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书才能做到学以致用?

Manny李文辉

那么读书的非期然结果是什么呢?就是比如你读一些只有文学性的小说啊,或者一个金融行业的去看艺术鉴赏类的书籍。短期看可能对你的生活或者工作起不到作用,达不到题主想要的效果。不过长期来讲,就算我们抛开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说法,你在书中偶尔看到的情节掌握的内容说不定就会帮你大忙。

举个例子,就说你想对你女朋友表达思念吧。只一句“我想你了”多干巴巴啊!可这个时候你要是说“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是不是就不一样了,显得你又深情又高逼格。再比如你对你客户喜欢的油画有不少了解,那破冰就简单多了。人们都愿意亲近和自己喜好相同的人。 现在我说下对于非工具书怎么学以致用。 很简单,就是多读多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首先重复阅读就帮助了你记忆并积累。此外,常读常新,有些名著中作者想传达的我们很难做到看一遍就全部领会了。

还有一个对自己的思维大有益处的方法就是对书中的内容有自己的思考和延伸。再好的文字只看在眼里也是没什么用的,一定有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一旦你对某一段落有了感想,别偷懒,记录下来。记住,写想法时千万不要给自己设限。就只是把你想写的记录下来,不要管这个句子是不是和文章内容相关或者有没有语法错误。只有不受限,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你的潜在意识。而这种潜在意识,才是你读书积累中真正重要。


弹球小姐Lydia

一个心理学教授到疯人院体验生活。一天下来获得了很多第一手资料。想不到准备返回的时侯,发现车子的一个轮胎被人卸走了。

“一定是哪个疯子干的!”教授气愤的自言自语。找了一圈没找到丢失的轮胎,他只好安装备胎。可是令他措手无策的是螺丝也被拿走了。

没有螺丝也按不上备胎啊!教授蹲在地上发愣。

这时候一个疯子蹦蹦跳跳唱着歌跑来了。他问教授:“你怎么不按轮胎?”教授:“没螺丝怎么按”。

疯子大笑说:“我有办法!”于是他从每个轮胎上面卸下了一个螺丝,用三个螺丝将备胎装了上去。

教授又感激又惊奇:“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疯子做鬼脸说道:“我虽是只猫,可不是呆子啊!”(教授丢失的轮胎在哪?谜底请看附1)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此教授对知识的加工存储肯定没问题,出问题的是处理这件事时出现了思维障碍。

1、

你是否曾经有这样的经历,你急需一个螺丝刀拆卸电器,可一时间就是找不到螺丝刀,这时候你是否能找一些替代品,比如小刀、钥匙、甚至是一个挖耳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都能帮上你。你之所以不用,是因为你对这几样东西只是从解锁、挖耳朵等思维角度思考,而忽略了其他的功能。这种思维障碍在心理学中叫功能固着。

当我们坚持用过去熟知的模式解决问题时这叫思维定势,比如下面这幅图,你能不能在笔不离开纸并且不重复画线的的前提下,用四条线穿过所有的9个点吗?

(答案见附2)

《韩非子·说难》中有个智子疑邻的故事。宋国有个富人,天下大雨家里的一面围墙倒了。隔壁的老人和他儿子都说如果不赶快修,一定会有盗贼进来,富人不听。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富人以为是邻居偷的,于是看邻居走路的样子就像盗贼,说话的样子也像盗贼。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又一个思维障碍——证实偏见(它是指搜索证明对的证据而忽视证明错的证据。)

如果你读书所得知识,只是像一个个砖头码在路边,遇到问题就会受到以上三种思维障碍。这种读书无疑就是把书读进了书柜里。

读书是对知识的创新和重构,不如此,读书是一种伪读书。

读死书,你只是一个书柜!

2、

网络绑架了知识和思维能力,我们大多数人很少有自己的东西了。

在这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只有最打动你的知识爆点才能吸引你停下急促的脚步。

你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重构,更需要的是静下心来,学以致用。

问题是,你能顺利的解决你的问题吗?

正如禅师告诉我们:不要怕,不要悔。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解决问题最大的秘诀是尝试错误。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有个试误实验:把饥饿的猫放进一个木箱子里,里面有一个能打开门的脚踏板,当门开启后,猫即可逃出箱子,并能得到箱子外的鱼。 一开始,饿猫进入箱子只是无目的地乱咬乱撞,后来偶然碰上脚踏板,饿猫打开箱门逃出箱子,得到了食物。 如此多次重复,最后猫一进入箱中就能打开箱门。 由此,桑代克得出了一个结论:猫的学习是经过多次的试误才得到正确反应的。

人也一样,解决难题时,我们尝试一个又一个的方法,才能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

很多人做事,不是没有能力,也不是没有方法,而是不敢去尝试。高手对决,剑气如虹者,必胜。

然而尝试错误,只能解决一部分实问题,它尝试的范围毕竟太广 ,这需要我们缩小范围,进一步锁定目标。

能为你所用,才是有用的知识!


