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太平天國打不過清朝?

real南得

答 | 獬執事

太平天國打不過清朝,要分兩個階段來說。以咸豐三年(1853年)為界,之前稱之為金田時期,之後稱之為南京時期。

金田時期,太平軍實質上就是一群流寇,其戰略、戰術完全不成體制,戰鬥力根本不能與裝備精良且經過專門訓練的官軍相比。之所以太平軍在江南眾官軍的夾縫中左右逢源、越戰越勇以至能夠“永安建制”,除了太平軍的確有“等死,死國可乎”的不要命的精神,更重要的一點是官軍並沒有正視太平軍,只想著養寇自重、多邀功請賞。

養寇自重是自古以來官場的潛規則。各地官軍看到流寇,如果硬拼但難免有死傷,官軍有退路,流寇沒有退路,有產者不願意與產者拼命也是情理之中。但剿匪的軍令不可違,怎麼辦麼?好辦:追而不堵即可。追則有功,一邊趁火打劫,一旦有捷報則可向上請賞,再不濟至少能走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路子。不堵則寇不會拼死相抗,打不過就跑到別地官軍的防區去了,自己也依然算有功——太平軍面對的不是一支軍隊而是一群官僚,所以能左右逢源、越戰越勇。

“永安建制”之後的太平軍已經不再是流寇,隨著戰事的發展其裹挾的百姓也漸漸增多,這之後太平軍才真正成了一支軍隊,到進軍南京時其力量已非清朝之前的官軍所能抵抗,清朝不得已開始讓曾國藩等人組織地方團練。這時候如果洪秀全能盡力北伐,天下或可傳檄而定,清天易代之事有可能在19世紀50年代便上演。可是洪秀全到了南京的脂粉堆裡一泡就出不來了:他眼中的大事已經不是推翻清朝而是建天王府、選宮女甚至“製造”宦官……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太平軍在這樣的君主之下可以與清朝抗衡十餘年已經是奇蹟,焉有不敗之理?

所以宏觀上來看,太平軍一開始戰鬥力弱於官軍,卻能節節勝利,這源於清軍的腐敗上。之後太平軍愈加強大,卻最終天京失守,這源於太平天國自身的腐敗。所以太平天國敗於清朝,根源不在於軍,而在於政。


亞歐研究寮

太平天國在起事之初,曾經取得過輝煌的戰績。從洪秀全1851年1月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率眾扯旗造反後,一路往北攻城拔寨,到1853年3月就一舉攻克了江蘇省會南京,這群處於社會最底層的草根們僅用短短兩年的時間就橫掃了大半個中國。

在這2年間,太平軍由最初的1萬餘人迅速發展到20萬人,以勢如破竹的戰力,掃蕩了長江以南的6個省,轉戰5000裡,連克數十城。洪秀全等人將南京改稱天京,正式建立了農民政權。太平天國嚴厲鎮壓官僚、豪紳,焚燬衙門、糧冊、田契、債券,頒佈《天朝田畝制度》,將沒收官紳的一部分土地分給了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的赤貧農民。

定都南京後,為拓展生存空間,太平軍又展開了西征,以打破清軍對天京形成的包圍。這段時期的太平軍還是取得了許多不俗的勝績。擊潰江南、江北大營後,聲勢大熾的西征太平軍連戰連捷,逼迫安徽巡撫江忠源、湖廣總督吳文鎔、江蘇巡撫吉爾杭阿等清廷要員相繼自殺,從廣西一路尾隨太平軍圍追堵截的欽差大臣向榮也斃命于丹陽。太平軍控制了安徽、江西、湖北東部以及江蘇、浙江的部分地區,從武昌到鎮江的千里長江沿岸都是太平軍的禁臠。

