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安全储藏技术和管理要点

一、玉米的储藏特性

(一)呼吸旺盛。玉米的胚是禾谷类粮食中最大的,占总重量的10~14%,占总体积的30~35%,因此,在相同条件下玉米比其他禾谷类粮食具有较强的生命活动和呼吸强度。正常玉米呼吸强度是正常小麦呼吸强度的8~11倍。

(二)吸湿性强。玉米种皮和外胚乳很薄,胚部组织疏松,且胚中含有30%以上的蛋白质和可溶性糖,所以吸湿性强。玉米吸收和散发水分主要通过胚部进行。

(三)容易酸败。玉米胚部较大,几乎占全粒体积的1/3,约占全粒重量的10%~12%。由于胚部吸湿容易,且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所以当贮藏环境温度高、湿度大的时候,很容易生霉。玉米胚部的脂肪酸值始终高于胚乳,酸败也首先从胚部开始。

(四)容易生霉。玉米由于胚大,脂肪含量高,带菌量大,在温度、水分条件适宜时,容易发生霉变。

(五)容易生虫。玉米胚部组织疏松,营养丰富,大部分害虫喜欢侵害玉米。

(六)耐储性差。玉米原始水分大,成熟度不均匀 我国玉米产区在北方,每年玉米收获时天气已冷,故新收获的玉米水分在20%~35%。由于同一果穗,顶部和基部授粉时间不同,导致玉米粒的成熟度不均匀,加上脱粒时玉米容易受损伤,这样未成熟粒与破碎粒的存在,增加了玉米贮藏的难度。

二、影响玉米安全储藏的主要因素

玉米在储藏期间有无发热霉变是玉米储藏是否安全的重要标志。导致玉米发热霉变的主要因素包括玉米质量、玉米水分和粮堆内相对湿度、储藏环境温度以及粮堆气体成分等。

(一)玉米质量。中央储备粮管理规范中明确提出中央储备粮质量标准必须符合国标中等以上标准。即:玉米容重≥685g/l、杂质≤1.0%、不完善粒≤5.0%、水分≤14.0%。玉米质量的好坏对发热霉变有根本性影响。玉米属于耐储性较差的粮食品种,如果不熟粒多、杂质多、水分高或不均匀,其生理活性较强,就容易发热霉变。另外,粮食破碎粒和杂质多会增大粮食自动分级,破碎粮食和杂质聚集在一起,容易引起虫霉滋生和大量繁殖,导致热量难以扩散出现发热现象。

(二)水分和粮堆内的相对湿度。水分是粮粒内部发生各种生化反映的介质。粮食水分增高,导致酶活性加强,呼吸旺盛,储藏物质分解等等,降低粮食储藏稳定性。粮食水分大小还影响粮食对虫、霉以及其他不良外界条件(如高低温)的抗性,水分大的粮食对所有不良外界条件的抗性均显著减弱。实践证明,超过安全水分的玉米最易发热霉变,而且水分越大,发热霉变越严重。但是,有时安全水分的玉米也会发热霉变,其原因一是玉米从空气中吸收水气,二是空气对流和湿热扩散使粮堆内部水分转移,局部玉米水分过高。

一般讲,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常规储藏能保持粮食处于稳定状态的水分称为粮食的“安全水分”。由于粮食能否安全储藏受各地气候条件及储藏条件和方法的影响,因此各个地区不同粮种的安全水分并不相同。有关资料显示,广东省长期沿用的玉米安全储藏等级为:安全水分≤13.5%,13.6<半安全水分≤15%,危险水分>15%。如水分在13.0%以下,温度不超过35℃,一般可以安全保管。但由于目前玉米多以机械入仓散装为主,根据广东中储粮直属库的保管经验,提出玉米新的安全储藏等级为:安全水分≤13.0%,13.0<半安全水分≤14.5%,危险水分>14.5%。

