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三代更迭它卻從未失寵,還跟民國才女林徽因結了緣

清朝三代更迭它卻從未失寵,還跟民國才女林徽因結了緣

可曾想過,熱血澎湃的格鬥與溫婉細膩的藝術有一天也可以碰撞出火花,還推動了傳統文化傳承?

2018年1月13日,在中國頂級無限制格鬥欄目《武林籠中對21》年終總決賽·金腰帶之夜中,一條金腰帶讓這次比賽變得更加意義非凡。

清朝三代更迭它卻從未失寵,還跟民國才女林徽因結了緣

金腰帶是職業拳擊組織對某一級別冠軍的獎賞,得到金腰帶就意味著成為了“拳王”。但這次的金腰帶,不是鑲滿黃金鑽石,而是由北京華夏珍寶博物館的工藝大師,以景泰藍工藝純手工打造而成的。

“景泰藍”是什麼?為何能夠讓一條普通的金腰帶引起譁然呢?

清朝三代更迭它卻從未失寵,還跟民國才女林徽因結了緣

如果你到故宮走一圈,你會發現幾乎各個殿廳都放著大氣而醒目的景泰藍器物,比如太和殿寶座左右兩側的寶象、甪端、仙鶴、香亭,燻爐,都是景泰藍製成的。

清朝三代更迭它卻從未失寵,還跟民國才女林徽因結了緣

如果你還沒去過故宮,總該看過一兩部古裝戲吧。

當年火爆熒屏的《甄嬛傳》,景泰藍幾乎是後宮小主裝扮自己和寢宮的標配,如手鐲、項鍊、時鐘、花瓶,連那令人驚悚的超長護甲套也有些是景泰藍製成的。

清朝三代更迭它卻從未失寵,還跟民國才女林徽因結了緣

它還多次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國際友人。如2015年俄羅斯舉辦的索契冬奧會上,一件景泰藍《一帆風順》就被挑選為國禮送給了普京。

清朝三代更迭它卻從未失寵,還跟民國才女林徽因結了緣

2017年,“四海同心·一帶一路”非遺文化國際交流論壇上,由首席技藝傳承人米振雄大師創作的《四海同心》景泰藍瓶就被選為國禮贈與“一帶一路”沿線65國。

清朝三代更迭它卻從未失寵,還跟民國才女林徽因結了緣

這一件件看似陶瓷製成的物件,其實卻是青銅工藝和瓷器工藝完美結合的產物,曾一度成為我國皇室的專用製品。色彩的獨特呈現,讓乾隆爺很是喜愛。

景泰藍的學名是“銅胎掐絲琺琅”,指的是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後把琺琅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製而成的器物 。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製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琅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

清朝三代更迭它卻從未失寵,還跟民國才女林徽因結了緣

清乾隆 御製銅胎掐絲琺琅鸚鵡連雀籠

景泰藍之所以如此受寵,其精湛的工藝功不可沒。一件景泰藍製品,需要經過制胎、掐絲、粘絲、點藍、燒藍、磨光、鍍金七大階段,如果算上大大小小的工序,一件製品要經過108道工序,而且全部都是手工精製而成的。

工匠們在對銅片錘鍊成想要的銅胎,然後將設計好的圖紙用專用的景泰藍筆引出輪廓,這上面的紋飾可不是拓印那麼簡單。在其瓶底上,所有圖案都是由金線勾邊而成的。

清朝三代更迭它卻從未失寵,還跟民國才女林徽因結了緣

但這些金線不是鍍上去的,而是由一根根細膩的扁銅絲組成的輪廓,需要用鑷子將銅絲掰成一段段弧形,按照事先在銅胎上拓好的圖樣,蘸上白芨後粘上去。

白芨是一種中藥,它經過水泡以後黏度非常高,粘度很高,無毒無味。

清朝三代更迭它卻從未失寵,還跟民國才女林徽因結了緣

在這其中,掐絲可以說是對人心力和體力的雙重考驗。

有時一個銅胎需要手工掐捏上千條銅絲,毫釐之間的作品,卻需要幾個小時甚至幾天的時間。1毫米的扁絲竟憑著手中一把小鑷子變換出了湖光山色、四季花開、龍飛鳳舞等千姿百態的圖案。