3、很多人谈论学问总是头头是道,可是真要做起来却是一事无成,我们困惑——明明我都懂,为什么就是做不好。

心理学研究认为,细节是心理距离决定的。心理距离会影响到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和决策,心理距离的接近会使我们对于事物的解释水平变得更加具体。说白了就是:细节需要用心做。

懂得多不代表做的好,做得好的关建是细节用心。

众所周知,德国有着世界上最优秀的建筑设计理念,在设计上海一号地铁线时,德国人是这样做的:他们注意到上海地势平均高出海平面只有有限的一点,夏天一些建筑物总是被雨水淹。根据这一特点,设计师在地铁一号线的每一个室外出口都设计了三级台阶。要进入地铁口,必须踏上三级台阶,然后再往下进入地铁站。偏偏就是这三级台阶,在下雨天可以阻挡雨水倒灌。而非德国设计的地铁二号线就因为缺了这几级台阶,曾被雨水倒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级台阶,堪称卓异的细节设计。同样,我们在事件执行过程中,就是缺少了这种缜密的细节,而败在了执行力上。

知识又分大用和小用,小用属常规动作,大用创造新价值,能让你身价倍增,脱胎换骨。

细节决定执行力!

附一:教授发动车子离开,在后视镜中,他发现丢失的汽车轮胎正安静的躺在自己的车位上。

附二:


高太爷

如何读书才能做到学以致用?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足以回答你的问题。

只注重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只注重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今译)

孔子又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读书不是“死记硬背”

很多人一直不理解读书怎样可以读好,最大的原因是不知道读书的目的。我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

是因为这本书是大学者写的,我就要去读一下?

还是这本书大家都在谈论,很流行,我也要去读?

还是老师说了朋友建议了,我就要去读?

还是因为要学会新的技能,我要去读?

还是纯粹因为看着有趣,我要去读?

我要提一句,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理”,最终的目的是“见性”。

所以书本就相当于西瓜,里面的道理相当于西瓜的瓤和汁,我们要的是西瓜瓤和汁,而不是整个把西瓜皮和瓜子也吃下去。

读书如果一味死记硬背,只会加重读书的痛苦,而很难获得读书的乐趣。因为从来没有人觉得西瓜皮生吃起来很好吃!

读书也不是“背结论”

提问的朋友说:“沟通能力我读过影响力,沟通的艺术,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为了提高逻辑能力读过金字塔原理”

我们读书,不是要告诉别人我都读了谁谁谁的什么书?而是想想看我能总结出来什么样的方法和经验,并且把这些知识运用到我周围生活的场景中去。

很多人的误区是把别人的“金句”、“格言”牢背熟记了,就认为学到了知识,这是一种误区!其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你“无法运用”,因为“金句”、“格言”都是指导性的纲要,而不是具体的操作指南

很多时候我们读书,最好看看作者在讲述他的大道理的时候,有没有举例,有没有进行剖析,有没有告诉我他是如何把他的理论和知识运用在这些场景中的。

如果没有,对不起,这种书只能略做参考,而不适合拿来入门

很多著名教授的书籍,因为是理论性的概括,很少有实际的剖析性的案例示范,读起来非常的艰难,因为他的书要配合他的课一起上,才能达到最大的效果!

而很多网红名人的书籍,因为本身的经历就不多,为了套现只能注水,或者在书中编造一些理论上可行的场景进行讨论,甚至得出非常偏颇的论点,这点希望大家也要引起注意!

如何去用?

我曾经在世界五百强企业里面接受过类似的培训,叫做“Train the Trainer(培训培训师)”的课程,里面有几句非常简单的要点,我觉得值得每个自学的人再三的熟读,如果你照着这个方法去做,我想想你以后一定能做到“学以致用”!

记住,“学以致用”的方法就是:用眼看,用耳听,用笔记,最后用嘴巴讲给别人听!

如果你讲不出来,你就是没学会!

如果你讲不出来,你就是没学会!

如果你讲不出来,你就是没学会!


谈者无语

读书如果不能把书中知识内化成自身能力,那么读书是毫无意义的。


就如题主所说,真正有效率的读书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读书速度,二看你获取了多少知识,三看你的认知和能力提升了多少。


下面,我就从个人的读书经验来说说怎么提高读书速度,如何记忆内容,如何应用书中知识吧。



第一,如何高效率读书?


1、找到你的读书目的。

在《沟通圣经: 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一书中,作者把读书目的分成了三类: 消遣、收集信息和判断。根据读书的目的的不同,读书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在读书之前就想清楚自己想从这本书中获得什么,带着目的去阅读,你读书就会更加专注,也会更容易找到你想知道的信息。

2.给自己限定阅读时间。


往往我们效率最高的时候,就是做一件事情有时间要求的时候。读书也是一样的。如果给你一本书,要求你十分钟内读完,并将书中的内容讲述给他人听。我们就会自然的快速阅读,想尽办法去抓取书中的大概内容。

3. 只读最重要的20%。


很多人无论读什么书,都以为必须从头看到尾才算读完。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阅读要分清主次,在有限的时间内,你要做的不是读完整本书,而是只摘取自己需要的内容。如果剩余的部分也有精彩的内容,你可以通过读书笔记将它记录下来,保存到你的素材库里。

4. 以“输出”为前提去阅读。

根据学习金字塔的理论,吸收知识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转教给别人,或者是立即应用。

如果以输出为前提去阅读的话,你会发现自己会更容易读进去,而且更容易抓住书中的重点。输出会倒逼输入,你能输出的多少,取决于你读进去多少。



第二,如何牢记书中内容?


