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英在《新歌聲》戴的胸針,竟是中國一度消逝的藍色傳奇

那英在《新歌聲》戴的胸針,竟是中國一度消逝的藍色傳奇

誰說古老的東西就應該躺在博物館,它以另一種形式同樣可以絕代芳華。

這是手望為你講述的第115個故事

編者 / 小若

這個世界上,自帶發光體的動物不少。

比如曾寄託兒時浪漫幻想的螢火蟲,比如身體透明卻可以散發出迷人光芒的水母。

那英在《新歌聲》戴的胸針,竟是中國一度消逝的藍色傳奇

還有一種動物,雖然不會發光;

但它們的羽毛,卻會隨光線強弱和觀看角度不同,層次分明,變幻莫測,尤其是在燭光下能折射和暈散出一種朦朧的珠寶光。

那英在《新歌聲》戴的胸針,竟是中國一度消逝的藍色傳奇

這種動物,長得極為可愛。它們的背部是翠藍色的,腹部通常為慄棕色。

從遠處看很像啄木鳥。也因為背和麵部的羽毛翠藍髮亮,因此稱為“翠鳥”。

那英在《新歌聲》戴的胸針,竟是中國一度消逝的藍色傳奇

那英在2017年《中國新歌聲》的舞臺上,曾佩戴過一枚藍色調為主、間有紅色的胸針,這枚胸針,就是用翠鳥的羽毛製作的。

那英在《新歌聲》戴的胸針,竟是中國一度消逝的藍色傳奇

《甄嬛傳》裡華妃頭戴的那頂鳳凰旗頭,烏黑如雲的髮鬢間,一抹絢麗奪目的翠色,每走一步,翠色就隨著光線的變換而流轉,好像幽幽湖水上點點靈動的浮光魅影。

興許這一抹翠色就是迷倒皇帝的殺手鐧,據說這件首飾如今價值將近100萬元。

那英在《新歌聲》戴的胸針,竟是中國一度消逝的藍色傳奇

用翠鳥的羽毛製作首飾的這門手藝,叫“點翠

”,是中國古老的傳統金屬細工技法。

我們從小就聽說過“買櫝還珠”的故事。但在嘲笑那個只要盒子不要珍珠的傻子時,你可曾想過,什麼樣的盒子能讓人不要珍珠只要它的包裝盒?

那英在《新歌聲》戴的胸針,竟是中國一度消逝的藍色傳奇

按照典故所說的,那盒子是用木蘭樹製作的,有薰香、珠玉點綴,而其中“輯以羽翠”,便是我們所說的點翠。

因此這個匣盒的名貴程度,其實完全不比那一顆珍珠遜色。

那英在《新歌聲》戴的胸針,竟是中國一度消逝的藍色傳奇

那麼,為什麼點翠就如此珍貴呢?

首先你要知道,點翠首飾中的羽毛,不是來自普通的翠鳥,一般是挑選翠鳥科中白胸翡翠和藍翡翠的羽毛。

那英在《新歌聲》戴的胸針,竟是中國一度消逝的藍色傳奇

和大多數有熒光、電化顏色的動物如閃蝶的翅膀不同,它們那強烈的色彩不是來自於羽毛本身,而是由光線折射出的虹彩色。

就像一個三稜鏡分解白光分解成其頻譜的彩虹色,這些微觀結構形成的羽毛被稱為自然光子晶體。

那英在《新歌聲》戴的胸針,竟是中國一度消逝的藍色傳奇

翠鳥身上能夠用於點翠的羽毛少得可憐。

一隻翠鳥身上大約有二十八根羽毛可用於點翠,左右翅膀上的羽毛分別只有十根,尾部也只有八根。

所以,一支小小的點翠金簪,或許就要用上數只翠鳥的羽毛,可見金貴得很。

那英在《新歌聲》戴的胸針,竟是中國一度消逝的藍色傳奇

值得一提的是,現代人為了增加點翠神秘性的噱頭,製造出謠言讓點翠藝人被千夫所指。

傳言說“做點翠的翠羽需要活鳥拔毛”,而事實是上,那些羽毛是在翠鳥死後取下來的。

那英在《新歌聲》戴的胸針,竟是中國一度消逝的藍色傳奇

要知道,活鳥取毛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從一隻活鳥身上取毛大多數都會折斷毀壞,就沒有用處了。