清朝三代更迭它卻從未失寵,還跟民國才女林徽因結了緣

由於粘上去的銅絲和銅胎之間會留有縫隙,容易發生顏料滲漏,所以工匠還要有銀粉製成的焊藥灑在銅胎表面,這種焊藥在加熱後可以使銅胎和銅絲緊密貼合成為一體。

把這些灑滿焊藥的銅胎放進燃燒爐裡,在烈火的考驗下銅器被燒的通體發亮。

清朝三代更迭它卻從未失寵,還跟民國才女林徽因結了緣

燒製完的銅胎表面是沒有顏色的,因此需要進行顏色填充,這一步叫作點藍。如果說掐絲是繪畫中的描邊步驟,那點藍就是填色。

點藍用的釉料是特製的琺琅釉料,它是沙粒狀固體在高溫熔鍊下轉化成陶瓷一樣的物質。工匠們把這種琺琅釉料一點點填充到佈滿銅絲的銅胎表面,這一步極其考驗耐心。

清朝三代更迭它卻從未失寵,還跟民國才女林徽因結了緣

填充好色釉的銅胎拿到高溫爐裡灼燒,在800多度的火焰中,琺琅釉料融化成液體,均勻地充盈在銅胎表面。

但由於色釉和銅的膨脹係數不同,冷卻後的色釉高度會低於灼燒前。因此還需要反覆三四遍地填色灼燒,才可將顏料填充到和銅絲相同的高度。

清朝三代更迭它卻從未失寵,還跟民國才女林徽因結了緣

可即使是這樣,純天然藍釉裡邊多多少少會有一些礦物質,在燒製過程中裡邊的氣體會排出來,留下一些砂眼。因此如果細看每一件景泰藍,會發現表面略微粗糙,還有一些黑色的斑點。

然而,這天生的瑕疵,反倒成為了辨別真假景泰藍的方法之一。

一件製品從第一道工序到完成製作至少要10次入火歷練,如果有一次燒製中出了問題就很難修補,甚至會前功盡棄。當一個個紅彤彤器物從爐火中取出,瞬間火紅褪去出現褐色,又隨著炙熱的冷卻漸漸還原到應有的色彩,這一步驟可謂蔚為壯觀。

清朝三代更迭它卻從未失寵,還跟民國才女林徽因結了緣

因此,格鬥賽上那一條經過如此繁縟工序的金腰帶,不僅是傳統文化精髓的傳承,更是象徵千錘百煉、浴火重生的武者精神,意義絕非一般工藝堪比。

金腰帶的製作者金玉田大師激動地說:“這是景泰藍六百年來第一條金腰帶!”

清朝三代更迭它卻從未失寵,還跟民國才女林徽因結了緣

說起景泰藍這六百年的故事,也可謂是大起大落、命運多舛。

它出現在元代末期,經歷了明朝的傳奇時代,清三代的巔峰階段,民國的衰落時期。在瀕臨滅絕之際,竟是被一代才女林徽因搶救得以倖存,如今才能大放異彩。

景泰藍誕生於皇宮,生來就有著高貴的血統。它一直深藏在皇宮之中,連技藝都十分保密,民間百姓從來都無法一睹尊容。

甚至據史料記載,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飯,只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藍,底下人全部用瓷器。由此看來,景泰藍的地位實在不一般。

清朝三代更迭它卻從未失寵,還跟民國才女林徽因結了緣

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朝末期,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橫跨歐亞大陸吞併大食國(波斯別稱),俘虜了一批西亞的能工巧匠,並把他們作為工奴專為皇家貴族製作奢華器物。

清朝三代更迭它卻從未失寵,還跟民國才女林徽因結了緣

當時阿拉伯地區流行華麗的金屬胎琺琅製品,於是工藝也隨著被俘的工匠們傳入了中土。

而後這門工藝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那時製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琅釉多以藍色為主,因此得名“景泰藍”,其實它的顏色是五彩斑斕的。

