏远甚至相互猜忌。洪秀全建都天京后深居后宫,足不出户,只专注于神学研究,还不断的选取民间秀女充实后宫。杨秀清、韦昌辉等权势人物各自通过家族、部曲、友朋等关系,结成私人小集团,大搞山头主义,彼此明争暗斗,只为扩大势力范围,最终矛盾激化,导致兄弟反目、自相残杀,给清军以可乘之机,遂彻底葬送了无数人用流血牺牲换来的胜利果实。

【答题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网络配图】



铁马冰河wu

太平天国运动从开始就走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它信奉的洋教。

其实信奉洋教也不是错,但信奉洋教,你不能打压汉人文化。而洪秀全不仅做了,还做的非常彻底。

洪秀全所到之处,毁孔庙,砸孔子牌位,把儒家经书斥为“妖书”,严禁军民诵读和收藏,还专门成立了“删书衙”,负责将“四书”、“五经”中的“一切鬼话、怪话、妖话、邪话,一概删除净尽,只留真话、正话”。

在清朝,中国仍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外衣的国家,读书人只能信奉儒学,读书也只能读儒家经典。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基本上全是儒家信徒。

太平天国信奉洋教,就是与全天下的知识阶层为敌,遭到了汉族知识分子的全力抵抗;太平天国起义的本质就是从汉人和满族人的矛盾变了汉族人内部的斗争,于是曾国潘、左宗棠、李鸿章这些汉族知识分子才走上前台,替清朝人打败了太平天国。

因此说,太平天国的失败,是汉人打汉人的结果,不是满人打汉人的结果,本质上是文化思想路线上的战争。

太平天国可以说一群没有先进思维武装的小农思维者发动的一场运动,本来就没有多少成功的可能。

太平天国的路线和政治实践基本上是这样划分的:广东 人负责思想路线,当精神领袖;广西人负责具体实施,担当实际操盘手。

这样的分工本来没有什么问题,最开始还合作愉快,平安相处。后来在广东帮和广西帮中间起协调作用的冯云山死后,局势就变化了。

进入南京城后,广东帮不甘心只当精神领袖,想掌握实权;广西帮则想不甘心只当操盘手,想当真正的老大;在这同时,广西人内部也有冲突。

最终在洪秀的策划下,利用广西人打广西人,最终把大部分广西帮领导人杀死,只有一个石达开没有死,却也被洪秀全的两个哥哥 给架空权力。最终还逼迫石达开领兵出走,太平天国的实力严重被消弱。

同时汉族知识分子组织的地方军队则实力太增,此长彼消,最后的结局注定是太平天国的失败。

太平天国的组织问题一直存大,并且越来越严重。

天京事变爆发后,洪秀全就再也信不过广西帮的人了,尽管李秀成陈玉成很忠心,但依然信不过。

洪秀全为了防止广西人再次起事,就把太平天国的军事将领进行封赏,一共封了几千个王,每个王都掌握从几千到几万的军队不等。让他们之间相互分权,相互制约,难以独大。

分权的同时,也导致太平天国军队的内部指挥出了大问题,难以统一调度。在太平天国灭亡时,天国外围还有三十万太平天国在江西战场。

太平天国领导人自身的弱点,在运动中不断放大,最终导致问题的全面爆发,太平天国的灭亡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新知传习阁

前期的太平天国战斗力还是比较强的,但是到了后期有了个悬崖式跌落。要说太平天国没打过清朝,单从太平天国军队来分析的话,主要有这么几点:

1,来者不拒,军队整体素质差。以李秀成为首的军事将领太过看重军队的规模,几乎将其视为打胜仗的决定性因素,再加上扩充私人势力的动机,造成了民众入伍,来者不拒,哪怕是身体弱也要壮大声势。另一方面,不少人参加太平天国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既没有打仗的意志也没有打仗的能力,一到战场或逃或降。