1.做读书笔记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做读书笔记,不仅可以帮你整理知识和信息,记录你的感触和灵感,还可以串联你已有的知识,同时加深记忆。关于读书笔记的方法有很多,每个人的习惯也不同,比如在书上划线,做标记,折角,摘抄等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坚持下去就好。

2.做思维导图。


比起纯文字,大脑更擅长图像化记忆。思维导图就是一种视觉化笔记,画导图的过程中也是一种整理和复习。以后你看到这个图就会自然的记起内容。你可以选择自己手画导图,也可以借助专门的软件。


3.主动记忆


很多人读书时不习惯主动记忆,看过去就过了,或者有不切实际的想法。比如,等回过头来再记,或者以后用到时就想起来了。


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我们大脑的记忆主要是短期记忆,如果不去主动记忆,或者是有意识的去重复记忆,不消一天,人们就会忘记大部分的内容。所以,在读书时,一定要有意识的主动去记忆书中内容。


4.重复阅读重点内容。


复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多读一遍就有新的理解,也能加深记忆。不过,能把一本书读两遍,甚至三遍的人真的不多见了。



第三,把书中的知识用起来


在《微习惯》一书中,作者斯蒂芬·盖斯提到,想要让你的行动变得更加容易,那就必须拆解你的行动步骤,分散执行难度,骗过你的习惯惰性。从而,迈出你的第一步。


1.制定行动目标。


根据你书中的内容制定你的行动目标,这个目标一定是要现实可行的,不要妄想一口吃成个胖子。比如你说,我一个月要读30本书,但你平时一个月只能读四本书,所以这个目标就有点大了。你可以先从一个月先读8本书开始,然后逐渐增加你的目标量。

2.想象自己达成目标时的样子。


这个有点类似吸引力法则,在脑海中想象你成功达到目标时,会看到什么?会听到什么?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不断的给自己正向的心理暗示,让大脑记住这种感觉,那么你就会更容易达到自己的目标。

3.明确你现在的位置与目标之间的差距。


假设一个完美的状态是100%,想一想你现在的状态是多少?如果再加上10%,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接下来你就可以想,怎么样才能增加至10%的可能?

4.想想缩短差距的具体方法。


运用5W1H法则,来思考弥补差距的具体行动方案。比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应该做些什么呢?怎么做?和谁做?在哪里做?何时做完?按照这个思路,写下行动方案。从中挑出一项最想做的,优先执行这个行动方案。

5.把你的行动分解成一个个小步骤。

如果你的行动越小,步骤越少,那么大脑就越容易执行。所以,如果把你的行动分解成

明天就能做,短时间内就能完成,毫不费力的一个个小步骤,你的目标很快就能实现了。

综上,有用的读书=高效率读书+读书笔记+记忆+输出+行动。


当然了,上面的方法并不适合读所有的书籍,如果你读的是文学、艺术类书籍,还是要深入阅读体会的。还是一开始说的,要先明确你的读书目的,然后针对性的去阅读。


清非

你说的问题其实是大部分人都会遇到的问题,经常听到一些小伙伴抱怨说自己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课,可就是没有什么长进,甚至学过的东西没多久就忘记了。

其实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在知道和做到之间缺少了一些环节。

在《知道做到》这本书中,讲述了我们知道却做不到的原因,我觉得对于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



1、信息过载

信息过载对于我们处在网络社会的大部分人来说都不会陌生,我们的大脑被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所充斥,很多小伙伴都在追求读书学习的快感,每个碎片时间都填得满满的。

可是这样一来,我们就变成了只是不停接收,却没有时间去消化。像赶场一样地学习,上一场还没搞清楚,马上又奔赴下一场的学习。

每个人看起来都是勤奋的、努力的,但是成果却并不明显,一年下来,除了觉得自己很“充实”以外,生活并没有什么改变。

我们太喜欢获取新的知识了,以至于没有时间去复习那些学过的知识。再加上人脑本来就有遗忘机制,所以没过多久,你就会发现学过的东西都忘记了。


2、消极过滤

我们在接收信息的时候,其实就像是一个倒置的漏斗一样,对方讲解的是100%,但我们真正接收的可能连10%都不到。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获取信息的时候经常是只接收自己想接收的知识。

这就像是孕妇效应一样,一个女人怀孕以后,走在街上会发现很多孕妇,而这些在平时是根本没有发现的。这就是因为我们的大脑自动过滤掉了那些我们认为没用的知识。

所以你看起来很用功、很努力,但由于每个人的认知和关注点不同,最后接收的信息也会有所不同。


3、缺少跟进

很多知识在我们了解的那一刻,马上觉得很有用,甚至很多会觉得醍醐灌顶,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们的行动只停留在了感慨上,又或者好一点的会下定决心要开始改变,可是没几天又会打回原形,一个缺少跟进的计划很容易不了了之。

而这也正是很多知识我们学习以后并没有学以致用的原因。


那如果想要学以致用,想让生活发生改变,我们到底要怎么做呢?在《知道做到》中同样也给出了几种解决方案:


1、专注“少而精”的事情

面对信息过载我们必须要学会“断舍离”,留下那些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专注其中。


2、积极聆听、绿灯思维

对于消极过滤信息这一点,我们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在接收信息时,放弃自己固有的思维意见,同时运用绿灯思维, 多问问自己怎么才能把它运用起来,怎么才能和旧的知识产生连结。


3、制定计划、持续跟进

对于那些让我们觉得有用的知识,一定要制定出属于自己的实践计划,同时要不断地跟进,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回顾,对落实计划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把知道和做到比喻成两座山的话,其实在他们之间是存在着一个很深的鸿沟的,想要越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想要越过鸿沟唯一的办法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当我们把精力放在“少而精”的事情上,抱着积极的心态,持续跟进计划的时候,再加上不断地去重复以上的步骤,才可以让知道的知识慢慢改变我们的生活。



欧阳芊双

谈一些心得,自己喜欢读书,也读过百来本书。

自己设计了两个【极简】的框架,来处理任何知识,至今为止,还很有效!这两个框架是一致的,但它们的表述方式稍微有点小差异。

天下第一号框架,【知识-思维-心智、思想】

牛皮吹大了,当然天下间最会吹牛皮的首推庄子,往往是大而不当,往而不返,我也只能对他心生仰慕,但却望洋兴叹。这天下第一号框架是针对个人来说,首当其冲,当仁不让的天下第一号框架。它的玄机在于内在的逻辑结构,正是内在的逻辑结构,使它能立起来。


天下第二号认知框架,【心灵、心智模型、思维模型、思维方法、广义工具】

跟天下第一号框架一样,它的玄机也在于内在的逻辑结构,正是内在的逻辑结构,使它能立起来。

结构的内在逻辑都藏得比较深,是这两个框架的共性

用这两个框架来处理知识,一旦有了这样的框架,其实就有一顶级的整体视角,用这样的整体视角来看待知识,学习知识、内化知识、生成知识。

第一个框架,告诉自己知识的终点不在知识本身,而在思维与心智。

第二个框架,就是一种手段,把你把知识变成大脑里的思维与心智。

如何读书才能学以致用,对于自己来说,我喜欢用这两个框架来处理知识。

知识要发展到思想的层次,也要发展到行为的层次。读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如果只是想学以致用,会是一个误区,还要学以改变思想。思想落虚,致用落实。


认知框架

很多学员跟我说,我看了很多书,我平均每周看一本书,我用了指尖阅读法,能够很快读完一本书,我选的书都是对我目前工作有用的书......可是为什么,看了书以后,却没有办法把书中的知识点用起来,自己也并没有因为书读得多而发生变化呢?

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入的“低水平勤奋”的陷阱,不断的看书,不断的发现书读过就忘,不断的怀疑读书的效用,最后产生了“读书无用”的结论。

之所以会走入这样的误区,原因在于,很多人都不明白:“读书”并不等于“获得知识”

什么是“知识”?能够让你的行为发生改变的驱动力才是知识

这个“驱动力”从哪里来?

不是从书里面来的。书能够给到你的,只是包含文字和图片的信息而已,只有这个信息转化为能够让你产生变化的行为,你通过行为层面的改变,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变得越来越好了,这个时候,你才算是真正的获得了这个“知识”。

举个例子来说:

FAB是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Feature (属性、特性)、Advantage(优势、作用)、Benefit (好处、利益)。

如果我仅仅是知道FAB这个知识点,而不去使用它的话,那么它就无法让我的行为发生变化,我也就无法让这个知识点成为我行走江湖的“武器”。

但如果我在学到这个知识点之后,尝试这样表述一下:樊登读书会是一个每年带你读50本书的手机软件APP(F属性),他每周讲一本书,可以让你用碎片化时间听书(A优势),这样一来,你就可以每年学习到50本书中的精华内容(B利益)。

这样尝试用过之后,这个FAB就成了我的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所以,关键是你在看书的时候,看到一个知识点,就要立刻思考,这个知识点可以用在我的工作中、生活中的哪些方面?设想几个你可以使用到它的场景,书中的信息就会转化为能够改善你行动的利器。

你以前看书的时候可能没有这个习惯,你仅仅是在用眼睛“看”书或者用耳朵“听"书而已,并没有让书中的这个知识点进入你的大脑,转化为你行为层面的“驱动力”

所以,你需要在头脑中安装一台“驱动器”,当书中的信息透过你的眼睛进入你的头脑之后,这台驱动器要积极的运转起来,对这个知识点做一些加工和转化,让它成为你驱动你行为改变的一个工具。

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五种不同的“驱动器”,这五种驱动器都能帮助你在读书之后学以致用。你可以根据书中的内容和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合适自己的驱动器。

驱动器一:场景预设法

预设一个你可以使用这个工具的场景,想得细节化一点,尽可能的投入到你设想的这个场景当中。

比如说,多年以前,我在一本书中看到一个知识点,叫做“肯定认同技巧”。书中给出了6个有效的沟通话术:

1、您说得很有道理。

2、我理解您的心情。

3、您这个问题问得很好。

4、感谢您的建议。

5、我认同您的观点。

6、我知道,您这样做是为我好。

这六句话都是肯定认同技巧。我看了之后就想,我可以在什么情况下,在和哪些人沟通的时候,使用这六句话呢?