同時,派林鳳祥、李開芳率軍誓師北伐,向滿清老巢北京進發,兵鋒直逼天津。因天國高層重視程度不夠,北伐軍人數太少,最終後繼無援,彈盡糧絕,基本全軍覆沒。

就在天國事業繁花似錦、烈火烹油之際,卻發生了不幸的“天京事變”。在這場驚天大內訌中,農民小生產者特有的目光短淺、自私狹隘、殘忍無情暴露無遺。天王洪秀全不能容忍東王楊秀清的專權跋扈、凌駕於自己之上,密召在江西指揮作戰的北王韋昌輝率3000心腹死黨趕回天京,偷偷包圍東王府 ,將楊秀清及其家眷、部屬統統殺光。隨即又設計將隸屬東府的2萬餘太平軍精銳屠戮一空。9月中,翼王石達開返天京,責備韋昌輝不該濫殺無辜,殺紅了眼的韋竟將石達開家屬30餘口全部殺害,石達開僥倖逃出城去,僅以身免。

11月,迫於天京城內的洶湧民意,洪秀全下令圍剿韋昌輝勢力,並將其處死。但洪秀全不再信任他人,而是大封自己的兄弟為王,掌握天國樞要,以牽制、羈縻異姓諸王。飽受猜疑、排擠的石達開負氣離京出走,還帶走了10餘萬能徵善戰的精銳,從此脫離了洪秀全陣營,在外單獨流動作戰。

經此同室操戈、令親痛仇快的鉅變,太平天國的政治、軍事實力被大大削弱,已經無可挽回地走向了下坡路,並滑向徹底敗亡的深淵。

這年年底,獲得喘息之機的清軍重新佈署完成了對天京的包圍圈。而太平軍最主要的對手湘軍愈挫愈勇,在曾國藩強有力的領導之下也已經脫胎換骨,戰力今非昔比,並在各地發起了一系列凌厲的反攻。太平軍儘管在其後期湧現出的優秀年青將領李秀成、陳玉成的指揮下浴血奮戰,殊死拼搏,也取得了一些局部勝利,但終處於守勢,其軍事行動始終圍繞著保衛天京而展開,再難獲得進一步的發展。1864年6月1日,故步自封、驕奢淫逸的天王洪秀全在憂急中病亡。一個半月後,被湘軍圍攻長達兩年的天京失守。9月底,逃到江西的洪秀全長子、幼天王洪天貴福被贛撫沈葆楨抓獲,旋即被處死。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因各種複雜的內外原因,再一次未能擺脫終將覆亡的厄運 。

史載,太平天國剛剛定都南京時,確實制訂了一套 “貴賤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所謂禮制。從至高無上的天王到普通一兵之間,等級森嚴,有天壤之別,其地位、待遇甚至稱呼、服飾、儀衛車馬都有嚴格規定,嚴禁逾越,敢犯者必死。天國還制定了一套世襲制,規定天王、諸王以及公侯爵位可以傳子傳孫,世襲罔替。天國領袖階層生活窮奢極欲,不僅與下級官兵、普通大眾之間脫離隔絕,彼此間的關係也逐漸疏遠甚至相互猜忌。洪秀全建都天京後深居後宮,足不出戶,只專注於神學研究,還不斷的選取民間秀女充實後宮。楊秀清、韋昌輝等權勢人物各自通過家族、部曲、友朋等關係,結成私人小集團,大搞山頭主義,彼此明爭暗鬥,只為擴大勢力範圍,最終矛盾激化,導致兄弟反目、自相殘殺,給清軍以可乘之機,遂徹底葬送了無數人用流血犧牲換來的勝利果實。

【答題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網絡配圖】



鐵馬冰河wu

太平天國運動從開始就走了一條錯誤的道路,它信奉的洋教。

其實信奉洋教也不是錯,但信奉洋教,你不能打壓漢人文化。而洪秀全不僅做了,還做的非常徹底。

洪秀全所到之處,毀孔廟,砸孔子牌位,把儒家經書斥為“妖書”,嚴禁軍民誦讀和收藏,還專門成立了“刪書衙”,負責將“四書”、“五經”中的“一切鬼話、怪話、妖話、邪話,一概刪除淨盡,只留真話、正話”。

在清朝,中國仍是一個以儒家思想為外衣的國家,讀書人只能信奉儒學,讀書也只能讀儒家經典。培養出來的知識分子基本上全是儒家信徒。

太平天國信奉洋教,就是與全天下的知識階層為敵,遭到了漢族知識分子的全力抵抗;太平天國起義的本質就是從漢人和滿族人的矛盾變了漢族人內部的鬥爭,於是曾國潘、左宗棠、李鴻章這些漢族知識分子才走上前臺,替清朝人打敗了太平天國。