2.大量收编清军。李秀成在占领江南之时大量收编了清军,光在苏州就收了五六万人,先不说他们的战斗意志,就是他们中的一些恶习就带进了太平军中。太平天国在起义之时是严格禁止吸食鸦片的,随着清兵的大量进入,这些恶习死灰复燃。早期的太平军的军纪还是比较好的“不淫杀,不剽劫,乡村进贡人迎接”,但是随着各色人等的混入,又没有时间进行训练,导致军纪逐渐败坏,和当地的流氓土匪逐渐同流合污混为一体。

3.武将太过爱财

上梁不正下梁歪,士兵战斗力下降的同时,他们的将领在干什么呢?太平军起义初期,上层领导并没有追求享受的倾向,众所周知,洪秀全在“永安建制”时,还处于清军包围的情况下就分封诸王并布置王府,在攻克了南京后每一个王都建了自己的王府,且规模都不小,天王更是奢华至极。追求财富在军事上的表现就是将本部军队占领的地方视为自己的“分地”——如陈玉成在安庆,李秀成在苏、杭,李世贤在金华、杨辅清在宁国等——不容他人(无论敌友)置喙(这的确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军阀”)。如太平军东取苏常之时,江阴、常熟两县本是英王陈玉成部下攻取,李秀成却认为两地是自己的地盘,竟将陈玉成部下赶走。


国家人文历史

洪秀全,太平天国天王、清末农民起义领袖。1814年1月1日生于广东花县福源水村。一次偶然获得一本名为《劝世良言》的宗教书籍,再加上他在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使他开始宣传拜上帝,进而创立了拜上帝会,于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率领拜上帝会的众人宣布反清起义,建立太平天国。

经过两年多的浴血奋战,太平军于1853年3月29日攻克南京,并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太平天国的首都。从此,大清国内两个政权对峙的局面形成了。

十九世纪中叶,两个读书人,一个湖南的曾国藩、一个广东的洪秀全,两人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战争,最终以清军曾国藩胜利而宣告战争的结束。

洪秀全的死因是个谜。1864年3月天京合围后,城内粮食不足,洪秀全带头吃"甜露"(草团)充饥因而致病。1864年6月1日洪秀全在天京病逝(清军记载称是自杀)。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

1,客观上分析,清朝政府势力过于强大和西方列強联合绞杀。但是这场农民战争失败还有很多深层次的多方面原因。

2,定都天京后封建意识与日俱增,洪秀全在天王府深居简出,严重脱离将士群众,在太平天国革命政权向一个新的王朝的过程中开始蜕变。

3,太平天国后期,用人路线是"任人唯亲",形成一个排斥异性的洪氏集团,使得后期的政治日益腐败,给太平天国内部带来致命危机。

4,上帝的代言人,毫无仁爱信义。洪秀全本来多疑,内讧之后,更是任人唯亲。首先是他哥哥洪仁发、洪仁达分别分为安王、福王,让两个哥哥掌权压制监视石达开(洪秀全起义能成功石达开功不可沒);杨秀清2万多人死于内战中。

5,战略目光短淺。这与自已暴躁性格有关联,进入南京后贪图享乐的思想行为,断送了太平天国将士们历经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真可谓打江山易坐江山难。

6,不顾前方将士们浴血奋战和清军在江南、江北大营对南京的威胁,而是在南京城内大肆搜括,名为充实圣库,实则为自已荒淫生活服务。另外还在南京大兴土木,建造供自已享乐的宫殿和府第,大肆寻搜美女供自已享用,最后洪秀全在天王府美女群众中度过了11年的帝王生活,不论是病逝还是自杀,洪秀全只活了50年。


周明建16

第一,其实,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在军事上还是比较顺利的,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但是,当时清朝的统治者清楚地看到了当时的形势——天下承平日久,清军特别是八旗兵的战力已经大打折扣,与明末清初时那支席卷全国的劲旅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了!所以,清朝统治者启用了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曾国藩等人没有使用既有的军队,而是采取了在老乡招募兵丁,并通过宗族子弟和亲信统领的方法,经过训练组成了类似于私人武装的军队——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的楚军和李鸿章的淮军。这些军队,军纪相对严明,装备也较好,应该说是当时战斗力最强的军队。