1、您说得很有道理。

2、我理解您的心情。

3、您这个问题问得很好。

这三句话,可以用于和客户沟通的时候,当客户表达异议的时候,我可以先说这样的话。当对方听到这些表达认同的话的时候,他就不会再想要极力证明自己的观点了,相反,这时候他的情绪会趋向平稳,然后我再用讲故事的方式来阐述我的想法,效果就会比较好。

4、感谢您的建议。

5、我认同您的观点。

6、我知道,您这样做是为我好。

这三句话可以用于和上级或者同事沟通的时候,当他们给我提出意见或建议时,不管我认为对方说的话有没有道理,都可以先对对方表示感谢和认同,这样对方才愿意放下成见,耐心听我的解释和澄清。

当我想到了这些之后,我就制作了两张卡片。

一张卡片正面写上“当客户表达不同意见的时候”,背面写上“肯定认同技巧”的前面三句话。

另一张卡片正面写上“当上级或同事给我提建议的时候”,背面写上“肯定认同技巧”的后面三句话。

然后我把两张卡片放在常开的抽屉里面,每次一开抽屉的时候,就看到两张卡片正面的两段话,于是就会自然而然的去想,卡片后面的三句话是什么。想到了之后就翻过卡片看一看背面的答案,测试一下自己想对了没有。

这个过程很快,差不多1、2分钟的时间,所以多开几次抽屉,这个话术就在我的头脑中“成形"了,当我在现实中遇到我预设的场景时,就会条件反射的使用到那些“肯定认同技巧”。

使用“场景预设法”的时候,你把场景描绘得越是细节化,越是清晰化,越是真实,你就越容易在现实的场景中用到书中的这个知识点。


驱动器二:提出“如果……怎么样”类型的问题。

看到书中一个你觉得有用的知识点之后,立刻针对这个知识点,从使用它的角度提出“如果……怎么样”类型的问题,就能够帮助你有意识的把这个知识点转化为探索性的思考,这个探索性的思考会变成行为上的尝试。

举个例来说,我在《社会心理学》的书中看到说服的两种途径,它们分别是:

1、 中心途径:说服者在掌握了令人信服的证据后,通过表达有力的观点、提供可信的论据、运用缜密、系统的分析进行论证说服,这种直捣黄龙的说服途径就是中心途径。

2、 外围途径:不是从论据入手,而是从情感、感觉、价值认可等方面寻找突破口,通过生动的语言或者故事去进行说服,这种曲径通幽的说服途径就是外围途径。

于是我就立刻结合自己的工作思考:
如果在培训中,运用这两种说服途径,哪种途径的效果更好呢?

如果使用中心途径,我是多用案例分析的培训方式比较好,还是多用对比法比较好呢?

如果使用外围途径,我是多讲故事比较好,还是多设计一些和主题相关的学习活动呢?

......

经过这样探索性的思考之后,我就很想求证自己的想法,于是就在培训中去尝试去研究去验证,在尝试和研究的过程中,就顺理成章的把这个知识点运用起来了。

驱动器三:追根溯源法。

追根溯源法就是针对书中提到的方法和技巧,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推导出这个观点的?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论据来证明这个观点?作者是如何想到这个方法的?作者为什么认为该方法可以解决书中提到的问题?

你甚至可以对作者的某个观点进行精细化的抽丝剥茧,找到核心和依据。

读《定位》这本书的时候,我就一直在尝试着用追根溯源法了解作者的思想。

书中所提到的一切观点,使用的一切案例,给出的一切建议,其实都基于心智模式的五个基本规律:

1、心智疲于应付(过度传播会让心智疲劳而不肯接受信息)

2、心智憎恨混乱(所以越简单越容易识别)

3、心智缺乏安全感(所以从众效应有用)

4、心智不可改变(当消费者已经把产品和XX结合起来之后,就很难改变)

5、心智会丧失焦点(所以能不进行品牌延伸的时候,就不要进行品牌延伸)

这五条都是心智的基本规律,括号中的内容是我对书中相关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因为这些有这些心智规律作为前提条件,所以“定位”理论才有用。


如果某一条心智规律不成立了,括号里面的观点也就需要调整了。比如说,当心智不缺乏安全感的时候,采用“从众效应”就不会有效果。

有了这个层面上的思考,你就会知道书中的知识点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使用,什么情况下不能使用,你用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驱动器四:限定选项法/对比思考法。

这个方法非常简单,就是看书的时候,看到一个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点时,先不着急去看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案,先给自己限定几个选项,思考“如何做才能达到XXX目标”“如何做才能解决XXX问题”。

然后自己绞尽脑汁的去思考这个问题,记录下自己脑洞大开想出来的答案,再去和书中的答案进行对比。这样你对这个知识点的记忆就会非常深刻,而且能够触发你在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立刻想到几个相关的解决方案,促进学以致用。

比如,你在看有关时间管理方面的书,看到”克服拖延症“这个内容的时候,你突然意识到自己也有拖延症。于是你立刻把书合上,然后给自己限定5个选项,即必须想出5个克服拖延症的办法来。

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反思来找答案,也可以通过和朋友探讨这个问题来找答案,还可以通过“逆向思考法”(即如何让没有拖延症的人患上拖延症)来找答案,总之规定自己必须找到5个答案以后再看书。

当你记录下自己通过各种方式、挖空心思搜寻来的“克服拖延症”的五个方法之后,再和书中的方法去做比较和对照,去思考:

为什么有一些作者提到的方法,你没有想到?