(三)储藏环境温度。导致玉米直接发热的主要原因是粮食的呼吸作用和虫、霉的大量繁殖,由于温度对粮食本身的呼吸作用以及虫、霉的生长和繁殖影响较大,因此大气温度、粮食本身温度以及粮粒之间空气的温度都是粮食安全储藏的重要性因素之一。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粮食呼吸强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强;大多数储粮害虫最适合生长温度在25~35℃,最低生长温度在10~25℃;对储粮危害最大的曲霉属和青霉属真菌最适合生长温度一般在20~40℃。因此,控制粮食储藏环境温度在适当范围内,可以有效抑制粮食发热霉变。但由于依靠温度单因子完全控制真菌在粮食上的生长发育需要在0℃以下,因此防治微生物对粮食危害需要同时控制水分。

(四)粮堆气体成分。粮食和微生物都对气体成分具有忍受力,但超过一定的界限,粮食和微生物的呼吸代谢都受到抑制,从而抑制推迟发热霉变的发展。如刚收获的高水分玉米遇到雨天的密闭储藏,就是利用粮堆内气体成分的变化(总的变化趋势是氧气逐渐减少,二氧化碳逐渐积累),推迟发热霉变的发展。

三、玉米储藏管理要点

(一)入仓前的工作

1、严把玉米入库质量关。确保入库玉米质量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是实现玉米安全储藏的首要条件。要严格做好玉米采购、运输等环节的质量检测和监控把关工作,拒绝接收超标玉米。虽然中央储备粮直属库对跨省移库玉米不作质量要求,但为安全管理起见,建议在入库中对玉米进行质量跟踪检测。

2、严格检测水分。入仓玉米水分最好控制在本地区玉米安全储藏水分以内,最高不要超过14.0%。入仓玉米要做到“五分开”,特别是不同水分的玉米要严格做到分开堆放,避免由于水分再分配而造成安全隐患;水分过高及水湿玉米要凉晒或烘干处理后再入仓。

3、做好清理杂质。杂质含量原则上要控制在1%以下,对破碎率过高、杂质过大的,要采取过筛处理后方可入仓。

4、做好仓房准备。高大平房仓要铺设地上笼;使用化学药剂进行空仓消毒和防护;仓角(地面与墙壁交接处)可放置包装稻壳或油毡等材料进行防潮处理;墙角部位可放置竹笼、通风管道或地上笼等提高墙角部位的通风性能。

5、优化入仓流程。由于粮食输送机械(如吸粮机、埋刮板机)是造成粮食破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散装玉米入仓时要优化粮食入仓流程,尽可能不使用(或少使用)吸粮机、埋刮板机等机械,以减少玉米的破碎。

(二)粮食入仓

1、做好粮食进仓的质量检测工作,把好进仓之前最后一道关口,根据检测结果结合仓库具体实际情况按“五分开”的原则采取不同的储存方式。

2、保护好仓内设施。高大平房仓散装玉米入仓中要防止通风笼漏粮和移位,确保通风系统畅通;立筒库、浅园仓入粮时要防止测温电缆移位和拉断。

3、减缓自动分级。高大平房仓散装玉米入仓时,可经常改变入粮点的位置,并在入粮间隙安排人员耙平粮食;立筒库、浅园仓散装玉米入仓时,在入粮间隙也要适当应用抽心倒仓或安排人员耙平粮食。

4、把握入仓时机。玉米进仓时机宜掌握在春节前后的干冷季节。此时可通过自然通风达到降低粮温、均衡粮温的目的,为春防工作打下基础。玉米进仓尽可能避开高温多雨季节。在春雨季节进仓,玉米表层极容易吸湿,造成表层水分增加。同时容易出现水湿粮,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清理,进仓后粮堆将很快出现局部发热;在6~9月高温季节进仓,粮温较高,容易在粮堆内形成积热,进仓作业尽量避免正午高温时点,秋冬季节容易造成局部发热导致结露和霉变。