並且,點翠傳承人也曾翻遍任何古籍文獻都沒有找到這種說法,老手藝人也不知道有活體取毛這種說法。

那英在《新歌聲》戴的胸針,竟是中國一度消逝的藍色傳奇

除了取材,點翠的製作工藝更是複雜。

一般在開始前,會先將金、銀片、甚至是紙按花型製作成一個底託,再用金絲沿著圖案花型的邊緣焊個槽。

然後對羽毛進行處理,梳理羽毛,讓它平整均勻,不露根底。接著把羽毛切割下來,拓哉圖形上,然後按照形狀修剪。

那英在《新歌聲》戴的胸針,竟是中國一度消逝的藍色傳奇

到了點翠這一步,更是一個考驗耐心和毅力的技術活。

之所以用“點”這個字,就是因為要用鑷子將柔軟而珍貴的翠羽一點點慢慢地點到小小的胎體中。

那英在《新歌聲》戴的胸針,竟是中國一度消逝的藍色傳奇

紋路必須清晰,色澤必須統一,方向秩序的排列、胎與翠咬合緊密都十分考究。稍有偏差,哪怕輕微的手抖,都有可能對最終的視覺效果造成影響。

所有的羽毛要根據不同圖案排布不同,只有排布對了,點上去的翠羽才有追光逐色的效果。

那英在《新歌聲》戴的胸針,竟是中國一度消逝的藍色傳奇

點翠工藝涉及羽毛這種有機物的使用,使得點翠首飾的製作除了技藝考究外,還必須考慮到翠羽的粘接粘著問題,包括粘著劑的成分、配比等。

點翠這些材料的特殊性,註定了它只能是純手工製作。

那英在《新歌聲》戴的胸針,竟是中國一度消逝的藍色傳奇

因此它成為了古時候梵克雅寶般的奢侈飾品,也是上流社會的寵兒。

故宮博物院裡的那頂引人注目的明孝靖王皇后鳳冠(九龍九鳳冠),就用到了點翠工藝。

那英在《新歌聲》戴的胸針,竟是中國一度消逝的藍色傳奇

鳳冠上有8只點翠金鳳,加上後面一金鳳共9鳳,後側下部左右還各裝飾著點翠嵌金龍珠滴三博鬢。

這頂豪華的鳳冠,色澤鮮豔,富麗堂皇,堪稱珍寶之冠。

那英在《新歌聲》戴的胸針,竟是中國一度消逝的藍色傳奇

當我們總在感嘆伊麗莎白女王鑲嵌鑽石和紅寶石的皇冠時,其實中國的傳統鳳冠,並不遜色。

那英在《新歌聲》戴的胸針,竟是中國一度消逝的藍色傳奇

清代雍正、乾隆時期,是點翠藝術的巔峰期。

在《雍正十二美人圖》中很多清宮女眷們的穿戴可以看到點翠,可見點翠已成了當朝的宮廷潮流爆品。

那英在《新歌聲》戴的胸針,竟是中國一度消逝的藍色傳奇

清宮中內務府還專門設立“皮庫”負責管理和收集翠羽,而“銀庫”專門設有“點翠匠”3名,承造“翠活計”。

到了清末民初,點翠便在民間流行。

那時許多富庶人家都會在女兒出嫁時為她置辦一套點翠首飾作為嫁妝,為女兒平添尊貴。據說能夠擁有點翠首飾的人非富即貴。

那英在《新歌聲》戴的胸針,竟是中國一度消逝的藍色傳奇

從宮廷到民間,“滿頭珠翠”這一抹醉人的藍伴隨著美人、皇族同時出現,驚豔了千年。

然而,在20世紀30年代前後,它卻悄然絕跡了。

那英在《新歌聲》戴的胸針,竟是中國一度消逝的藍色傳奇

隨著傳統封建制度土崩瓦解,傳統生活方式與社會結構的鉅變,傳統服飾發生了重大改變。

大半旗妝改漢裝,宮袍裁作短衣裳。點翠曾集萬千寵愛,卻再無用武之地了。