为什么有一些你想到的方法,作者在书中没有提到?(是因为这个方法作用不大吗?)

你想到的方法和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方法,有没有一些能够整合起来运用的?

通过这样的对比思考,你就会对克服拖延症的方式记忆犹新。

下一次,当你在做一件事情拖延的时候,你就能很快意识到自己在拖延,然后,这些你对比思考过的克服拖延症的方法就会在你的头脑中油然而生。只要你是真正的想克服拖延症,你就会顺其自然的去采用这些方法,来攻破你的拖延症。

驱动器五:化书成课法。

化书成课,简单来说,就是将书中的内容进行拆解、整合、重建、延伸、设计、创新,最终形成可被分享的、体系完整的课程。

化书成课的精髓,在于书本知识的快速内化与转化输出。最终的呈现,应该是书中知识与你的实践经验结合而成的“智识”。

化书成课的流程是:

首先,通过前期的需求调研,明确你的课程方向。然后再选择和这个方向相关的书籍清单。

把书单罗列出来,梳理书中内容,缩小目标范围。这个时候,你要明确,书里面的哪些内容是需要用来开发成课程的,哪些内容能开发成课程,哪些内容不能。

把内容梳理清楚之后,你就能确定这个课程的价值了,所谓课程价值,就是学员学了这门课程之后,有多少收获,能解决哪些问题。

当你对课程价值足够明确的时候,再来搭建课程结构,思路就会非常的清晰。

接下来就是设计内容的转化形式,你要设法把书中的内容转变成案例,把书中的内容转变成学习活动,让学员在你的课程中,能够积极参与和互动体验,并且在团队共创中,收获到有价值的知识点。

最后是课堂呈现的总体规划,也就是思考课程实施的整体流程如何设计。

化书成课的前提条件是,你得把书中的内容先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才能转化成课程来分享,所以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化书成课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学以致用的过程。

教是最好的学。


所以,如果想要学以致用,你就不能仅仅只是“看”书而已,你要用头脑中的“驱动器”,对书中的知识内容进行加工、转换、考量、推敲,通过“驱动器”的运作,让书中的知识点成为你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网络的一环,让书中的知识点成为你行为改变的“驱动力”。

这四种驱动器分别是:

驱动器一:场景预设法

驱动器二:提出“如果……怎么样”类型的问题。

驱动器三:追根溯源法。

驱动器四:限定选项法/对比思考法。

驱动器五:化书成课法。


醒职场

1、顶层设计书单、合理分配时间

2、重复是记忆的捷径,背诵是输出的捷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举两个自己的例子,一是我考研时反复背诵专业课书籍,短短数月,使我从门外汉蜕变成能把教材提炼成知识体系并系统地自然呈现;二是我酷爱诗词,常常背诵诗词,结果是我并未刻意去了解诗词的意思,但都能大差不差地理解,并在生活中引用。

3、分享是构建思维体系的关键

阅读只是一种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对自己原有知识的补充,如果不能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加工与整理,就如同吃了食物不消化吸收就不能助人成长一样,就不会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

一是向别人展示作者的观点。读书笔记法,即随读随记,记影响自己较深的段落,记下来之后还可附上一段自己的体会。思维导图法,即自己绘制全书行文的思维导图,这有助于我们在宏观上去把握书籍的脉络和架构,也有助于锻炼自己提炼概括的能力。

二是向别人展示自己的观点。掌握了别人的知识,结合自己原有的认知,思考后就会有自己的观点。文章法,即针对某本书、某一现象发表文章,这需要我们通过读书笔记法和思维导图法全面掌握原意,再结合自己的认识进行再加工,是比较高的阅读层次。

4、平心静气、锻炼心境

读书需要耐心、恒心,读进去了,才能静心,它不仅锻炼人的智识,更修炼人的智慧。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不仅要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更应该提升自己的修为。

5、树立“大阅读”理念,不拘泥于书

一是专题阅读。由于现代社会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人们想博学几乎是不可能了,能够在某一领域成为专家,在其他领域有所见解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这就需要专题阅读。顾名思义,专题阅读就是对于想要了解的问题穷尽一切资源去学习,比如炒股,那么就通过书籍、电视、请教他人等方式搜集、掌握相关知识。


inside即日启程

教人读书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儿,每次有人追问我如何读书时,我都无言以对。实在逃不过了,就告诉别人,读书没有捷径,只有坚持读和不断重读。但是这种笨办法是无法满足别人的好奇心,所以才会催生出很多教人读书的书。比如我读过一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作者是日本人奥野宣之,介绍中说他独创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还教人如何写日记和游记等等。就算我手头没这本书,看看这些信息也能知道,这样的书对我没有太大的价值。概括地说,这本书不是教人阅读的,是教人如何用一二三和123整理笔记的。滑稽的是,你看不到作者读过什么书,只看到他教人如何读书。这样的阅读者我们怎么能信得过?