5、春季高温多雨季节尽可能缩短入仓时间。在春季高温多雨季节入仓,一般来粮温度较低,应尽可能缩短入仓时间,避免粮食入仓后温差过大(10℃)而加速水分转移。

(三)入仓后的处理

1、平整粮面,检测粮情。粮食入仓后要及时平整粮面,分区、分层定点取样,检测粮食水分、虫害情况和各项品质指标,做好基础粮情的记录。水分较高以及破碎粒、杂质聚集的地方,要尽可能增加温度检测点,增加温度检测频率,确保异常粮情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2、均衡粮温,密闭粮堆。广东玉米入库一般在高温高湿的春季,北方来粮温度较低,做好均衡粮温和密闭粮堆工作非常重要。玉米入仓后最高点粮温若低于20℃或温差不大,可立即使用麻袋或稻壳等压盖粮面,并使用薄膜密封粮堆。最高点粮温若高于20℃或温差过大,可使用谷冷机或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通风,以降低、均衡粮温,然后压盖粮面并使用薄膜密封粮堆。

3、密闭仓房,控制湿度。玉米在春季入仓后,要使用薄膜将门窗、通风口等设施密闭,并可在仓房内、粮堆中以及通风地槽、地上笼中放置生石灰以降低空气湿度。

4、做好仓房隔热保温措施。仓房门、窗以及通风口可使用聚苯乙烯泡沫板进行隔热保温处理,仓底通风口也可以使用稻壳进行隔热保温处理,降低外界温度对仓温、粮温的影响。

5、高大平房仓散装水分偏高玉米,最好使用薄膜压盖密闭粮面,采用膜下投药方式,以确保气密性,更有效地抑制微生物和霉菌的生长。

6、对于粮情复杂的,玉米进仓完毕后,要及时进行密闭处理,严格检查仓房的气密性,适时采用6~12g/m3磷化铝进行熏蒸杀虫(投药量也可进一步加大)。药剂一般采用布袋或食品袋,每袋不超150g。建议第一次投药量可适当多点,第二、第三次可适当降低,但要以浓度检测为依据。

(四)储藏期间的管理

1、加强粮情检测。除进行正常的温度、水分、害虫等粮情检测外,应在一些易于发热、生虫、霉变部位增加检测点,如四周墙角、高温点、高水分点、杂质区、表面等。

2、及时排除仓内空间积热。特别在进入高温季节时,可利用夜间低温时段使用轴流风机进行通风,排除仓顶空间以及吊顶与粮面之间的积热。适时熏蒸和灭菌处理,抑制微生物、霉菌生长,防止玉米发热。对于高水分玉米,在粮食发热前,根据粮情具体情况,及时采用间歇环流熏蒸或缓释熏蒸法保持磷化氢浓度在300ppm以上,并适时跟踪浓度变化,及时补药能有效抑制粮温的不正常上升,防止粮食发热。对发热粮堆亦可采用“高密闭,高浓度”磷化铝熏蒸进行处理。另外,在粮食发热的早期阶段,结合谷冷降温也可有效抑制玉米发热。

3、局部发热的处理。个别部位出现高温发热,利用单管通风设备,或在通风和谷冷前将探管打入发热部位,可有效降低该部位的温度。如出现整仓粮食发热,应及早联系中储粮直属库,结合轮换抓紧安排出仓,不得拖延。

4、熏蒸杀虫的措施。玉米散装储藏时,由于“冷芯”的存在,储藏期间害虫一般发生在粮面和仓底。因此粮堆熏蒸可采用环流熏蒸法,也可在粮面、仓门和仓底通风口投药进行常规熏蒸。

5、表层板结的处理。如出现粮堆表层板结,应及时采取人工干预方式对表层粮食进行疏松,如出现严重板结,要及时将板结部位的粮食清理出库。

6、把握时机分阶段通风。为保证机械通风效果彻底,避免通风不透对玉米保管带来的不利影响,建议风量和风压要尽量大点,通风时间要尽量长点。当外界温度降至低于最高粮温10℃左右,建议使用大功率离心风机进行通风降温;当通风至最高粮温高于外温4℃左右,即可结束通风。

7、通风降温结束后,应在春节过后,梅雨季节来临前及时做好粮堆、仓房的密闭和隔热保温工作,保持粮堆处于低温状态以及防治粮堆吸湿。

玉米安全储藏技术和管理要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