清朝三代更迭它卻從未失寵,還跟民國才女林徽因結了緣

明 出戟花卉紋花觚

景泰藍的巔峰時期,可以算是清三代皇帝的努力成就的。

康熙為了推動景泰藍,特地在皇宮中設了“琺琅作”專門製造景泰藍。但因後來面臨的內憂外患,景泰藍髮展一度停滯了。雍正登基後整治朝廷,景泰藍才得以重新運作。等到遇見了乾隆,景泰藍簡直是找到了它的伯樂。

乾隆皇帝對景泰藍嗜之極深。登基後不久,他便著手擴大琺琅器的生產,在圓明園增設琺琅作,以滿足宮廷苑囿及皇家寺廟等處不斷增加的陳設需要。

清朝三代更迭它卻從未失寵,還跟民國才女林徽因結了緣

清宮造辦處(場景模擬)

不僅如此,在日理萬機之餘,他還親自過問掐絲琺琅器的設計和製作,對製作中出現的技術問題提出改進意見,還根據製作的好壞對工匠給予獎懲。

可以說,乾隆朝景泰藍的製作,凝結了乾隆皇帝的大量心血。他的審美情趣和品味,對這一時期景泰藍的造型、藝術風格等方面起了決定性作用。

清朝滅亡後,一些宮廷手藝人流落到民間,景泰藍的生產方式變成了官辦和私營作坊並存的局面。

但由於時局動盪,政府無力監督和支持,明國時期製作的景泰藍大多胎體薄,色彩鮮豔有浮感,做工粗糙。除了少量的特製品種以外,景泰藍基本脫離藝術品的行列,成為了裝飾的配角。就連前朝存留下來的部分景泰藍,也在小地攤上任人賤賣。

景泰藍是在遇見林徽因之後,命運才有了轉變。

清朝三代更迭它卻從未失寵,還跟民國才女林徽因結了緣

當得知景泰藍工藝傳承快絕根了,林徽因感到萬分地痛心疾首。她開始走訪多家景泰藍作坊,併成立了搶救景泰藍工藝的美術小組。那時候,林徽因已病得很厲害,醫生曾多次發出警告,但她還是強忍病痛,為景泰藍四方奔走。

她找出各種珍藏的歷代裝飾圖案,讓大家分析研究,指導設計了一批具有民族風格的新穎圖案。還成立了景泰藍實驗廠,把被迫改行拉黃包車的老師傅,一個個請回來。

清朝三代更迭它卻從未失寵,還跟民國才女林徽因結了緣

林徽因設計夔龍紋對罐

林徽因臨終前,還不忘囑咐徒弟錢美華,“景泰藍是國寶,不要在新中國失傳。”恩師的這一句話,讓錢美華將自己的畢生年華都奉獻給了景泰藍。

正是因為有這些工藝大師在堅守,景泰藍才能以嶄新的姿態重回巔峰。從高不可攀的皇家工藝,到後來的幾近沒落,又到現如今榮登國禮,還被眾多設計師應用到首飾等設計之中,讓景泰藍不再那麼遙不可及。

清朝三代更迭它卻從未失寵,還跟民國才女林徽因結了緣

連素來極力推崇匠心工藝的日本也無法抵抗景泰藍的魅力。

在16世紀末景泰藍傳入日本後,他們的工藝師就仿照景泰藍的燒製工藝,製造出具有自己民族風格的藝術品,命名為"七寶燒",從此將工藝發揚光大。

清朝三代更迭它卻從未失寵,還跟民國才女林徽因結了緣

日本七寶燒領航人高橋通子作品《芙蓉》

傳承,遠不是說說那麼簡單。它是幾代人的堅守,是濃於血脈的拳拳匠心。而這份匠心,是我們要一輩子堅守的。

記得,景泰藍是國寶,不要在新中國失傳。


· END ·

圖片來源 | 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