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阅读一本书就等同于阅读很多书,你从中能找到打开其他世界的钥匙。比如说,以我近期一直在读马尔克斯的《活着为了讲述》为例,马尔克斯的中文作品集十七本已经出版完毕,而这本自传正是进入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世界的钥匙。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要意识到,马尔克斯的自传最迷人之处,不是回忆的真实性,反而是生活的虚构性,某种程度上,他把自传写成了另外一本讲述他成名之前的奋斗小说,“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没有比这句写在内封上的话更醒目地说明了马尔克斯对自传的态度:任何自传都是虚构,反而是小说让人信以为真,能够以假乱真。理解了这点,就能理解魔幻现实主义,理解虚构的作品为何能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


如果文学是各种经验的综合和提炼,我们就可以从此入手,找到进入作家世界的入口。大多数作家一生都在写一本书,不管这本书卷帙多浩繁,名目多么繁多。雷蒙德·卡佛就说,他最好的小说就是一点点自传性再加上大量的想象。从他的小说中你总能找到他失意落魄的样子。马尔克斯也一样,他的家族史,爱情史,马孔多小镇,他童年记忆深处与他朝夕相伴的鬼魂等等都变成了他小说的素材。


如何有效地阅读马尔克斯?把他的自传当小说读,把小说当成自传读。从他作品中寻找文学与现实对接的缝隙。更重要的一点,就如同纳博科夫教导的那样,记住,阅读任何一本书时,一定要将自己置于作者的位置,感同身受,设身处地,才能够超越自己,站在作者的高度体验创作的愉悦:这是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知识。


说书人思郁

“人和人的生命曲线是很不同的,突破人生局限的最好办法是读书”

——比尔·盖茨

很多杰出人物都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尔·盖茨也不例外。无论工作多么忙碌,他都会专门留出整块时间阅读多本书籍,在空白处写下笔记。2013年,他一共读了139本书,平均2.62天读一本书。

世界上很多伟人、名人都热衷于阅读,比如斯大林、肯尼迪、罗斯福、高尔基……他们也都是“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高手。

阅读的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也是有诀窍的,在分析、研究杰出人物的阅读习惯,竟然发现和《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上的许多内容不谋而合。在读书问题上,我们不能死读书,而应当将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才是最重要的。

《实用性阅读指南》引用了大量实例向读者介绍了如何缩短阅读时间、提高阅读效率,如何有效做笔记,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具体方法。在这本书里,你还可以了解到制作思维导图的具体方法,最大化限度的将知识转变为能力。

作者大岩俊之是Role Job法人、研讨会培训指导。曾在4家公司担任过法人销售。在独立创业的路上,他发现“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开始治理研究各种速读法,尝试在一年间阅读300本书。

在此期间,他致力于研究读书法、思维导图、各种记忆术,成功转型为指导教学的讲师。

大岩俊之认为,读书不仅需要有效阅读,养成制作笔记和思维导图的习惯,还应当将书中内容付诸实践。

他向读者介绍了阅读的正确方法:有效提炼信息,提高阅读效率,增强阅读记忆。

制作笔记章节中,作者强调做笔记的要领,还有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

实践环节中,作者以自身的经验为例,形象生动地向读者展示了将书中内容付诸行动的正确方法。

最后,作者还结合自身经验,通过5个案例,指导读者如何制作带有阅读目的的思维导图。

一、提炼重点,集中注意力,实现高效阅读

擅长阅读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能迅速抓住书中的要点。比如华罗庚,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会将书简单翻一下,再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鲁迅,在阅读书籍的时候,他遇到不懂的地方,不会盯着思考,而是会直接跳过去。

阅读书籍的时候,应当把握书的整体,而不是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阅读。

(一) 找准书中有用信息,提炼精华

1·带有目的地阅读

阅读的目的很重要,当我们拿到一本书,如果漫无目的地翻阅,往往会浪费大量时间,也会影响阅读兴趣。通常,在阅读实用性书籍的时候,我们都是为了获得讯息。当我们带有目的性去寻找这些有用信息的时候,就能很快地寻找到它们。

比如这本《实用性阅读指南》,如果将目的定为“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就能轻而易举地从书中得到答案。

2·序言、目录和后记提前阅读

在阅读一本书之前,应该先看一本书的序言、目录和后记。作者通常在这几处花费了大量精力。

作者往往会将书中的要点和最精华、最核心的内容放在“序言”和“后记”之中。

如果一本书的正文中,有很多专业术语,在“序言”里,作者或多或少也会对其进行较为通俗的解释,便于读者理解。

通过“目录”,我们可以了解到整本书的基本架构,对具体内容作出概括性的理解,便于在阅读之前进行思考。

“后记”往往会对整本书的要点进行总结概括。

3·把握“二八定律”,提炼出最重要的20%

意大利经济学家佛为雷多·帕累托发现:“社会上20%的高收入者占有80%的社会财富”,这种现象普遍适用于很多地方。

比如,20%的产品为企业赚得了80%的销售额

20%的人集中了人类80%的智慧

20%的汽车狂人,引起80%的交通事故

……

而读书也不例外,一本书最重要的内容只整本书的20%,而20%中最重要的仅有4%。

如果先前带着目的去阅读,很容易就能将书中那20%的要点提炼出来。可是很多人都错误的认为一本书必须从头读到尾才行,结果在阅读的过程中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最后中途放弃。