第二,太平天国被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击败,除了曾左李等人有才干、治军有方之外,不得不说,太平天国内部的残酷斗争,帮了曾国藩的大忙。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后,其实就已经在走下坡路了。面对四面八方清军的重重围困围剿,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领导者们,没有认认真真地考虑怎样从军事上打击敌人,从政治上巩固已有的根据地,而是大兴土木、花天酒地。而且,为了争权夺利,爆发了严重的内乱——天京事变,杨秀清及东王府万余将士被韦昌辉杀害,随后韦昌辉秦日纲等人又被石达开杀掉,然后石达开又因被猜忌而带领精兵八万人出走并最终战死大度河畔。随着天京事变的落幕,东王北王和翼王石达开统统死难,加上早已战死的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至此,当年金田起义的骨干追随者和太平天国曾经的最高层全部罹难。如果不是天京事变,恐怕曾国藩击败太平天国也没那么容易!


老眼读书

这个问题嘛,感觉本身就有问题。太平天国在前期,发展的还是很迅猛的,从广西一路打到南京,广西、江西、安徽、江苏等地皆成为其控制范围。而且,当时太平军还采用西方的西式武器。但是最后却如同其他的农民起义一样,彻底失败了。导致这个结果是由诸多方面原因组成的,仅以后事之师的角度来看这场运动。

首先,太平天国创立拜上帝教,套用基督教的外套行中国传统之古制,妄想建立一个“绝对平均”的社会。前期老百姓很容易被鼓动,一听说分田,就兴高采烈的参与运动,但是后来发现自己只是换了一个统治者罢了。还有一点,当时广西爆发太平天国运动与当时广西土客矛盾有关,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地人不允许外来人入宗祠祭拜,因此,太平天国提出新的信仰,并且欢迎大家加入,这也是太平天国早期“人缘”好的原因。但是后来,大家才发现这只是一场骗局。

其次,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到后期,“平均”“公平”的思想被领导者的物欲和享乐主义所取代。不仅人民群众的财富被他们所夺,而且他们破坏了自己所制定的规矩,即男女分营。自己说好的男女要分开!结果自己后宫佳丽三千!而且领导者自己内部也打起来了,杀来杀去,到了重要时刻,还有的领导者犹豫不决,说到底,还是利字当头啊!

第三,太平天国原本与列强关系还搞得不错,但是后来其拒绝鸦片贸易,彻底惹怒了列强。清政府联合外国混混,拿着新式武器将太平天国击的粉碎。

最后,太平天国引发了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大大增强了地方实力派的势力,以湘军淮军代替原本不堪一击的绿营和旗兵。清政府也因此继续存活了几十年。

在这里,没有特别指出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失误,失误常有,但导致最后失败的原因肯定不是这种细碎的因素。晚清那段历史,充满纷争,战乱不断,其实最苦的还是百姓。不论是太平天国还是清政府,还是后来的民国,都没有能力保护当时的百姓。当然这也与当时世界的时局有关。还是应该感谢今日的新中国,哈哈哈,可以大晚上出去撸串!


若若若RL

我认为太平天国打不过清朝主要是自己的原因,怨不得别人,原因如下:



一,宗旨和口号错误:

我觉得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最合适的口号是:推翻满清,恢复汉统,打土豪分田地。结果他老人家来了个拜上帝教,自称天父,并发誓要消灭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已经深入人心的儒家思想。结果把一些人人得罪光了,士大夫,读书人,当官的,汉族,满族,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反观同样出身贫寒的刘邦和朱元璋,前者打出的口号是"诛暴秦",后者是"驱除胡唬,恢复中华!"两人在道义上就占了上风。


二,格局不高:

洪秀全在金田起义成功后,局势发展非常好,队伍发展非常快,可以说是振臂一呼,万民响应。一直到贡献天京(南京),一路顺风顺水。但是到占领天京后首要的第一件事,不是挥兵北上与清兵决战,而是忙于在南京登基称帝,措错失了良机,给清军喘息和休整反击的机会,很快就招到清军反扑,同时内部互相内讧,杀死杨秀清和韦昌辉,逼走石达开,最终失败。

三,暴行不断:

洪秀全占领天京后,过着后宫佳丽三千的皇帝生活,同时纵容手下官兵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大量屠城杀人,很快失去民心。

四,刘邦占据关中之后,在此休养生息,厉兵秣马。朱元璋占领南京后,高筑墙广积粮,积蓄力量,积极准备迎战陈友谅,他们最后成功了,原因是他们都将这些地方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反观洪秀全,基本上是打赢一次换个地方,没有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与流寇无异,从军事角度来看,想不失败都不行啊!