因此說,太平天國的失敗,是漢人打漢人的結果,不是滿人打漢人的結果,本質上是文化思想路線上的戰爭。

太平天國可以說一群沒有先進思維武裝的小農思維者發動的一場運動,本來就沒有多少成功的可能。

太平天國的路線和政治實踐基本上是這樣劃分的:廣東 人負責思想路線,當精神領袖;廣西人負責具體實施,擔當實際操盤手。

這樣的分工本來沒有什麼問題,最開始還合作愉快,平安相處。後來在廣東幫和廣西幫中間起協調作用的馮雲山死後,局勢就變化了。

進入南京城後,廣東幫不甘心只當精神領袖,想掌握實權;廣西幫則想不甘心只當操盤手,想當真正的老大;在這同時,廣西人內部也有衝突。

最終在洪秀的策劃下,利用廣西人打廣西人,最終把大部分廣西幫領導人殺死,只有一個石達開沒有死,卻也被洪秀全的兩個哥哥 給架空權力。最終還逼迫石達開領兵出走,太平天國的實力嚴重被消弱。

同時漢族知識分子組織的地方軍隊則實力太增,此長彼消,最後的結局註定是太平天國的失敗。

太平天國的組織問題一直存大,並且越來越嚴重。

天京事變爆發後,洪秀全就再也信不過廣西幫的人了,儘管李秀成陳玉成很忠心,但依然信不過。

洪秀全為了防止廣西人再次起事,就把太平天國的軍事將領進行封賞,一共封了幾千個王,每個王都掌握從幾千到幾萬的軍隊不等。讓他們之間相互分權,相互制約,難以獨大。

分權的同時,也導致太平天國軍隊的內部指揮出了大問題,難以統一調度。在太平天國滅亡時,天國外圍還有三十萬太平天國在江西戰場。

太平天國領導人自身的弱點,在運動中不斷放大,最終導致問題的全面爆發,太平天國的滅亡也就成了一種必然。


新知傳習閣

前期的太平天國戰鬥力還是比較強的,但是到了後期有了個懸崖式跌落。要說太平天國沒打過清朝,單從太平天國軍隊來分析的話,主要有這麼幾點:

1,來者不拒,軍隊整體素質差。以李秀成為首的軍事將領太過看重軍隊的規模,幾乎將其視為打勝仗的決定性因素,再加上擴充私人勢力的動機,造成了民眾入伍,來者不拒,哪怕是身體弱也要壯大聲勢。另一方面,不少人參加太平天國只是為了混口飯吃,既沒有打仗的意志也沒有打仗的能力,一到戰場或逃或降。

2.大量收編清軍。李秀成在佔領江南之時大量收編了清軍,光在蘇州就收了五六萬人,先不說他們的戰鬥意志,就是他們中的一些惡習就帶進了太平軍中。太平天國在起義之時是嚴格禁止吸食鴉片的,隨著清兵的大量進入,這些惡習死灰復燃。早期的太平軍的軍紀還是比較好的“不淫殺,不剽劫,鄉村進貢人迎接”,但是隨著各色人等的混入,又沒有時間進行訓練,導致軍紀逐漸敗壞,和當地的流氓土匪逐漸同流合汙混為一體。

3.武將太過愛財

上樑不正下樑歪,士兵戰鬥力下降的同時,他們的將領在幹什麼呢?太平軍起義初期,上層領導並沒有追求享受的傾向,眾所周知,洪秀全在“永安建制”時,還處於清軍包圍的情況下就分封諸王並佈置王府,在攻克了南京後每一個王都建了自己的王府,且規模都不小,天王更是奢華至極。追求財富在軍事上的表現就是將本部軍隊佔領的地方視為自己的“分地”——如陳玉成在安慶,李秀成在蘇、杭,李世賢在金華、楊輔清在寧國等——不容他人(無論敵友)置喙(這的確很容易使人聯想到“軍閥”)。如太平軍東取蘇常之時,江陰、常熟兩縣本是英王陳玉成部下攻取,李秀成卻認為兩地是自己的地盤,竟將陳玉成部下趕走。