(二)注重效率,集中注意力

1、短时间集中注意力

时间管理达人往往会使用“番茄时钟”法,为某项具体事件设定在目标时间内完成。这样做往往会更有效率。

阅读也是如此,当你设立在某段时间内完成阅读,大脑会不由自主地进入“任务模式”,这样做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大脑也会在短时间内高度集中运转。

比如,安排在10分钟内完成某章节阅读,就会本能地在希望完成的基础上更加努力去完成这一“目标”。这样做也有利于找到书中的重点,提高阅读效率。

2、采用“并列阅读法”同时阅读多本书

读书,是非常随性的事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需要专门盯着一本书不放。可以按心情,同时阅读不同的书籍。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作者奥野宣之建议同时阅读3本不同的书,如果读累了就根据当时的心情,选择书籍做笔记。

成毛真先生在编写《同时读10本书》中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应当在不同场合阅读不同的书,一天可以同时阅读几本书。

同时阅读多本书也应注意以下两点:①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②无论阅读多少本书籍,都需要精挑细选。

(三)防止遗忘,牢记书中信息

1、通过反复阅读可以记忆深刻

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记住之后没多久,大脑就开始遗忘。通常,在20分钟过后,遗忘42%,1小时后遗忘56%,1天过后,甚至会忘记74%的信息。再往后来,遗忘的速度就会减慢。

这就意味着,越新近接收到的信息,越需要反复阅读,只有这样才能使信息牢记在脑中。


2、调动感情,激活记忆区域

负责记忆的区域是在人脑正中位置的“海马体”,它的旁边,是“扁桃体”,负责处理情绪。当各种情绪被调动起来,“扁桃体”将会受到刺激,而它旁边的“海马体”,则会认为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信息”,将它作为记忆储存起来。

通过带着各种“喜怒哀乐”情绪的阅读信息,将会更深刻地记录下来。

3、各种记忆法

《实用性阅读指南》的作者大岩俊之在书中介绍了“故事记忆法”、“首字记录法”、“形象联系法”、“便利贴记忆法”等四大记忆秘诀。多是以联想、形象记忆为主。在“最强大脑”等比赛中,选手们也多用类似的方法进行高效记忆。

二、巧妙制作笔记和思维导图

(一)制作笔记的要点

《实用性阅读指南》的作者大岩俊之认为,通过反复阅读,在书中“划线”、“记号”、“括号”、贴标签、折页等方法,将书中的重点进行标记。之后再整理笔记。

只有认为特别重要的笔记才值得摘录下来。

摘录要少而精,控制在3-4行以内,数量应控制在4-5处以内。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在笔记中记录下自己的感想。

(二) 读书常用的思维导图

作者用大量篇幅详细说明了制作思维导图的具体方法,他还在书后面专门开设一章节,用了5个实例详细介绍了思维导图的具体案例。在他看来,阅读的思维导图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① 按读书目的制作的思维导图

整本书的思维导图

③ 自己提炼重点的思维导图

我也尝试用书中的方法,依照这本书的内容制作了3个不同类型的思维导图:

读书目的思维导图:

整体结构思维导图

提炼重点思维导图

作者在制作思维导图的时候会采用6种颜色以上的笔制作,他比较推崇,根据读书目的制作的思维导图。

三、学以致用,将书中内容付诸实践

(一)设定行动目标

设立的目标一定要具体,尽量以“何事、何时、多少”具体用数字表示出来,内容写详细。按时间管理的四个象限,安排好优先顺序。

按照smart法则,设定自己的目标,即具体的、可预见的、可达到的、实际的、有期限的。

(二)明确位置、思考差距

将完整目标设置成100%,思考现在的位置处于百分之多少?并且通过5W1H的提问范例,即:怎么做、和谁做、哪里做、何时做完。来思考,为了达成加10%目标,应做哪些具体行动。通过发散思维,将其罗列出来。

(三) 将行动进行细化

在之前罗列的多条具体行动中,选出最想做的。再将其细分成具体可操作的小步骤。

这些步骤具体到明天就可以实施,而且简单易行,完成以后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比如,作者设定的就是“与授课老师会面”的目标。

(四) 付诸行动

确定了具体目标以后,就可以行动了,可以将行动告知他人。或通过互联网等平台将行动分享出去。通过一步步触手可及的目标,你的行动将越来越熟练,最终到达完美的100%。

《实用性阅读指南》的作者大岩俊之,通过自身经历向读者介绍了如何通过高效阅读,将知识学以致用的具体做法。在研究了成功人士的阅读方法之后,大岩俊之终于从“读完许多书无法记住”的低效率阅读者,成功转型为一年阅读300本书的高效率读书法的指导讲师。

作者也通过实例告诉我们:除了创业以外,通过实用性阅读法可以达到很多目标,比如考试、自我启发、掌握领导力、提升工作技能等等。掌握相关技巧,可以缩短阅读时间,提高阅读质量,提升各种能力,“实用性阅读”将会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