小结:今天看来,太平天国运动过大于功,因为它的破坏性太大了!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欢迎讨论!


历史中穿越过来的侠客

太平天国的失败,不能简单地说是“打不过清朝”。事实上,他们曾经把清朝的常规部队——八旗兵和绿营兵打得落花流水。

要不是后来莫名其妙地出现了一个书生曾国藩,搞出了一支战斗力空前的湘军,可能清朝早就被推翻了。

慈禧曾经说过,李鸿章是清朝的“再造玄黄”之人。其实,更能担得起“再造玄黄”这四个字的,应该是曾国藩。曾国藩才是清廷最大的恩人,堪称再生父母。

除了曾国藩这个偶然因素外,太平天国的失败,更主要的是败于自己内部。

发动太平天国起义的洪秀全是一个格局太小的人。他曾经是一个失败的乡村知识分子,梦想通过科举正途改变卑微的人生。可是他资质太差,连续考了数次,连个秀才都没考上。之后深受刺激,这才神使鬼差地创立了“拜上帝教”。然后以此凝聚人心,做起了造反的大买卖。

其实,太平天国是成也“拜上帝教”,败也“拜上帝教”。

不可否认,正是宗教的凝聚力,使太平军的战斗力空前强大。但是,拜上帝教是一神教,排斥除“上帝”之外的其他所有神——以孔子为神的儒教,当然也在他们的排斥之列。

天平军所到之处,孔子的塑像、画像都要被砸烂、撕烂的。这就得罪了全天下的知识分子。

古代的农民起义,要想最终成气候,知识分子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知识分子在幕后出谋划策、制定战略、战术,单靠着一帮大老粗莽撞冲杀,是不可能成功的。

另外,由于宗教的性质,洪秀全不能像其他的农民起义首领那样称帝,只能称'“天王”,与其他的“王”并列。结果,君非君,臣非臣。

这就给了东王洪秀清以可乘之机,时常以“天父”附体的名义教训洪秀全这个“儿子”——因为洪秀全自称是上帝的二儿子。

正是这种君臣不清的混乱关系,为之后的“王杀王”的内乱埋下了伏笔。

综上,太平天国前阶段的成功,是因为充分利用了宗教的凝聚力;后阶段的失败,则是因为没有及时地剥离宗教的束缚。


趣谈秘史

太平天国为什么打不过清朝?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事实: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军很少有成功的案例的,成功的只有两次,一次是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还有一次就是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会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得到士大夫的认同,太平天国运动的所作所为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不能接受的,而刘邦与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则大不相同,得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认同。为什么这么说呢?

按照中国传统的政治观点来说,汉朝和明朝“得国最正”。

秦朝实行法家思想治国,到了秦末之时,正如贾谊在《过秦论》中所说的那样,“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秦朝的统治已经丧失民心了,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是顺应民心的举动。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起义,不仅得到了六国贵族的支持,而且还得到了一批知识分子和秦朝低级官吏的支持。

元朝的灭亡,明朝的建立,按照中国传统的政治观点来说,有两层含义,正如朱元璋在《喻中原檄》一文中所说的那样“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纪陈纲,救济斯民”。其中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体现了夷夏之争,“立纪陈纲,救济斯民”说明元朝统治已经不得人心了。

(洪秀全画像)

清朝也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建立的政权,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本来可以利用这个借口举起“反满”的大旗,但是却反而举起了拜上帝教的旗号,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不能接受的,关于这一点,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一文中已经说的很明白了,“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此外,太平天国运动的格局太小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历史上定都南京的政权基本上都是偏安政权,而且,自从定都天京(南京)以后,太平天国内部的领导人迅速的腐化堕落,不思进取,清军在南京城的周边还设置了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对太平天国统治的核心区域进行围追堵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