國家人文歷史

洪秀全,太平天國天王、清末農民起義領袖。1814年1月1日生於廣東花縣福源水村。一次偶然獲得一本名為《勸世良言》的宗教書籍,再加上他在道光年間屢應科舉不中,使他開始宣傳拜上帝,進而創立了拜上帝會,於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西金田村率領拜上帝會的眾人宣佈反清起義,建立太平天國。

經過兩年多的浴血奮戰,太平軍於1853年3月29日攻克南京,並改南京為天京,定為太平天國的首都。從此,大清國內兩個政權對峙的局面形成了。

十九世紀中葉,兩個讀書人,一個湖南的曾國藩、一個廣東的洪秀全,兩人進行了長達十幾年的戰爭,最終以清軍曾國藩勝利而宣告戰爭的結束。

洪秀全的死因是個謎。1864年3月天京合圍後,城內糧食不足,洪秀全帶頭吃"甜露"(草團)充飢因而致病。1864年6月1日洪秀全在天京病逝(清軍記載稱是自殺)。

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 :

1,客觀上分析,清朝政府勢力過於強大和西方列強聯合絞殺。但是這場農民戰爭失敗還有很多深層次的多方面原因。

2,定都天京後封建意識與日俱增,洪秀全在天王府深居簡出,嚴重脫離將士群眾,在太平天國革命政權向一個新的王朝的過程中開始蛻變。

3,太平天國後期,用人路線是"任人唯親",形成一個排斥異性的洪氏集團,使得後期的政治日益腐敗,給太平天國內部帶來致命危機。

4,上帝的代言人,毫無仁愛信義。洪秀全本來多疑,內訌之後,更是任人唯親。首先是他哥哥洪仁發、洪仁達分別分為安王、福王,讓兩個哥哥掌權壓制監視石達開(洪秀全起義能成功石達開功不可沒);楊秀清2萬多人死於內戰中。

5,戰略目光短淺。這與自已暴躁性格有關聯,進入南京後貪圖享樂的思想行為,斷送了太平天國將士們歷經千辛萬苦打下的江山,真可謂打江山易坐江山難。

6,不顧前方將士們浴血奮戰和清軍在江南、江北大營對南京的威脅,而是在南京城內大肆蒐括,名為充實聖庫,實則為自已荒淫生活服務。另外還在南京大興土木,建造供自已享樂的宮殿和府第,大肆尋搜美女供自已享用,最後洪秀全在天王府美女群眾中度過了11年的帝王生活,不論是病逝還是自殺,洪秀全只活了50年。


周明建16

第一,其實,太平天國運動初期,太平軍從金田起義到定都天京,在軍事上還是比較順利的,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但是,當時清朝的統治者清楚地看到了當時的形勢——天下承平日久,清軍特別是八旗兵的戰力已經大打折扣,與明末清初時那支席捲全國的勁旅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了!所以,清朝統治者啟用了曾國藩左宗棠和李鴻章等人。曾國藩等人沒有使用既有的軍隊,而是採取了在老鄉招募兵丁,並通過宗族子弟和親信統領的方法,經過訓練組成了類似於私人武裝的軍隊——曾國藩的湘軍、左宗棠的楚軍和李鴻章的淮軍。這些軍隊,軍紀相對嚴明,裝備也較好,應該說是當時戰鬥力最強的軍隊。

第二,太平天國被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擊敗,除了曾左李等人有才幹、治軍有方之外,不得不說,太平天國內部的殘酷鬥爭,幫了曾國藩的大忙。太平天國定都南京之後,其實就已經在走下坡路了。面對四面八方清軍的重重圍困圍剿,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天國領導者們,沒有認認真真地考慮怎樣從軍事上打擊敵人,從政治上鞏固已有的根據地,而是大興土木、花天酒地。而且,為了爭權奪利,爆發了嚴重的內亂——天京事變,楊秀清及東王府萬餘將士被韋昌輝殺害,隨後韋昌輝秦日綱等人又被石達開殺掉,然後石達開又因被猜忌而帶領精兵八萬人出走並最終戰死大度河畔。隨著天京事變的落幕,東王北王和翼王石達開統統死難,加上早已戰死的南王馮雲山、西王蕭朝貴,至此,當年金田起義的骨幹追隨者和太平天國曾經的最高層全部罹難。如果不是天京事變,恐怕曾國藩擊敗太平天國也沒那麼容易!