1933年,中國最後的一家點翠工場終於關閉,取翠鳥羽毛為材料的點翠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了千古絕唱。

那英在《新歌聲》戴的胸針,竟是中國一度消逝的藍色傳奇

曾經因為點翠飾品的盛行,大量的翠鳥被捕殺。因此有人說,藝術讓步於生命,便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了。

但我們不可否認,點翠的東西著實美到令人窒息,外國人都無法抵抗。

上世紀20年代,被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譽為“皇帝的珠寶商”的法國卡地亞,就借鑑中國工藝,使用了翠鳥羽毛裝飾冠冕和時鐘鐘盤。

那英在《新歌聲》戴的胸針,竟是中國一度消逝的藍色傳奇

2013年,卡地亞推出了“祝福中國”系列全球限量珠寶,以濃郁的中國風和獨特的創意,向中國文化致敬。

那英在《新歌聲》戴的胸針,竟是中國一度消逝的藍色傳奇

至今,在卡地亞的檔案館中,還珍藏著一盒在一個多世紀以前從中國運去的翠鳥羽毛。

那英在《新歌聲》戴的胸針,竟是中國一度消逝的藍色傳奇

所幸的是,新時代的中國,也有工匠們努力嘗試著其他方式,延續點翠的絕代芳華。

如今有部分點翠手藝人用的是收藏或舊點翠作品中的翠羽,也出現了用染色鵝毛代替翠鳥毛進行點翠工藝的仿製,或通過刺繡絲線、燒藍工藝等方式。

也許目前還無法做到和翠鳥羽毛一樣精美效果,但對於翠鳥保護而言這樣的方式無疑更為適宜。

那英在《新歌聲》戴的胸針,竟是中國一度消逝的藍色傳奇

戲曲舞臺的點翠頭面用“點綢”替代

南京絨花非遺傳承人趙樹憲在前人基礎上,首創出南京絨花製作仿點翠飾品的工藝。

那英在《新歌聲》戴的胸針,竟是中國一度消逝的藍色傳奇

點翠工藝除了面臨環保的問題,實際上還存在著傳統與現代的審美衝突問題。

你覺得,這些沉甸甸的首飾,和現代化的穿著搭配起來的畫面,會美嗎?

那英在《新歌聲》戴的胸針,竟是中國一度消逝的藍色傳奇

大概有些違和吧。因此,有設計師一改傳統點翠題材,將傳統工藝與現代珠寶設計碰撞、融合,賦予點翠工藝時尚靚麗又不失內涵的新生。

要讓現代人喜歡佩戴點翠首飾,只有這樣,已經淡出我們視野的點翠工藝才不會再次消失。

那英在《新歌聲》戴的胸針,竟是中國一度消逝的藍色傳奇

珠寶設計師王聖臨作品

時尚帝國香奈兒旗下一個一百三十多年的羽毛工坊Lemarié,用天鵝、孔雀和鴕鳥等羽毛來製作高定禮服,在國際T臺上延續著它們關於羽毛的傳奇。

那英在《新歌聲》戴的胸針,竟是中國一度消逝的藍色傳奇

而點翠這一曾驚豔世界的中華手藝,也應該再次讓它發揮傳奇魅力。

只不過在傳承的時候,不是食古不化、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觀念的改變賦予其新時代新的生命和活力。

只有這樣,這段永遠不可複製的藍色傳奇,才能延續下去。

——

那英在《新歌聲》戴的胸針,竟是中國一度消逝的藍色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