老眼讀書

這個問題嘛,感覺本身就有問題。太平天國在前期,發展的還是很迅猛的,從廣西一路打到南京,廣西、江西、安徽、江蘇等地皆成為其控制範圍。而且,當時太平軍還採用西方的西式武器。但是最後卻如同其他的農民起義一樣,徹底失敗了。導致這個結果是由諸多方面原因組成的,僅以後事之師的角度來看這場運動。

首先,太平天國創立拜上帝教,套用基督教的外套行中國傳統之古制,妄想建立一個“絕對平均”的社會。前期老百姓很容易被鼓動,一聽說分田,就興高采烈的參與運動,但是後來發現自己只是換了一個統治者罷了。還有一點,當時廣西爆發太平天國運動與當時廣西土客矛盾有關,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當地人不允許外來人入宗祠祭拜,因此,太平天國提出新的信仰,並且歡迎大家加入,這也是太平天國早期“人緣”好的原因。但是後來,大家才發現這只是一場騙局。

其次,太平天國運動發展到後期,“平均”“公平”的思想被領導者的物慾和享樂主義所取代。不僅人民群眾的財富被他們所奪,而且他們破壞了自己所制定的規矩,即男女分營。自己說好的男女要分開!結果自己後宮佳麗三千!而且領導者自己內部也打起來了,殺來殺去,到了重要時刻,還有的領導者猶豫不決,說到底,還是利字當頭啊!

第三,太平天國原本與列強關係還搞得不錯,但是後來其拒絕鴉片貿易,徹底惹怒了列強。清政府聯合外國混混,拿著新式武器將太平天國擊的粉碎。

最後,太平天國引發了清政府的自救運動——洋務運動。大大增強了地方實力派的勢力,以湘軍淮軍代替原本不堪一擊的綠營和旗兵。清政府也因此繼續存活了幾十年。

在這裡,沒有特別指出太平天國軍事上的失誤,失誤常有,但導致最後失敗的原因肯定不是這種細碎的因素。晚清那段歷史,充滿紛爭,戰亂不斷,其實最苦的還是百姓。不論是太平天國還是清政府,還是後來的民國,都沒有能力保護當時的百姓。當然這也與當時世界的時局有關。還是應該感謝今日的新中國,哈哈哈,可以大晚上出去擼串!


若若若RL

我認為太平天國打不過清朝主要是自己的原因,怨不得別人,原因如下:



一,宗旨和口號錯誤:

我覺得洪秀全的太平天國最合適的口號是:推翻滿清,恢復漢統,打土豪分田地。結果他老人家來了個拜上帝教,自稱天父,併發誓要消滅在中國傳承了幾千年,已經深入人心的儒家思想。結果把一些人人得罪光了,士大夫,讀書人,當官的,漢族,滿族,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反觀同樣出身貧寒的劉邦和朱元璋,前者打出的口號是"誅暴秦",後者是"驅除胡唬,恢復中華!"兩人在道義上就佔了上風。


二,格局不高:

洪秀全在金田起義成功後,局勢發展非常好,隊伍發展非常快,可以說是振臂一呼,萬民響應。一直到貢獻天京(南京),一路順風順水。但是到佔領天京後首要的第一件事,不是揮兵北上與清兵決戰,而是忙於在南京登基稱帝,措錯失了良機,給清軍喘息和休整反擊的機會,很快就招到清軍反撲,同時內部互相內訌,殺死楊秀清和韋昌輝,逼走石達開,最終失敗。

三,暴行不斷:

洪秀全佔領天京後,過著後宮佳麗三千的皇帝生活,同時縱容手下官兵燒殺擄掠,無惡不作,大量屠城殺人,很快失去民心。

四,劉邦佔據關中之後,在此休養生息,厲兵秣馬。朱元璋佔領南京後,高築牆廣積糧,積蓄力量,積極準備迎戰陳友諒,他們最後成功了,原因是他們都將這些地方作為自己的根據地。反觀洪秀全,基本上是打贏一次換個地方,沒有建立自己的根據地,與流寇無異,從軍事角度來看,想不失敗都不行啊!



小結:今天看來,太平天國運動過大於功,因為它的破壞性太大了!你有什麼不同的意見,歡迎討論!


歷史中穿越過來的俠客

太平天國的失敗,不能簡單地說是“打不過清朝”。事實上,他們曾經把清朝的常規部隊——八旗兵和綠營兵打得落花流水。

要不是後來莫名其妙地出現了一個書生曾國藩,搞出了一支戰鬥力空前的湘軍,可能清朝早就被推翻了。

慈禧曾經說過,李鴻章是清朝的“再造玄黃”之人。其實,更能擔得起“再造玄黃”這四個字的,應該是曾國藩。曾國藩才是清廷最大的恩人,堪稱再生父母。

除了曾國藩這個偶然因素外,太平天國的失敗,更主要的是敗於自己內部。

發動太平天國起義的洪秀全是一個格局太小的人。他曾經是一個失敗的鄉村知識分子,夢想通過科舉正途改變卑微的人生。可是他資質太差,連續考了數次,連個秀才都沒考上。之後深受刺激,這才神使鬼差地創立了“拜上帝教”。然後以此凝聚人心,做起了造反的大買賣。

其實,太平天國是成也“拜上帝教”,敗也“拜上帝教”。

不可否認,正是宗教的凝聚力,使太平軍的戰鬥力空前強大。但是,拜上帝教是一神教,排斥除“上帝”之外的其他所有神——以孔子為神的儒教,當然也在他們的排斥之列。

天平軍所到之處,孔子的塑像、畫像都要被砸爛、撕爛的。這就得罪了全天下的知識分子。

古代的農民起義,要想最終成氣候,知識分子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沒有知識分子在幕後出謀劃策、制定戰略、戰術,單靠著一幫大老粗莽撞衝殺,是不可能成功的。

另外,由於宗教的性質,洪秀全不能像其他的農民起義首領那樣稱帝,只能稱'“天王”,與其他的“王”並列。結果,君非君,臣非臣。

這就給了東王洪秀清以可乘之機,時常以“天父”附體的名義教訓洪秀全這個“兒子”——因為洪秀全自稱是上帝的二兒子。

正是這種君臣不清的混亂關係,為之後的“王殺王”的內亂埋下了伏筆。

綜上,太平天國前階段的成功,是因為充分利用了宗教的凝聚力;後階段的失敗,則是因為沒有及時地剝離宗教的束縛。


趣談秘史

太平天國為什麼打不過清朝?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明確一個事實:中國古代歷史上的農民起義軍很少有成功的案例的,成功的只有兩次,一次是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還有一次就是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

太平天國運動之所以會失敗,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得到士大夫的認同,太平天國運動的所作所為是中國傳統文化所不能接受的,而劉邦與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則大不相同,得到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認同。為什麼這麼說呢?

按照中國傳統的政治觀點來說,漢朝和明朝“得國最正”。

秦朝實行法家思想治國,到了秦末之時,正如賈誼在《過秦論》中所說的那樣,“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秦朝的統治已經喪失民心了,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是順應民心的舉動。劉邦、項羽領導的農民起義,不僅得到了六國貴族的支持,而且還得到了一批知識分子和秦朝低級官吏的支持。

元朝的滅亡,明朝的建立,按照中國傳統的政治觀點來說,有兩層含義,正如朱元璋在《喻中原檄》一文中所說的那樣“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紀陳綱,救濟斯民”。其中的“驅逐胡虜,恢復中華”體現了夷夏之爭,“立紀陳綱,救濟斯民”說明元朝統治已經不得人心了。

(洪秀全畫像)

清朝也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之後建立的政權,太平天國運動的領導人本來可以利用這個藉口舉起“反滿”的大旗,但是卻反而舉起了拜上帝教的旗號,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所不能接受的,關於這一點,曾國藩在《討粵匪檄》一文中已經說的很明白了,“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

此外,太平天國運動的格局太小了,為什麼這麼說呢?歷史上定都南京的政權基本上都是偏安政權,而且,自從定都天京(南京)以後,太平天國內部的領導人迅速的腐化墮落,不思進取,清軍在南京城的周邊還設置了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對太平天國統治的核心區域進行圍追堵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